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图形的旋转教案及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图形的旋转性质和旋转的表示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翻转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图形变换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和翻转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基础。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性质和旋转的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图形的旋转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图形的旋转。

2.能够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图形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旋转的表示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图形旋转的实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旋转门的开关,引出图形的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图形旋转的性质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图形旋转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如剪切和拼接纸片,来验证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图形的旋转。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旋转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些拓展问题,如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发生变化,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图形旋转性质的理解。

23.1图形的旋转 教案

23.1图形的旋转 教案
23.1图形的旋转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3、情感态形旋转的概念,从事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审美意识.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数学内涵,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享受学习乐趣.从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2、由三角形的旋转判断旋转中心。
3、三角形的整体旋转,找旋转角,旋转中心,旋转的对应边对应角
4、把旋转运用到正方形中
四、课堂小结
1、旋转的概念
2、旋转的三要素
3、旋转的性质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
23.1图形的旋转
旋转定义:旋转的性质例1:
例2:
七、课后反思
1、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2、教学效果的反思:
3、学生状态的反思:
二、重难点、关键
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结合教材59页“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和俄罗斯方块游戏等,探究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探究新知
1总结归纳旋转的定义:像这样,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就叫做图形的 ,点O叫做 ,转动的角叫做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P和P′叫做这个旋转的
2完成教材60页探究归纳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

23.1 图形的旋转教案

23.1 图形的旋转教案

活动四:巩固练习 教师提出问题 1、教科书 P64 练习 1、2、 3 2、课本 57 页例题 学生独立思考、分 析、解答问题。
学生巩固和提高 通过解决蕴含所学 知识的实际总是和 数学问题将新知识 内化入学生已有的 认知结构中。
活动五 课堂回顾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 学生通过反思已学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 顾总结;分析对比归纳 过的有关图形变换 什么? 平移与旋转的异同。 2、你还有什么困惑? 旋转变换的本质特 3、平移和旋转有什么异 征,调动学生的学 同? 习兴趣。 得知识,深入理解
D.5 2、 如图: E 是正方形 ABCD 内一点,将△ABE 绕点 B 顺 时针方向旋转到△CBF, 其中 EB=3cm,则 BF=_cm , ∠EBF=___ A E B F 3、课外作业 教科书习题 23.1 第 1、4 题 C D
(2)经过旋转,点 A、B 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什么? (4)猜一猜:AO 与 DO 的 长有什么关系?BO 与 EO 呢?∠AOD 与∠BOE 有什 么大小关系? 2、请大家在硬纸板上, 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 验: 用课件操作图形的 现”,培养学生观 个小洞 O 作为旋转中心, 旋转变换后,指出进一 察、分析、比较、 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 步探究的方向。 抽象、概括的思维 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 组织学生交流,得出 能力。 掉的三角形图案(△ 正确结论。 ABC),然后围绕 O 转动 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 的三角形(△A′B′ C′ ),移开硬纸板. 究方向度量、分析,小 线段 OA 与 OA′有什么关 组交流归纳抽象概括出 系?∠A OA′与∠BO 图形旋转的特征。 B′有什么关系?⊿A BC与 ⊿A′B′ C′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 验,按照老师提出的探 通过设置数学实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 教 师 设 计 数 学 探 究 实 学知识的“再发

23.1图形的旋转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23.1图形的旋转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作课类别课题23.1图形的旋转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旋转地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2.经历探索图形旋转特征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3.根据旋转地性质作出任一图形的旋转图形,并能根据所学旋转知识设计出美丽图案.过程方法1.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理解旋转地性质,了解旋转作图的步骤及关键.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经过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旋转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语: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能转动的物体,如风车、水车、风力发电机、飞机的螺旋桨、时钟的指针、游乐场的大转盘等,它们有许多的奥秘,这些奥秘与旋转紧密相关,从这节课开始就来学习图形旋转知识.二、探究新知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手工制作:制作一个小风车.2、欣赏日常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问题:在这些运动中有哪些共同特征?活动2.演示导学形成概念1.观察:时钟上分针的运动.问题:时钟上分针的转动是绕哪一个点转动?沿着什么方向转动?从5分到15分转动了多少角度.2.动手做一做: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与另一张纸片之间垫上一张复写纸,在薄纸上画ΔABC,并在ΔABC外面找一点0,再用一枚图钉在0处穿过.将薄纸绕点0旋转一个角度,再次把ΔABC复印在纸片上,并记成ΔA´B´C´.在纸片上分别连接0A、0B、0C、0A´、0B´、0C´.问题:(1)根据所画的图形,用直尺量出OA与OA´、OB与OB´、OC ´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AOA´、∠BOB´、∠COC´的度数,观察这三个角的大小,并指出旋转中心,旋转角.(2)说出其中的对应点,对应角和对应线段.(3)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活动3.举例应用加深认识1、如图,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教师举例,学生想象,并尝试举例学生制作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例,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学生在观察后,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讲解: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旋转角.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循序渐进探究旋转的基本性质,即演示→观察→猜想→讨论→归纳.并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学生交流讨论并归纳出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本章通过小制作,图形欣赏,导入主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观察,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有关概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逐步感知旋转地基本性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Δ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三、课堂训练1、P56页练习2、补充:图形:线段、角、圆、梯形、正方形、菱形中绕一定点转动一定角度(小于360°)能与原图形重合的图形有()A、2个B、3个C、4个D、5个3、P58页练习4、P59页练习5.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6.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3)指出,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7.如图,K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以AK为一边作正方形AKLM,使L、M•在AK的同旁,连接BK和DM,试用旋转的思想说明线段BK与DM的关系.四、小结归纳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本节课内容和前面学习过的什么知识可以归为一类?五、作业设计复习巩固作业和综合运用为全体学生必做;拓广探索为成绩中上等学生必做;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模仿编拟课堂上出现的一些补充题目进行重复练习.补充作业: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DE=14,△ABF是△ADE的旋转图形.(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了多少度?(3)AF的长度是多少?(4)如果连结EF,那么△AEF是怎样的三角形?(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结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尝试完成,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完成情况,并给予点评.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学生交流获得的知识和感受,教师聆听,并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使学生巩固提高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明确旋转的主要因素,从而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形成能力,实现本课的知识目标.通过小结,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并纳入知识系统板书设计课题旋转定义旋转的基本性质例题分析归纳。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3)》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3)》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3)》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3)》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在此之前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基本知识。

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图形的旋转,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性质和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将旋转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来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两个城市如何通过旋转来观察,引发学生对旋转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呈现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

同时,介绍旋转的计算方法,如旋转角度的计算、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和大小变化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图形旋转的练习题,巩固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3.1《图形的旋转》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3.1《图形的旋转》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3.1《图形的旋转》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等变换知识,具备一定的几何图形基础。

但图形旋转与平移、翻转存在一定的区别,学生可能对旋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图形旋转的性质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发学生对图形旋转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图形旋转的实例和操作过程。

2.学具:准备一些图形卡片和模型,供学生操作和观察。

3.教学视频:准备一些关于图形旋转的实际操作视频,供学生观看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旋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图形旋转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图形旋转的概念。

同时,教师讲解图形旋转的性质,如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等。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说课稿小薄中学王虎山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一、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在学习了图形的两种变换——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因此它既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二、教法分析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担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带孔硬纸板。

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分析1.观察实例(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旋转是属于动态的问题,对于运动的图形学生在学习掌握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熟悉的旋转现象从中探求旋转数学概念,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克服学习上的障。

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避免了由于数学内容脱离现实而引发的学习困难、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所以回答出教师所展示的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所以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具体、生动。

)2.巩固练习:(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巩固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是否属于旋转,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有多大,从而内化旋转的定义,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运用)的过程。

同时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旋转概念掌握的情况,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3.1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1、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2、经历探索图形旋转特征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⒊情感目标:经历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 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旋转的基本性质学习难点: 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三、教学对象分析:⒈八年级学生是抽象思维逐渐形成的时期,教学过程要强调问题情境创设的直观性,借助于活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⒉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中要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中自主创新、相互学习,从而乐于探究。

四、教学策略课堂组织策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辅助策略:借助实物投影仪及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动手操作。

教法:演示法:把实物模型、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图形的旋转变换。

讨论法: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练习法:精心设计随堂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教学过程设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五个活动,分别为: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2:演示导学,形成概念活动3:举例应用,加深认识活动4: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活动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个体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识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本活动通过折纸游戏,导入本课1、手工制作:制作一个小风车.2、欣赏日常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思考:在这些运动中有哪些共同特征?(投影1)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参与的全面性;(2)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3)学生活动后,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小制作,图形欣赏,导入主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二、演示导学形成概念1、观察:时钟上分针的运动.(动画演示)问题:时钟上分针的转动是绕哪一个点转动?沿着什么方向转动?从5分到15分转动了多少角度.(投影2)学生在观察后,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讲解: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旋转角.2、动手做一做: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与另一张纸片之间垫上一张复写纸,在薄纸上画ΔABC,并在ΔABC外面找一点0,再用一枚图钉在0处穿过.将薄纸绕点0旋转一个角度,再次把ΔABC复印在纸片上,并记成ΔA´B´C´.在纸片上分别连接0A、0B、0C、0A´、0B´、0C´.问题:(1)根据所画的图形,用直尺量出OA与OA´、OB与OB´、OC´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AOA´、∠BOB´、∠COC´的度数,观察这三个角的大小,并指出旋转中心,旋转角. (2)说出其中的对应点,对应角和对应线段.(3)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投影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并动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3、交流、归纳(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结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投影4)课件演示及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旋转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应循序渐进,即演示→观察→猜想→讨论→归纳.(2)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有关概念,是学生探究、发现,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动手练习,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练习结果,并及时给予点评.活动三、举例应用加深认识(投影5)1、如图,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Δ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2、分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图中的图形的旋转现象.学生思考后,展示结果.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画出图形后,能否准确地运用旋转的基本性质表达出作图的理论依据.(2)学生中作图的不同方法.通过图形欣赏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P64页练习2、图形:线段、角、圆、梯形、正方形、菱形中绕一定点转动一定角度(小于360°)能与原图形重合的图形有()A、2个B、3个C、4个D、5个3、P65页练习(全体活动.)学生单独完成后及时反馈,教师及时点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点评的针对性、典型性;(2)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明确旋转的主要因素,从而让学生在知识不断重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形成能力,实现本课的知识目标.活动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完善的过程.在学完本节内容后,我提出如下三个问题:(投影11)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2. 在学习这节课时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3. 在下节课中的什么地方,你会比这节课做的更好?学生交流获得的知识和感受,教师聆听,并与学生交流.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概括的是否全面,教师应及时补充;(2)不同层次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 通过小结,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谈体会及注意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3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监控能力.(2)布置作业P66页T3、T7。

23.1图形的旋转教案

23.1图形的旋转教案

23.1 图形的旋转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概括、抽象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3、探索、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抽象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研究问题方法,进一步体会和感受实际事物数学化的过程。

并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从身边得到数学规律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担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旋转现象认识过程的体验.2、旋转内涵的理解掌握.3、旋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教学难点1、旋转定义和性质的深刻认识.2、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突破难点的关键(1)设置恰当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通过演示操作,归纳出旋转变换的性质,加深旋转变换的三要素的理三、教具准备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自制二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情景(电脑展示钟表指针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电风扇的叶片的转动等的情景)活动1:问题:(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行交流1.在这些转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的.2.每个物体的转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3.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它的位置有所改变.4.汽车的方向盘和电风扇的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同样它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方向盘上的每点的位置所变化.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这样的转动叫旋转(circumrot a te),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旋转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活动2:旋转及相关定义的认识问题:同学们,请根据上面你们所得的结果,想一想我们该如何给旋转下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circumrot a te).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活动3:旋转的性质探究实验操作:把你准备的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完全叠放在一起,并在相应的位置标好字母,固定好下面的三角形,然后用笔尖按住其中的一个角的顶点(让其不动),使上面的三角形绕此顶点转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2)》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的一部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旋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度数、方向和距离等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度数、方向和距离的确定。

2.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形的旋转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旋转的性质。

3.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旋转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如钟表、风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引出图形的旋转。

然后提出问题:“图形的旋转有哪些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几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a.图形旋转了多少度?b.旋转的方向是什么?c.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距离是多少?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旋转,并观察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旋转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图形的旋转,使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如何对图形进行旋转,并能够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缺乏对旋转性质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旋转的魅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旋转的性质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

2.学会对图形进行旋转,并能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对图形进行旋转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旋转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图形的旋转过程。

3.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旋转的方法。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旋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旋转的相关教具和模型。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对旋转现象产生兴趣,进而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图形的旋转。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旋转的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初步感知旋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旋转操作,并观察旋转前后的变化。

然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共同总结旋转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进行解答。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3.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的基础上,引入图形的旋转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变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旋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对其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旋转,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图形的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风车的旋转,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图形的旋转,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图形的旋转性质。

3.深化理解: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旋转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相互学习。
3.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旋转的定义及三要素。
(2)旋转的性质及其应用。
(3)旋转作图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
(1)理解旋转的性质,尤其是旋转前后图形的全等关系。
九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第1节,主题为“图形的旋转”。该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往所学平面几何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旋转作图以及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
(2)灵活运用旋转作图,正确绘制旋转后的图形。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新知识。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内容更感兴趣,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然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改进,如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23.1图形的旋转教案及说课稿

§23.1图形的旋转教案及说课稿

23.1 图形的旋转(1)§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叙永县落卜中学韩光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根据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三角形全等等内容,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图形变换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等内容作铺垫,是全面构建旋转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图形变换的工具性内容。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旋转概念和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动手测量等方法来探究旋转性质,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来总结性质,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巩固旋转性质。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分析研究旋转现象,抽象概括旋转的概念,探索发现旋转的特征。

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我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已掌握了平移、轴对称、三角形全等等内容,具备了初步的猜想测量、推理论证等经验,这为旋转性质的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

但是由于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都有待于加强,所以发现图形的旋转变换关系并恰当运用旋转研究几何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3.1图形的旋转(教案)河北省定州市宝塔初级中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3.1图形的旋转(教案)河北省定州市宝塔初级中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举例: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旋转前后对应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4)实际应用:将旋转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在此方面感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实例和指导。
举例:探讨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以及如何利用旋转解决几何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23.1图形的旋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旋转的情况?”比如,门的开关、风车的转动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图形旋转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23.1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旋转的概念和实际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时遇到了困难,尤其是旋转角度的度量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这一部分,或许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旋转的定义及其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旋ຫໍສະໝຸດ 的概念,掌握决定旋转的三个关键因素。
举例:以一个具体的多边形为例,讲解如何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图形旋转的基本步骤:理解并掌握将一个图形进行旋转的操作步骤,包括画旋转中心、确定旋转方向和角度、绘制旋转后的图形。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觉得案例分析这一环节较为成功,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性质。但我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一环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让旋转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知,而是能够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安新二中田彦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十三章《旋转》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第二十三章图形旋转第1课时的内容。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变换.它不仅为本章后续学习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也为学习“圆”的知识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

(2)、会找出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理解和发现旋转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的认识,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与人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探究过程.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已经逐步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乐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动手操作。

三、教、学法分析教法:引导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四、教具准备分析我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自制二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分析(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播放大风车歌曲,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问题1:直观感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情景(电脑展示钟表指针的转动、车轮的转动、荡秋千等情景)(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学生观察之后进行交流回答1.在这些转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的.2.每个物体的转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3.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它的位置有所改变.4.汽车的方向盘和电风扇的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同样它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方向盘上的每点的位置所变化.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这样的转动叫旋转(circumrot a te),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旋转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转动的物体引出旋转,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本节所学的旋转又是学生学习下一节中心对称的基础.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只是关于⑸,本章只涉及用坐标表示中心对称.学生对图形的变换这种学习形式应该是比较熟悉的.3.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⑴通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旋转例子,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把握旋转的基本要素;⑵经历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及“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等基本性质;⑶经历观察、实践、验证等数学学习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推理能力;⑷通过欣赏生活中旋转图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4.教学重点、难点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作数学的分析研究,抽象概括出旋转的概念;探索并得出旋转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旋转现象的分析研究;对旋转特征的探索;准确发现图形的旋转变换关系并恰当运用旋转研究几何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教材处理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我把《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认识图形变换、探索图形变换的性质这两个基础步骤;第二课时再进行画出变换后的图形、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这种运用.在本节中,旋转的概念、性质以及有关作图的内容环环相扣:由概念得出性质;由性质得出有关作图的方法.应关注这些内容间的联系,使前一部分内容为后一部分内容作准备,后一部分内容复习巩固前一部分内容.所以前后两堂课的知识应该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比如在第一堂课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旋转性质的认识,课堂练习的选择中已经有进行旋转变换后的图形,但难度上不要求学生自己作图.三、教具准备在这堂课上,教具的准备我认为会是一个学生兴趣的凝聚点.因为图形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因素.而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感知操作过的信息肯定要比视觉收到的信息要存贮深刻,所以我舍弃用多媒体制作各种漂亮的旋转效果,而是自制学具....,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自己构造旋转,体会旋转中的等量关系;在学生得出图形的旋转性质后,又利用图形软件....让学生尝试和教师共同在电脑上..旋转的图形制作,体验科技的神奇,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感.......操作四、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实验发现法为主,演示法、讨论法、总结法配合使用.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手段与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围绕教学目标我分别设置了如下教学步骤2.旋转定义的教学对概念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分两段体现,经历了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模糊感知到运用概念实践操作,概念的形成真正达到了内化的效果.[一.引出课题,看一看]设计意图: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概念实质.教学方法:寻找日常生活中有关旋转的实例,借助多媒体工具以动态的形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抽取概念的本质;[动一动]设计意图:用学生从实物操作中得出的表象反馈于实践操作.教学方法:给出具体的教具让学生根据旋转概念模拟动作,在实践操作中体会旋转的基本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具体实践中,学生分组合作,并组织语言描述自己设计的旋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推理能力.活动的最后,形成旋转的描述性定义,由于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相信学生基本概念.3.旋转性质的教学对旋转的性质,教学中同样设计了两个环节,一个环节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另一个环节则是对性质的拓展.[动一动]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因为它涵盖了概念的应用与性质的获得.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感知表象,然后通过分析、类比、综合得出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及“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等基本性质.表象操作变成符号操作存贮于学生的记忆中.因为这个环节知识的获得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索,符合学习的情感原理和活动原理又是对旋转概念的反馈练习,活动效果较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突破重点.[试一试]这个环节可以认为是旋转概念的拓展教学,它是两个图形旋转后的一种特殊位置的重叠.运用旋转的概念我们可以形象感知图形的变化.同时又因为它是旋转得到的图形它具备旋转的性质,我们可以用旋转的性质把它的图形画出来,这实际上是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知识的相互融合,所以这节课仅让学生有这种意识就可以了,具体的练习不做.4.把旋转性质用于实践组织变式练习,对学生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把新得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堂课设置了两道练习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反馈训练.[用一用]在这题中用正反两种思维运用旋转性质. 一题是图形具备旋转条件,另一题是利用图形特点构造旋转图形解题.它们都同时用到了“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旋转性质.是学生思维的一种升华.4. 小结与练习在练习中设置了一题:让学生自己利用已学图形变换进行图形设计,这个内容也是下节课课时内容,但作为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思考、实践中培养把数学用于生活的意识.[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的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因此在课的设计中我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理:a.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b.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c.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1 图形的旋转(1)
§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叙永县落卜中学韩光平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根据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三角形全等等内容,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图形变换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等内容作铺垫,是全面构建旋转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图形变换的工具性内容。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旋转概念和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动手测量等方法来探究旋转性质,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来总结性质,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巩固旋转性质。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分析研究旋转现象,抽象概括旋转的概念,探索发现旋转的特征。

2、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我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已掌握了平移、轴对称、三角形全等等内容,具备了初步的猜想测量、推理论证等经验,这为旋转性质的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

但是由于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都有待于加强,所以发现图形的旋转变换关系并恰当运用旋转研究几何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3、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从中归纳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等重要性质,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从事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审美意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数学内涵,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享受学习乐趣.让学生从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三、课堂结构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情景引入→探索交流→归纳总结→巩固应用→提高升华→回顾反思→推荐作业。

”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探究发现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小组探究式、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发现性质→应用性质”,循序渐进地完成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媒体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学具,加强学生对旋转特征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方式,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共同获得新知,进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的旋转图案,并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旋转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结合图片和学生举例,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共同特征,明确旋转的定义,由此引出课题。

2、探索交流归纳总结
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学具和多媒体辅助的手段进行。

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测量、等教学活动进行。

(1)让学生猜一猜旋转性质。

培养学生猜想意识,感受猜想的乐趣。

(2)让学生量一量边角的数量关系,验证猜想的结论。

加强学生对旋转特征的感性认识,感受动手测量的乐趣。

(3)让学生证一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消除个别学生由于测量误差带来的疑虑。

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学生领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再次验证旋转的性质,突破教学难点。

(4)归纳总结旋转的性质。

是学生对旋转特征的再认识,是学生知识的一次升华。

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总结概括的能力,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再次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例题和练习题。

通过练习,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题策略,训练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我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反馈,规范解题格式。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4、回顾反思归纳小结
我认为归纳小结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推荐作业,提高升华
布置书上课后习题,必做和选做部分,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作业。

六、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做出有效评价。

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使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及时鼓励、点拨,并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小组合作, 探究性质时,通过观察,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探究能力。

3、通过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来检查教学效果,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讲评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由学生回顾反思,归纳小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交流、归纳总结,团结合作,共同提高。

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5、通过作业,再次对本节课做出评价,找出解决教与学不足的措施,及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再次体会到: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学生。

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是一名参与者。

一堂好课,师生一定会有共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教学中,各知识点均是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的,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没有将重点盯在大量的练习上,而是定位在知识形成的过程的探索,这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