《广韵》“断”字异读音性质考辨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广韵》音系 《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1.《廣韻》與《切韻》語音系統相同(一) 《廣韻》 切韻》語音系統相同( 《廣韻》比《切韻》韻數多的原因⑴
《切韻》
《廣韻》
歌哿箇(開合)
歌哿箇(開) 戈果過(合) 真軫震質(開) 諄凖稕術(合)
真軫震質(開合)
1.《廣韻》與《切韻》語音系統相同(二) 《廣韻》 切韻》語音系統相同( 《廣韻》比《切韻》韻數多的原因⑵
4.獨用和同用(二) 獨用和同用( 獨用和同用 “獨用”和“同用”的含義 “獨用”的韻只能單獨使用,“同用”的 韻可以合併使用。
東韻獨用 冬韻鍾同用 鍾韻
單獨使用
合併使用
4.獨用和同用(三) 獨用和同用( 獨用和同用 獨用例:
杜甫《客亭》
秋窗猶曙色,落木更天風。 東韻
∆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 東韻
第一節《廣韻》的性質和體例
二.《廣韻》的體例 《廣韻》
1.分卷、韻和小韻 分卷、 分卷 2.又音 又音 3.四聲相配 四聲相配 4.獨用和同用 獨用和同用
1.分卷、韻和小韻(一) 分卷、韻和小韻( 分卷 《廣韻》層次:
卷 ……
韻 韻 韻 ……
小韻 小韻 小韻 ……
1.分卷、韻和小韻(二) 分卷、韻和小韻( 分卷 分卷:方式 聲調 →
2.又音 又音 又音的表示
3.四聲相配(一) 四聲相配( 四聲相配 四聲相配的含義 《廣韻》韻母相同而僅僅聲調不同的各韻可 以匹配起來
平 唐
上 蕩
去 宕
3.四聲相配(二) 四聲相配( 四聲相配 匹配方式 韻圖配出了 《廣韻》的四 聲:
平 上 去 陽韻系 入 唐韻系
3.四聲相配(三) 四聲相配( 四聲相配 入聲韻只與陽聲韻相配(中古)
東韻
1.分卷、韻和小韻(六) 分卷、韻和小韻( 分卷 東小韻 小韻:東韻中的小韻⑴
《广韵》异读字中的声符讹读现象初探
第15卷第6期2017年6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 15 No. 6June 2017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7.06.017《广韵》异读字中的声符讹读现象初探张大勇(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黴亳州236800)摘要:汉语文献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在传世文献中产生大量的形、音、义不统一现象,直接影响到对汉语文献的阅读和研究。
现以《广韵》中的异读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考证的办法对其中的声符讹读现象做一番考察,同时区分其和声符类推、形体讹误等现象之间的异同。
通过对文献中这一类现象的挖掘,可以为汉语研究提供科学的材料,同时也能够保证汉语文献阅读的正确性,促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索。
关键词:《广韵》;异读字;声符;讹读;考证中图分类号:H113_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3X(2017) 06-0058-03—、弓I言汉语文献经过几千年的传播,书写方式经由甲骨削刻、金文浇铸、简牍丝帛手写直到纸张手写,再到雕版印刷,同一部文献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传抄,讹误现象日积月累,今日之书已与当日之书相差甚远。
单就汉字的形、音、义而言,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只可窥见其义,其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知晓的,再加上汉语词汇的音义发展,引起音随义转,汉字跟着记录词汇,汉字书写讹误,引起音随形变,导致在传世文献中有大量的形、音、义不统一现象存在。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现代人的阅读,进而影响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因此,有必要对汉语文献中的字形、语音的讹误现象进行研究和整理。
而《广韵》异读字恰好就是观察和研究字形、语音讹误的重要材料,因为异读字含有多个读音,且这些读音都是从前代文献中传承而来,其字形和字义既有传世字书作参考,也可在传世文献中得到验证。
《广韵》《集韵》喻四与舌音声母混读现象考察
《广韵》《集韵》喻四与舌音声母混读现象考察根据前修时贤的研究,中古汉语时期,喻四与舌音两类声母泾渭分明,不相混杂。
然而在《广韵》《集韵》这两本研究中古音系的重要韵书中,存在着一批既注有喻四纽读,又注有舌音声母读的字,反映出喻四与舌音声母之间的复杂关系。
为了考察这种反切注音的来源和性质,论文对《广韵》《集韵》时期喻四、舌音声母研究情况作了梳理,利用表格的形式统计了两部韵书中喻四与舌音声母混读的例字,按照端组、知组、来纽三大类分别展示,并对两书的这类例字作了比较分析。
其次,对收集到的例字混读情况作了必要的考辨,删去了其中因讹误等原因造成的假性混读,利用前代及同时代的字书、韵书、音注材料去考求这些例字混读音切的来源,发现其中156个例字的音读在前代音注材料中可以找到确切的来源出处,但也有106个例字的音读找不到来源,不排除这类音读可能就是当时读音的实际记录。
最后,对文字字形与多音混读的关系做了一些考辨。
《广韵》引《周易》异文考
之 前 的古 籍 , 对 于今天古 籍整 理乃 至汉语 史研
究 等 均 有 很 高 的价 值 。 鉴 于此 , 本 文 拟 以周 祖
谟《 广韵校本》 为主 , 同时 参 以 《 钜 宋 广韵 》 ③ ; 《 周易 》 则 校之 以《 十三经 注疏 ・ 周易 正义 》 , 就
《 广韵 》 所 引《 周易》 与今 本《 周易》 之异 文进 行
第 3 1 卷 第 6期
2 0 1 3 年 l 2 月
龙
岩
学
院
学
报
V o 1 . 3 1 N o . 6
D e c e mb 2 01 3
N UNI VERS I T Y
潜静 孽Βιβλιοθήκη 《 广韵》 引《 周易》 异文考
蒋德 平
( 黄 淮 学院 河南驻 马店 4 6 3 0 0 0 )
摘要 : 《 广韵》 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部 官修 的韵 书, 其 中有 4 6个字头下引用《 周 易》 或说明《 周
易》 的用字情况 , 部分保存 了唐 宋时《 周 易》 的面貌 。今就其所引《 周易》 与今本《 周 易》 相异之 处
进行 勘 校 。
关键词 : 《 广韵》 ; 《 周 易》 ; 异 同; 勘校
离得声 , 二字音近可通 。《 : 篇海类编 ・ 鸟兽类 ・ 内
部 》: “ 离, 亦作 雕 。 ” 段玉裁 “ 离” 下注 云 : “ 离、 靛
连, 其根相 茹也 。 ” 朱熹《 周 易本义》 云: “ 三 阳在
下. 拔 茅 连 茹 之 象 。”
古通用 。” 《 晋书 ・ 宣帝纪= i . ‘ ‘ 司马公尸居馀气 , 形 神 已雕” 之“ 雕” , 殿 本作 “ 离” 。元关汉卿 《 拜月
_广韵_中_声符类推_现象释例
2 《广韵》中的声符类推现象判定标准
由上可以看出: “ ”与“洞”读音相同 ,即《广韵》 的“徒弄切” ; “ ”字所从声符 “同”字读“徒红切”。 就目前所见 《广韵》之前文献 ,“ ”字未见 有“徒红 切”读音。 从“徒弄切”到“徒红切”的演变 ,现在还没 有发现汉语中有这样一个规律。 “ ”字的“徒红切” 读音当是受声符“同”字影响而产生 ,所以判定它为 声符类推的读音。
《广韵》异读字中到底哪些字的读音是受到声符 类推而产生的 ,这涉及到判定这一现象的标准如何 确定。判定《广韵》异读字中声符类推现象 ,有相当大
收稿日期: 2013-07-14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韵》异读字中所含中古方音现象研究” ( SK2012B309)。 作者简介: 张大勇 ( 1982-) ,安徽合肥人 ,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例如 ,“ ”字《广韵》两个读音: ( 1)《宵韵》樵小 韵昨焦切下: “ ,又音焦。”《宵韵》焦小韵即消切下: “ ,刁斗也。 温器 ,三足而有柄。” [6 ]看看文献记载 , 《周礼· 春官· 宗伯》: “凡祭祀 客之 事 ,和郁鬯 , 以实 而陈之。”郑玄注: “筑郁金煮之 ,以和鬯酒。郑 司农云: `郁 ,草名。’ 十叶为贯 ,百二十贯为筑 ,以煮 之 中 , 停于祭前 ,郁为草 ,若 兰。” ( 2)《音义》: “焦 中 ,子遥反 ,刘似消反 ,本又作 ,音同 ,李又即 反。” [7 ]《汉书· 李广苏建传》: “不击 刁斗自卫。”孟 康: “刁斗 , 以铜作 ,受一斗 , 昼炊饭食 ,夜击持行 夜 ,名曰刁斗。”师古曰: “ 音谯郡之谯 ,温器也。” [ 8] 《广韵》: “下平声宵韵樵小韵昨焦切下 ,谯 ,国名。 又 姓。 蜀有谯周。” [6 ]按: “ ”字文献中借用“焦”字 ,并 增加一个“焦”字的读音。 它的本音是“昨焦切” ,“即 消切”是其借音。
从《广韵》异读字看汉语音变兼谈浊音清化现象
Phe n o me no n o f Ch i n e s e Ph o ne t i c Ch a ng e f r o m Va r i a n t Pr O nu nc i a t i O ns W o r d s i n Gu a n g y u n
历 史音 变现 象区分 为规律音 变和例 外音 变两类。进行 这样的 区分 , 可以对 汉语音 变现 象和 音变理论 有更 为明确、 深入 的认识 , 有助于推 动汉语语 言理 论的研 究 , 并利 用这一理论对《 广韵》 异读字 中的浊音清化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 : 异读字 ; 历 史音 变 ; 构词 音 变 ; 规律音 变; 例 外音 变 中 图分 类 号 : H 1 1 3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 2 0 1 4 ) 0 3— 0 0 3 6— 0 4
张大 勇
(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 , 安徽 毫州 2 3 6 8 0 0 )
摘
要: 通过 对《 广韵》 异读 字中非语音 因素 的剔除, 得到反 映语音 关 系的材料 2 1 5 6条 。利 用这些语音 材料 , 以词
义是 否 发 生 变化 为标 准 , 将 汉语 语 音 变化 划 分 为 历 史音 变 和 构词 音 变 两 类 ; 以语 音 变化 是 否 具 有 系统 性 为标 准 , 把
Ke y wo r d s:v a ia r n t p r o n un c i a t i o n wo r d;h i s t o r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a n g e;r u l e o f ph o n e t i c c ha n g e; e x c e p t i o na l mu t a t i o n
《广韵》介绍
《广韵》介绍《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
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
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后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
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
“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
《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
《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
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
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于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广韵》异读字中所含中古方音现象例释
《广韵》异读字中所含中古方音现象例释
《广韵》,又称“古今音韵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语言学古籍,是明清时
期以先秦金音语音为基础,综合前史时期语音与古文籍注释,总结古今音比继发音变化关系,形成我国古今语音变迁史模式的专著。
《广韵》中充满了中古方音现象。
中古方音,即中古时期言语中流行的风格方言,这
是一种混合古今音系,即古今音与继发音,以及涉及性别、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多种变音
形式的口语语言。
比如,“学”字,《广韵》中将其中古借音的发音记载如下:“学,象声,遇古作孩。
遇方言,今作恰”。
“孩”字乃中古流行现象,即便到今天也有辨识度,而“恰”乃地方
口语,这都能够体现出《广韵》中最真实地再现出中古时期语言音韵之美。
再比如“下”字。
在《广韵》载录中,写到“遇古则作介”、“下,古宋今作暇”,“介”是古文读音,“暇”属于非正统口语读音,暗指一种方言,可以说《广韵》灵活地
融合了古音与方言读音,以此来反映中古语音的变化。
此外,“友”字在《广韵》的记载中,也有中古方言的变化模式:“友字,古宋作娃,今作豪”。
“娃”是古音,而“豪”则是大多地方读音,即当时流行的方言,这也可以说
明《广韵》在记录中古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中古方音现象。
总而言之,《广韵》以古今音系结合的方式,将中古的变音形式的口语语言,以及言
语中流行的风格方言,总结形成古今语音变迁史模式,多种中古方音现象在《广韵》中都
有丰富的体现。
《广韵》无疑是中国古今音比变迁史模式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汉语语言
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第三章《广韵》
第三章《⼴韵》第三章《⼴韵》第⼀节《⼴韵》以前的韵书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起供写作韵⽂者查检的字典。
我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的时代也⽐较早。
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中国学者在梵⽂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种新的注⾳⽅法“反切”,这种注⾳⽅法的产⽣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传说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诸部。
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貌不得⽽知。
西晋时⼩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徵、⽻各为⼀篇,此书也早已失传。
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个重要的条件。
⾃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 《周研声韵》四⼗⼀卷⽆名⽒《韵集》⼗卷张谅《四声韵林》⼆⼗⼋卷段宏《韵集》⼋卷⽆名⽒《群⽟典韵》五卷阳休之《韵略》⼀卷李概《修续⾳韵决疑》⼗四卷1李概《⾳谱》四卷⽆名⽒《纂韵钞》⼗卷刘善经《四声指归》⼀卷夏侯咏《四声韵略》⼗三卷释静洪《韵英》三卷周思⾔《⾳韵》杜台卿《韵略》这些韵书也均亡佚。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所撰的《切韵》。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所定,由陆法⾔执笔。
该书编写的⽬的有⼆:⼀是为研究⾳韵的⼈提供⼀本正⾳字典,⼀是为诗⼈提供⼀本检韵的韵书。
根据前⼀⽬的,需要讨论语⾳的古今南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 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累”等,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
从后⼀个⽬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作诗时将某些⾳⾊接近的韵合并使⽤, 即《序》中所说的“欲⼴⽂路,⾃可清浊皆通”。
《广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广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广韵》
《广韵》是北宋真宗时期(1008)官修的一部韵书,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切韵》《唐韵》又已亡佚,《广韵》就成为研究汉语古音的重要材料。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像《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样重要。
《经典释文》与《广韵》异读字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经典释文》与《广韵》异读字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经典释文》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注释之一,其内容包含了《易经》、《尚书》、《诗经》、《周礼》、《礼记》、《春秋》等一系列经典,对于中国伦理思想、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广韵》是汉语音韵学的第一部辞书,被誉为“韵书之祖”,对于汉字的音韵特征、古音演变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二者,选取其中的异读字进行比较,以探讨《经典释文》与《广韵》在古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研究古代经典方面的价值。
二、选题意义:1.弥补研究空缺:虽然《经典释文》和《广韵》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但在其研究方面,对于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空缺。
2.对于古汉语的研究有启示作用:通过研究《经典释文》和《广韵》中的异读字,能够深入了解古汉语的音韵和文字演变规律,从而对于古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丰富古代经典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经典释文》和《广韵》等古代经典,通过对于其中异读字的比较研究,可以为古代经典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将选取《经典释文》和《广韵》中的异读字,进行详细比较研究,并从音韵和文字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异同点和共性。
2.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古代汉语学和历史语言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于古汉语音韵和文字演变规律的研究,深入分析《经典释文》和《广韵》中的异读字,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四、研究预期成果:1.对于《经典释文》和《广韵》两者之间异读字的详细比较研究,探究其在音韵和文字演变方面的异同点和共性。
2.对于古汉语的音韵和文字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为汉语学和历史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3.为古代经典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丰富古代文化的研究价值。
论《广韵》异读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广韵》异读字研究之一(增订本)
论《广韵》异读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广韵》异读字研究之一(增订本)张渭毅【摘要】The polyphonic characters in Guangyun (广韵) ar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onfirming the variant pronunciation of polyphonic characters in Old Chinese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study of Old Chinese phonetic sound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how to confirm the variant pronunciation of polyphonic characters in Old Chinese phonetic system. It is held that the variant pronunciation of polyphonic characters in Guangyun (广韵), a Chinese rime dictionary that reflected the phonological content, sound features and phonetic laws of Old Chinese, should be traced to the source of Old Chinese phonetic sounds. Whereas, the variant pronunciation of polyphonic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emerged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Song Dynasty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the basis tracing to the source of Old Chinese phonetic sounds.%《广韵》异读字是确定上古异读字的重要依据,在上古音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试论《经典释》对古汉语常用异读字异读音性质的确认
试论《经典释》对古汉语常用异读字异读音性质的确认雷昌蛟【摘要】所谓常用异读字,是指古今均常用、古代汉语有一个或多个与常见音相对的异读的字.所谓异读音的性质,是指异读是否区别意义.对常用异读字异读性质的确定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研究.学者们一般通过《广韵》的释义来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但由于受其韵书性质的局限,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往往有很多不足.《经典释文》是弥补《广韵》这方面不足的好材料.利用《经典释文》常用异读字的注音数据与《广韵》常用异读字的音义相互印证,可以提高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性质的准确性.【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4页(P130-133)【关键词】《经典释文》;《广韵》;古汉语常用异读字;异读音;常见音【作者】雷昌蛟【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3本文所称常用异读字,是指古今均常用、古代汉语有一个或多个与常见音相对的异读的字。
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常用异读字。
我们将现代汉语中2500个常用汉字在《广韵》检索,发现有657个字在《广韵》有异读。
所谓异读音的性质,是指异读是否区别意义。
对常用异读字异读性质的确定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研究。
学者们在编纂、修订兼注古今音的古汉语(或古今汉语)字、词典时,都试图做到在对异读字注音释义时,既能反映它在现代汉语中的音义关系,又能反映它在古代汉语中的音义关系;既能沟通古今,又能反映古异读字的性质[1]。
由此可见,编纂、修订兼注古今音的古汉语(或古今汉语)字、词典,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的性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学者们在编纂、修订兼注古今音的古代汉语(或古今汉语)字、词典时通常以《广韵》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
一般来说,如果在《广韵》异读下释义有所不同,则判断异读是辨义的异读;如果《广韵》异读下释义相同或异读下无释义,则判断异读是不辨义的异读。
《广韵》引《周易》异文考
《广韵》引《周易》异文考蒋德平【摘要】《广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其中有46个字头下引用《周易》或说明《周易》的用字情况,部分保存了唐宋时《周易》的面貌.今就其所引《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异之处进行勘校.【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1)006【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广韵》;《周易》;异同;勘校【作者】蒋德平【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既是现存最早的韵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字书。
清潘耒《重刊古本广韵序》云:“此书之不专为韵也,取《说文》、《字林》、《玉篇》所有之字而毕载之,且增益其所未备,釐正其字体,欲使学者一览而声音文字包举无遗。
故《说文》、《字林》、《玉篇》之书不可以该音学,而《广韵》一书可以该六书之学,其用宏矣。
”①周祖谟《广韵校本·序言》亦云:“《广韵》虽为韵书,实兼字书之用,乃唐以前文字训诂之总汇。
”[1]《广韵》在释字音义的同时,引书也极为丰富,达 370余种②,且其所引均为宋代之前的古籍,对于今天古籍整理乃至汉语史研究等均有很高的价值。
鉴于此,本文拟以周祖谟《广韵校本》为主,同时参以《钜宋广韵》③;《周易》则校之以《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就《广韵》所引《周易》与今本《周易》之异文进行勘校,以期对相关的研究有所禆益。
通检《广韵》,有 46个字头下引用了《周易》或说明《周易》的用字情况④,部分保存了唐宋时《周易》的面貌,其中 19个字头下的引文与今本《周易》有异。
下面依据出现次序对这19个字头下的引文逐条进行讨论,括号内标注《广韵》韵部及《校本》页码。
1.縻,系也。
又縻爵。
《易》作靡。
⑤(支[1]44)按:今本《易》中孚卦九二爻辞作“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王弼注:“我有好爵,與物散之。
”《释文》云:“靡,本又作糜,同,亡池反,散也。
广韵的体例简答题
广韵的体例简答题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广韵的定义和特点
2.广韵的体例
3.广韵的简答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正文
广韵,全名为《广韵书》,是我国南宋时期官修的一部韵书,主要用于指导当时的字书、韵书、启蒙读物等文字工具的编纂。
广韵的体例严谨,内容丰富,对后世的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韵的体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广韵是一部分韵编纂的字典。
它将当时的汉字按照音韵归类,每个韵部都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汉字。
这些汉字在广韵中都有详细的释义和读音。
同时,广韵还收录了大量的古籍、诗词、成语等,为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广韵的体例中还包括了“广韵正字”和“广韵集韵”两个部分。
其中,“广韵正字”主要收录了常用汉字的正字,即规范的字形和字义;“广韵集韵”则收录了一些较为生僻的字和字义,以及一些异体字、假借字等。
最后,广韵的体例还包括了简答题。
简答题是广韵中的一种题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对于音韵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简答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韵辨析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音韵,判断其所属的韵部和字义。
2.韵部归类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将给定的汉字按照音韵归类,判断
其所属的韵部。
3.字义辨析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字义,判断其对应的汉字和音韵。
对于广韵的简答题,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熟悉广韵的体例和音韵规则,掌握各个韵部的特点和常见汉字。
2.注意广韵中的注解和释义,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3.多做练习,提高自己的音韵辨析和字义辨析能力。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 小 云
( 遵 义 师 范 学 院 人文 与传 媒 学 院 , 贵州 遵义 5 6 3 0 0 2 )
摘
要: ( 《 广韵》 “ 断” 有“ 都管切” 、 ‘ ‘ 徒管切” 、 “ 丁贯切” 三个读音 。这三个读音是否 区别意 义, 古今 音兼注的古汉语 字词典在此 问
题 上存在分歧 。丈章从 ( ( 广韵》 出发 , 根据 经典释丈 “ 断” 注音 所显 示的音 义关系及现代汉语方 言中“ 断” 的音 义情 况, 证明“ 断”
第 1 6卷
第 2期
遵 义 师范 学院 学报
J o u r na l o f Zu n yi No r ma l Co l l e g e
Vo 1 . 1 6 。 NO . 2 Ap r . 2 01 4
2 0 1 4年 4月
《 广韵》 “ 断" 字异读 音性 质考辨
在 广韵 中的三个读 音是辨 义的读音 。
关键词: ( 《 广韵》 ; 经典释丈 ; 断; 异读 ; 考辨;
中图分类号 : H1 1 4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5 8 3 ( 2 0 1 4 ) 。 0 0 3 8 . 0 3
On t he Pho ne t i c . s e ma nt i c Re l a t i o ns o f’ ’ dua n’ ’ i n G ua ng Yun
韵》 有“ 徒管 切” 、 “ 都 管切 ” 、 “ 丁 贯切 ” 三音, 相 应 的意
义 分别 是 “ 绝也 ” 、 “ 断绝 ” 、 “ 决 断” ; “ 丁 贯切 ” 与现 代
汉语 d u a n音 相应 , 由于 浊上 变 去 , “ 徒 管切 ” 亦 与现
LAN Xi a o — y u n
( S c h o o l o f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Me d i a , Z u n y i N o r ma l C o l l e g e , Z u n y i 5 6 3 0 0 2 , C h i n a )
“ 断” , 现 代汉 语读 d u , 常 见 的意义 有 “ 分成 两 段 或几 段” 、 “ 断绝, 隔绝” 、 “ 判断, 决 定” 等。 “ 断” , 《 广
三 部 字词 典 在标 注 古 今 音 时遵 循 同样 的 原 则 ,
即: 既注 今 音 , 又注 中古 音 , 今音 在前 , 中古音 在 后 , 中古音 以注 《 广韵》的反 切为 主 ; 某字 今 为 多音 多义 字, 则分项 标 音 ; 某字 今 音下 辖几 个 中古音 , 中古音
是 辨义 的 , 则分 列条 目( 《 辞源》 《 大 字典 》 分 列 的条 目
中只标 中古音 , 不标 今音 ) , 中古音 是不 辨义 的, 则将 中古音 并 列于 今音 之后 。三 部 字词 典“ 断” 的标 音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