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重点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动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动物的生理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探讨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其所扮演的角色。
一、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1. 细菌细菌是动物体内最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内脏、肠道、皮肤等部位。
动物体内的细菌主要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
有益菌包括乳酸菌、产生维生素的菌等,它们对动物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以引起动物的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常见的有霉菌和酵母菌。
动物体内的真菌主要存在于皮肤、毛发、粘膜等处。
它们在动物体内起到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帮助消化等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真菌也可能引起动物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在免疫力较低的动物中。
3. 病毒病毒是一种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微生物。
它们极小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可以感染生物体的细胞并破坏宿主的正常功能。
动物体内的病毒常造成严重的疾病,如人畜共患病、传染性疾病等。
一些常见的动物病毒包括禽流感病毒、狂犬病毒、豪杰病毒等。
二、动物体内微生物的作用1. 消化和营养吸收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在帮助宿主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肠道内的益生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难以消化的物质,提供宿主所需的营养成分。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产生维生素B和K,有助于宿主的健康。
2. 免疫调节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对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并帮助抵御来自外界的病原体感染。
一些研究表明,在婴幼儿阶段暴露于丰富微生物的环境中,能够降低儿童过敏疾病发病率。
3.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不仅可以起到有益作用,还可能引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些有害菌和病毒感染宿主后,会引起动物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导致炎症、感染和疾病。
因此,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兽医(动物)微生物(总结)
动物微生物学(总结)第一章绪论⏹微生物:肉眼看不见,分布广,有一定形态结构,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及种类:⏹微生物之父:Louis Pasteur巴斯德⏹细菌之父:Robert Koch柯赫第二章细菌学总论部分一、1.细菌: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形态和结构简单。
包含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及放线菌等2.细菌大小及其形态结构:✧大小:微米级✧形态:按其外形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3.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
4.细菌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核体)✧特殊结构: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5.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阳性菌特有:壁磷壁酸,脂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由外膜(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和内壁层组成。
其中脂多糖为阴性菌特有。
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7.革兰氏染色法原理及其步骤:(1)原理:✧阳性菌: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仍呈紫色。
✧阴性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2)步骤: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乙醇)——》复染(番红)8.核体(nuclear body):细菌不具有成形的核,无核膜、核仁,称为核质或拟核。
9.质粒(plasmids):细菌染色体外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
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知识
1、细菌的分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细菌的大小用μm表示,病毒的大小用nm表示细菌的形态比较简单,有球状、螺旋状、杆状三种基形态球菌的排列情况: 链球菌、双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细菌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2、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的外围,是一层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
用革兰染色法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
①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15-18nm,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此外还有磷壁酸,多糖,蛋白质等。
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特有的成分,是特异的表面抗原。
②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10-15nm,但结构较复杂。
除含有1~2层的肽聚糖结构外,还有外膜和周质间隙。
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
还具有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维持菌体内外离子平衡、参与菌体的正常分裂等作用。
并与细胞的致病性,抗原性、对噬菌体与药物的敏感性及革兰染色特性的密切相关。
3、原生质体: 革兰阳性菌经溶菌酶和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除去细胞壁。
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原生质球: 革兰阴性菌经溶菌酶等作用,仅能去除细胞壁内层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体细菌L型: 指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S层①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称为荚膜夹膜具有保护细菌的功能,可抵抗动物体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抗体的作用,也常是营养物质的储藏和废物的排出之处②鞭毛: 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面长出的一至数十根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是细菌是运动器官,其显微结构由基体、鞭毛钩和鞭毛丝三个部分构成③菌毛: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生长的一种比鞭毛短的毛发状细丝,称为菌毛④芽胞: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胞。
动物微生物学知识
动物微生物学知识简介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科学,主要包括动物肠道微生物学、动物体内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应用、动物体内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及防控等方面的知识。
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机制、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以及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物微生物学的知识。
动物微生物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存在于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不同部位,并与动物形成共生关系。
在动物体内,微生物与宿主动物相互作用,对宿主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影响。
动物肠道微生物动物的消化道是微生物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于动物的营养吸收、免疫系统发育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纤维、合成维生素和酶,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肠道微生物也可以产生抗菌物质,对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动物体内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常见的有乳酸菌和酵母菌等。
益生菌可以通过抗菌活性、竞争性排除、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来保护宿主。
在动物生产中,适当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消化吸收率,减少百分率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动物体内致病微生物动物体内也存在一些致病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动物的感染和疾病。
常见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对其免疫系统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症状。
动物微生物学的应用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动物健康的维护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一些动物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
益生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
在动物饲养中,添加益生菌可通过改善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
生物动物的运动微生物知识点
动物的运动、微生物知识点1、动物的运动:(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起作用,骨骼肌起作用(2)骨连结中活动的连结称为,如肩关节膝关节等关节。
2、关节的结构:(1)关节头和关节。
上面覆盖着关节软骨。
能够在运动时减小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震动是关节具有(2)关节:(3)关节腔(4)关节的结构特点:。
脱臼:______从______滑脱出来3、骨骼肌:(1)骨骼肌中间较粗叫做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叫做肌。
附着在的骨上(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做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______,肱三头肌______;做伸肘运动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特例:双臂自然下垂时,;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4、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需要_____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_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等系统的配合。
5、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动物______的,由动物体内的______所决定的行为行为。
学习行为: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的作用,由______和______而获得的行为。
6菜青虫的取食属于__行为,绕道取食属于__ 行为。
7、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有差别的。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少。
8、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____ 。
这些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16、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信息交流。
动物的______、_____和____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17、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____,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___,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
兽医微生物学笔记重点串珠反应:在含青霉素0.5U/ml的培养基中,幼龄炭疽杆菌因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受到抑制,形成原生质体相互连接成串细菌特殊结构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1.抗吞噬作用2.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3.营养物质的贮存场所与废物排出之地S 层某些细菌的一种特殊的表层结构,完整包裹菌体,由单一的蛋白质亚单位组成,排列规则,呈晶格样结构1.分子筛和离子通道2.屏障作用,保护细菌3.黏附宿主细胞4.重要的表面抗原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是运动器官。
鞭毛有抗原性。
与致病性有关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
菌毛(filus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G-菌抵抗力不强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是本属中最重要的畜禽致病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如猪肺疫、禽霍乱、兔巴氏杆菌病等,动物患病痊愈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且对其他血清型具有交叉保护力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血液或血清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不溶血,瑞氏染色或美蓝染色时,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血清型:1.菌体抗原:16个型,以阿拉伯数字表示 2.荚膜抗原:多糖成分,有6个型,微生物学诊断1.涂片或触片镜检染色(美蓝或瑞氏),两极着色2.分离培养麦康凯琼脂不生长,血平板不溶血3.动物试验病料悬液或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引起小白鼠迅速死亡里氏杆菌属(Riemerella )菌体呈杆状或椭圆形,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
可形成荚膜,无芽胞,无鞭毛。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重点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重点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探索着关于生活的奥秘,涵盖了生物的种类、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内容。
下面将对初二生物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系统地掌握相关重点知识。
一、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最小的一类生物,分为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形状多样,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病毒是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的微小颗粒,具有寄生性和病原性。
真菌分为有菌丝和无菌丝两种,食物中的霉变就是真菌引起的。
二、机体的结构与功能1.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结构主要包括根、茎、叶和花。
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土壤中的水和养分,茎的主要功能是承受植物的重量和进行物质的输送,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
花是植物进行生殖的器官。
2.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结构主要包括骨骼、肌肉和器官系统。
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保护身体,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使动物能够运动。
器官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生物的繁殖与发展1. 植物的繁殖与发展: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通过花粉传递花粉粒,结合形成种子,再通过种子发芽生长。
无性繁殖指的是植物通过茎、根、叶、花等的特殊部位进行繁殖,如扦插、分株、萌发等。
2. 动物的繁殖与发展: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通过两个个体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新个体。
无性繁殖指的是动物通过分裂、萌发、气候诱导等方式进行繁殖,如细胞分裂、孢子萌发等。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通过生长发育、行为调节等方式进行。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
五、常见的生物现象与科学原理1. 发酵现象:发酵是一种生物现象,发酵过程中有机物质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能量。
发酵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药品生产等领域。
《动物微生物》复习题(有答案)
2007年中专班《动物微生物》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分布广,结构简单、繁殖快,个体小,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形态结构的微小生物叫微生物。
2、自养菌:具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强,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作为碳源,合成自身所需要的复杂的有机碳化物的细菌叫自养菌。
3、异养菌:没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差,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碳化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复杂的有机碳化物供自身利用的细菌叫异养菌。
4、培养基: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和各种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的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
5、干扰素:是机体活细胞爱病毒感染或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糖蛋白。
6、菌落: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表面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7、噬菌体:是一些专门寄生于细菌、放线菌、真菌、支原体等细胞中的病毒。
8、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传染或感染。
9、消毒:利用物理化方法杀灭物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称消毒。
10、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称无菌操作或无菌法。
11、免疫:是生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物质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维护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也是动物正常的生理机能。
12、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13、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4、变态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做出的过于强烈或不适当的,并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免疫反应。
15、疫苗:利用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的,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
二、填空题:1、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是:每毫升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动物微生物试题总汇
名词解释〔20 分〕病毒:一类构造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DNA 或 RNA〕、对抗生素不敏感、营严格寄生生活、有遗传、自我复制等生命特征的非细胞形态微生物的总称。
遗传:系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它是物种存在的根底,具有稳定性。
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定的宿主体内寄生繁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
侵袭力:是指病原微生物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包括菌体外表构造和侵袭性酶。
原代细胞:以无菌手续采动物等的组织切碎洗净之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得分散的单个细胞,加培养液在细胞瓶内培养所获得的单层贴壁细胞。
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反响的过程。
包括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并将抗原破坏或去除的过程。
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的识别抗原决定簇,并能通过分化增值,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
衣原体:一类形态相似,能通过过滤器、应严格细胞内寄生生活,有独特生活周期的革兰氏阴性的原核生物。
病原微生物:凡能引起人和动植物发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响的物质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灭菌: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孢子等,使物体外表或内部无任何活微生物的过程。
质粒:是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 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自我复制。
类毒素:外毒素经 0.3%—0.5%甲醛 37 度处理一定时间后,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存良好的抗原性,称为类毒素。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巴斯德创立的,故称巴氏消毒法。
动物微生物学汇总
梭状杆菌(破伤风)
(弧菌)螺旋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功能: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屏障保护细菌;物质交换;抗原性。 主要成分:G+;G- 2、细胞膜(胞浆膜): 概念:细胞膜;间体(中介体) 成分: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 功能:选择性的吸收和运送物质;是细菌细胞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传递 信息;参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3、细胞浆(细胞质) 概念: 成分:许多酶系统、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等 功能:细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及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 4、核质 成分:DNA、蛋白质、磷脂等 功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遗传性状
Return
next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1、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1-2分钟,水洗3次; 2、革蓝氏碘液媒染,1-3分钟,水洗3次; 3、.95%酒精脱色,30秒-1分钟,水洗3次; 4、碱性复红液复染,10-30秒;水洗; 5、烘干或吸干抹片,镜检: 革蓝氏阳性菌呈蓝紫色; 革蓝氏阴性菌呈红色。
G+ :粘肽多,脂类少,酒精处理后,粘 肽发生收缩,脂质溶解,使胞壁的通透 性明显降低,碘 — 染料复合物被阻遏在 胞壁内,使细菌呈蓝色。 G- :脂类多,粘肽少,酒精处理后,粘 肽发生收缩,脂质溶解,但脂质占主体, 使胞壁的结构变得松弛,虽然有粘肽也 收缩,但疏松作用占主体,细胞壁的通 透性明显增高,碘 — 染料复合物被酒精 洗脱出细胞壁,当用品红复染时,细菌 菌体呈红色。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
一、细菌的营养与代谢
• • • • • • 1、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⑴水:约占细菌湿重的80% ⑵氮源:氨基酸、蛋白胨等。 ⑶碳源:糖类 ⑷无机盐:钾、钠、钙、镁、磷、硫、铁 ⑸生长因子:B族元素、嘌呤、嘧啶
2、营养类型
• ⑴自养菌(无机营养菌):能以二氧化 碳、碳酸盐等简单的无机碳化合物作为 碳源,以无机的氮、氨或硝酸盐作为氮 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 • ⑵异养菌(有机营养菌):必须利用有 机物作为碳源,利用蛋白质、蛋白胨、 氨基酸作为氮源,仅有少数异养菌能利 用无机氮化合物。 • 自养菌与异养菌的区别:
大一动物微生物知识点
大一动物微生物知识点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一的学习中,了解动物微生物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细菌、真菌和病毒三个方面,介绍大一动物微生物知识点。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球状菌、杆状菌和螺旋菌。
细菌具有普遍的存在性和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大多数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通过吸收外界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细菌能够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参与物质的循环和分解,如硫菌能够将硫化氢氧化成硫酸盐。
此外,细菌还可以制造乳酸、醋酸等物质,用于食品工业的生产。
在医学上,一些细菌还可以产生抗生素,用于治疗疾病。
二、真菌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核细胞特征的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和长丝菌两个大类。
真菌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和几丁质,使得其细胞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强度。
真菌是一类典型的异养生物,通过吸收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真菌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参与了自然界的有机物分解和循环。
酵母菌能够进行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用于食品工业的发酵过程。
而长丝菌则可以分解木质纤维素,参与植物的腐烂过程。
三、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不能自主进行新陈代谢。
病毒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复制自己,从而导致细胞的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病毒有很多种类,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动物和植物细胞,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危害。
在医学研究中,病毒也被用于基因工程和疫苗制备,对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一动物微生物知识点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三个方面。
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对于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应用和防控措施的学习也是重要的,能够提高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教案pdf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教案pdf 教案: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动物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免疫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概念,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理解免疫的功能。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分类、特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关系,实验操作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培养皿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微生物和免疫学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和免疫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微生物的定义:介绍微生物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
2. 微生物的分类: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3. 微生物的特点:阐述微生物的特点,如体积小、繁殖快、适应性强等。
三、实例讲解(10分钟)以流感病毒为例,讲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病毒。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微生物与免疫学在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2.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免疫细胞的功能,如白细胞、淋巴细胞等。
六、板书设计(5分钟)板书设计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作业设计:1. 教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疫苗研发、免疫治疗等。
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1. 微生物的定义2.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等3. 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繁殖快、适应性强4. 免疫系统的组成:白细胞、淋巴细胞、抗体等5. 免疫的功能: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二、教学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概念,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知识点归纳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知识点归纳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知识点归纳第15章:动物运动知识点总结1、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游泳;陆地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空中运动基本方式:飞行2、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骨髓。
课本13页图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骨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
幼年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
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
骨的成分:在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所以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在儿童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则这种骨的弹性大,硬度小;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多于2/3,则这种骨的硬度大,易骨折。
骨连接: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骨骼:种类分中轴骨(如颅骨、椎骨、肋骨、胸骨)、附肢骨【肢骨(肱骨和股骨)和带骨(锁骨、髋骨)骨骼肌:肌腱和肌腹3、运动的形成:运动系统:骨——杠杆;关节——支点;骨骼肌——动力屈肘和伸肘运动肌肉的变化当神经传来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
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
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知识要点1、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先天性行为:一出生就会(如本能)(课本24页)学习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动物行为的意义:动物个各种行为可以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做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兽医微生物学(第六版)
兽医微生物学(第六版)介绍兽医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动物健康相关的微生物学科。
它涵盖了许多与动物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领域,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识别、检测、防控以及与兽医临床实践相关的微生物学知识。
本文档将介绍兽医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概念。
病原微生物在兽医微生物学领域,病原微生物是重点研究对象。
病原微生物指的是那些可以感染动物并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本文档将对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进行详细介绍。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分裂和传播来感染动物。
细菌在兽医微生物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们是许多动物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例如大肠杆菌、布鲁氏菌和沙门氏菌。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它们依赖宿主细胞来进行繁殖。
病毒可以感染动物的细胞,并导致疾病的发生。
兽医微生物学中研究的病毒种类繁多,涉及到多个动物种类。
本文档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病毒,例如犬瘟热病毒、禽流感病毒和豚鼠传染性腹泻病毒。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孢子传播来感染动物。
真菌感染在动物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皮肤和毛发方面。
本文档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真菌感染,例如马疥癣、犬球孢子菌感染和猫肺孢子菌感染。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依靠宿主动物进行生活和繁殖的生物。
寄生虫感染在动物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农业和家畜养殖中。
本文档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寄生虫感染,例如犬蛔虫感染、猪圆线虫感染和马疟原虫感染。
微生物检测与鉴定在兽医微生物学中,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准确的检测和鉴定结果,才能为动物的健康提供有力的支持。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技术和免疫学方法。
本文档将介绍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兽医微生物学与兽医临床实践的关系兽医微生物学与兽医临床实践密切相关。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兽医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学科,它关注动物体内微生物种类、数量、功能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微生物在动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动物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动物微生物学展开论述,包括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功能及其与动物宿主的关系等。
一、动物微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动物微生物通常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它们在动物体内形成了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在细菌中,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真菌方面,常见的有酵母菌和霉菌;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等;而病毒则是影响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动物微生物的多样性随着动物种类的增多而增加。
不同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差异巨大,这主要受到动物的饮食、生活环境、免疫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动物微生物的多样性为我们深入研究动物微生物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动物微生物的功能1. 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动物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反刍动物为例,它们的消化系统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细菌和真菌是主要的成员。
这些微生物产生的酶可以分解动物无法消化的纤维素和其他多糖类物质,为动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同时,这些微生物也可以合成维生素和其他对宿主健康有益的物质。
2. 免疫调节动物微生物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维持宿主健康。
它们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发育,增强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微生物还能够抑制宿主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从而防止自身免疫反应,维持免疫平衡。
3. 疾病调控与宿主的微生物共生状态常常能够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持宿主的健康。
例如,某些乳酸菌可以抑制致病菌的定植和繁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微生物在宿主受到压力时,也能够产生一些化合物来减轻宿主的疼痛或其他不适。
三、动物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宿主与微生物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微生物则通过提供有益的功能来维持宿主的生存和健康。
初一生物重点知识归纳上册
初一生物重点知识归纳上册一、生物学基础知识1. 生物的定义: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 生命的特征: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与变异。
3. 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
4. 生物的分类:植物界、动物界、微生物界。
二、植物生物学1. 植物的分类:按照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
3. 植物的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等。
4.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三、动物生物学1. 动物的分类:按照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从受精卵到成体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
3. 动物的代谢过程:消化、呼吸、循环等。
4. 动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四、人体生理学1. 人体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2.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新陈代谢、内分泌、免疫等。
3.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从胚胎到成人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
4. 人体疾病与防治:常见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五、遗传与进化1. 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DNA、染色体等。
2.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等。
3. 遗传变异与进化: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与进化等。
4. 人类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等。
六、生态学基础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
3.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
4. 生态平衡与保护:生态破坏的原因与防治措施等。
七、生物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多样性的分类:按照物种数量和分布范围,可以将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即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动物微生物重要的动物病原性病毒
重要的动物病毒1.伪狂犬病毒、马力克病毒、鸭瘟病毒疱疹病毒科,dsDNA,有囊膜,20面体对称。
(1)伪狂犬病毒成年猪隐性感染,仔猪全身症状,怀孕母猪50%可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仔猪表现为发热及神经症状,无母源抗体仔猪100%死亡。
最特征症状是身体某部位奇痒。
(2)马力克病毒引起鸡马力克病,分为神经、眼、皮肤、内脏型(3)鸭瘟病毒引起鸭瘟,出现症状的病鸭大多数死亡。
2.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腺病毒科,dsDNA,无囊膜,20面体对称结构。
犬腺病毒2型致幼犬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犬腺病毒1型致犬的传染性肝炎。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角膜水肿,“蓝眼”3.犬细小病毒(CPV)、猪细小病毒细小病毒科,ssDNA,无囊膜,20面体对称结构。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对胎儿和新生动物有较强的致病性。
犬细小病毒引起幼犬急性出血肠炎和心肌炎。
猪细小病毒引起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灭活和弱毒疫苗可行。
4.猪圆环病毒(PCV)圆环病毒科,ssDNA,无囊膜,20面体对称。
环状。
能抵抗60℃30分钟以及ph3-9。
引起断奶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WMS),感染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有无致病性的PCV1和有致病性的PCV2两种血清型。
5.鸡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双RNA病毒科,dsRNA,无囊膜,20免提对称,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感染雏鸡,3—6周龄鸡易感。
6.新城疫病毒(NDV)、犬瘟热病毒(CDV)副黏病毒科,ssRNA,有荚膜,螺旋对称(1)新城疫病毒,鸡和火鸡新城疫、人结膜炎。
鸡出现呼吸道,循环系统,胃肠道紊乱及神经症状,产蛋下降。
凝集鸡红细胞,有五种有效疫苗,可呈丝状(2)临床特点:病犬有双相热。
病犬有神经症状。
犬瘟热病毒宿主包括犬科动物、浣熊科动物、鼬科和猫科动物。
致病机理:病毒首先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复制,扩散入血,引起第一次发热。
病毒扩散至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器官,病毒被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携带入血流。
产生第二次毒血症,伴有第二次发热。
动物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
以下是该学科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1.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 灭菌:指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3.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链环状DNA分子。
4. 毒力:指细菌不同菌株致病力的差异。
5. 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的集落。
6. 抗体: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7. 病毒:形态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8. 芽胞: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的内孢子。
9. 发酵:厌氧微生物的一种产能方式,有机物氧化放出的电子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放出少量能量和产生各种不同的中间产物。
10. 转化:受体菌在环境中直接吸收供体菌的部分DNA,获得供体菌部分
遗传性状的现象。
11. 多价苗:两种或以上不同细菌或病毒混合而成的疫苗。
12.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3.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物质的基质。
14. 无菌动物:一生中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的动物。
15. 基因突变:指微生物DNA碱基发生了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16. 基因重组:指微生物DNA与外来DNA进行组合,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以上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如需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动物微生物学相关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 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2.菌落与菌苔: 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 菌落与菌苔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1 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 分)3.IMVIC 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 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 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 分).4.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 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5.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 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6..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1)后者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21.菌株:同种细菌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或同种细菌的不同个体.2. 干扰素:脊椎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蛋白质物质。
5.类毒素: 外毒素经灭活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物质称为类毒素。
6 病毒:形态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的内孢子。
8培养基:人工配置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基质。
9毒力:细菌不同菌株的致病能力。
10单细胞蛋白:由单细胞微生物生长繁殖后制成的含蛋白质较高的制品。
11荚膜;某系细菌生活过程中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层粘液样物质,包围着整个菌体。
12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13消毒: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14灭菌: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15半数致死量:感染实验动物死亡半数所需要的微生物量和毒素量。
16基因重组:微生物DNA与外来DNA进行组合,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17多价苗:两种或以上不同细菌或病毒混合而成的疫苗。
19包涵体:病毒在细胞内生长形成的特殊结构。
20假菌丝:酵母菌生长迅速时多外菌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菌丝状结构。
21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不患某些特定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疾病的动物。
22遗传性变异;导致出现微生物性状改变的变异23无菌动物:指一生中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的动物。
24病原微生物:能使动物感染发病的微生物。
25病毒不完全复制: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不能形成功能完整的病毒子。
支原体:介于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
无细胞壁。
26螺旋体:一群菌体细长并弯曲成螺旋状,运动活泼,介于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27立克次氏体: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寄生28蓝细菌:具有光和能力,分布极广,普遍生长在河流,海洋,湖泊,土壤中,在某些极端环境下也能生长。
蓝细菌具有固氮能力。
29放线菌:一类具有丝状分支细胞的原核微生物。
根据菌丝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三部分。
30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叫做菌落伴胞菌体:有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菌体内产生一个方形或菱形的蛋白质晶体,称为伴胞菌体1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壁表面覆盖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性物质。
2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生长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运行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3假菌丝:当环境条件适宜,生长繁殖迅速时,酵母菌出芽形成的子细胞尚未自母细胞脱离前,又在子细胞上长出新芽,如此继续出芽,就会形成成串细胞,即假菌丝。
4霉菌:霉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
凡是在固体营养基质上生长,形状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棉絮状菌丝体的真菌,统称为霉菌。
5菌丝体分化:霉菌的菌丝体有两种类型:无隔膜菌丝,有隔膜菌丝。
霉菌菌丝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分化,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还有许多特化形态,如营养菌丝可形成假根,吸器,附着胞,菌核,菌索,菌环,菌网,匍匐菌丝等,气生菌丝可形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有的霉菌菌丝产生色素,呈现不同颜色。
霉菌的繁殖方式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无形繁殖为产生无性孢子,其中,内生孢子为胞囊孢子,外生孢子为分生孢子,节孢子,还有菌丝细胞形成的厚垣孢子。
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还有菌丝片段伸长,产生分支的方式,为断裂繁殖。
1.病毒的结构: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构成。
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了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
2.病毒有高度对称性。
即立方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及复杂对称。
立方对称与螺旋对称是病毒的两种基本结构类型,复合对称是前两种对称的结合。
立方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分别相当于球状,杆状和蝌蚪状这3种形态的病毒。
1.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值规律的实验曲线是一步生长曲线。
吸附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噬菌体,为潜伏期,然后嗜菌斑数目急剧增加,为裂解期。
寄主细胞全部裂解,嗜菌斑数目在最高处达到稳定,平稳期。
2.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3.类病毒:无蛋白质外壳,亦无脂类成分,仅有一条裸露的核酸。
4.拟病毒:是一种环状单链RNA,它的侵染对象是植物病毒,被侵染的植物病毒称为辅助病毒,它必须借助辅助病毒才能复制。
单独的辅助病毒或拟病毒都不能使植物受到感染。
5.阮病毒:(只有蛋白质外壳,无核酸)是一种很小的,具侵染性并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蛋6.白质颗粒,无免疫原性,它不同于类病毒,没有核酸,是一种特殊的糖蛋白。
7准性杂交:两细胞融合后,不经减数分裂而导致染色体单元化和基因重组的变异过程。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中间培养,淘汰野生型,检出营养缺陷型。
鉴定缺陷型。
三种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补充培养基。
菌种保藏法:低温保藏法,隔绝空气保藏法,干燥保藏法,寄主保藏法。
外毒素:病原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分泌物,能游离于菌体外。
内毒素:内毒素存在于细菌体内,菌体裂解是才能游离出来。
类毒素:由于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毒性的毒素,但仍保留其抗原性。
抗毒素:对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
补体:正常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具有酶原活性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道上皮细胞及肝,脾细胞产生,在抗原抗体反应中,具有补充抗体作用的功能。
干扰素:由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活细胞后,由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它再作用于其他细胞是,该细胞即可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方面的免疫力。
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1.少数藻类2.动物的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3.细菌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芽孢,鞭毛,纤毛等.四.问答题要点(共50 分)何谓革兰氏染色法原理和用途如何?(10 ?( 答:原理: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内含脂类较多,在革兰氏染色中易被脱去初色,用复红染色后为红色菌体(2 分),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脂类少,粘肽多,酒精难以脱去初色,仍为兰紫色(2 分). 作用: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把细菌分为两大类,为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奠定基础.(2 分) 2.叙述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及判定方法.(10 分)原理: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被活化的补体成分可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与单独的抗原与抗体结合.(2 分)其原理是根据补体是否被结合来说明待检系统中的抗原抗体是否相应,而补体是否被结合则通过指示系统是否溶血来反应( 2 分). 要素:补体,待检系统(已知抗原和未知抗体或已知抗体和未知抗原)及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2 分) 判定方法:如待检系统抗原中抗原与抗体对应,发生特异性结合,补体被消耗,指示系统不溶血,补反阳性;(2 分)如待检系统抗原抗不结合,则补体存在,指示系统溶血,补反阴性.(2 分.3.细菌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与细胞壁的化学结构有何关系?(8 分)3.答:(1)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成分有差异,主要说明粘肽和脂类的含量不同. (2)由于两种类型细菌的细胞壁结构成分差异,使两种类型细菌对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敏感性不同.如青霉素对G+细菌效果好.4.叙述病毒的基本特性.(8 分)4.答:(1)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或DNA 或RNA). (2)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严格细胞内寄生. (3)繁殖方式是复制. (4)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5. 结合禽流感叙述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8 分)5.答:(1)引起禽流感流行的病原体是A 型禽流感病毒,它是传染一个必要条件. (2)禽是禽流感病毒的易感对象,其存在也是是禽流感流行的一个必要条件. (3)禽流感病毒可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易感途径感染禽类. 这 3 个条件是引起禽流感流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其中任一个条件缺,则禽流感无法流行.但外界环境因素如气温等可影响禽流感的发生.2. 说明细菌与病毒的主要区别点。
答:(1)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或DNA 或RNA)。
(2)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严格细胞内寄生。
(3)繁殖方式是复制。
(4)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4.简述任一种重要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与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答:(1)从分类、形态特性、培养特性、抗原性及抵抗力等方面说明。
(2)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病原体分离、免疫血清学方法、动物试验等方面说明。
在动物科学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二.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1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形态发展学阶段、生理学发展阶段和近代微生物学发展阶段。
2.细菌的基本形态是球状、杆状、螺旋状。
3.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重大贡献是发现微生物是引起腐败的原因、炭疽杆菌等疫苗的研制及预防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4.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为二分裂,真菌的繁殖方式为孢子繁殖,病毒的繁殖方式为复制。
6.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包括碳、氮、无机盐、水、生长因子等物质。
1 革兰氏阴阳细菌细胞壁差异?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结构简单;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占40%-95%,还含有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结构复杂,内层为肽聚糖组成,仅占10-20%,外层由脂多糖、磷脂、蛋白质组成。
2 内毒素与外毒素异同点?外毒素一般分泌到细菌外,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极强,毒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由蛋白质组成,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