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文化纵横谈共40页文档

合集下载

浅议如何加强和创新水文化建设分析

浅议如何加强和创新水文化建设分析

浅议如何加强和创新水文化建设2010-03-31 来源:本网“坚持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传统水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传承和发扬先进水文化。

要从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汲取时代精神,在人民群众的水利实践中丰富水文化,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创新水文化,不断满足水利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水文化更好地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的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强调了水文化对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对水文化的研究,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以加快水利可持续发展步伐。

而当今的水文化研究模式还停留在跟踪记录阶段,没有引领广阔的现代水文化运动,与高速发展的水利事业给社会带来的进步不匹配。

与水文化作为母体文化的传统优势相比,现代水文化研究的冲击力显得极其不足,因此,新的角色转换是现代水文化研究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人类进入21世纪,水以更广博的胸襟参与现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的进步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因此,现代水文化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钩沉层面,打捞昔日的水文化荣光;不能停留在水本身就是文化等等概念的界定上;不能一般化地停留在水的文艺、民俗等浅显通俗读物的提供上。

水文化建设研究应该在现代文化的视野下寻找更为宽阔的出路,这就是:突破狭隘的水利行业,站在人类宏观文化学的高度,从广博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寻找水与文化的结合点;从以人为本的生活理念扩展现代水文化的阐释空间;从传统的单项思维中走出;从自身的单元文化视野中走出,参与以水为载体的各项创造思维活动。

一、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水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行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把水文化研究的成果付诸于行动的实践活动,是繁荣水文化的根本途径。

治水与中华文明

治水与中华文明

治水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治水与文明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华民族与洪涝、干旱作斗争而不断前进的历史。

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的历史进程中,水利文明自始至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治水活动不仅参与了中华物质文明的创造,而且参与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蕴含着治水的成果。

壹。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更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中国陆上水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江河湖泊众多,其中长江和黄河,不仅是亚洲两条最长的河流,而且是世界著名的巨川。

中国天然湖泊也很多,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等,都是闻名全国的大湖。

二是水资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河川水量丰、枯相差悬殊。

汛期和丰水年水量大,且来水集中,容易泛滥成灾;枯水季节和少雨年份水量不足,常常出现供水紧张的局面。

因而,兴修水利、调节水量、防洪抗旱便成为合理开发利用河川水资源的根本措施。

三是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

由于降水量地区分布的不均匀,带来地表、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逐渐减少。

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对农业生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事实上,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处在大江大河流域,其四大源流是指尼罗河文明(古埃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文明(古巴比伦)、印度河文明(古印度)、黄河文明(古中国)。

顾名思义,它们都是江河孕育的人类古文明。

而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的河流文明,原因在于它们很好地掌握了治水的能力或者说制河权。

所谓制河权,一是指控制河流、治理河流的能力;二是指保护、利用河流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

否则,虽有河流,也不可能产生文明。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历史运行的基础是文明,而文明产生于挑战。

水务文化传承发展主题专题交流发言材料

水务文化传承发展主题专题交流发言材料

水务文化传承发展主题专题交流发言材料1. 水,是生命之源,也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水务文化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从古至今,人们通过水的利用和管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务文化,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水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希望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2. 水务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

水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文化的传统和智慧。

水在农业、工业、生活中的利用和管理,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传承和发展水务文化,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传统水务文化的魅力。

从古代的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水运和治水工程等方面,都能够看到传统水务文化的辉煌。

比如我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都江堰、黄河、长江等,都是我国古代水务文化的杰作。

这些传统工程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的利用问题,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4. 当代水务文化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代水务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水资源的紧缺、水污染、水环境问题都成为了当代社会面临的难题。

传承和发展水务文化的任务更加紧迫,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5. 从传统到现代的水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水务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推动创新发展,在现代的环境下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问题。

可以发展智能水务技术,优化水资源分配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6. 我个人的观点。

作为一名关注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人,我认为传承和发展水务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从传统水务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现代水务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以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水务文化,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回顾。

通过对水务文化传承发展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水务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弘扬水利精神
以传承和弘扬水利精神为核心,树立水利人的良 好形象。
提升水利素质
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水利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 力。
促进水利发展
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推动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水利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制定文化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规划
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 骤,确保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 推进。
加强水利精神传承
促进作用
水利文化能够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推广,增强社 会各界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形成全社会共同 参与的良好氛围。
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文化的推动作用
丰富水利文化内涵
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水利文化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 和拓展其内涵,推动水利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提升水利文化品质
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水利文化更加注重品质和效益,推动水利文化 向更高质量发展,提高水利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挖掘和整理水利历史文化遗产,弘扬 先进水利人物和事迹,传承和弘扬水 利精神。
开展水利文化活动
组织各类水利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 、知识竞赛、展览等,丰富水利人的 文化生活。
加强水利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水利工 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社 会氛围。
水利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水利精神得到弘扬
近代水利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水利技术的引入和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水利 文化逐渐与世界水利文化接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水利文化。
03
现代水利文化
现代水利文化在继承和发扬古代、近代水利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
的科技元素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水利文化。
02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

中国水文化

中国水文化

中国水文化一年365天,人们日日饮水,用水;一年48周,事事,人人关乎水。

人体体重的百分之七十,血液的百分之八十三,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水,所以,人的生活不能没有水,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的世界需要水!2011年3月22日是第十九个“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四届“中国水周”,为了加强人的节约用水意识,有必要让其对水做一个了解,尤其是对中国的水文化。

搜寻中国的文化典藉,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有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

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里的《关睢》、《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诏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

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讲,人类文明的发展,已使之成为中国文化所阐释的一个重要"对象主体",并因之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中国“水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诗歌中,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上,更有一些出类拔萃的思想者,从水的絮语中,获得了自己对生命的种种感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

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论文

尚水文化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大多起源在大河流域,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

华夏历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一部华夏儿女治水的历史。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从上古时代起,我国劳动人民就致力于水旱灾害的防御,几千年来,建设了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一批著名的水资源利用工程,在抵御水旱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9世纪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连年战争,近代水利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1930年前后,中国才有一些近代水利工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资源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城乡供水、水土保持、水产养殖、水力发电、航运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水文化的物质文化方面,中国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水利工程,他们了若繁星,如先秦有:白起渠、邗沟、鸿沟、引漳十二渠、芍陂;战国和秦汉有:鸿隙陂、鉴湖、郑国渠、都江堰、灵渠、郑白渠;魏晋有:艾山渠与宁夏古灌区、浮山堰、浙江通济堰;隋唐有:涪陵石鱼、东钱湖、四川通济堰、杭州西湖水利、它山堰;宋元有:京杭运河、浙东运河、山河堰、松花坝、木兰陂;明代有:桑园围、山东戴村坝、浙江绍兴三江应宿闸、荆江大堤、黄河大堤、高家堰;清代有:察布查尔渠、坎儿井、后套八大渠、归江十坝、海塘、无为大堤而进入了新中国,由于国力不断强盛,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重点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太湖治理——太浦河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等等。

中国的水文化包含了国人对自然对客观世界的哲学态度甚至宗教态度,例如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了五行学说,认为把宇宙间的事物分别归属于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的类别,水在五行中占有一席之地,代表润化、生机、财富等意义。

中华水文化的演讲稿模板5篇

中华水文化的演讲稿模板5篇

中华水文化的演讲稿模板5篇中华水文化的演讲稿篇1天高水阔,万众一心书一段传奇,描中华精粹,汇九州奇葩。

驰骋苍茫,一脉血气组一方山水,承天地之灵,秉江山之韵。

首吞沧海,尾衔大漠,东方卧龙跌宕关山,阅千秋烽火。

曾经的中国,一再的在灾难的大漠中跋涉,一脉血气支持着中国人,烙下千年血与泪的执着!一涧飞瀑,碎琼乱玉,造就此胜景的不只是水,中国人海纳百川,并非柔若无骨,是一旦遇到了艰难寒冬,就齐结冻彻三千里的冰,棱角分明,不要分散,只是团结。

胸中百转千回的是一脉华夏的血气,有了它才有了一个民族的新生,不畏艰险,众志成城。

岁月的脚步横越向历史,野草般横飞的思绪,却依稀可见那些依旧鲜活的面孔。

一望壮士别易水,秋风萧瑟歌红尘。

荆轲的大气穿越了生与死长眠的时空,只留一声绝响:明明注定了了无结果,明明知晓霸业图空,明明青山依旧在,明明等待的只是历史的刹那,却带走了谁的永恒!中国人的执著古而有之,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不会以为前方的黑暗就止步不前,于是,代代华夏人青丝约白首,不问重重苦难后悲泪几行,只想履履奋争中豪情万丈。

依稀记得零八年的那一声巨响,隆隆的一座四川城负了重伤。

五月十二日的汶川,是灰色的,却有生命的绿,成为了震中的脊梁,支持着废墟中点点生存的光亮,时间的河,淌过悲悯如血的上,一双双手捧起了尘埃,找寻地底最后一丝生存的迹象。

天哭地泣,电闪雷鸣,尔后的四川,尔后的中国,一片悲壮。

一分的希望就有十分的拼搏,四面物资,八方同济。

向来温文尔雅的华夏古国,一刹那铜皮铁骨,无坚不摧,无人可挡。

让万众一心,百折不挠走出了史册,新生代看到了中国的魂,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力量。

这样的民族,即使灾难,也有从容不迫的抵抗。

睁开探求的眼,看清眼前一个民族的新生。

机器隆隆,霓彩分明。

亿万人民在九曲黄河身旁默默耕耘,换得五谷丰登,万里飘香。

在那遥不可及的破碎苍穹之上,“神舟七号”用它的雄姿补完了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梦想,一股浩然气指引着十三亿双手写出了日夜翘盼的华彩乐章。

建设水文化,积极发展现代水利

建设水文化,积极发展现代水利

建设水文化,积极发展现代水利认识水文化,建设水文化,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的水利,发展现代水利,科学地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从容应对水危机,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渊的历史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水利则民利,人们曾形象地把水比做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生活的甘露、城市的文明。

我县自古被誉为三湘“首善之区”,全县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

湘江沿县西南流过,捞刀河、浏阳河穿境而过,全县共有大小堤垸24个,其中万亩以上堤垸6个;上型水库165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一线防洪大堤121公里,是一个水资源丰富,却水患频繁的地区。

近几年来,沐浴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春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贯彻“团结务实、高效创新”工作理念,水利事业得到持续发展,彰显出文化兴水、水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科学规划、广泛融资,着力建设水景观世间最美之物莫过于水,以治水、开发水资源的水利工程,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和开发利用的成果,是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进步的高度文化积累。

水利工程除了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以外,往往也能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然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县连年遭遇特大山洪和江河高水位的袭击,基础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效益微乎其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更谈不上美化生活、点缀自然了。

在中央、省、市治水方针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夯实县域经济基础的首位,提出了的“根治水患、治本强县”的长远战略部署。

根据这一部署,我们分别制定了近、远期水利建设规划,提出了“除险保安、畅流节水、扩容升级、产业增效”的水利建设方向和目标,积极开辟多途径的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基本形成了水利投入的长效机制。

一是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投入,2001年财政预算水利资金时,安排了1200万元,明确以15%的速度逐年递增。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汇报人:日期:•水利文化概述•水利文化建设的实践•水利文化建设的思考目录•未来展望与总结01水利文化概述定义水利文化是人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抗旱、水土保持等水利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内涵水利文化包含水利历史、水利科技、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水利文艺、水利旅游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与水和谐相处的文化体现。

水利文化的定义与内涵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人民在长期的水利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利文化。

如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都是中华民族水利文化的瑰宝。

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与此同时,水利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一批批水利文化遗产被挖掘和整理,水利文化产业逐渐兴起。

意义水利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水的认知、感悟和治理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价值水利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还具有科学普及价值、生态环保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传承和弘扬水利文化,对于推动水利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水文化素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02水利文化建设的实践积极保护古代水利工程、古代水文站点、水利历史文献等珍贵水利文化遗产,确保它们得到妥善保护,免受破坏和遗失。

遗产保护通过对水利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整理出版、展览展示等方式,传承和弘扬水利历史文化,提高公众对水利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传承弘扬实践一: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二:水利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深入教育普及将水利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水利文化教材,开设水利文化课程,提高青少年对水利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社会宣传通过举办水利文化讲座、展览、科普活动等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水利知识,提升公众的水利文化素养。

制定水利文化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水利文化旅游、水利创意设计、水利影视传媒等特色产业。

新时代治水文化重塑的思考与对策

新时代治水文化重塑的思考与对策

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载体,孕育凝炼出了我国
永续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所创造
丰富独特的治水文化,推动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的治水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4000 多年前,中
一脉相承绵延向前。
华文明的远古,大禹治水的悲壮传说是中国治水文
1 治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演变
化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凝炼。大禹在历经前人
历史可以说是人类治水的文明史。千百年来,在以
伴随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承
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特有的
的。文化的创造和文化的作用贯穿于人类的生产
自然生态环境,国土广袤,水资源的时序、季节和地
和社会活动过程当中,文化是我们前进的指南,是
域时空分布都极不平衡,历史上洪涝和干旱灾害彼
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腾之一,激励着一代代
文明早已灰飞烟灭,当今的印度已非古印度文明的
华夏儿女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砥砺前行。2000 多年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116
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汲取教训,积极而为,总结出
2021-03-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XTJ002)
黎协锐(1964-),
过往的辉煌,古巴比伦文明如今更不知身处何处,
如果发生洪水那也会祸害人类,摧毁文明。在几千
唯我中华文明能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治水一直是人类生
绵延五千多年而屹立不倒,正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
存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
化引领的结果。所以说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必然
气体超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年,在我国部分城市开始试点的海绵城市的建设计

治水伦理与节水文化

治水伦理与节水文化

伦理学
-研究对象 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 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 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 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 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 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 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 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环境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 -人类中心主义 人是宇宙的中心 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 -生物中心主义 敬畏生命 尊重大自然 -生态中心主义 大地伦理学 自然价值论 深层生态学

环境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道德的主要规范 -保护环境 -生态公正 -尊重生命 -善待自然 -适度消费
伦理学
-重点 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伦理学

环境伦理 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我们把人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纳入到伦理思考的框架中来,要求我 们将伦理的义务、道德的要求扩展到动物、 植物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身上去。 对于当代大部分生态中心主义者来说,自然 界的动植物和人一样都是地球生命社区里 的成员,各有自身的权利和道德地位,不 可随意被剥夺。
环境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 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 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 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 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 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治水伦理
治水工程伦理 -当今中国还算不上科技大国,却是名副其实的工 程大国。 -工程对社会和公众生活的影响日益重大,对人类 前途的影响也十分重大,科技的运用已经把我们 带入高风险的社会。 -在科技风险规避中,工程师负有怎样的使命,工 程师又如何承担这一使命?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 题十分严重,工程技术人员亟待提高职业道德水 平,必须有一种途径让工程师认同这一道德规则 并在职业活动中遵循这些规则。

【水利史】以水为魂——透析中国古代治水的文化精神

【水利史】以水为魂——透析中国古代治水的文化精神

【水利史】以水为魂——透析中国古代治水的文化精神本文转载自“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号本文内容来源于水利公益与水文化网全文一共3845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古代治水文化的精神传承和升华,从来都是在治水的历史长河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不断矫正中提炼出的精华。

虽然,水利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反映不同的特点,但其精华的内涵本质核心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都是在与违背水利精神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历史的经验表明,违背规律的治水,有悖国家利益、百姓安危的治水,为一己私利、为眼前之利益的治水,是注定要失败的,因其治水精神的失落和扭曲,必然反映水文化品位的低下。

这类失落和扭曲的文化层面,很值得在倡导水利精神之时去深思、反思、忧思,更值得人们用人文理念去注意、警醒和警觉。

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水利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发扬、光大,不断演绎着水文化的人文之魂。

一'大禹精神'的产生,树起中华民族治水精神的人文大旗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传承的,且这种内涵和传承是植根于'以水为魂'的水文化理念之中。

水利精神可以上溯至大禹治水时期。

约公元前的2200年前后,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生动传说,就有了传承至今的'大禹精神',从实践层面留下了丰富的治水文化。

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治理洪水的斗争中,大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水事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在先秦诸子的书中都有记载。

在此基础之上凝结而成的水利精神的雏形,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左准绳、右规矩'、'因水以为师'的面向现实、脚踏实地、负责求实精神;'非予能成,亦大费(即伯益)为辅'的发挥各部落集体力量、同心协力的团结治水精神。

中国水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rd 文档

中国水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rd 文档

中国水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发布时间:2010-11-20 10:12:00 来源:中国水文化网点击数:174[摘要]: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水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和制定有利于中国水文化发展的思路与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完整科学的水文化发展战略,关系到现代水利发展的方向,关系到人与水、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和协调模式的选择,关系到水利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从制定水文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目标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研究,以期构建中国水文化战略研究体系。

[关键词]:水文化;文化战略;目标选择;战略体系文化战略,即战略主体把文化用作实现战略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对文化发展作出的一种长远的整体性谋划、要求和政策安排。

文化战略、政治战略和经济战略并称为国家战略系统的三大支柱。

当前,中国水文化的研究正处在一个蓬勃兴起的阶段。

水文化的研究与治水理念、思路的发展与创新,正发生着越来越多的交叉和融合。

它们的紧密结合,正成为推动现代水利发展的不竭动力。

由此,用战略眼光审视和研究中国水文化的发展,谋划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路线,制定与实施政策性、前瞻性、可持续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中国水文化发展思路、规划与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制定水文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水文化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水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选择等方面作些尝试性的研究。

一、制定水文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研究和制定水文化发展战略,将关系到现代水利发展的方向,关系到人与水、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和协调模式的选择,关系到水利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此,制定完整科学的水文化发展战略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首先,制定水文化发展战略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该说水文化发展战略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水利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最重要和最直接就是:水是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都江堰治水哲学思想

都江堰治水哲学思想

治水哲学思想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

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

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

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深淘滩,低作堰。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

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

曾经有人批评《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勿擅变”是保守思想的反映。

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

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

“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

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加强水资源管理
通过实施水资源管理、水污染 防治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水资 源,提高了水环境质量。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活 动,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
参与度。
水利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未来发展
加强水利文化遗产保护
加大对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挖掘和传承优秀的水利文化传 统。
推动水利科技创新
水利工程建设成果
通过弘扬水利精神,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 要支撑。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成果
在水利文化的引领下,我国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生态文明 建设等,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公众参与与水教育成果
如何普及和推广水利文化,提高公众对水利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
水利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01
创新水利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创新内容和形式,使水利文化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具吸引
力和感染力。
02
推动水利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推动水利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高水利文化
的普及率和影响力。
引领未来
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水利文化对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水问题,树立科学的水资源 观,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水利文化
在漫长的治水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利文化。从古代的的都江堰、京杭大 运河到近现代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 勇气,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污染排放。

水文化的内涵与演变-精品文档

水文化的内涵与演变-精品文档

水文化的内涵与演变: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but also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The water culture is produced with the cause of water,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onstantly enrich and prosperity.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and water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fully embodies the values of every age,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criterion, embodies the human adaptation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dapt to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t that tim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and remove all evil made water, water project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contained in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behavior culture and system culture.水是用来浸泡文明种子的。

在中国,水的这些作用也是明显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民族。

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先民创造了既绚烂多姿又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

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

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

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

《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

关于新时期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水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水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水文化建设的思考文中根据浙江省德清县中小流域综合整治的经验,结合新时期水利河道建设结合水文化要求,利用十字港水系综合整治案例分析讨论,引发了关于水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标签:水文化;河道;治理德清县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是2016年浙江省16个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主要对东苕溪以东县域内未治理的273条长293km的农村河道及18个湖漾进行综合治理。

工程主要涉及乾元、新市、钟管、洛舍、雷甸、禹越和新安7个镇。

一、引言十字港项目将结合已有的中小流域治理重点县德清县试点项目区工程建设成果,以水为媒,串点成线,重点打造“水墨苎溪、画里宋市、龙溪塔影、洛水琴音、水梦苕溪、秀美联合、蠡山胜境、水乡古镇、运河竞舟、和美三林”等十个河道主题公园,形成一条环绕全域的美丽河道风情带。

项目秉承“生态自然”的治理理念,坚持“清淤先行、水岸同治”。

在中小流域重点县的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在做好生态河道文章的同时,加强水文化、水景观的营造,凸显水利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德清美丽河道3.0版。

二、项目概况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东苕溪中游。

东邻桐乡市,南毗杭州市余杭区,西界安吉县,北与湖州市郊接壤。

十字港水系位于德清县东部平原区,东接桐乡市,南临余杭区,北依吴兴区,西临东苕溪导流港,流域面积401.4km2,水系内分布着德清县乾元镇、洛舍镇、雷甸镇、新安镇、钟管镇、禹越镇、新市镇等7个镇。

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6.0℃,多年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27m/s。

本区地形复杂,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显著,上游降水量较丰,杭嘉湖运河水系较小,年平均降水量在1250mm~1700mm左右。

工程区域地处东部,属杭嘉湖平原,地形平坦,河网纵横,湖漾密布,地面高程一般2.00m~6.00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局部有孤山、残丘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