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刺热篇第三十二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在妇科炎症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在妇科炎症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182 •浙江中医杂志2021年3月第56卷第3期《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在妇科炎症性不孕症中的应用姜萍1陈扬波2B1杭州市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7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1122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炎症性不孕症妇科炎症发病率高,病程缠绵,是妇科难治性疾病 之一,妇科炎症尤其是盆腔炎症性疾病引起的不孕已经 取代排卵因素性不孕,占不孕症的40% ~ 50%。

《黄帝内 经》“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内容涵盖“未病 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

在妇科炎症和妇科炎 症性不孕症防治领域中,“治未病”理论同样起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现将临证体会阐述如下。

1未病先防,摄生养性“未病先防”是指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状态下,就 应该时刻保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积极主 动地采取养生保健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 防”是“治未病”的主导思想。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以此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基于“未 病先防”的思想,妇人应在妇科炎症和妇科炎症性不孕 症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现今妇人常常因为过早进行性生活或性生活不洁,又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而多发妇科炎症 和妇科炎症性不孕症。

因此,“未病先防”首先应当在 一些生活习惯上做好全面的预防。

特别要做好节育避 孕工作,避免多次人工流产,注重经期、孕期及产后等 特殊时期在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做好针对性的调护。

其次,《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 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恣意妄为不 但令人早衰,也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妇科炎症和妇科炎症性不孕症的发生亦是如此。

妇人要注意环境卫 生,远离存在有害物理化学物质的环境,避开邪气,保 持清静安闲,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如此方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之佳境。

《黄帝内经》素问 ● 刺热篇第三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 ● 刺热篇第三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导读:【原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则狂言乃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刺……【原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则狂言乃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刺足厥阴、少阳。

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已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已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已死。

刺足少阴、太阳。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译文】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

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

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

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

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

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篇名页次篇名页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针解篇第五十四134风论篇第四十二111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篇名页次篇名页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针解篇第五十四134风论篇第四十二111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针灸医籍选重点总结

针灸医籍选重点总结

概论黄帝内经:①腧穴的数目:人体365穴来源于365天P5②腧穴的含义(别称)P5单or多选③黄帝内经的常识:年代(西汉)4、P11确定疗效的标准:“气调而止”。

气调是是否有效的标准原文1 医经选1.1 《内经·灵枢》选1.1.1 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P17②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名词解释)②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

速迟的含义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填空P18顺口的)③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选择)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对于这句话如何让理解?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问答)结合解释和按语回答⑤持针之道包括哪些方面?(多选)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⑥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这句话指什么?P20(选择)1.1.3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①P23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

邪是指风邪(选择?填空?)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②P25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选择)一些脉象针刺的要求③P26歧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解释)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填空?选择?)④针染于巷(名词解释)1.1.4 根结第五(节选)①P29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素问》全文

《素问》全文

《素问》全文《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释名:“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

”《素问》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以黄帝问而岐伯答的形式记载,褚征在《褚氏遗书》说:“素问者,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

此书出于岐伯者多,玫《本纪》不及诸臣耳。

”主要阐述解剖学、生理学及治疗方法等。

《素问》原为九卷,八十一篇。

与《灵枢》八十一篇合称《黄帝内经》,共十八卷。

南朝齐梁时期的全元起曾为《素问》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于南北宋之交。

[1]至唐代,王冰对《素问》进行了编次和注释,是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经林亿等人校正后遂广为流传。

1.上古天真论《素问》第一篇2.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第二篇3.生气通天论《素问》第三篇4.金匮真言论《素问》第四篇5.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第五篇6.阴阳离合论《素问》第六篇7.阴阳别论《素问》第七篇8.灵兰秘典论《素问》第八篇9.六节藏象论《素问》第九篇10.五藏生成《素问》第十篇11.五藏别论《素问》第十一篇12.异法方宜论《素问》第十二篇13.移精变气论《素问》第十三篇14.汤液醪醴论《素问》第十四篇15.玉版论要《素问》第十五篇16.诊要经终论《素问》第十六篇18.平人气象论《素问》第十八篇19.玉机真藏论《素问》第十九篇20.三部九候论《素问》第二十篇21.经脉别论《素问》第二十一篇22.藏气法时论《素问》第二十二篇23.宣明五气《素问》第二十三篇24.血气形志《素问》第二十四篇25.宝命全形论《素问》第二十五篇26.八正神明论《素问》第二十六篇27.离合真邪论《素问》第二十七篇28.通评虚实论《素问》第二十八篇29.太阴阳明论《素问》第二十九篇30.阳明脉解《素问》第三十篇31.热论《素问》第三十一篇32.刺热《素问》第三十二篇33.评热病论《素问》第三十三篇34.逆调论《素问》第三十四篇35.疟论《素问》第三十五篇36.刺疟《素问》第三十六篇37.气厥论《素问》第三十七篇38.欬论《素问》第三十八篇39.举痛论《素问》第三十九篇40.腹中论《素问》第四十篇41.刺腰痛《素问》第四十一篇42.风论《素问》第四十二篇43.痹论《素问》第四十三篇44.痿论《素问》第四十四篇45.厥论《素问》第四十五篇46.病能论《素问》第四十六篇48.大奇论《素问》第四十八篇49.脉解《素问》第四十九篇50.刺要论《素问》第五十篇51.刺齐论《素问》第五十一篇52.刺禁论《素问》第五十二篇53.刺志论《素问》第五十三篇54.针解《素问》第五十四篇55.长刺节论《素问》第五十五篇56.皮部论《素问》第五十六篇57.经络论《素问》第五十七篇58.气穴论《素问》第五十八篇59.气府论《素问》第五十九篇60.骨空论《素问》第六十篇61.水热穴论《素问》第六十一篇62.调经论《素问》第六十二篇63.缪刺论《素问》第六十三篇64.四时刺逆从论《素问》第六十四篇65.标本病传论《素问》第六十五篇66.天元纪大论《素问》第六十六篇67.五运行大论《素问》第六十七篇68.六微旨大论《素问》第六十八篇69.气交变大论《素问》第六十九篇70.五常致大论《素问》第七十篇71.六元正纪大论《素问》第七十一篇72.刺法论《素问》第七十二篇73.本病论《素问》第七十三篇74.至真要大论《素问》第七十四篇75.着至教论《素问》第七十五篇76.示从容论《素问》第七十六篇78.征四失论《素问》第七十八篇79.阴阳类论《素问》第七十九篇80.方盛衰论《素问》第八十篇81.解精微论《素问》第八十一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页篇名篇名页次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 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 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 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 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 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4 风论篇第四十二111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黄帝内经第三十二篇刺热

黄帝内经第三十二篇刺热

本篇要点:
一:五脏热病的病症、演变、预后及其针刺疗法。

二:热病的色珍,可以从外知内,善为运用,确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预防的积极意义。

三:刺热病的孔穴以及护理方法,如五十九刺、脊椎诸穴和饮之寒水、寒衣、寒处等。

原文和翻译: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那么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

气逆那么庚辛死。

刺足厥阴少阳,其逆那么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

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那么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那么因木受金
克而病重,假设逢甲乙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假设将在庚辛日死亡。

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

假设肝气上逆,那么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那么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

气逆那么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那么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那么因火受水克而
病重,假设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假设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

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黄帝内经 繁体版

黄帝内经 繁体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原文典籍

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原文典籍

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

气逆则庚辛死。

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

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

气逆则丙丁死。

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

戊己甚,壬癸大汗。

气逆则戊己死。

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壬癸——精选推荐

壬癸——精选推荐

壬癸
壬癸 rén guǐ
注解
壬癸指古⼈⽤⼗⼲以纪⽇,壬癸即壬⽇与癸⽇[1]。

壬癸属⽔,⽔分阴阳[1]。

壬为阳⽔,内应⾜太阳膀胱经,故膀胱为壬⽇;癸为阴⽔,内属⾜少阴肾经,故肾旺于癸⽇[1]。

《黄帝内经素问·脏⽓法时论》:“肾主冬,⾜少阴,太阳主治,其⽇壬癸。


古籍中的壬癸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藏⽓法时论第⼆⼗⼆篇之运⽓推之,则得矣。

肾主冬,⾜少阴太阳主治,其⽇壬癸。

肾苦燥,急⾷⾟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也。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刺热篇第三⼗⼆篇乃热,热争则卒⼼痛,烦闷、善呕,头痛⾯⾚,⽆汗,壬癸甚,丙丁⼤汗,⽓逆则壬癸死。

刺⼿少阴太阳。

卒,⾳...
《灵素节注类编》:[卷九治法准则总论]经解逆,急⾷苦以泄之;肾主冬,⾜少阴、太阳主治,其⽇壬癸,肾苦燥,急⾷⾟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也。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四]藏⽓法时论篇第⼆⼗⼆。

⾜太阳主壬⽔。

⼆经相为表⾥。

⽽主治经⽓。

)其⽇壬癸。

(壬属阳⽔。

癸属阴⽔。

在时主冬。

在⽇为壬癸。

)...
《素问经注节解》:[内篇卷之⼆]脏⽓法时论⾜少阴,太阳主治。

(少阴肾脉,太阳膀胱脉。

)其⽇壬癸。

(壬癸为⽔,北⽅⼲也。

)肾苦燥,急⾷⾟以润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Copyright 2003-2006©All rights reserved
·养生主 版权所有·
上网累了,常来看看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பைடு நூலகம்刺热篇第三十二·《黄帝内经_素问》
| 首页 | 医药养生 | 气功养生 | 运动养生 | 日常养生 | 休闲养生 | 名家养生 | 养生文化 | 养生文献 | 养生论剑
|
您的位置:首页-医药养生-祖国医药-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返回
网站概况郑重声明联系我们友站链接
·我们一起养生主·
21524448 hlz@
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痠,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