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2)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及趋势说起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那可真是挺有意思的,咱们就从我最初知道的钱币——贝壳聊起吧。
小时候,爷爷总是拿着几个圆滚滚的小贝壳跟我说,这些可是咱们老祖宗最早的货币。
那时候我还有点懵,心想这贝壳能干啥?爷爷就笑了,说在商朝的时候,人们还没那么多金属,海贝就成了主要的货币,你看汉字里跟钱有关的字,大多都带了个“贝”字,像“财”“货”“贵”这些,都是有贝的影子的。
后来啊,随着商品交换越来越频繁,贝壳不够用了,人们就开始动脑筋,用铜仿制海贝,这算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第一次大革命,从自然货币变成了人工货币。
那时候的铜币,形状各异,什么铲币、刀币、环钱、蚁鼻钱都有,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看得我眼花缭乱。
不过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统一了货币,规定全国都得用他那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这样一来,货币形状、重量都统一了,方便极了。
我还特意去查了查,这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呢,真是历史悠久啊!到了汉朝,又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政府让郡国自己铸钱,结果搞得货币乱七八糟,还被富商大贾钻了空子。
汉武帝一看,这可不行,得管管,于是收回了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从那以后,铸币权就一直掌握在中央手里,对稳定经济、防止假币可是起了大作用。
再到后来,钱币上也不标重量了,直接就是“通宝”“元宝”啥的,这是从唐朝开始的。
唐高祖李渊铸的那个“开元通宝”,就是中国最早的通宝钱。
从此以后,铜钱都不再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呢。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北宋的“交子”。
那时候,交换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铜料又紧缺,政府就想着法子,在四川地区发行了纸币“交子”。
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哦!想想那时候,人们揣着一张纸就能买东西,多方便啊!就这样,中国古代货币从贝壳到铜币,再到金银、纸币,一路演变过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这不仅仅是货币的变化,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
每次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感叹,咱们老祖宗真是聪明绝顶,啥都能想出来!记得有一次,我还跟几个朋友聊起这事儿,他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还问我有没有更多有趣的故事。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脉络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脉络
中国的货币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发生了不少演变。
以下是几个重要时期的概述:
1. 古代货币制度的形成(公元前4世纪-公元10世纪)
在古代,货币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用贵重的物品来代替现代的纸币与硬币。
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使用贝壳和其他贵重物品来交易。
到了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铜制货币逐
渐成为通行的交易货币,便于记录和流通。
到了唐朝(公元618年-907年),纸币制度也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2. 近代货币制度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中国货币制度进入了近代,这一时期中西方文化
的大量交流刺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此,许多银行和外国银行开始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
1903年,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继续管理流通货币和信用货币的流通。
3. 新时期货币政策的实施(20世纪50年代-21世纪)
1955年,中国开始实施新的货币主义政策,建立一个计划经
济下的货币体系,降低了外汇交易的比率,限制了金融机构的自由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启动了改革开放计划,逐步
将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重启了外国银行的设立,这引发了货币政策深度调整的必要性。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市场
化改革和国际化银行运营的改革,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民
币的国际化进程。
总体而言,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贵重物品到硬币到纸币到金融体系的演变,伴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革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自然实物货币到人工铸币,再到纸币和机制货币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大致的六个重要演变阶段: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最初的货币形态是贝壳、珠玉、龟壳等自然物品,因其在原始社会中具有稀有性和易于交换的特点而成为早期的商品交换媒介。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金属货币,如最早的铜贝,之后发展出形式各异的地方特色铸币,如铲币(布币)、刀币、环钱以及楚国的爰金和蚁鼻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货币标准化,铸造了“秦半两”,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货币统一,结束了各地自行铸造不同形状货币的局面。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汉武帝时期,推出五铢钱,确立了以货币标明其实际重量的制度。
唐高祖李渊时则发行开元通宝,改变了以往直接标注重量的方式,开创了新的货币体系,随后出现了宋朝的“元宝”等称谓的货币。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宋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时代,北宋时期的“交
子”作为世界首例官方纸币,逐渐取代部分金属货币的功能,预示着货币形态的重大变革。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这一阶段发生在近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货币制造也开始采用机器压制的方法,提高了铸币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从手工铸币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以上概述了中国古代货币从自然物货币到规范化金属货币,再至纸币,并最终迈向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规律五: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原因:私铸盛行、币值紊乱;国内局势初步稳定。
唐 开元通宝
5.北宋: 交子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增加。北宋的铜钱尽管铸 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由于铁钱携带不 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 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 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定期发行纸币,流通区域仍限 于四川。
规律一:由实物向一般等价物转变。 原因:生产力的提升(根本原因)
财 赠贼贪赊贿购贩贺贡货贷贾
贝用作货 币,在汉 字的结构 中找到佐 证。
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开始 创造文字的时候,贝已经具 有货币的职能。
(2)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 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 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 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 大演变。
解放区: 人民币
1、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以中央、中国、交通(1936年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 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现在正流通市面的纸币,逐渐以中央钞票 换回,停止使用……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 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偷漏。”……凡银钱 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交由发行准 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应 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 ……根据中国货币近五年来对英镑的 平均汇价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
——据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原因:传统货币存在缺陷(金属货币不便于携带,纸币易贬值);白银作为货 币本身的优势(贮存交易方便);政府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明代商品经济发 展,货币需求量大;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物物交换阶段:在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之前,人们通常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贸易。
这时货币功能由实物充当,例如谷物、贝壳、动物皮等。
这种货币形式的运作存在着困难和不便,易腐烂、易损坏、不便携带等问题,限制了交换的便利性。
2. 金属货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金属作为货币的媒介,通常是以黄金、银等贵重金属形式存在,并在上面刻制标记,以减少假冒伪劣的情况。
金属货币的优点是通用性强,能够便携,易于储存,但它也存在重量、分割和锻造等问题。
3. 纸币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易规模的扩大,金属货币的使用面临着一系列的限制和问题。
人们开始尝试以纸币替代金属货币。
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唐朝时期,随后在世界各地逐渐流行。
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而言,便于携带、分割和保管,但也容易造假和贬值。
4. 网络货币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开始兴起。
网络货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易,既方便了交易的速度和范围,又增加了交易的安全性。
虚拟货币则是一种基于密码学算法的数字货币,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实物支持,如比特币等。
虚拟货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货币的形式和交易的方式。
总之,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货币形式的改进和创新。
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变,主要是为了解决交换中的便利性、保值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货币演变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货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还具备储藏价值和计量价值的功能,这也为货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阐述:1. 中央控制和信用的崛起: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国家机构的出现,国家开始控制货币的发行。
国家货币的兑换力受到政府信用和背书的支持,信用背书逐渐成为保证货币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一些国家还通过设立国家铸币厂来统一货币的铸造和管理。
2. 金属含量和货币价值的关系:在金属货币阶段,金属的含量和纯度直接影响了货币的价值。
古代钱币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钱币的发展与演变古代钱币是货币的一种形式,具有广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是经济交流的媒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古代钱币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发展与演变的历程。
一、起源与初期阶段古代钱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中国。
在那个时候,钱币的形态多样,包括贝壳、布币、铜贝等。
其中,贝壳被认为是最早的交换媒介,因其形状和珍贵性而被广泛接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贝壳逐渐演变成实用的货币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实用货币是青铜器。
商代的青铜器被用作贸易媒介,具有固定的重量和形状,方便交易和计量。
这些青铜器往往铸有文字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二、货币的标准化与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货币的标准化和统一成为了重要问题。
在中国,最早实行货币统一的是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同时也统一了货币制度。
秦朝的钱币以方孔铜钱为主,这种钱币形状规整,制作工艺精细,铸造标准统一,成为后来钱币制度的基础。
经过秦朝的统一,中国古代钱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钱币的形态和材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汉代的五铢钱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它的形状简单,制作粗糙,但铸造规模庞大,成为了汉朝经济繁荣的象征。
三、造币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古代钱币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钱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铜钱的铸造技术日益完善,从最初的手工铸造到后来的铜模铸造,再到宋元时期的青铜炉铸造,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使钱币的制作更加精细和规范。
在其他地区,如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等,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钱币形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钱币多为银币和金币,上面铸有君主的肖像和相关的纹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
古埃及的钱币则以小鸟和田园图案为主题,体现了古埃及的农业和自然信仰。
四、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古代钱币不仅是经济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钱币上的文字、图案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展示了铸币技术和艺术水平的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贝币:
1、6世纪前期,中国出现了石器时代的贝币,它是一种能够通过交换获得商品的
抵押物,它的特征是条状的无计量的传统物质通货,也是全国之商品流通的媒介,沿用至春秋时代。
2、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火铸矿贝币,它继承了石器时代贝币的手工模具铸造和
烧制工艺,将贝物以火铸法加工成贝币,沿用至战国时期。
二、铜钱:
1、自战国后期起,中国出现了铜钱,它是战国到汉代的钱币,也是历史上最早的
真正意义上钱币,它的特点是有计量,以“文”、“分”、“厘”为单位,可以作为流通
媒介来使用,沿用至汉朝。
2、汉朝初期,中国出现了“介划头”,它是汉朝铜钱的主要型式,它用铜钱质通货
取代贝币和火铸矿币,以称量实物,沿用至唐代。
三、金币:
1、自唐朝起,中国出现了金币,它是以度量黄金重量的钱币,它的特点是用金的
计量单位度量黄金的重量,制成金币作为流通的媒介,沿用至元朝。
2、元朝时期,中国出现了“银元”,它是元朝的银钱,也是中国最为主要的钱币,
它的特点是使用有计量的小钱作为流通媒介,沿用至清朝。
四、近代货币:
1、清朝末期,中国出现了“钞币”,它是清朝末期至民国早期新兴的纸质媒介通货,它的特点是使用当银行发行的纸币,以汇票、定期存款等方式来发行,沿用至民国时期。
2、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出现了“废钞重铸”,它是铸币经过改造后成为新
的货币,它的特点是以新钱覆盖旧钱,以废钞制铸新钱的形式发出新钱,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详细解释说明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它呈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货币媒介形式的变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然而,由于物物交换所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最初,贝壳、石器、布匹等具有价值和易于携带的物品被作为交换媒介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金属的使用逐渐成为了交换媒介的主要形式。
从最早使用的贝壳货币到后来的铜、银、金等金属货币,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态逐渐演变。
铸币技术的进步和交易活动的频繁发生,推动了古代货币的发展与多样化。
例如,战国时期的铜铁钱、秦朝的铜贝、隋唐时期的银元宝等,都是古代货币形态丰富多样的代表。
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革,也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关。
例如,随着玉石的珍视,玉币逐渐成为了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钱币上的铭文和图案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特色。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了古代货币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持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
它不仅是经济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的见证。
通过研究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性和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引出了研究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的需求。
接下来,文章结构部分会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明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思维导向。
最后,在目的部分,明确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并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从中寻求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
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目录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秦到隋的币制研究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1.1秦朝的货币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
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
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
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1.2西汉的货币汉初沿用半两钱。
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
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
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
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
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
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
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
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1.3王莽时期的货币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5物:金、银、铜、龟、贝。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题目: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正文: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其中一种常见的规律是: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不同的货币类型和材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早期的货币演变阶段,主要是以铜为货币。
铜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货币材料之一,在早期的货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铜货币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货币类型包括铜币、银两和金币等。
在中期的货币演变阶段,主要是以铁为货币。
铁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材料之一,因此在这个时期,铁货币也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铁货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材质的改变,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崛起。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货币类型包括铁币、布币和贝壳等。
在晚期的货币演变阶段,主要是以纸币为货币。
纸币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因此在这个时期,纸币也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货币类型包括纸币、银元和金元等。
除了以上规律外,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还经历了许多其他的规律。
例如,中国古代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在古代,货币的发行量相对较小,流通速度也较慢。
而在现代社会,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都非常快,因此这种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货币的材质和形状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中国古代的货币形状包括钱、元宝、龟壳、贝币等。
每种货币材质和形状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情况。
拓展:除了以上规律外,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还经历了许多其他的规律。
例如,中国古代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在古代,货币的发行量相对较小,流通速度也较慢。
而在现代社会,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都非常快,因此这种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货币的材质和形状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中国古代的货币形状包括钱、元宝、龟壳、贝币等。
每种货币材质和形状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情况。
我国古今货币演变的趋势
我国古今货币演变的趋势
我国古今货币演变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的演变:从古代的贝壳、石器、铜器、铁器等实物货币,到后来的纸币、电子支付等虚拟货币形态的出现。
货币形态的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逐渐统一的发行权:在古代中国,由于各地方政权的分立,货币发行权往往由不同政权掌握,导致货币的种类繁多、价值不稳定。
随着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货币发行权逐渐在中央集中,货币的统一度得到提升。
3. 货币的价值稳定性的追求:在古代中国,货币的价值波动较大,往往受到不同政府的贬值行为、战争、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我国逐渐追求货币稳定,控制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的稳定购买力。
4. 国际化和数字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也逐步增加。
同时,电子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货币的流通更加便捷和高效。
总的来说,我国古今货币演变的趋势是从物物交换到虚拟支付的转变,从分散发行到统一管理的改变,从价值波动大到追求稳定的转变,以及从本地化到国际化、
数字化的趋势。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五次重大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
是天然的货币,如贝壳、兽骨等,后来逐渐出现了人工制作的货币。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在早期,各种货币的形
状非常杂乱,后来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圆形或方形的货币。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
国家都有自己的铸币,但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所有的铸币权都收归中央,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制度。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在早期,货币的名称
和价值是由文书来规定的,后来逐渐出现了通宝、元宝等固定的货币名称和价值。
5.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的
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交易的需求,所以就出现了纸币。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就是从自然到人工、从杂乱到统一、从地方到中央、从文书到固定名称和价值、从金属到纸币。
这些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以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为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地方性到统一性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最初使用的是物物交换的方式,也就是以物易物。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贝壳、兽牙等物品作为货币,这就是最早的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铜钱作为货币,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一个阶段。
铜钱的使用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它的形状、重量、大小、文字、图案等都有所不同,但都是以铜为材料制成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铜钱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纸币。
最早的纸币是由商人私自发行的,后来政府开始发行纸币,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二个阶段。
纸币的使用时间虽然不如铜钱长,但它的发展却更加迅速。
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后来的印刷制作,纸币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金银作为货币,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三个阶段。
金银货币的使用时间虽然不如铜钱和纸币长,但它的价值却更高。
金银货币的使用也推动了中国的贸易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更加繁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地方性到统一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货币的形式、材料、制作
工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货币的本质作用始终没有改变,即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当时的货币普遍以铜为主,同时也有以金、银、铁等金属作为货币的。
根据史书记载,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形式的货币,分别是磁铜钱、铸币和纸币。
磁铜钱是历史上最早而且最普遍的货币形式,它们由普通的磁铜制成,像象征着钱的概念,例如步辇、团栗和孔子。
正是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可锻性以及抗腐蚀性,铸币就在磁铜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最初的铸币以“罗裱”的形式制作,表面上刻有不同的图案,例如神仙、狮子等。
纸币可追溯到中国南宋时期,当时他们是由官方直接签发的,用来替代金银货币,以及承认支付债务或者用来改善当时的货币形式。
17世纪,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成为官方货币,并且在各地流通。
至19世纪末,货币制度仍然保持不变,但随着20世纪初的中国银行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191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创造出一种新的货币,称之为“民国元”,取代了旧的货币,在中国流通了半个世纪之久。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改革货币体系,以提高货币的流通性和可靠性。
1978年,中国实行“新人民币”改制,以改善货币形式,其中有若干种新货币元,例如1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等。
从1990年起,政府又推出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称为“央行发行出去的纸币”,并在2003年又推出了一种新的货币结构,称为“现金支付系统”,用以接受现金支付的交易。
从19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货币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纸币和硬币到现在的纪念币、纪念钞、游戏币等。
可以说,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升级,也提醒我们,货币的发展是政府重视和控制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
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
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
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
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
1.2西汉的货币
汉初沿用半两钱。
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
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
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
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
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
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
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
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5物:金、银、铜、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28品:
(1)金货1品:黄金每斤值钱10000;(2)银货2品:分朱提银和其他银两以每流(八两);(3)龟货4品;(4)布货5品;(5)泉货6品;(6)贝货5品
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废除宝货制,改成货泉和货布。
复杂的币制使“农桑失业,食货俱废。
民涕泣于市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
随着新潮的被推翻,王莽推行的币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王莽被推翻后,首先由更始帝(刘玄)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恢复五铢钱的铸造。
后来东汉各个时期基本上沿用五铢制式。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大铸小钱。
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以谷帛为币,货币经济出现衰退景象。
三国鼎立,各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情况
曹操恢复五铢。
蜀汉除铸五铢外,还铸造直百钱。
孙吴仿王莽大钱五十形制,铸行大钱五百,大钱当千,当二千,当五千,都用青铜。
两晋政府没有铸钱,只是使用前朝货币。
1.5南北朝的货币
这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形成的一个过渡阶段,是由于本期政治经济制度混乱决定的。
南朝刘宋于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开始铸钱,币文为“四铢”。
后反复,质量变化,后禁止流通。
史书记载,永光二年(公元465年)铸永光二铢,形式薄小。
始兴郡公沈庆之奏准允许私铸,“有时钱货败乱,一千钱长不盈三寸”,称为“鹅眼钱”。
更坏的叫“延环钱”。
“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
”(《宋书。
颜俊传》)
萧齐只有武帝永明八年在四川铸过五铢钱,后因成本太高而止。
梁武帝先铸五铢钱,重如其文。
后又铸无外郭的五铢,新旧并用,后禁用旧钱,后又铸铁钱,比较混乱,好在不久亡国。
陈国文帝天嘉五年(公元564年)铸五铢钱、一当鹅眼钱十枚。
宣帝太建十一年铸太货六铢,一当五铢钱十枚。
后又改当一。
太货六铢的“六”字,篆书像一个人叉着腰,民间借此发泄不满,说,“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后废之,专用五铢。
北朝北魏建国后仍然过游牧生活。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才正式铢钱,币文为“太和五铢”。
但由于粗制滥造,加之私铸严重,私铸钱“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魏书、高道穆传》),有风飘和水浮之名称。
为整顿币制,孝庄帝永安二年改铸永安五铢。
东魏仍沿用永安五铢。
北齐文宣帝天宝四年,铢常平五铢。
西魏在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
十二年又铸减重五铢钱。
北周起初沿用西魏五铢钱,后铸大钱。
但由于编制严重,不能保证币值稳定。
1.6隋朝的货币
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结束270年的分裂局面。
并铸标准的五铢钱,称“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并对关外来人所带钱与样钱进行对比,不一样的予以没收,做到了“钱币划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到隋炀帝时,政治腐败,私铸成风,最后甚至剪铁叶、裁皮、糊纸为钱。
隋朝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2、货币演变的规律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纵观秦朝到隋朝年间的货币,大致都采用外圆内方的形制,这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样的经济文化条件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货币图景,从经济意义上看,任何国家都要求其货币形制方便灵活,便于流转,不易磨损,圆形货币就具有这种客观上的优越性,因此被广泛的接受。
当经济力量稳定后,文化的影响力开始显现,由于先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代货币形成了外圆内方的形制,这体现了货币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五铢钱流传700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自西汉的五铢钱发行以来历代都保持这个重量。
精整的西汉五铢,直径2.5厘米,厚0.12厘米,重约4克,南北朝的五铢大体上还是这个重量,隋代铸标准五铢钱。
彭信威先生说“也许是由于这样重量大小的钱币,从实践中证明是比较适当的”,加上人们的崇古思想,使得自命有为的统治者,总以恢复这个标准为功德。
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分析,这是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货币是经济的产物,货币与经济融合发展。
群众接受这个重量的货币是因为它的持币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比较低,交易成本低则说明商品贸易额不是很大,因此货币重量稳定也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缓慢。
根据彭威信的统计:公元前40年左右农业劳动者的月收入是3公石米,之后下降,直到约800年后的唐开元年间达到3.5公石米,是历史最高纪录。
如此缓慢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收入几乎没有任何上涨,700多年流通差不多重量的货币也就不足为奇了。
2.3畸形的铜本位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从秦到隋的历史看,古代人似乎对铜币有特殊的偏好,铜一直是铸币的主要材料,铜币也是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我们姑且可称之为主币;而金银虽然也是货币,却大多用于财政收支和贮藏财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畸形的铜本位”。
之所以说它“畸形”是因为其货币的各种职能并不集中于一体。
金银在中国,自古就是储藏价值的工具,但中国古代没有铸造金银币,也不用金银为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铜钱。
历代虽有金银铅的铸造,但是这种金银钱,只具备货币的形式,目的不在于流通。
中国古代流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铜钱,从这种程度上说铜钱具备了货币的各种职能。
可是有些职能,主要不是铜钱,甚至有时完全不用铜钱。
例如储藏手段,主要用金银,铜钱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这种职能,而且限于合乎标准的铜钱,不合标准的铜钱,人们绝不用于储藏手段。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从交易成本角度讲,在商品交易额较小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币材是铁、铜等价值较低的金属,当商品交易额扩大时,要满足交易需求,就要运送大量铁、铜作支付之用,仅是运送费用就已经很高了,于是出现价值更高的贵金属即金银充当货币。
然而在秦到隋的这段历史时期,商品交易额显然没有扩大到这种程度,这是由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体制决定的。
中国封建各朝历来都有“农战论”,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认为农业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和战争的物质基础,只有发展农业,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因此各国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长期对商业和商人的抑制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商业经济的长期不发达,这必然会局限货币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可以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史造就了其“畸形的铜本位货币史”。
3、参考文献
《天圆地方的困惑》张杰着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叶世昌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
《中国货币演变史》千家驹,郭彦岗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