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明朝初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郑和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一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死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人。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
明政府派兵攻入云南后,郑和被带回皇宫当太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把他赐给燕王朱棣。
朱棣为了争夺皇位,起兵南下,终于在南京登上皇位。
郑和因跟随朱棣多次立功,深得朱棣的赏识,成为朱棣身边的亲信,被提拔为“内宫监太监”,掌管采办宫廷所需的珍宝器用。
以后,朱棣又赐他姓“郑”。
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
明初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朱棣登位时,全国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采矿、冶炼、纺织、陶瓷、造纸、印刷、造船等行业的生产规模,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明初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并为大规模航海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富强的统一的国家,又是大规模航海的坚强后盾。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眼光远大、有所作为的皇帝。
他决定派遣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是有他的政治和经济南方面原因的。
在政治方面,明成祖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帝位不满引起的矛盾,特别是那些逃居海外臣民的反抗活动。
要加以安抚或镇压。
所以他要组织宏大船队、派遣大批使者出海诏谕四方。
经济原因,明成祖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迁都北京,大兴土木,更需要大量海外奇珍去充实宫廷。
因而,要打开一条通往西洋各国的海上航道,打击那霸占三佛齐(旧港)的中国走私商人,使海上航道畅通无阻,以便加强明政府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政府同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使明政府能独占对外贸易的利益,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物,并增加朝廷在对外贸易上的收入。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以后在一次混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翻开宫门,辅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颠覆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增强同国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差遣郑和下西洋。
1405 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大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抵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带领臣民敲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很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困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岸,以后上千家的华侨去那边经营后,变为了沃壤良田;当地人也到那边经商,于是那边渐渐繁华起来,后更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边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本来那边也很穷,以后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徙到那边,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互相流传。
那时吕宋的人们,本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进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听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抵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沟通,和满剌加结下了深沉的友情。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到达 1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情招待,赠予很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设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到达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招待,并赠予很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物陈设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好多外国使团都是伴同郑和船队来访的,并且跟从郑和船队归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边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边为“三宝洞” 。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徙的愈来愈多,渐渐形成兴盛的海港商业城市。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课件
看邮票猜一猜,
郑和航海油画
资料: 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世界航海名人, 马 郑和是东方唯一的一名。 六 甲 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将郑和列为千年全球百位 华 马 人 名人之一。 六 朝 2001年,美国《时代》杂志派记者对郑和下西洋的壮 甲 拜 举进行专访,并且在杂志上用了2/3的篇幅来予以报道。 三 郑 今天,世界许多地方都发行了郑和邮票,并且以郑和 宝 和 庙 庙 下西洋为题材拍摄电视剧、电影…… 三 郑和航海壁画 宝 南京各界人士祭奠郑和 井 印尼三宝庙
• 学习新课、合作讨论 1、西洋的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派郑和作为航海的领导人? 4、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5、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在哪,起止时间是多少? 6、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一、明朝开放外交——郑和下西洋
1.西洋的概念
明代把文莱以西, 包括印度洋沿岸一带 称为“西洋”。
航海图,罗盘针
亚非30多个国家 和地区
罗盘针
美洲
印度
思考讨论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这么大规模的航海?
明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统治者的支持
4.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马 六 甲 华 人 朝 拜 郑 和 庙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 发展,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航海壁画
南京各界人士祭奠郑和 印尼三宝庙
马 六 甲 三 宝 庙 三 宝 井
郑和航海油画
郑和与欧洲航海家具有什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 么呢?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航海探险活动,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的深入,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三种不同的史料角度对郑和下西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全面、深入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画面。
二、正史资料研究首先,我们从正史资料入手。
明代官修的《明史》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之一。
在《明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航行路线、贸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开展外交活动,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带领的船队经过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与当地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得以传播到海外,同时也带回了当地的珍奇异兽和文化艺术品。
从正史资料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展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三、航海日志研究其次,我们从航海日志的角度来研究郑和下西洋。
航海日志是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记录的重要文献,包括航行路线、气象、海况、贸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航海日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郑和船队的航行情况和贸易活动。
在航海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非常复杂,经过了许多的海域和国家和地区。
在航行过程中,船员们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如风暴、海啸等。
同时,他们也需要与当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和交流。
航海日志中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情况。
四、民间传说研究最后,我们从民间传说的角度来研究郑和下西洋。
在中国民间,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传说非常丰富,涉及到郑和的生平事迹、航行经历、贸易活动等方面。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指的是从1405年-1433年(即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由郑和带领大规模的船队,前后七次出使西洋,抵达了亚非大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海上活动。
1405年7月11日(即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郑和率队从福建省长乐县五虎门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
前后七次航行中,郑和及其船队到达过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今泰国)、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东非等国家或地区,经历了古里建碑、捉拿海盗、布施锡兰佛寺、建立官仓等重要事件,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香料药品、异国动物,还发展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维护了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华民族对外关系史中的重要篇章,标志着明朝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队伍规模最庞大、航行范围最广的海上活动,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开创了世界航海的新纪元。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是中国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他率领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郑和,原名马三宝,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位伟大航海家。
他曾率领中国船队,穿越南海、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东非地区,甚至到达了阿拉伯半岛。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行,对于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贸易,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
当时,中国的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大型船队出使西洋,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国的外交影响力,开展对外贸易,以及传播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行,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西洋,也带回了一些外国的特产和文化。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船只数量多达几百艘,船队中还携带了大量的官员、商人、士兵和水手。
他们的航行路线,穿越了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了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达了非洲东岸的东非地区。
在这些地方,郑和船队与当地的政府和商人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开展了贸易活动,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辉煌,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与贸易的活跃。
他的航行,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他的航行,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发扬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与贸易的传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维护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
愿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率领七下西洋的船队,开拓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且在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始于明朝永乐年间。
当时,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大型船队,前往南海、印度洋、非洲东岸等地进行远洋贸易和外交活动。
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共有大小船只数百艘,船员数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船队之一。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横跨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他们在这些地方进行贸易交流,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也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开辟了新的通道。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不仅仅是一支贸易队伍,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科技和艺术,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互动,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他们在没有现代导航工具的情况下,依靠星空、海流、风向等自然条件,成功完成了一次次遥远的航行,这在当时可谓是一项伟大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一个缩影。
他们在航行的过程中,与当地各国进行了友好的贸易往来和外交交流,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也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合作做出了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不仅仅是一次商业贸易,更是一次文明交流和和平使命。
他们以和平友好的姿态走出国门,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友好和平之意,也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们的壮举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卓越,更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友好的诚挚愿望。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开拓未来。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七年级下册历史资料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上信中学陈道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政治方面•加强边防经过洪武时期的多次打击,蒙古人已经基本退出了漠南,对明朝边境并不构成直接威胁,有人认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是为安定海外,使永乐没有后顾之忧,以利明朝专注防御北方之乱。
但此说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海外诸国武力都不强,没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说是,下西洋是为控制遗存在中南亚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国。
这也不可能,因在永乐年初,此国之可汗死亡,对明朝已没有威胁。
郑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战役,其一为帮助某一小国政权转换,一为某国想偷袭郑和船队,一为海盗集团,三者都是小战役(下篇会再详述)。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海洋历史上一段绚烂的篇章。
自明朝永乐年间起,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至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等地,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
本文将通过三种不同的史料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程与影响。
二、文献一:明史郑和传首先,我们参考《明史·郑和传》。
此文献为官方修撰的史书,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较为详细。
根据此文献,郑和的航海活动主要在永乐年间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国力,同时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船队规模庞大,装备先进,人员众多,显示了明朝的强大实力。
此外,此文献还详细记录了郑和所到之处,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的国家与地区,以及这些地方的特产与文化。
三、文献二:郑和航海图及相关航海日志其次,我们参考郑和航海图及相关航海日志。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航海信息,如航行路线、天气状况、海洋现象等。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以及当时的海洋知识。
同时,这些资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情况,如贸易物品、交易方式等。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献三: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最后,我们参考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
这些资料虽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也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一些民间传说讲述了郑和在航行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险与挑战,以及他与当地人民的友好交往。
这些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与想象,但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线索。
五、结论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首先,官方史书《明史·郑和传》为我们提供了郑和航海的官方记载,展现了明朝的国力与海洋实力。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中国的疆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上贸易日益繁荣。
在这个时期,明朝积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并通过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明朝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了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海上贸易日益繁荣,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成为外国商人争相追捧的商品。
为了保障贸易安全,明朝政府不断修建海防设施,以确保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
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郑和是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多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开辟了一条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阿拉伯等地的海上贸易通道。
这一系列航海活动,被后人称为“郑和下西洋”。
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意义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中国的海外贸易,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由于中国在航海技术、造船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使得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备受各国欢迎。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都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高质量商品,从而提高了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活动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主要包括南海、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等地区。
他先后多次领导船队出海,以交流贸易为主要目的,兼顾外交、文化交流等其他方面。
郑和船队曾到达过印度、马来半岛、非洲东岸等地,与当地的各族人民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五、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深受海外市场欢迎,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同时,郑和船队还带去了中国的文化、科技和艺术等,对海外的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明朝海上贸易的衰落尽管明朝开展了积极的海上贸易活动,但随着明朝朝政的变动和统治者的态度转变,海上贸易逐渐衰落。
后来,明朝政府开始限制海外贸易,使得中国逐渐失去了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
总结: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郑和简介
郑和简介篇一: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
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
郑和下西洋故事
郑和下西洋故事郑和,明朝的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他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通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当时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洋的控制,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进行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船上装载着各种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还有一些国家的特产和文化,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还有一些国家的特产和文化,如印度的香料、斯里兰卡的宝石、非洲的象牙等,这些商品的交流使东西方文化得以交融,也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遍布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他曾多次到达马六甲、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郑和不仅带去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还带去了中国的和平理念和友好态度,使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东西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船队规模和船队船舶的建造。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船队中有巨大的宝船、水手船、货船等多种类型的船只,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宝船,宝船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力船只,其船身巨大,船上装载着大量的商品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此外,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船舶的建造也是十分讲究,船舶的建造采用了中国古代的造船工艺和技术,船舶的船体结构坚固耐用,船舶的帆布和绳索纤细坚韧,船舶的船帆和船桅高大挺拔,船舶的船舱宽敞明亮,船舶的船舱内部装饰豪华典雅,船舶的船舱设施齐全舒适,这些都为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他的航行活动不仅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次辉煌航程,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友好交流和合作的一次重要历史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 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 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 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 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 主力舰。另有一种说法,郑和 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 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 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 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 宝船。
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 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 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 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 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 侧晃动的幅度。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 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 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 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 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 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 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 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 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此次航海 时间较长,郑和于1415年回国,分遣船队一年后返回。 • 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 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 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 了东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等国,并在宝船上 设宴招待各国宾朋,代表明成祖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时带 回香料等珍品。 • 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伟业和雄心,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 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 地麦加朝线图 郑和宝船 船型结构
• 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1407年 秋,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首 次航行。
•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 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