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图形的旋转教案及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1 图形的旋转(1)

§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叙永县落卜中学韩光平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根据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三角形全等等内容,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图形变换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等内容作铺垫,是全面构建旋转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图形变换的工具性内容。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旋转概念和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动手测量等方法来探究旋转性质,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来总结性质,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巩固旋转性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分析研究旋转现象,抽象概括旋转的概念,探索发现旋转的特征。

2、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我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已掌握了平移、轴对称、三角形全等等内容,具备了初步的猜想测量、推理论证等经验,这为旋转性质的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但是由于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都有待于加强,所以发现图形的旋转变换关系并恰当运用旋转研究几何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3、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从中归纳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等重要性质,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从事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审美意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数学内涵,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享受学习乐趣.让学生从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三、课堂结构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情景引入→探索交流→归纳总结→巩固应用→提高升华→回顾反思→推荐作业。”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探究发现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小组探究式、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发现性质→应用性质”,循序渐进地完成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媒体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学具,加强学生对旋转特征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方式,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共同获得新知,进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的旋转图案,并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旋转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图片和学生举例,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共同特征,明确旋转的定义,由此引出课题。

2、探索交流归纳总结

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学具和多媒体辅助的手段进行。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测量、等教学活动进行。

(1)让学生猜一猜旋转性质。培养学生猜想意识,感受猜想的乐趣。

(2)让学生量一量边角的数量关系,验证猜想的结论。加强学生对旋转特征的感性认识,感受动手测量的乐趣。

(3)让学生证一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消除个别学生由于测量误差带来的疑虑。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学生领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再次验证旋转的性质,突破教学难点。

(4)归纳总结旋转的性质。是学生对旋转特征的再认识,是学生知识的一次升华。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总结概括的能力,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再次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例题和练习题。

通过练习,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题策略,训练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反馈,规范解题格式。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4、回顾反思归纳小结

我认为归纳小结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推荐作业,提高升华

布置书上课后习题,必做和选做部分,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作业。

六、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做出有效评价。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使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及时鼓励、点拨,并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小组合作, 探究性质时,通过观察,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探究能力。

3、通过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来检查教学效果,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讲评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由学生回顾反思,归纳小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交流、归纳总结,团结合作,共同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5、通过作业,再次对本节课做出评价,找出解决教与学不足的措施,及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再次体会到: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是一名参与者。一堂好课,师生一定会有共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教学中,各知识点均是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的,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没有将重点盯在大量的练习上,而是定位在知识形成的过程的探索,这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