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脊柱运动及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57b186b90d6c85ec3ac6fb.png)
脊柱生物力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脊柱生物力学1.运动节段由于脊柱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在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学时,通常观察脊柱的某一部分,该部分由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又称脊柱功能单位。
分部:通常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由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组成;后部分由相应的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组成。
前后部承载:前部的椎间盘和后部的小关节在负重及应力分布方面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动态的关系。
在侧方、前方剪应力作用、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时,前部的椎间盘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如伴有较大的位移时,后部的小关节也承受部分载荷,在后方剪应力(背伸运动)和轴向旋转时,小关节则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功能:①运动功能,提供椎体三维空间的运动范围;②承载功能,将载荷从颈部传到骨盆;③保护功能,保护椎管内容纳的脊髓及神经根。
椎体,椎间盘及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提供脊柱的支持功能和吸收对脊柱的冲击能量。
运动范围主要依靠椎间关节复合体完成。
躯干及韧带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和维持身体姿势。
2.脊柱运动学神经和肌肉的协同作用产生脊柱的运动。
脊柱作为柔软性载负体,其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脊柱的运动范围较大,但组成脊柱的各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却较小,节段间的运动是三维的,表现为两椎骨的角度改变和位移。
脊柱的活动通常是多个运动节段的联合运动,包括沿横轴、矢状轴和纵轴的旋转和平移。
限制任何部位的活动都可增加其他部位的活动。
(1)运动特性:在脊柱运动中,椎体与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相比,变形量极小,分析运动时可视为刚体,而椎间盘等其他物体被视为塑性物体。
(2)自由度:按照刚体运动学理论,椎骨的三维运动有六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方向上的角度以及上/下、前/ 后和左/右方向的位移。
其中三个为平动自由度,三个为转动自由度。
脊柱与生物力学
![脊柱与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f72a519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9.png)
脊柱与生物力学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脊柱及其稳定性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柱,具有负重、保持人体平衡和运动、保护脊髓及内脏等多种功能。
由于脊柱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脊柱一旦失稳,除了导致脊柱本身及相关结构组织的病变以外,还可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相应的脊髓节段支配的内脏产生功能上的异常。
因而,脊柱的稳定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
脊柱稳定的生物力学:脊柱的稳定是由外源性和内源性两个系统来维持的。
前者主要是指肌肉系统。
根据肌肉的作用范围,脊柱肌肉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肌肉的起、止点均在脊柱,如多裂肌、棘突间肌、横突间肌等,其作用主要是维持脊柱的生理弧度和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的稳定;另一类是直接附着于胸廓和骨盆间的肌群,如髂棘肌和腹肌,这些肌肉比较粗壮,对维持脊柱的稳定和抵抗外来载荷起重要作用。
两部分肌肉协同作用,共同保证脊柱的平衡与稳定。
肌肉既是脊柱稳定的因素,也是脊柱活动的原动力。
在静态下靠自身的张力维持脊柱的姿态,受力时则以主动收缩来增强脊柱的稳定。
因而,在生物力学上被称作动态稳定系统。
后者指脊柱及其韧带结构。
脊柱运动单元的本身结构:椎体、椎间盘、关节突、韧带和关节囊等结构的弹性模量较高,承受外力时变形小,在生物力学上被称作静态稳定系统。
脊柱在以上两个系统的共同维系下,保持其稳定和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发挥其正常功能。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柱,其稳定的失衡会对其他的器官带来影响,引起相关疾病;同样,其他器官或组织结构的病变也必将对其稳定性带来影响。
在脊柱本身的稳定系统和四肢的骨、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健康,胸廓腹压骨盆以及四肢姿势和功能对维系脊柱的稳定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这些因素被认为是脊柱稳定的辅助因素,但它却是影响脊柱稳定的充分条件。
但是,在研究脊柱稳定和治疗脊柱失稳时恰恰忽略了这些因素。
尤其是在上述因素成为脊柱失稳的原始病因时,忽略了它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
![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29e15750cf84b9d529ea7a10.png)
脊柱疾病和损伤与脊柱受力的异常有明确关系,而康复治疗和预防也需要对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有清楚的了解。
本文旨在为临床和治疗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的基础知识。
1、结构特征:脊柱是人体运动的主轴。
由多个椎体、多重关节(椎间“关节”、椎小关节)、众多肌肉和韧带紧紧围绕、生理弯曲,以满足脊柱的坚固性和可动性(柔韧性)。
其活动有三维方向(前后、左右、旋转)和六个自由度(3个平动、3个转动)。
2、位置特征:颈段支撑头颅,重心处于颈部前2/3和后1/3的交界处;胸段重心偏后(胸廓前后径的后1/4),与胸廓共同分解胸以上躯体的重量。
腰段居中,甚至前凸,以支撑体重。
3、解剖特征:(1)椎管:椎骨构成一个可褶曲的有效管腔以容纳延髓和脊髓。
(2)椎骨:由椎体、椎弓、上下关节突、棘突、横突构成。
椎体是椭圆形短扁骨,一圈致密的骨皮质包围海棉状的髓质(松质骨),上下骨皮质中有较厚的软骨板衬垫,边缘由较厚的环形衬板构成。
椎体的骨小梁除按应力线斜行交叉外;还可看到一组从椎体上面向后延伸,至椎弓根水平时呈扇形分布于下关节突与棘突,另一组则从椎体下面向后延伸到椎弓根水平时呈扇形分布于下关节突与棘突。
椎体前缘最薄弱,易于发生压缩性骨折。
横突和棘突作为脊柱肌肉的附着点,是脊柱动态稳定性的基础之一。
(3)椎间盘:内部为髓核,外部为纤维环。
髓核为半液态,由富亲水性的葡萄糖胺酸聚糖的胶状凝胶所组成。
除了下腰椎的髓核位置偏后外,髓核均位于椎间盘的正中。
纤维环为多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彼此斜行交织而成,自边缘向心分布,致密的纤维环开始是垂直的,越接近中心越倾斜,到中心接触髓核时,几乎近水平走向,并围绕髓核成椭圆形。
椎间盘受压时,髓核承受75%的压力,其余25%的压力分布到纤维环。
髓核还同时具有稳定脊柱运动的功能,在伸展运动时,上方椎体向后移位,缩减了椎间隙后缘,髓核受挤向前方偏移。
在前屈运动时,正好相反,从而使椎体获得较强的自稳性。
椎间盘总厚度约为脊柱全长的25%。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203c4ca5e9856a5612608f.png)
脊柱生物力学1.运动节段由于脊柱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在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学时,通常观察脊柱的某一部分,该部分由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又称脊柱功能单位。
●分部:通常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由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组成;后部分由相应的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组成。
●前后部承载:前部的椎间盘和后部的小关节在负重及应力分布方面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动态的关系。
在侧方、前方剪应力作用、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时,前部的椎间盘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如伴有较大的位移时,后部的小关节也承受部分载荷,在后方剪应力(背伸运动)和轴向旋转时,小关节则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功能:①运动功能,提供椎体三维空间的运动范围;②承载功能,将载荷从颈部传到骨盆;③保护功能,保护椎管内容纳的脊髓及神经根。
椎体,椎间盘及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提供脊柱的支持功能和吸收对脊柱的冲击能量。
运动范围主要依靠椎间关节复合体完成。
躯干及韧带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和维持身体姿势。
2.脊柱运动学神经和肌肉的协同作用产生脊柱的运动。
脊柱作为柔软性载负体,其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脊柱的运动范围较大,但组成脊柱的各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却较小,节段间的运动是三维的,表现为两椎骨的角度改变和位移。
脊柱的活动通常是多个运动节段的联合运动,包括沿横轴、矢状轴和纵轴的旋转和平移。
限制任何部位的活动都可增加其他部位的活动。
(1)运动特性:在脊柱运动中,椎体与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相比,变形量极小,分析运动时可视为刚体,而椎间盘等其他物体被视为塑性物体。
(2)自由度:按照刚体运动学理论,椎骨的三维运动有六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方向上的角度以及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的位移。
其中三个为平动自由度,三个为转动自由度。
3.运动范围(1)颈椎的活动度: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
脊柱的生物力学
![脊柱的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8b51cd08770bf78a6429546d.png)
脊柱的生物力学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连结而成。
椎管是各脊椎的椎孔连贯而成,内容脊髓。
成人整个脊柱从正面观为一条直线,从侧面观分为四个弯曲,颈部向前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
这些弯曲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姿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脊柱的功能为: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参与形成胸腔、腹腔及骨盆腔;至此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和筋膜。
脊柱由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能力。
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的髓核成为杠杆作用的支点。
由于生理弯曲存在,胸椎椎间盘髓核在中央,而颈及腰椎髓核偏后。
其髓核前方的纤维环比后侧强而厚,前纵韧带亦较后纵韧带强而有力,当仰头、伸腰时,椎间盘后方受挤压,髓核向前移动。
反之,低头、弯腰时,髓核向后推挤。
如用力过度后纵韧带和后方纤维环易发生损伤破裂而使髓核发生突出,尤其在椎间盘已有退变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由于脊髓各段的后关节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转轴心亦有各异。
后关节面脊椎近似水平面,胸椎呈冠状面,而腰椎呈矢状面。
同时由于各段椎间盘中髓核位置不同,在脊柱运动时颈部和腰部旋转的轴心位于椎管后部与椎板联合处,胸部的旋转轴心在椎间盘中心。
脊柱使人体保持直立位,同时承受挤压、牵拉、弯曲、剪切和旋转应力,主要有3个基本的生物学功能,即将头和躯干的载荷传递到骨盆,提供在三维空间的生理活动和保护脊髓。
脊柱活动和脊柱的稳定性:脊柱活动通常是多个活动节段的联合动作。
由于椎间盘和后关节的存在,使脊柱能沿横轴、矢状面和纵轴活动。
正常脊柱能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
因小关节面的排列方向不同,不同节段的活动方向和幅度也不一样。
颈椎关节面的方向接近水平,故能做较大幅度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胸椎的小关节面呈冠状位,又有胸廓的存在,使其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腰椎的小关节面呈矢状面,与横截面呈90°,与冠状面呈45°,其伸屈活动幅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大,而旋转、侧屈活动幅度则受限明显。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fb5c9ce565ce050876321372.png)
Finite element
Finite element
King H. Yang, Ph.D.
Finite element
脊柱的生物力学应用
脊柱的生物力学应用
脊柱的生物力学应用
脊柱的生物力学应用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无蜕变的椎间盘(0 度)需要相对长的时 间性而达到较小变形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7、滞后 椎间盘和脊椎属粘弹性体,有滞后性能。 此结构在循环加载和卸载时伴有能量损 失。滞后与施加的载荷、年龄及椎间盘 所处位置有关。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滞后 载荷越大,滞后越大;随着年龄的增大 其逐渐减小。同一椎间盘在第二次加载 后的滞后比第一次加载时下降,这表明 反复冲击载荷 对椎间盘有损害。
INTRODUCTION
脊柱的生物力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脊 柱结构、运动、损伤、固定等方面的生 物力学研究有助于解释脊柱相关的生理、 病理以及对临床治疗方法、临床器械的 设计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脊柱的结构
脊柱的结构复杂,由7块颈椎、12块胸椎、 5块腰椎及骶骨、尾骨各一块组成,通过 椎间盘和强健的韧带连接在一起,其主 要功能为保护脊髓,并将载荷从头脊柱 传递到骨盆。具有活动性能的各椎体间 互相形成关节,能在三个平面上运动。 脊椎的稳定性由韧带、椎间盘、肌肉共 同协调维持。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78d0b8f231b765ce04081449.png)
脊柱生物力学1.运动节段由于脊柱得结构与功能较为复杂,在研究脊柱得生物力学时,通常观察脊柱得某一部分,该部分由相邻两椎体及其间得软组织构成,能显示整个脊柱相似得生物力学特性得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得叠加可构成脊柱得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又称脊柱功能单位。
●分部:通常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由两个椎体、椎间盘与后纵韧带组成;后部分由相应得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与韧带组成。
●前后部承载:前部得椎间盘与后部得小关节在负重及应力分布方面存在着一种独立得、动态得关系。
在侧方、前方剪应力作用、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时,前部得椎间盘就是主要得负重部位。
如伴有较大得位移时,后部得小关节也承受部分载荷,在后方剪应力(背伸运动)与轴向旋转时,小关节则就是主要得负重部位。
●功能:①运动功能,提供椎体三维空间得运动范围;②承载功能,将载荷从颈部传到骨盆;③保护功能,保护椎管内容纳得脊髓及神经根。
椎体,椎间盘及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提供脊柱得支持功能与吸收对脊柱得冲击能量。
运动范围主要依靠椎间关节复合体完成。
躯干及韧带保证脊柱得稳定性与维持身体姿势。
2.脊柱运动学神经与肌肉得协同作用产生脊柱得运动。
脊柱作为柔软性载负体,其运动形式就是多样得。
脊柱得运动范围较大,但组成脊柱得各个节段得运动范围却较小,节段间得运动就是三维得,表现为两椎骨得角度改变与位移。
脊柱得活动通常就是多个运动节段得联合运动,包括沿横轴、矢状轴与纵轴得旋转与平移。
限制任何部位得活动都可增加其她部位得活动。
(1)运动特性:在脊柱运动中,椎体与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相比,变形量极小,分析运动时可视为刚体,而椎间盘等其她物体被视为塑性物体。
(2)自由度:按照刚体运动学理论,椎骨得三维运动有六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与左/右旋转运动方向上得角度以及上/下、前/后与左/右方向得位移。
其中三个为平动自由度,三个为转动自由度。
3.运动范围(1)颈椎得活动度:颈椎就是脊柱活动度最大得部分。
第三节 脊柱运动
![第三节 脊柱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06c15a8f111f18582d05a71.png)
在有慢性连续性损伤时,黄韧带会发生肥厚,正常弹性和柔韧性 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可向椎管内突击,压迫椎管内容物。
5、肌组织
维持脊柱稳定,保持姿势,产生脊柱活动。
腰椎后方肌
腰椎前方肌
深层 棘间肌、横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回旋肌
腹横肌、腹直肌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变的原因所导致的椎 间盘变性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曾 生骨刺形成 、关节突关 节增生骨刺形成或黄韧 带肥厚等,引起颈椎椎管、椎间孔或横突孔变形 狭窄以及颈准不稳定,以致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 压迫影响血液循环,使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 或交感神经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 列相应 的临床症状,临床上称之为颈椎病。
韧带的本体感觉由传入神经传导到中区神经系统后,可反射性的 引起相应肌肉的收缩,从而维持脊柱的稳定,避免脊柱损伤。
弓间韧带连结于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它由弹性纤维构成,在新 鲜时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的厚薄和宽窄在脊柱各段有所 不同,颈部薄而宽,胸部厚而窄,腰部最厚。
黄韧带的主要功能是拉紧上位椎骨的椎板并使之固定,当脊柱屈 曲时,防止脊椎向前滑移,并限制脊椎的过度前屈,维持脊柱正常浅层 竖脊肌(髂肋肌、 最长肌、脊肌)
(二)脊柱生理弯曲及功能
1、生理弯曲 4个生理弯曲,完美“S”形。
2、功能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 动等功能。
前面观:椎体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后面观:棘突排成一线,胸椎棘突,盖瓦状 侧面观:4个生理弯曲
颈曲 凸向前,生后形成 胸曲 腰曲 骶曲 凹向前,生前形成
4、脊柱韧带
1)黄韧带: 位于相邻椎弓板之间的 弹力纤维组织,防止过 度前屈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76e7ee5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d.png)
腰椎的生理曲度
腰椎的生理曲度有助于分散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保护腰椎间盘。不 当的姿势或外力作用可能导致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 风险。
腰部肌肉的力学平衡
腰部肌肉的力学平衡对维持腰椎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腰部肌肉力量不 足或紧张可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脊柱侧弯与生物力学
探索脊柱疾病的生物力学机制
研究脊柱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脊柱生物力学之间 的关系,为疾疗器械
基于脊柱生物力学的原理,研发新型的生物材料 和医疗器械,以提高脊柱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 复质量。
脊柱生物力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指导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1
通过对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脊柱疾病,并
04
脊柱疾病的非手术治疗
物理疗法
温热疗法
电刺激疗法
如短波、超短波、微波等,可以促进 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和肌肉电 刺激,通过电流刺激减轻疼痛。
牵引治疗
通过外力拉伸脊柱,减轻椎间盘压力 ,缓解神经根受压。
运动疗法
核心肌群训练
强化脊柱周围的肌肉,提高脊柱 稳定性。
后路手术
通过后方入路,进行脊柱融合和固定,适用于腰椎的疾病。
微创手术
采用小切口和内窥镜技术,减少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适用于轻中 度脊柱疾病。
术后康复与护理
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 症,需采取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措施缓解疼
痛。
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 肉锻炼和关节活动,促
拉伸和柔韧性训练
改善脊柱的灵活性和关节活动范 围。
平衡和协调性训练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a987ae4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1.png)
在上颈部,关节突关节 面几乎呈水平位,允许 作旋转运动;
在下颈部,关节突关 节面呈斜型,近似额 状位,因此具有一定 的侧屈和少许的屈伸 运动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 分。
胸椎的关节突呈冠状 位,棘突呈叠瓦状, 两侧与肋骨相连,这 些因素限制了胸椎只 能作轻微的侧屈运动。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 分。
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近于 矢状位,旋转运动受限 制,主要允许作屈伸运 动。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 分。
(三)肌肉
头颈部的屈肌:胸锁乳突肌,前中后斜角肌、头 前直肌,头长肌,颈长肌及舌骨上下肌群。
头颈部伸肌:背最长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头夹肌、
支点为关节突,使 作用于脊柱的轴向 压力被椎间盘直接 而被动的缓冲一部 分
同时被椎旁肌肉间 接而主动的缓冲了 另一部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分。
椎间连接原件
在骶骨和颅底之间有24块被许多纤维韧带连 结在一起可以活动的椎骨。
韧带复合体使椎骨间形成强大的连接,并将 强大的机械阻力传递至脊柱。只有强大的创 伤才能导致这些椎间韧带的断裂。
髓核的亲水性
髓核位于终板平面的中央,该区域被软 骨覆盖,横向上有很多微孔,微孔将髓 核与终板面下的骨松质相连。
躯体直立承受压力时,髓核基质中的水 分通过微孔溢出至椎体。夜间休息时, 髓核的亲水性发挥作用,将水分吸回髓 核。髓核的高度清晨高于晚上。
随年龄增长,亲水性下降。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 分。
但是比椎间盘厚度的绝对值更重要的是椎间盘与相应椎体 的高度的比值,比值越大,相应椎体阶段的活动度越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体的姿势:人体正确的姿势,可以保 证人体正常的重心,维持正常重心是保持脊柱 生理曲度的基础。当人体站立时,脊柱生理曲 度正常者,其重心线沿乳突向下经髋关节的中 心横轴,第2骶椎,膝和踝的前面,落在负重足 上。此重力垂线通过了颈、胸、腰三个变曲的 交界处,即使各部曲度有所改变,重力线位置 也不会发生改变。根据生物力学特点坐下时采 取略后靠,微伸展的姿势,这样能减小椎间盘 的压力。所以,保持正确的姿势,可以维持脊 柱正常生理曲度,继而增加脊柱抵抗纵向压缩 栽荷的能力。故生理曲度明显的脊柱是动力型 的,而较直的脊柱是静力型的。
三个角位移 即是围绕三个运动轴的旋转, 包括屈伸Βιβλιοθήκη 动、侧屈运动、旋 转运动和环转运动。
(二)、脊柱运动的特点
脊柱的所有运动是多个活动节段联合运动的结果。 由于椎间盘和小关节存在,使脊柱能沿冠状轴(前屈后 伸)、矢状轴(左右侧弯)、纵轴(轴向旋转)活动。 由于小关节排列方向不同,不同节段的活动幅度也各不 一样。颈椎关节面的方向接近水平,故能做较大幅度的 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胸椎的小关节面呈额状位,加 之胸廓存在,使其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腰椎小关节面与 冠状面呈45º,与横截面呈90º,其屈伸活动幅度从上到 下逐渐增大,旋转活动幅度则受限。脊柱屈曲的最初 50º-60º,主要发生在下腰段,进一步前屈则需要骨盆 的前倾。躯干的侧屈主要位于胸段与腰椎脊柱。颈椎和 上胸椎的侧屈时伴有旋转。
颈曲 腰曲
胸曲 骶曲
一、何谓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或生物材料在机 械运动过程中,力和力的作用规律及其应用 的科学。进而从功能变化推知其生理、病理 含义,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脊柱的运动基础、特点及运动范围 (一)脊柱的功能单位:
脊柱的功能单位:即活动节段,由相邻的 两个椎骨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的一个能显示脊 柱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一个活动节 段可分为前部和后部两部分,前部包括两个相 邻的椎体、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后 部包括:椎弓、关节突关节、横突、棘突和其 间的韧带。各个节段的运动综合起来,便构成 脊柱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
(二)椎间盘 椎间盘在相邻椎体间起着缓冲垫的作 用在各种不同载荷下,它产生相应的变形 来吸收冲击,稳定脊柱。椎间盘的解剖结 构决定了椎间盘有利于对抗压缩力。
在椎间盘垂直受压时,主要表现为纤维 环向四周膨出,去除载荷,由于其弹性基质 作用恢复原形,即使在很高的载荷下,去除 载荷后产生永久变形时,也没有出现哪一个 方向的纤维环破裂,这是因为载荷能够均匀 分布到椎体的上下面和周围的纤维环上,这 一点符合帕斯卡定律的特点。由于椎间盘的 弹性模量远远小于椎体。易发生变形,当载 荷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首先破坏的是椎体而 不是椎间盘,这说明,临床上椎间盘突出不 只是由于受压,更主要的原因是椎间盘内的 应力分布不均匀。
枕一寰一枢关节
枕一寰一枢关节, 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 解剖结构,运动性能都 较独特。包括枕寰关节 和寰枢关节。
枕一寰一枢关节总 屈伸度约为23º,运动 轴是以齿突为中心;
侧屈活动发生在枕 寰关节,约8º,寰枢关 节无侧屈活动。
两大关节参与屈伸活动范围基本相同, 分别为13º和10º,两者结合使该复合体的总 屈伸度约为23º,其运动轴是以齿突为中心; 侧屈活动发生在枕寰关节,约8º,寰枢关节 无侧屈活动,其运动轴位于齿突上方;旋转
脊柱侧 屈时, 髓核移 向凸侧;
腰椎有数种共轭运动现象,最明 显的是侧屈和屈伸活动之间的共轭现 象。在侧屈和旋转运动的共轭运动时, 棘突是转向凹侧,这与颈椎棘突移向 是相反的。
三、脊柱稳定性与生物力学
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判断脊柱的稳定状 态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治疗方法的 选择和病人的预后。脊柱的稳定性一般是指 脊柱维持自身平衡位置的能力。是脊柱承载 和运动的基础,反映了脊柱生物力学的重要 特征。而脊柱的不稳是指脊柱在生理载荷下 失去保持脊椎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意味着 在正常载荷下就会出现异常变形及活动。脊 柱的运动范围超过正常,可引起脊髓和神经 根的损伤,周围组织可因过度牵拉而损伤。
1.颈椎的运动 由于颈椎椎间盘相对较厚,且无肋骨支 撑的原因,颈椎是脊柱活动最大的部分,根 据功能、解剖特点,颈椎分为:(1)上颈椎(枕 一寰一枢复合体) (2)下颈椎(C5—T1 ) (3)中间 部位是中颈椎(C2—C5)三部分。
枕一寰一枢复合体,是人体最复杂 的关节,解剖结构,运动性能都较独 特。包括枕寰关节和寰枢关节。
运动只发生于寰枢关节,枕寰关节解剖特点 决定其没有旋转特点,C1—C2节段的旋转运 动范围相当大,占整个颈椎旋转度的40— 50%,因上部颈椎管相对较大,虽旋转轴靠 近脊髓,但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其余50— 60%由下颈段提供。通常是最初旋转的45º发 生在寰枢关节。然后是下颈椎参与旋转。
C1—C2间的广泛旋转时,可引起头晕、恶 心、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主要原因是 旋转时,位于其间的椎动脉受到挤压或扭 曲,在临床整脊时尤应注意角度和幅度。 上颈椎在各个运动方向上有明显的共轭现 象,旋转运动伴有上下方向的移动,侧屈 运动伴有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这与寰枢 关节的双凸型关节面和齿突方向有关。
2.腰椎的运动
腰椎的屈伸运动范围一般是自上而下逐 渐增大,腰骶关节(L5—S1)的运动范围最大, 且前屈运动范围大于后伸运动范围。但在活 体上,由于腰背部肌肉和韧带对下腰段脊柱 的保护,实质最大屈伸运动范围是L4—L5节段 其运动轴位于椎间盘的前部;腰椎各节段侧 屈幅度基本相等,但腰骶关节相对小些,左 侧屈时运动轴位于椎间盘右侧,右侧屈时则 位于椎间盘左侧;当椎间盘突退变时,其运 动轴则比较离散,腰椎各段的旋转运动也很 相近,但腰骶关节例外。其旋转运动轴位于 后部髓核和纤维环区域。旋转运动的位移形 式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关系。
躯干侧屈 活动位于胸段 与腰段脊柱。
颈椎和上胸 椎侧屈时伴有旋 转,棘突转向侧 屈的凸侧;
腰段则 相反,侧 屈时棘突 转向侧屈 的凹侧。
综上所述,脊柱在一个轴的平移,常
伴随同一轴上的旋转,或脊柱在一个轴上 的旋转和平移必然同时伴有另一轴旋转和 平移运动的现象。这就是脊柱运动的特点 称之为共轭现象。
运动阶段前部包括:两个 相邻的椎体、椎间盘、前纵韧 带和后纵韧带。
运动阶段后部包括:椎弓、 关节突关节、横突、棘突和 其间的韧带。
各个节段的运动综合起来,便构成脊柱 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
三维即三个运动轴(冠状轴、矢状轴、 垂直轴)六自由度运动即三个角位移和三个 线位移。
三个线位移 包括沿冠状轴方向的左右平移, 沿矢状轴方向的前后平移以及 沿垂直轴方向的压缩拉伸位移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对抗压缩能力逐 渐降低,髓核由于脱水变得不饱满,将轴向压 力分布到内层纤维环的能力下降,使大部分载 荷由纤维环直接承担,可引起纤维环膨出,使 椎间盘高度减小,韧带松弛,从而影响脊柱的 内源性稳定。
椎间盘的运动轴在髓核处,其运动学作 用就像轴承一样,由于椎间盘存在,脊柱可 沿冠状轴、矢状轴、纵轴做平移和旋转活动 其伸屈活动主要靠椎间盘和椎间韧带的支持 其伸屈范围取决于椎间盘的大小、形态、生 化特性。髓核的位置随脊柱的运动方向而改 变。
脊柱滑脱症可引起同样的畸形。腰段 脊柱前凸,胸段脊柱呈现代偿性后凸。患 者腰部凹陷,骶骨向前倾斜,臀部明显后 凸。若骨盆有额状位不正,可导致脊柱诸 肌失衡和不稳,形成脊柱侧凸,是脊柱的 不稳定状态,在脊柱侧凸未被完全代偿情 况下,会导致脊柱侧凸畸形进行性加重, 久之会引起椎间盘应力改变,出现向侧方 膨出或突出。因此 ,在临床整脊治疗过 程中,必段首先整髋、整骶,保证骨盆在 额状位和矢状位的倾斜角度,使脊柱达到 新的平衡状态。
中段颈椎的侧 屈运动范围基本 相同,下段颈椎 侧屈运动范围则 从上到下逐渐减 小屈伸运动和旋 转运动以C4—C5和 C5—C6节段范围最 大,向下逐渐减 小。
在中、下部颈椎,各种运动形式存在着 共轭现象,尤其是侧屈运动伴随旋转运动, 即侧屈时棘突转向凸侧,如作头向左的侧屈 活动时(或脊柱侧弯时),棘突必然转向右侧。 这种共轭现象对了解颈椎小关节错位或脱位 有重要意义。当外伤暴力导致关节超越正常 活动范围时,将使一侧小关节突过分移向尾 侧,另一侧的关节突过分移向头侧并导致单 侧小关节错位或脱位。整脊颈椎手法复位可 根据此现象。不同节段颈椎侧屈时所伴随的 旋转角度不同,在C2每侧屈3º,伴有2º旋转, 在C7每侧屈7.5º,伴旋转1º;从C2—C7,伴随 侧屈的旋转度从上到下逐渐降低,这可能与 小关节面倾斜度从上而下逐渐增加有关。
(一)脊柱的生理曲度 脊柱是由椎骨、椎间盘和韧带连接在 一起。从正面看,它是直立的,对称的, 个别人有轻度的向右侧弯,这是由于主动 脉的位置或右手活动过多所导致,从侧方 看,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腰曲向 前,胸曲和骶曲向后。这样脊椎就像一根 能调节弹性曲杆。其四生理曲度有利于维 持椎间关节的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了脊 柱的适应性和吸收冲击的能力。
黑线成人<3mm 儿童<4mm 夹角<17度
中段颈椎的侧屈运动范围基本相同,
下段颈椎侧屈运动范围则从上到下逐渐
减小,侧屈运动的运动轴位于下位颈椎 椎体中部;屈伸运动和旋转运动以C4— C5和C5—C6节段范围最大,向下逐渐减小, 其运动轴位于下位椎体的前部,但C5— C6和C6—C7 在半屈—中立—半伸范围内 的活动度明显大于C3—C4和 C4—C5 ,这 一活动范围恰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 这或许是 C5—C6与 C6—C7退行性改变发 生最早、最重的原因。
(三)脊柱的运动范围
脊柱各部的运动性质和范围,取决于椎 间盘的厚度,椎骨的形态,椎体之间连接的 紧密程度及脊柱周围参与运动的肌肉。此外 还与性别、年龄有关。总的说来,椎间盘的 相对厚度较大,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松弛, 则有利于提高脊柱的运动性能;颈段、腰段 脊柱、比胸段脊柱运动性能更为广泛,故颈 腰段脊柱也是易受损伤的部位。
从而减轻走路,跳跃时从下方传来的 震荡,缓和脑和脊髓受到的冲击。这是保 证脊柱三个基本生物力学功能的基础,即 保证将头和躯干的载荷传递到骨盆,保证 机体头、躯干骨盆间充分的生理活动和保 护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