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动物微生物--常见病原病毒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1)
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2005年版)凡涉及微生物及其提取物或基因工程产物操作的实验室,根据对病原微生物不同种类的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室的设计、设施也有所不同。
目前国际公认的微生物实验室分为生物安全(biosafety level,BSL)1至4级。
其中BSL-1最低,BSL-4最高。
BSL-1~4俗称P1~4。
BSL-1实验室可从事已知不会对健康成人造成危害、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可能有微弱危害的、有明确特征的微生物实验工作。
实验室与建筑物中的一般通道不隔开,一般在试验台上操作,不要求使用或经常使用专用封闭设备。
BSL-2实验室与BSL-1相似,适用于那些对人及环境有中度可能危害的微生物实验工作。
其不同点在于:工作人员要经过操作病原因子的专门培训,并由能够胜任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工作时限制外人进入实验室;某些产生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工作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封闭设备内进行;对污染的锐器采取高度防护措施。
凡从事微生物基因的操作,均需在BSL-2实验室进行。
BSL-3实验室供处理危险病原体使用,适用于可以通过吸入途径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疾病病原体的实验工作,例如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艾滋病研究或检测的实验室BSL-3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在处理病原体方面要经专门培训,并由有关专家进行监督管理。
传染性材料的所有操作均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防护设施内进行,工作人员要穿适宜的防护服。
BSL-3实验室要经过专业的设计和建造。
BSL-4实验室有造成气溶胶感染和危及生命的病原微生物,如埃波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研究的实验室,必须达到BSL-4的安全水平。
BSL-4实验室对防止微生物扩散到环境中有特殊的工程和设计要求。
每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病原微生物方面均要有特殊和全面的培训;要具有法定资格的科学家监督管理。
实验室主任要严格控制进入实验室的人员。
实验室均应是毒力的建筑物或是建筑物内的隔离区。
要实施特殊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细则。
(完整word版)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农业部令2005年第53号颁布时间:2005-5-24发文单位:农业部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常见的医学病原微生物
82
来源;⑥对许多抗生素敏感。 与人类有关的衣原体病 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衣原体性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
衣原体性宫颈炎、性病淋巴肉芽肿等。 2.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目前已知的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繁殖方式多样,主要呈二分裂繁殖,还有 断裂、分枝、出芽等方式。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 支原体和溶脲脲原体。支原体大多不侵入机体组织与血液,一般为表面感染,在呼吸道 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粘附并定居后,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细胞损伤,如获取细胞膜上的 脂质与胆固醇造成膜的损伤,释放有毒的代谢产物如神经(外)毒素、磷酸酶及过氧化 氢等。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细胞破 裂。支原体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敏感,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可 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合成,有杀灭支原体的作用。
3.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它与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 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对抗生素敏感;与 原虫的相似之处有: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 活泼运动,易被胆汁或胆盐溶解。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粘膜受创伤后,或机体免 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感染,患病后所获免疫力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染。应注意个人 卫生,皮肤创伤应及时处理,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2.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化脓性球菌中的一类常见细菌,广泛存在于人及动 物的粪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其主要致病物质有:链球菌溶血素、 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和 M 蛋白等。常见所致疾病: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课件——主要的病原菌
③免疫性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
免疫力。只有当皮肤粘膜受创伤后,或 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感染。患 病后所获免疫力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 染。
(4)微生物学检验 不同病型取不同的病料,如脓汁、血液、可
疑食物、呕吐物及粪便等。 ①直接涂片镜检
取标本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 形态,排列和染色性可作出初步诊断。 ②分离培养与鉴定
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多数为非 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 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 的重要来源。代表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黄色)、白色葡萄球菌(白色)、柠 檬色葡萄球菌(橙色)。
(1)生物学特征 ①形态染色 葡萄球菌的形状为球形或稍呈椭圆形,直 径0.4~1.2μm,排列成不规则的葡萄串状或 成对、单个存在。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芽 胞,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易被常 用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其 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后,以及耐药的 某些菌株可被染成革兰氏阴性。
③生化反应 多数葡萄球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
乳糖和蔗糖,产酸,但不产生气体。致病 性菌株在厌氧条件下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无致病性的不能分解甘露醇,素不同,可分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 葡萄球菌三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 为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偶尔致病,腐 生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
③生化反应 能发醇简单的糖类,产酸不产气。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汗或1% 去氧胆酸钠所溶解。
A、根据对红细胞的溶血能力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 草绿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这类链球菌 亦称草绿色链球菌。此类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 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完全溶血, 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这类细菌又称溶血性链球 菌,致病力强,引起多种疾病。 c、丙型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 环,故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动物微生物》复习题(有答案)
2007年中专班《动物微生物》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分布广,结构简单、繁殖快,个体小,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形态结构的微小生物叫微生物。
2、自养菌:具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强,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作为碳源,合成自身所需要的复杂的有机碳化物的细菌叫自养菌。
3、异养菌:没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差,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碳化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复杂的有机碳化物供自身利用的细菌叫异养菌。
4、培养基: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和各种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的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
5、干扰素:是机体活细胞爱病毒感染或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糖蛋白。
6、菌落: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表面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7、噬菌体:是一些专门寄生于细菌、放线菌、真菌、支原体等细胞中的病毒。
8、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传染或感染。
9、消毒:利用物理化方法杀灭物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称消毒。
10、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称无菌操作或无菌法。
11、免疫:是生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物质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维护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也是动物正常的生理机能。
12、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13、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4、变态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做出的过于强烈或不适当的,并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免疫反应。
15、疫苗:利用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的,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
二、填空题:1、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是:每毫升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动物微生物学的常见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动物微生物学的常见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以及与动物相互作用的微生物学科。
在动物界中,存在着许多病原体,它们是引起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介绍动物微生物学常见的病原体以及它们的传播途径。
一、细菌病原体1.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的细菌。
它可引起动物的肠胃疾病,如腹泻和消化不良。
大肠杆菌通过粪便传播,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食物污染或水源污染都可能导致感染。
2.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产生气体和毒素的细菌,常引起动物的肠胃疾病。
它通过食物和饮水污染的方式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其他感染动物而传播。
3. 炭疽杆菌: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引起炭疽病的病原体,可感染许多动物,包括牛、羊和马等。
它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疫区动物、接触感染动物的污染物和吃了感染的动物产品等。
二、病毒病原体1. 犬瘟热病毒: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是一种引起犬瘟热的病毒,可感染犬科动物。
它通过空气飞沫、接触污染物和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等途径传播。
2. 猪瘟病毒: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是一种感染猪的严重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
它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病猪、接触污染物以及通过病猪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
3. 疱疹病毒:疱疹病毒(Herpesviru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动物界的病毒,它引起动物的疱疹性疾病。
疱疹病毒通过唾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并通过接触和呼吸途径感染其他动物。
三、寄生虫病原体1. 疥螨:疥螨是引起动物疥疮的寄生虫,包括疥螨、耳螨等。
它们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接触被感染物品传播。
2. 绦虫:绦虫是一种寄生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如猫绦虫、狗绦虫等。
绦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摄入感染虫卵的食物或其他寄主。
动物微生物学中常见的病毒和细菌病诊断
陈双钊一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是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一、生物学特性病毒子长140~180nm,宽75~80nm,一端钝圆,另端平凹,呈子弹头形或试管形。
在螺旋对称的衣壳中,含有负股单股RNA。
具有脂蛋白的囊膜,在膜上有血凝素的穗状突起。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二、抵抗力病毒在pH为7~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在56℃经30min可使病毒灭括。
五、致病性狂犬病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脊椎动物,同样也能感染人。
本病主要由患病动物咬伤后而感染。
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亦可以感染。
病犬的唾液于症状出现前1~2周便可能会有病毒。
存在于病畜唾液中的病毒,通过咬伤而进入易感动物的皮下组织,然后沿着神经纤维由外周进入神经中枢。
也有人认为病毒是由外周经血液侵入脑组织。
病毒在脊髓和脑组织中增殖,并可按离心方向由中枢神经向外扩散,而脑脊髓液在病毒扩散中,亦起着重要作用,使所有器官都能查出病毒。
抵达唾液腺的病毒,在其上皮细胞内又大量增殖,并进入到唾液中。
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继续繁殖,损害神经细胞和血管壁,引起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
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引起兴奋症状,如神经紊乱和反射性增高,后期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引起麻痹,当呼吸中枢麻痹后即可造成死亡。
六、微生物学诊断常用的特异性检查方法有包涵体检查,动物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等三种。
(一)包涵体检查取大脑、小脑,特别是海马角部分,用刀片切开印片,趁印片未完全干燥时,以塞勒(Seller)氏液染1~5s,水洗、干燥、镜检。
内基氏小体呈鲜红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则为桔红色。
内基氏小体为圆形、卵形、核形、阿米巴形。
大小为24~27μm,位于细胞浆内。
用姬姆萨氏(Giemsa)染色,小体为红色(图10-1)。
由于有些犬、猪和草食兽的病例及病初死亡或早期剖杀动物中可能不见包涵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检查出包涵体来。
动物生物安全等级
动物生物安全等级动物生物安全等级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威胁程度而划分的。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染性和病原性,因此对它们进行分类和评估,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保护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一、BSL-1级BSL-1级是指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没有明显威胁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通常是非致病性或弱致病性的,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疾病。
实验室中进行BSL-1级病原微生物的工作时,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措施即可满足安全要求。
常见的BSL-1级病原微生物包括某些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二、BSL-2级BSL-2级是指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一定威胁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引起轻度或中度疾病,但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
实验室中进行BSL-2级病原微生物的工作时,需要采取更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实验室外套等。
常见的BSL-2级病原微生物包括流感病毒、病毒性腹泻病毒等。
三、BSL-3级BSL-3级是指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严重威胁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病原性,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致死。
实验室中进行BSL-3级病原微生物的工作时,需要在高级生物安全柜中操作,遵循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全套防护服、戴防护面罩等。
常见的BSL-3级病原微生物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埃博拉病毒等。
四、BSL-4级BSL-4级是指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极高威胁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病原性,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且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或疫苗可用于治疗。
实验室中进行BSL-4级病原微生物的工作时,需要在全封闭的高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操作,严格遵循最高级别的实验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空气供应式防护服、戴防护面罩等。
常见的BSL-4级病原微生物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
在实验室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安全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保护实验人员的安全,还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维护社会的公共健康。
实验动物学——第八章常见疾病
一.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
的一类疾病。实验动物传染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在实验动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 通过媒介物(生物或非生物的传播媒介)互相传染,导致流行。传染病在实验动 物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对传染病易感 的动物。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正确的防疫 措施,控制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中的蔓延或流行。
内容提要:实验动物常常由于机体内在或外在的、传染或非传染的致病因素的侵 扰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通常可分为普通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染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病毒 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其他病原微生物疾病)和肿瘤病,本章主要详细介绍了实 验动物传染性疾病以及如何进行监测微生物学的变化。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途径;微生物;监测
3.由于病原体的单一或相互作用,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应答功能。如 仙台病毒感染可显著促进豚鼠肺炎链球菌的增殖和传播,仙台病毒、小鼠肝炎病 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乳酸脱氢酶病毒、支 原体、泰泽氏菌、鞭毛虫、线虫等病原体的隐性感染可增强或抑制肿瘤的发生, 或影响新陈代谢和免疫应答。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健康观察
经常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疫情。实验动物 健康检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康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生活习性的观察 不同种属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若习性反常,常表明动物健康异常。 2.身体状况的观察 健康动物应具有正常的体形和坐姿,检查时应注意动物活动是否异常,身体各部 是否正常以及动物营养状况是否良好。 3.精神状态及反应性观察 健康动物精神状态良好,活泼好动,双眼明亮,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对光照、 响声、捕捉反应敏捷。如果出现过度兴奋或过度抑郁则为异常。 4.皮肤及被毛观察 健康动物被毛光泽浓密,无污染,异常时可出现被毛粗乱、蓬松,缺少光泽,甚 至有粪便污染。健康动物的皮肤富有弹性,手感温暖,异常时可见皮肤粗糙,缺 乏弹性,甚至出现损伤。 5.采食及采食方式观察 健康动物食欲旺盛,有相对固定的采食量和饮水量以及采食和饮水方式,若采食 和饮水量骤增或骤减以及采食方式发生改变,均为异常。 6.粪尿 正常动物的粪便具有一定的形、色、量,尿液具有一定的色泽、气味。异常时可 见粪尿过多或过少,粪稀薄或硬结,粪便中有胶胨状黏液,脱落黏膜、血液等, 尿中带血,颜色混浊不清。 7.呼吸、心跳和体温检查 正常动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呼吸、心跳、体温范围和固定的呼吸方式,呼吸、心跳 和体温超出固定的变动范围则视为异常。 8.天然孔、分泌物及可视黏膜观察 正常动物的天然孔干净无污染,分泌物少,可视黏膜湿润。如出现鼻涕、眼屎、 阴户流恶露、肛门有粪便、可视黏膜充血或发汗均为异常。 9.妊娠及哺乳 正常雌性动物经配种后出现正常妊娠和哺乳期,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态、行 为及采食反应。异常时可见流产、早产、死产、难产、拒绝哺乳、弃仔和食幼仔 现象。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其特点是单细胞、无真核膜,细胞壁含有多糖和蛋白质。
细菌根据形态、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形态分类包括球菌、杆菌、弧菌等;生理特性分类包括革兰氏染色、需氧/厌氧、产酸/碱等;生化反应分类包括氧化酶、嗜热/嗜冷、利用碳源等。
常见的病原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二、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其特点是只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病毒根据核酸类型、外壳形态和宿主范围等方面进行分类。
核酸类型分为DNA和RNA病毒,外壳形态分为裸露病毒和包膜病毒,宿主范围分为人类病毒、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
常见的病原病毒有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三、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其特点是含有真核膜,细胞壁含有几丁质和β-葡聚糖。
真菌根据生殖方式、形态和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分类。
生殖方式包括分生孢子、担孢子、无性生殖等;形态包括酵母菌、菌丝菌等;生长环境包括皮肤黏膜、土壤、动植物等。
常见的病原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
四、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其特点是需要寄生在宿主体内或体表,依赖宿主提供营养。
寄生虫根据形态、寄生方式和生活史等方面进行分类。
形态包括原生动物、扁形虫、线虫等;寄生方式包括内寄生和外寄生;生活史包括单宿主和多宿主等。
常见的病原寄生虫有疟原虫、蛔虫、猪肉绦虫等。
病原微生物根据其特点和分类方法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四类。
了解其分类和特点对于疾病的防治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疫病名录简析
疫病种类有所增加
2009年OIE网上颁布通报疫病名录共列120种,与以前 相比, 有所增删。增加及调整最多的是贝类及虾蟹 类,特别对某些对虾病毒的研究,Infectious myonecrosis和White tail disease 。 猪病方面,06版的增加了尼帕病毒性脑炎及猪繁殖 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2009年OIE将流行性出血病列入了多种动物共患病 猪圆环病毒2型(PCV 2)及猪链球菌2型(SS2)未 列入名录,虽然它们在国内倍受关注。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2009年的网上公布的OIE名录中仍 列在禽病之内,而不在多种动物共患病的名目中, 与若干专家的观点不一。
陆生动物疫病 多种动物共患病26种 牛病14种 羊病11种 马病11种 猪病7种 禽病14种 兔病2种 蜂病6种 其它病2种 水生动物疫病 鱼病9种 贝病7种 虾蟹病10种
新版OIE法典的个特点
06版已取消了A类疫病与B类疫病的提法
统称为“List diseases”,本意为目录疫病, 鉴于上了此目录的疫病一旦发现就必须向OIE 申报,而后OIE又向世界各OIE成员国通报, 所以将此词意译为“通报疫病”。
Fish diseases 鱼病(9种)
·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地方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症 ·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 ·Spring viraemia of carp 鲤春病毒血症 ·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传染性胰坏死 ·Infectious salmon anaemia 传染性鲑贫血 ·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Bacterial kidney disease 细菌性肾病(删去) ·Gyrodactylosis (Gyrodactylus salaris)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为了保障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国际上对病原微生物进行了生物安全分类。
这种分类体系主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能力、致病性和对人类及动物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BSL-1级BSL-1级是指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风险极低的微生物,常见的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在BSL-1实验室中,它们的操作要求相对较低,只需基本的实验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实验台面消毒等。
二、BSL-2级BSL-2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一定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常见的细菌和病毒,如大肠杆菌O157:H7、乙型流感病毒等。
在BSL-2实验室中,需要采取更高级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如穿戴实验服、戴面罩、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三、BSL-3级BSL-3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较高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致病性较强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丙型肝炎病毒等。
在BSL-3实验室中,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空气过滤、负压操作、密封容器等,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
四、BSL-4级BSL-4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高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高度致病性的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
在BSL-4实验室中,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全封闭操作、密闭系统、高效过滤等,以确保病原微生物的绝对安全。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实验人员、动物和公众的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爆发。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需要实验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措施。
除了实验室级别的分类,病原微生物还可以根据其致病性和传播途径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可分为四类:A类、B类、C 类和D类。
A类病原微生物指的是高度致病、易传播的微生物,如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等。
这类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动物微生物重要的动物病原性病毒
重要的动物病毒1.伪狂犬病毒、马力克病毒、鸭瘟病毒疱疹病毒科,dsDNA,有囊膜,20面体对称。
(1)伪狂犬病毒成年猪隐性感染,仔猪全身症状,怀孕母猪50%可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仔猪表现为发热及神经症状,无母源抗体仔猪100%死亡。
最特征症状是身体某部位奇痒。
(2)马力克病毒引起鸡马力克病,分为神经、眼、皮肤、内脏型(3)鸭瘟病毒引起鸭瘟,出现症状的病鸭大多数死亡。
2.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腺病毒科,dsDNA,无囊膜,20面体对称结构。
犬腺病毒2型致幼犬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犬腺病毒1型致犬的传染性肝炎。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角膜水肿,“蓝眼”3.犬细小病毒(CPV)、猪细小病毒细小病毒科,ssDNA,无囊膜,20面体对称结构。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对胎儿和新生动物有较强的致病性。
犬细小病毒引起幼犬急性出血肠炎和心肌炎。
猪细小病毒引起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灭活和弱毒疫苗可行。
4.猪圆环病毒(PCV)圆环病毒科,ssDNA,无囊膜,20面体对称。
环状。
能抵抗60℃30分钟以及ph3-9。
引起断奶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WMS),感染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有无致病性的PCV1和有致病性的PCV2两种血清型。
5.鸡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双RNA病毒科,dsRNA,无囊膜,20免提对称,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感染雏鸡,3—6周龄鸡易感。
6.新城疫病毒(NDV)、犬瘟热病毒(CDV)副黏病毒科,ssRNA,有荚膜,螺旋对称(1)新城疫病毒,鸡和火鸡新城疫、人结膜炎。
鸡出现呼吸道,循环系统,胃肠道紊乱及神经症状,产蛋下降。
凝集鸡红细胞,有五种有效疫苗,可呈丝状(2)临床特点:病犬有双相热。
病犬有神经症状。
犬瘟热病毒宿主包括犬科动物、浣熊科动物、鼬科和猫科动物。
致病机理:病毒首先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复制,扩散入血,引起第一次发热。
病毒扩散至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器官,病毒被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携带入血流。
产生第二次毒血症,伴有第二次发热。
动物微生物-病毒的增殖和培养
详细描述
过滤分离法适用于从大量液体中提取病毒,通常使用孔 径大小适宜的滤膜,将病毒颗粒截留在滤膜上,而将其 他杂质通过滤膜过滤掉。该方法操作简便,但需要选择 合适的滤膜孔径以获得较高纯度的病毒。
蔗糖梯度离心法
总结词
利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形成的密度梯度,将病毒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详细描述
蔗糖梯度离心法是一种常用的病毒纯化技术,通过在离心管中形成连续的蔗糖浓度梯度,将不同密度的病毒颗粒 分离。病毒颗粒在离心后会停留在相应的蔗糖密度层,从而达到纯化目的。该方法能够分离出较高纯度的病毒, 但操作较为繁琐,需要精确控制蔗糖浓度和离心参数。
复制周期
复制效率
不同病毒的复制效率有很大差异,有 些病毒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 子代病毒。
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复 制、组装和释放等阶段。每个阶段都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能量来完成。
病毒的培养条件
01
02
03
培养基
病毒需要在适当的培养基 中才能生长和繁殖,如动 物细胞、昆虫细胞或细菌 等。
侵入
总结词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部的过程。
详细描述
在吸附完成后,病毒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如内吞、膜融合等。这一 过程需要病毒利用其自身的酶或诱导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来完成,以确保病 毒基因组能够进入细胞内部并开始复制。
脱壳
总结词
病毒基因组从其蛋白质外壳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详细描述
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其蛋白质外壳会被细胞内的酶分解,使得病毒的核酸基因组得以释放。这一过程 对于病毒的复制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当基因组被释放出来后,才能利用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来复制病 毒的基因组和蛋白质。
详细描述
动物接种法是将病毒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小 白鼠、家兔、豚鼠等,观察其发病表现和病 理变化,以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自然感染过程,但实验动 物感染病毒后可能出现死亡或发病,需要严 格控制实验条件和动物福利。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生物中的微生物与病毒
生物中的微生物与病毒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生命的存在离不开微生物与病毒。
微生物与病毒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人体健康以及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生物与病毒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与生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它们以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形式存在,存在于各种自然环境中。
2.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其细胞结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信息等不同属性进行分类。
常见的微生物分类包括以下几类:- 细菌:是一类真核或原核生物。
它们以细胞结构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等多个种类。
- 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多种类型。
真菌既可以成为有益生物,如产生食品发酵剂,也可以成为病原体,导致各类感染疾病。
- 原生动物:是一类以细胞核有无为基础划分的类群。
包括单细胞原虫、滑动虫等。
-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依赖寄主细胞进行复制。
二、微生物的功能与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和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功能微生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
它们在分解有机物和维持土壤生态平衡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2. 生物入侵控制微生物可以通过竞争和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对农业、林业和园艺等领域的害虫和病害进行防控。
3. 食品发酵与加工某些微生物可以产生酶和发酵代谢产物,参与食品的发酵过程,如酸奶、咖啡等的制作中均有微生物的参与。
4. 制药和生物技术微生物可以应用于药物制备、酶的生产和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领域,推动医学和科技的发展。
三、微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多种相互关系,它们既可以是共生关系,也可以是对宿主产生病原性的关系。
1. 共生关系共生是指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例如,人体内有益细菌参与消化道的消化与吸收,并帮助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常呈败血性经过。
十四.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还可发生
肾炎、肿胀、产蛋减少等。
十五.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七.猪圆环病毒
(Porcine circovirus,PCV)
存在两种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2 是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的病原体。
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ovineviral diarrhea virus)
引起的急性疾病称为牛病毒性腹泻;引起 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称为粘膜病,因此该病 毒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致1-21日龄积患脑脊髓炎,病鸡呆滞,头颈振颤、共 济失调、麻痹、瘫痪。through vertic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egg.
二十三.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致1-21日龄积患脑脊髓炎,病鸡呆滞,头颈振颤、共 济失调、麻痹、瘫痪。through vertic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egg.
二十六.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virus,CHV)
犬腺病毒Ⅰ型,能凝集豚鼠、鸡及人“O”型血 红细胞;败血症、肝炎、眼结膜炎、脑炎。
二十七.犬冠状病毒(Canine coronavirus,CCD)
剧烈腹泻和呕吐.
二十八.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
( )牛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
( )山羊干酪样淋巴结炎
(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
无细胞壁,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美蓝染色呈典型的两极浓染
从下列选项中为疾病选择适当的病原体: a.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 b.禽疱疹病毒Ⅰ型 c.朊病毒 d.禽疱疹病毒Ⅱ型 e.猪圆环病毒 ( )鸡马立克病 (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 )海绵状脑病 ( )蓝耳病
( )雏鸭传染性浆膜炎
( )鸡传染性鼻炎 ( )牛、绵羊的黑腿病 ( )牛、羊、鹿的腐蹄病、肝脓肿、坏死性口炎
将下列微生物的名称与其相应的特性相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巴氏 杆菌
螺 旋 体
破伤风梭菌
单细胞真核生物
可以形成芽胞,芽胞位于菌体顶端
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却具有很强的运动性
酵 母 菌 支 原 体
Blue tongue virus
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
三十一.马鼻肺炎病毒(Equine rhinopneumonitis virus)
马疱疹病毒4型,病马驹发热、流鼻涕、厌食.
三十二.非洲马瘟病毒
(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库蠓、伊蚊传播,发热、水肿、部分脏器出血.
(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引起繁殖障碍和呼吸道传染病,又叫蓝 耳病,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流 产、死胎、木乃伊胎,仔猪感染产生呼 吸道症状。
六.猪细小病毒
(Porcine parvovirus,PPV) 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引起初 产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死 产,新生胎儿死亡和病毒血症。
三十三.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
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
三十四.牛暂时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
牛流行热病毒,弹状病毒. 发热、出血性胃肠炎,气喘,产奶量下降,瘫痪。
三十五.牛恶性卡他热病毒
通过宿主角马感染牛,急性、热性高度致死性。 口、鼻、眼结膜发炎,角膜混浊,伴发脑炎,神经紊 乱。 疱疹病毒科。
三十九.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冠状病毒科,呕吐、腹泻.
胃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
四十.猪水疱病病毒(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SVDV)
微RNA病毒科.病猪发热、蹄冠、嘴唇、舌发生水泡。
四十一.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CSFV)
二十.番鸭细小病毒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MPV)
致1-3周龄番鸭细小病毒病.
腹泻
气喘
软脚
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AG) 积水性无脑症(HE)
二十二.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
致1-3周龄雏鸭急性肝炎;肝脏出血、坏死、水肿。
兔出血症病毒(嵌杯病毒科) 口蹄疫病毒(微RNA病毒科) 狂犬病病毒(弹状病毒科) 鸡马立克病病毒(疱疹病毒科) 鸭瘟病毒(疱疹状病毒科) ( )双股DNA 有囊膜 又名鸭疱疹病毒Ⅰ型 ( )单股正链RNA,无囊膜,分A、O、C、亚洲I、南非1-3 七个血清型 ( )单股DNA,弹状,有固定毒和街毒之分,感染街毒的动 物脑神经细胞可形成内基氏小体
三十六.小反刍兽疫病毒
Peste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肺炎、口炎、发热、腹泻。
三十七.牛瘟病毒(Rinderpest virus)
牛的一种毁灭性疾病,败血症、高热、腹泻、脱水、循环衰竭。
消化道黏膜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
三十八.猪传染性腹泻病毒
呕吐、腹泻、脱水.
支气管炎、肺炎、严重胃肠炎、非化脓性脑炎。
二十九.犬细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CPV)
感染乳幼犬,发生出血性肠炎和化脓性心肌炎.
三十.蓝舌病病毒(Blue tongue virus)
以库蠓为媒介,致反刍动物,尤其是绵羊的蓝 舌病;高热、口腔黏膜高度水肿、溃疡,舌发 绀,羔腹泻。
从下列选项中为疾病选择适当的病原体: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沙门菌 d.大肠杆菌 e.李氏杆菌 ( )化脓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 ( )猪水肿病 ( )牛、羊“转圈病” ( )马腺疫 ( )鸡白痢
将下列微生物的名称与其相应的特性对应:
( )是兔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体 无囊膜 病毒粒子呈球形 只有一种血清型
( )双股DNA,羽毛囊细胞内有完整病毒粒子,致肿瘤病毒,又称禽疱 疹病毒Ⅱ型
从下列选项中为疾病选择适当的病原体: a.假皮疽组织胞浆菌 b.螺旋体 c.支原体 d.棒状杆菌 e.放线菌 ( )猪痢疾、血痢、黑痢
( )牛的大颌病和木舌症
九.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 又称“红鼻病”、“坏死性鼻
炎”。
十. 牛轮状病毒
(rotavirus)
引起多种幼龄动物和婴幼儿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 以精神萎顿、呕吐、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
十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本病的特征是产蛋下降,伴有软壳蛋、薄 壳蛋、破壳蛋和无壳蛋。
十八. 鸭瘟病毒
(Duck plague virus,DPV)
临床特征为发高热、两脚发软、腹泻,粪便呈 绿色,流泪和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
十九.鹅细小病毒
(Goose parvovirus)
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鹅小肠黏膜发生坏死性 脱落,严重下痢疾、神经症状,传染性和死亡 率都很高。
二十三.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致1-21日龄积患脑脊髓炎,病鸡呆滞,头颈振颤、共 济失调、麻痹、瘫痪。through vertic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egg.
二十三.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二十三.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致1-21日龄积患脑脊髓炎,病鸡呆滞,头颈振颤、共 济失调、麻痹、瘫痪。through vertic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egg.
二十四.禽正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 ARV)
致1-21日龄积患脑脊髓炎,病鸡呆滞,头颈振颤、共 济失调、麻痹、瘫痪。through vertic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egg.
二十三.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致1-21日龄积患脑脊髓炎,病鸡呆滞,头颈振颤、共 济失调、麻痹、瘫痪。through vertic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egg.
一.口蹄疫病毒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
口蹄疫是OIE A类传染病。 有七个主型:A、O、 C、南非Ⅰ、南 非Ⅱ、南非Ⅲ和亚洲Ⅰ型。
二.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引起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称为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 有街毒和固定毒之分。
二十三.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