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3不懂就问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3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精选3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文,让学生认识到“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能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练通过阅读理解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信息。
教学过程:引入: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课文标题、插图等,引发学生对“不懂就要问”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标题和插图,猜测课文内容。
展示与感知:1. 师生共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课文的意境。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每个问题都有答案和解释的含义。
讲解与练习:1. 让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
3. 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练习,包括选择、单词填空、判断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与运用:1. 分组讨论,选择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小组成员听。
2. 随堂小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并和同学讨论。
3.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学生是否达到了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有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教材选择是否合理:该课文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生活是否切合,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是否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精选3篇(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学会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
3《不懂就要问》(导学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3《不懂就要问》(导学案)一、引入小学三年级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此时孩子们对外界的吸收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一些不理解的点和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勇于发问,不懂就要问。
二、学习目标1.知道提问的重要性;2.学会正确的提问方式;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共同进步。
三、学习内容1. 为什么要提问人类的认识和发展都是源自于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所以,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问,我们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
一个有问题的人,就有进步的可能。
在学习中,提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弥补知识漏洞,提高掌握程度;•增强学习动力,促进主动学习;•提高表达能力,增强交流能力。
2. 如何提问正确的提问方式非常重要,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获得答案的质量和效率。
学会正确的提问方式,我们可以:•理清思路,确保问题准确明了;•缩小范围,避免过于宽泛;•遵守礼仪,尊重回答者的时间和资源;•感谢回答者,不忘感恩之心。
3. 共同进步提问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学习,也是为了我们的合作和交流。
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进步。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交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对学习有所启发,产生新的想法;•找到共同点,形成共识,增强凝聚力。
四、学习方法通过提问,促进自己的学习和他人的学习,进而形成学习共同体,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可以:•勇于提问,不畏困难;•关注问题,思考提问;•吸收其他人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鼓励他人提问,共同进步。
五、学习总结孩子们,掌握正确的提问方式,勇于提出问题,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更能促进思想的交流和分享,共同进步。
带着问题去探索,未来的道路会更加清晰。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体验和理解以下情感价值:1.尊重知识,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懂得勤学好问是获取知识的关键;2.自信勇敢,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3.合作分享,学会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成长;4.热爱学习,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活动:
(1)头脑风暴:学生围绕“不懂就要问”的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问题引导: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要勇敢提问?”“不懂就问会带来哪些好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课堂小结
1.教学方法:总结法、反思法
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运用总结法和反思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
(四)实物教具
1.孙中山画像:展示孙中山的画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作用:增强学生对孙中山的印象,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兴趣;作为导入新课的媒介,引发学生的思考。
2.成语卡片:将课文中的成语制作成卡片,便于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使用。
-作用:帮助学生积累成语,提高词汇量;作为小组合作和课堂游戏的工具,增强课堂趣味性。
1.预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和生僻词汇;
(3)了解孙中山勇敢提问的精神,体会尊重知识和勤学好问的重要性。
2.预习内容
(1)阅读课文《不懂就要问》;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3)思考课文中提到的“不懂就要问”的精神对自己的启示。
3.预习问题
2.教学活动:
(1)小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成语和生僻词汇,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
(2)小组任务:每组选择一个成语或生僻词汇,用该词汇编写一个句子或小段落,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
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
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案2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案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提问,不懂就要问,并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演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问,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提问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多媒体设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
“上课时,老师讲了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2. 提问:“当你们在学习时遇到了困难,你们怎么办?”学生回答。
3. 引出本课的主题:“在学习中,我们遇到问题时不懂就要问。
”步骤二:学习新课(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标题《不懂就要问》。
2. 朗读课文,并用多媒体或者板书展示课文内容。
3. 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小明遇到问题时选择了提问,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
4. 教师总结:“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提问,不懂就要问,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2. 发放提问卡片,组内学生相互提问。
3. 各小组书写提问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
4. 请学生选择几个问题进行演练,以便于全班共同学习。
步骤四:课堂展示(10分钟)1. 随机选取几组进行提问问题的演练。
2.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提问问题的能力。
步骤五:反思总结(5分钟)1.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
3.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进一步练习如何正确提问。
教学方式:情境导入、小组合作、互动探究、课堂展示、反思总结。
3不懂就要问(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3不懂就要问(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用“学问”的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敢于提问,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学习:本课为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3不懂就要问》。
2. 生字词学习:本课共有8个生字词,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用。
3. 词语造句:学会用“学问”的词语造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会用“学问”的词语造句。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互相解答疑问。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背后的道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课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3不懂就要问》2. 生字词:略3. 词语造句:略4. 教学重点与难点:略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语写5遍。
2. 用“学问”的词语造句,至少写3个句子。
3. 回答课后思考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反思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第1篇】课文内容分析:《不懂就要问》是本单元围绕“学习生活”主题编排的第三篇课文,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课题序号旁的星号,提示学生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不同,略读课文需把从精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默读课文”提示阅读的方式,“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来下和同学交流”提示了阅读的内容和指向。
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的两个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按要求进行。
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理解的深度则有所下降,《不懂就要问》就是一篇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的记叙文,9个自然段,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
课文配的两幅插图与故事内容相对应,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写的是私塾里上学的事,当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先生的教学形式都具有时代色彩,与现在学校上课的情景相差甚远。
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跟学习有关的词语“私塾”“戒尺”“挨打”,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还有虽语言通俗却蕴含道理的孙中山所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通过自主阅读感悟,同伴交流碰撞,将语文要素落实到实处。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阅读、概括提炼、质疑提问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交流时也有了较好的表达意识,且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上,也因经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关注新鲜感的词句有所感悟,这均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有力保障。
但因为是第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第一次进行全篇的自主学习,故,教师还是需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时刻注意方法上的引导。
人教部编版《不懂就要问》优秀教案9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不懂就要问 人教(部编版)3不懂就要问(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挨、背、圈”,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必备品格—人物简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被后人称为国父。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谈话过渡: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更多地放手学生自学,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阅读能力。
】3.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梳理主要问题:①“照例”是什么意思②“先生”是谁③“戒尺”是什么④什么是“私塾”⑤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⑥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4)(3)(6)(7)~】②看插图分别对应了故事中的哪些内容。
…③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
方法指导(二):①认真对课文。
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③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孙中山“不懂就问”反映了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方法指导(一):(从孙中山的角度思考)①私塾先生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②当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的时候,孙中山害怕吗③从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第1篇】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
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第【1】篇〗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字17个。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孙、私”。
4、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字17个。
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写字“孙、私”。
三、教学准备:孙中山的资料、生字卡片、挂图。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课文的题目是:“不懂就问”。
指名读课题(2人)。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谁预习这篇课文了?你是怎么预习的?(3人说)2、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3、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板书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照例”是什么意思?(2)孙中山是个名人吗?(3)“先生”是谁?(4)“戒尺”是什么?(5)什么是“私塾”?(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7)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4、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7个自然段)5、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事,谁在课前查找资料了,能给大家讲一讲孙中山。
(学生自由介绍资料,以小组形式介绍、自己向全班介绍。
)老师补充介绍资料。
附:资料孙中山生平简介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三年级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三年级不懂就要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认“诵、例”等 13 个生字,会写“背、诵”等 13 个字,会写“背诵、照例”等 22 个词语。
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说出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
3、积累“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成语。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学习精神。
2、学习难点(1)体会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方法1、自主识字:通过预习,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认识生字。
2、朗读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会怎么做呢?(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有一位小朋友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生字词:背诵、照例、圈出、段落、练习、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厉声、挨打指名读、齐读,正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 1 自然段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理解“私塾”的意思。
(2)学习第 2 自然段自由读第 2 自然段,思考:孙中山每天是怎么学习的?理解“照例”“流利”“摇头晃脑”等词语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孙中山背书时的认真和熟练。
(3)学习第 3 自然段默读第 3 自然段,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孙中山的疑惑。
(4)学习第 4-6 自然段自由读第 4-6 自然段,思考:先生是怎么回答孙中山的?孙中山又是怎么做的?理解“霎时”“厉声”等词语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 不懂就要问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不懂就要问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用普通话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懂就要问》2. 生字词:学问、谦虚、请教、探讨、明白、思考、智慧、成长等。
3. 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完成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字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提问、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不懂就要问》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 教学难点:培养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激发探索欲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复习生字词。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提问”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部编版《不懂就要问》教案5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不懂就要问人教(部编版)3*不懂就要问文本分析:《不懂就要问》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先生提问,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求学精神,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写人离不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
教学时,要注意结合略读课文的特点,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默读、提问、交流、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要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简介其生平事迹,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伟人画像。
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事迹?(学生介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预设: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并圈出生字新词。
人教版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3《不懂就要问》精品导学案
3.《不懂就要问》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出示孙中山画像。
师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谁的画像吗?对,这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师: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香山(即现在中山市)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吗?请大家打开书看《不懂就要问》一文。
2.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3.齐读课题。
二、目标引领知识与能力1.认读本课生字“背、诵、例、圈、段、练、糊、涂、呆、戒、厉、挨、楚”,正确读记“私塾、段落、讲解、照例、顿时、习惯、戒尺、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词语。
2.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
3.学会质疑,善于提问。
过程与方法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认识到学习要勤学好问,认认真真,不能马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三、字词运用1.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出示:私塾段落讲解照例吓呆顿时习惯戒尺养成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2.学生互相讲讲生字的识记方法。
如:孙→(子)+(小)→孙(孙子)诵→()+()→()斧→()+()→()砍→()+()→()3.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并运用词语说一句话。
鸦雀无声:4.连线糊里糊涂一个字也没有漏掉壮着胆子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摇头晃脑大着胆子鸦雀无声没弄明白一字不漏头摇来摇去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利地()认真地()仔细地()厉声地()参考答案:3.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非常静。
考试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
4. 糊里糊涂一个字也没有漏掉壮着胆子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摇头晃脑大着胆子鸦雀无声没弄明白一字不漏头摇来摇去5. 背出听讲问道四、示范朗读五、初读感知1.问题引领:同学们,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课文中有谁?(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独立进行背诵。同桌互相检查。
1.引导学生有对比阅读的意识,发现共同点。
2.体会情感时,引导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进行感悟,如《山行》中表达了作者喜爱枫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赠刘景文》中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之情;《夜书所见》中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2.对于“寒、残、橙”这些生字,教师强调易错笔画,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古诗,揭示诗题(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回忆描写秋天的诗句。
2.板书诗题——夜书所见,质疑诗题。
3.交流资料及写作背景。
1.欣赏图片,谈感受。背诵描写秋天的诗句。
4.监督学生练写。
5.书写评议。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自己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3.观察教师示范,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5.同桌互相评议,说一说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提出恰当的建议。
1.认读生字时,要强调“霜、橙”是翘舌音,“赠、残”是平舌音。
二、学习《山行》,感受诗情(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组织学生赛读古诗,检查字音朗读是否正确。教师相机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4.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然后汇报学习成果,讲解、点拨诗意。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怎么样。
6.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时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师生交换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四、巩固认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
2.指名说一说书写要点。
3.范写,强调书写要点。重点指导“寒、斜、赠、残、橙”。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1.认真倾听教师范读。
2.给古诗划分节奏,自由朗读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可引导学生恰当评价,在评价中把握读诗的要领。从而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细读感悟,领悟诗情(用时:12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指导自学。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不懂就问的故事;搜集孙中山的资料。(学生)
3.自由朗读古诗,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4.开火车读准生字,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5.观察课文插图,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并圈画出来。结合课件图片,理解词语。
6.欣赏图片,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后的感受。说说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
7.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诵读。
1.学生在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时,可借助图片,在学生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自学提示在小组内交流,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全班汇报,表达自己的看法。
(1)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子。
①阅读第1自然段,抓住“先生从来不讲”来了解事情的起因。
②抓住“糊里糊涂”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抓住“壮着胆子”体会孙中山大胆提问的做法。
③抓。感受孙中山的勇敢。
④抓住“厉声”体会先生的严厉,明确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先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再问的做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好相关句子。
4.分角色朗读课文,表现出孙中山说话时的勇气。
1.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先给学生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提升概括能力。
2.提出略读课文的要求: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即可。
1.重点理解“石径、斜、坐、红于、霜叶、白云生处”这些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时,不要求学生逐字逐词翻译,要注意通过诗句来想象当时的画面,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物。
三、自主学习,朗读感悟(用时:12分钟)
1.板书诗题——赠刘景文,学习“赠”“刘”。
2.简介诗人资料。
3.组织学生自读,按要求自学生字。
五、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多音字:挑。指导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送、挑。
3.示范书写,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4.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1.交流自己怎样识记生字,读好多音字“挑”,练习扩词、造句。
2.认读生字,观察范字。
3.交流写字方法。练习书写生字。
4.同学之间进行恰当评价,取长补短。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4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3.(1)认读课件中的词语,认清字形。
(2)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对词语的理解。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1.认读生字时,指导学生读好生字:“诵”的读音是平舌音;“楚”的读音是翘舌音,在“清楚”一词中读轻声;读准多音字“背、圈”。
2.小组交流。
3.感悟第一、二句。
4.创设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5.出示第三、四句,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
6.指导朗读。
1.默读古诗,自己借助插图和注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交流画面内容,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7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出示字卡,指名认读,相机纠正字音。
3.课件出示词语,组织学生认读。
私塾 背诵 照例 圈出
段落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霎时 鸦雀无声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4.理解词语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私塾”“糊里糊涂”“霎时”“鸦雀无声”“厉声”。
2.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如,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私塾”;可以用找近义词法来理解“霎时”;可以运用表演法来理解“鸦雀无声”。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用时:18分钟)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略读课文,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
(1)私塾的先生怎样教书?
3.自由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推荐一人描述画面。
4.把自己想象成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5.自由读第三、四句,理解诗句。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再在全班汇报。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倾听小组同学的发言,了解学情。
2.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3.板书诗题——山行。
4.请学生读诗题,猜想诗题的意思。
5.补充杜牧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诗人。
1.背诵古诗,同桌赛读。
2.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3.齐读诗题。
4.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5.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教师可以介绍《山行》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七言绝句,最为后人传颂”。
4.检查朗读,指导读好停顿。重点指导“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是翘舌音。
5.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景物,相机指导理解“荷尽”“擎雨盖”
“菊残”“傲霜枝”。
6.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感受“橙黄橘绿时”的色彩美及丰收美。
7.配乐指导朗读。
1.齐读诗题,口头给“赠”组词。认读“刘”。
2.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苏轼的资料或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介绍资料,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孙中山的画像。
2.简要介绍孙中山。
3.板书课题。
1.通过画像认识孙中山。
2.在小组内交流孙中山的资料,听教师对孙中山的资料介绍。
3.齐读课题。
教师在介绍资料时,要引导学生把资料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1.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对待学问。
2.加上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写一写当时问话的过程。
3.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
4.读一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句摘抄下来。
写话时要以鼓励为主,可引导学生写出当时的心情,注意引号的用法。
1.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赛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径”和“斜”的。
4.结合书下注释、看插图来理解古诗,说一说读懂了哪一句诗,如果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出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5.看图,交流想象山中秋景,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