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 第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冰原带
南北
东西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温带荒漠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温带草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精挑)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识记—基础梳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图,回答问题。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平衡功能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盲区扫描](1)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要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是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大气运动、水的循环、生物循环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具体体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说明: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1)对河流:气候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2)对地形、地貌:如两极或高山地区由于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山岳冰川的存在,会促使冰川侵蚀、沉积地貌形成;降水多且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地表形态,如黄土高原;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3)对植被:有什么样的气候,就会发育什么样的植被。
气候影响植被的类型,如赤道地区,热量和水分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区,水分不足,形成了荒漠。
(4)对土壤: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
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对资源:气候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形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气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教师备用资料)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对比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地下径流) 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分解作用呼吸作用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2019—2020人教地理必修一第5章 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选练和答案
2019—2020人教地理必修一第5章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选练及答案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选择题(一)(2019·湖南永州检测题)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
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却在大量死亡。
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Ⅰ、Ⅱ两地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却差别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植被 C.洋流 D.海陆位置【解析】根据图可以看出,Ⅰ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Ⅱ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侧,两地的纬度相当,都临海,但是Ⅰ地西侧为西澳大利亚寒流,Ⅱ地东侧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因此主要影响因素为洋流。
2.下列关于该地珊瑚大量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气候因素变化才能使生物因素发生变化B.澳大利亚的自然带具有整体性特征C.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D.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都是不变的【答案】CC【解析】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却在大量死亡。
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
该地珊瑚大量死亡,说明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
(二)有关自然带叙述正确的是( C )①自然带与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②每个自然带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③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④垂直分布的自然带,纬度越高,带谱越多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三)图中M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2.图中所示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测试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如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
读图回答3~4题。
3.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4.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
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图)。
读图,完成5~6题。
5.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A.降水较多B.气温较低C.坡度较缓D.光照较强6.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①海拔高,气温低②多大风③食草动物多④太阳辐射强烈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考察时,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海拔)。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山地最高处海拔为5000米B.云杉林出现在南坡C.沿途植被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沿途植被的变化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8.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自然带分界线,一年中有明显位置变化的是()A.甲B.乙C.丙D.丁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9~11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1习题答案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必备知识基础练(2021·河南洛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某湖泊萎缩的成因及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影响,图中数字序号表示降水量减少、旱涝灾害加剧、泥沙淤积、气温变幅增大。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气温变幅增大的数字序号是(B)A.①B.②C.③D.④2.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D)A.区域性特征B.阶段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3.长江中下游地区某湖泊萎缩将导致(A)A.对其周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B.对下游地区调洪蓄洪能力增强C.该地气候变暖D.生物多样性增加1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多为外流湖,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
湖泊萎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幅增大;蒸发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将会导致降水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易引发旱涝灾害。
综上所述,图中①表示泥沙淤积,②表示气温变幅增大,③表示降水量减少,④表示旱涝灾害加剧。
故选B。
第2题,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故选D。
第3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某湖泊萎缩将导致对其周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对下游地区调洪蓄洪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暖具有全球性,湖泊萎缩不会导致当地气候变暖。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D)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动植物营养素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后期陆生生物逐渐形成并生长,演变过程结束。
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
故选A。
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动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死亡、腐烂),然后生物在营养素的条件下生长,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生物。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知识点同步练习卷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表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
图中字母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a对应的自然带是( )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k在南美洲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海陆分布C.洋流D.地形3.若t遭到破坏,当地( )①水循环更加活跃②生物多样性减少,载畜量降低③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严重④风力侵蚀减弱,流水地貌广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1.C 2.D 3.C(2017·广东四校联考)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
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
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
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
据此完成4~5题。
4.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 ℃,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 )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5.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论正确的是( )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C.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答案】4.C 5.D(2017·湖南岳阳模拟)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A.1 800~1 900 m B.1 900~2 000 mC.2 000~2 100 m D.2 100~2 200 m7.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①喜光②抗风③喜湿④耐寒⑤喜阴⑥耐贫瘠A.①⑥B.②③C.③⑤D.④⑥8.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针对性练习1: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
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A.林海 B.冰川C.雪原 D.极光答案:1.B 2.A 3.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为了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
故B正确;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对防御海浪,便于出行关系不大,故A错误;减少屋顶积雪的承受,应将增加屋顶坡度,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C错误;保暖防寒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第2题,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故A正确;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故B错误,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
故CD错误。
故选A。
第3题,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北极圈以内,有极光现象,是该地区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故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极光,故D正确;林海、冰川、雪原在较低纬度的区域也有,不是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故不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故ABC错误。
2019年秋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L5-1-1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
读图完成1 •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区域性 B .开放性 C.整体性D .差异性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 河网密布,径流量大C. 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D. 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 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 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 滑坡的发生频率比以前高。
据此回答3〜 4题。
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
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B .土壤C .水文D .生物4. 上述材料说明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 地理环境的()A. 生产性B .平衡性 C .差异性 D .整体性 读藏羚羊生存环境与数量变动示意图(图L5-1-2),完成5〜6题。
环境 倉粉、水源丰油 Ik存活率a 数昙h多避凤处「含盐 土壤充足^15.图中字母a 、b 、c 、d 表示的内容为上升或增加的是( )A. a 、b B . c 、d C. a 、c D . b 、d 6.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1〜2题。
环 境 伍物、水源缺乏 避Ml 处以.及含 按卜.壤不足寒潮爭发存港率c数港d图 L5-1-1()A. 生产功能B .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D .改造功能古代诗歌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A. 物质循环关系B. 能量流动关系C. 生态金字塔关系D. 食物链关系&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 )A. 大气环流B. 水循环C. 生物循环D.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L5-1-3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 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四 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人教版.doc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四 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5·安徽高考)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选A。
从图中遥感影像可以看出,图示区域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该区域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的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主要是热带荒漠带。
读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及景观图,回答2、3题。
2.景观图中的高大树木,俗称猴面包树。
树干虽然都很粗壮,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
这种像多孔的海绵的木质最利于储水。
据此分析,它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终年炎热,旱雨季分明B.终年高温多雨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D.终年干旱少雨3.猴面包树在非洲主要分布在( )A.ⅠB.ⅡC.ⅢD.Ⅳ【解析】2选A,3选B。
第2题,猴面包树的树木高大、树干粗壮,说明其生长迅速,生长期具有湿热的气候条件;猴面包树树干木质疏松利于储水,说明其生长期内存在气候干旱的时段;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旱雨季分明。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图中表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区的为Ⅱ。
【方法技巧】景观图的判断步骤(1)注意阅读题干和图名,从外围条件中获取与景观图有关的关键信息。
(2)准确判读景观图所表示的地理因素或要说明的地理现象。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联系所学地理知识,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4)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利用景观图中的信息,针对试题的设问,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4、5题。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周测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 副本
周测 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别性双基训练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44 分 )以下列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地区各地理要素间的互有关系表示图。
读图,回答1~2 题。
1.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地址,③冷湿的温带季风天气”按必然次序填入 abc 三个方框内,则次序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 B .③②①C.②①③ D .②③①2.森林面积锐减对该地区土壤和河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①使土壤腐殖质增加②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③使河流含沙量减小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A.①②B.②④C.③④ D .①③答案:剖析:第 1 题,此题察看地理要素关系图的判读。
我国东北大多数地区受地理地址和地形影响,形成冷湿的温带季风天气,受天气、植被影响,发育形成色暗、肥沃的黑土, D项与此符合。
第 2 题,此题察看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
森林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还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2018 ·湖南月考 ) 以下列图为亚洲东部某地区陆地自然带散布表示图。
读图,回答3~ 4题。
3.图示自然带的散布主要表现了()A.纬度地区分异规律B.经度地区分异规律C.垂直地区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4.自然带P 在大陆东岸散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要素是()A.地形 B .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 D .洋流答案:剖析:第 3 题,此题主要察看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读图,依照图示自然带的散布形态,可判断沿东西延长,南北更替,主要表现了纬度地区分异规律, A 对, B、C、D 错。
综上所述, A 项正确。
第 4 题,此题主要察看地区自然特点的主要影响要素。
自然带 P 在大陆东岸,散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要素是洋流,受沿岸寒流影响,沿岸气温较低, D 对;地形、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不是其散布纬度较低的主要影响要素,A、 B、 C 错。
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研究活动,以下列图表示模拟研究的地区和探险途线。
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控导航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河北保定模拟)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
据此回答1~2题: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地壳活动活跃B.风力作用加剧C.全球气候变暖D.流水侵蚀加剧2.下列现象与该问题有关的是( )A.中纬度海域台风活动减少B.欧洲西北部夏季温度偏低C.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地震频繁D.雅鲁藏布江含沙量不断增大解析:1.C 2.B 第1题,我国新疆地区的冰川移动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消融,形成了冰裂缝和冰川移动面,在外力作用下,这个区域的冰川发生大规模移动,故选C项。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大量向南流的冷水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导致暖流增温作用减弱,所以欧洲西北部夏季气温偏低。
(2017·安徽安庆模拟)下图示意中国大陆海岸线纵深度变化,正值表示向海推进,负值表示向陆后退。
读图,回答3~4题:3.1990~2012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总体变化趋势是( )A.向海推进B.向陆后退C.保持不变D.进退各半4.导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泥沙淤积B.海平面上升C.海洋资源开发D.风暴潮频繁解析:3.A 4.C 第3题,中国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经历了岸进与岸退基本平衡阶段、岸进明显阶段和岸进速度强烈增加3个阶段,变化以向海推进为主,向陆后退较小。
第4题,海岸线位置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影响海岸线向陆后退的主导因素,如海水侵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均是使海岸线向陆后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也会导致海岸线向陆后退;人为因素是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导因素,人类围海养殖、港口码头修建、围海造地等用海项目的使用,加速海岸线向海推进。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排查练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
易错排查练(第5章)(建议用时:40分钟)易错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分析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此图可以说明(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D2.A[第1题,读图可知,②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④表示汽车和工厂等向大气中排放CO2。
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或汽车、工厂等排放的CO2增多,都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更加明显。
第2题,读图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循环过程涉及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多个圈层。
]易错点2 区域地理环境整体表现分析上建有一座城镇。
岛上植被低矮、浓密,为无天然树木生长的草原,土生的陆地哺乳动物已不复可见。
读下图,完成3~4题。
3.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阴凉多风的气候B .过早与大陆分离C .过于单一的地形D .火山的不断喷发4.群岛禽鸟丰富得益于( )A .靠近大陆的位置B .流经沿岸的洋流C .缺少大型食肉动物D .受人类活动影响弱3.A 4.B [第3题,该群岛常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阴凉多风的气候不利于树木生长,是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的最主要原因,A 正确。
第4题,禽鸟丰富的原因是食物丰富,食物丰富得益于沿岸有寒流流经,鱼类饵料丰富,鱼类数量大,B 正确;大型食肉动物的存在、靠近大陆对鸟类影响不大,A 、C 错;该岛上有城镇分布,不能判断人类活动影响强弱,D 错。
]易错点3 区域自然带类型的判断【导学号:21490070】5.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6.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广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洋流 D.地形5.A6.C[第5题,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景观是热带雨林,因此甲是雨林;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景观是常绿硬叶林,因此乙是常绿硬叶林;回归线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景观是荒漠或半荒漠,因此丙是荒漠或半荒漠。
2019年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精选
2019年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精选第四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读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巴厘岛东、西部存在区域差异,稻田主要分布在该岛东部,其原因最可能是( )A、东部地区地形平坦B、东部有肥沃的火山灰土C、西部水热条件不如东部优越D、东部地广人稀,利于机械化生产【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2014年11月18日,美国再现大湖效应,尤其纽约州影响最为严重。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纽约州水牛城二带持续降下每小时3英寸至5英寸(约7.6厘米至12.7厘米)的大雪,伴随雷暴及强烈阵风,令多处道路封闭。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有关大湖效应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湖效应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强降雪天气②湖面结冰,但冰层不厚是发生大湖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③五大湖给冷空气提供了充足的水④南岸位干向风岸,因此降雪量远大干北岸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此次大湖效应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强降雪导致交通堵塞,交通事故上升B、大风使圣劳伦斯河流速加快,利于通航C、强风可以吹散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更洁净D、降雪为土壤提供充足水分,利于次年农业生产【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B、平衡功能C、分解功能D、生产功能【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完成小题。
“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答案】:无【解析】:第5题【单选题】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2019年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新人教版
2019年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1.教材第86页活动(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
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
进入土壤的水分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2.教材第86~87页活动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3.教材第88页活动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
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燥,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
4.教材第90页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对生物的影响是“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对地方气候的影响是“变得温和湿润”;对泥沙沉积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减少”;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是“洪水频率减少或者洪水灾害减轻”。
学业达标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从题干来看,该地有植被退化,土壤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人类活动等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控导航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河北保定模拟)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
据此回答1~2题: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地壳活动活跃B.风力作用加剧C.全球气候变暖D.流水侵蚀加剧2.下列现象与该问题有关的是( )A.中纬度海域台风活动减少B.欧洲西北部夏季温度偏低C.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地震频繁D.雅鲁藏布江含沙量不断增大解析:1.C 2.B 第1题,我国新疆地区的冰川移动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消融,形成了冰裂缝和冰川移动面,在外力作用下,这个区域的冰川发生大规模移动,故选C项。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大量向南流的冷水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导致暖流增温作用减弱,所以欧洲西北部夏季气温偏低。
(2017·安徽安庆模拟)下图示意中国大陆海岸线纵深度变化,正值表示向海推进,负值表示向陆后退。
读图,回答3~4题:3.1990~2012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总体变化趋势是( )A.向海推进B.向陆后退C.保持不变D.进退各半4.导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泥沙淤积B.海平面上升C.海洋资源开发D.风暴潮频繁解析:3.A 4.C 第3题,中国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经历了岸进与岸退基本平衡阶段、岸进明显阶段和岸进速度强烈增加3个阶段,变化以向海推进为主,向陆后退较小。
第4题,海岸线位置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影响海岸线向陆后退的主导因素,如海水侵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均是使海岸线向陆后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也会导致海岸线向陆后退;人为因素是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导因素,人类围海养殖、港口码头修建、围海造地等用海项目的使用,加速海岸线向海推进。
(2016·江苏卷,17~18)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5~6题:5.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6.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解析:5.B 6.D 第5题,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冰雪带。
从题干材料中教授日记的内容,推知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
第6题,阿尔泰山由于纬度较高,且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处,因此森林大多为亚寒带针叶林;草场分布于山麓地区和森林与冰川的过渡地带;此时“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应为当地的夏季;阿尔泰山南坡降水主要受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影响。
(2017·江西永丰模拟)年平均气温0 ℃以下地区有常年积雪分布,常年积雪下限称为雪线,雪线高度与气温和降水相关。
下图是北半球某山地南坡和北坡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7~8题:7.甲坡的雪线高度约为( )A.3 100 mB.3 300 mC.3 700 mD.3 900 m8.下列关于甲坡和乙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坡是南坡,湿度小于乙坡B.甲坡是北坡,湿度小于乙坡C.乙坡是南坡,湿度小于甲坡D.乙坡是北坡,湿度小于甲坡解析:7.C 8.D 第7题,以均温0 ℃数值的海拔为参照。
第8题,同海拔相比,山麓地带甲坡气温高于乙坡,表明甲坡为南坡,乙坡为北坡,甲坡雪线(0 ℃数值为参照)高度低于乙坡,表明甲坡湿度大,乙坡湿度小。
(2017·山东威海模拟)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
读图,回答9~10题:9.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类型最可能是( )A.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硬叶林10.近年来观察发现,该山地过渡带的范围向更高处扩展,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更加湿润B.林木品种改良C.气温升高D.土壤更加肥沃解析:9.A 10.C 第9题,读图可知,该山地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 800~1 900米,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的分布在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都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最可能是针叶林。
第10题,近年来该山地过渡带的范围向更高处扩展,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
(2017·浙江杭州模拟)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11~12题:11.甲植被最可能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12.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B.水分C.土壤D.热量解析:11.C 12.D 第11题,图中显示气温和太阳辐射量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600 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
第12题,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17·湖北武汉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克兰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图1),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
我们把从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
材料二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图2和图3)。
(1)根据材料说出克兰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水体,并指出克兰河上游水域降水的水汽来源。
(4分)(2)根据图2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气候的影响。
(6分)(3)根据图3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
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12分)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文信息可知, 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在4~6月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流量较大,降水却较少,故判断可能是受气温影响,其补给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若为冰川融水补给,则7、8月补给量最大,水文站水量峰值应发生于7、8月。
克兰河上游在阿尔泰山北坡,根据坡向和所处的风带,可以推出其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
第(2)题,读图分析,从图中去分析降水和气温的变化。
读图,克兰河1958~2005年月升温速率(虚线)和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都是波动上升,从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减少。
第(3)题,克兰河补给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提前,水量增大。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该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水源不足,到了春季农作物播种时需要水灌溉,水量增大,有利于缓解春旱;也有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汛期提前,水量加大,洪灾加剧,同样会导致初夏缺水,影响农业活动。
答案:(1)季节性积雪融水;大西洋或北冰洋。
(4分)(2)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和气温都表现出波动上升,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减少。
(6分)(3)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水量变大。
(4分)有利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
(2分)不利影响: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山洪灾害加剧。
(6分)14.(2017·福建模拟)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如图甲)(1)A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四个自然带。
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6分)(2)在A山峰高山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6分)(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
”请分析原因。
(10分)(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8分)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上升,水热条件随之变化,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山地草甸带。
第(2)题,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
第(3)题,雪线高度受气温的影响较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导致雪线高度变化,从而引起高山草甸带的水热条件变化,造成牧草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
第(4)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1)自然带的名称: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4分)形成原因:A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脉阻挡,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形成荒漠。
(2分)(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6分)(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
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
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气温较低,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
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
(10分)(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