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6)_西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数学- 问题解决西师大版-优秀课件 (18张)

三年级【上】数学- 问题解决西师大版-优秀课件 (18张)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问 题 解 决(1) (进一法和去尾法)
重庆市铜梁区第二实验小学
复习引入
列竖式计算
猛虎队:
44÷9=( 4 )……( 8 ) 67÷4=( 16 )……( 3 )
雄鹰队:
53÷6=( 8 )……( 5 ) 54÷5=( 10 )……( 4 )
复习引入
一辆小车限坐5人,38人要
答:至少需要4辆出租车。
巩固练习
P52
巩固练习
进一法 14÷3=4(张) …… 2(人) 4+1=5(张) 答:为至什少么要摆加5“张1这”样的沙发。
自主探索
P53
30元最多能买几个水壶?
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合作交流
P53
30元最多能买几个水壶?
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汇报交流
30元最多能买几个水壶?
1.装一辆车要4个车轮,14个车轮够装几辆车?
14÷4=3(辆)…… 2(个) ( 去尾法 )
2.妈妈把16个桃子全部装进盘子里,每个盘子
最多能装5个,至少需要装几个盘子?
16÷5=3(盘)…… 1(个)
3+1=4(盘)
( 结?
20÷3=6(个)…… 2(米)( 去尾法 )
坐坐满几辆小车?还剩几人?
38 ÷5= 7(辆)……3(人)
答:38人要坐满7辆小车,还剩3人。
自主探究 至少
自主探究
1、自学教科书P51例1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
2、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汇报交流
进一法 95÷8=11(张)…… 7(人) 11+1=12(张) 答为:什至么要少加需“要11”2张桌子。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检验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理解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理清思路。

(3)制定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4)实施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

(5)检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六、板书设计1. 理解问题2. 分析问题3. 制定解决方案4. 实施解决方案5. 检验结果七、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做题:结合生活实际,自编一道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3问题解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4.3问题解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4.3问题解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含义,知道问题解决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问题解决的意义和过程。

2. 问题解决的策略。

3. 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策略,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结: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强调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 评价与反馈:检查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问题解决的意义和过程。

2. 问题解决的策略。

3. 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道问题解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意义和过程有了深入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学生仍需加强。

3. 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策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第二单元《问题解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第二单元《问题解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教案:第二单元《问题解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意义,认识到问题解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问题解决的含义和意义。

2.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常见问题解决策略: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转化问题等。

4. 结合实际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策略。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问题解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策略,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讲解。

3. 练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和方法。

5.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问题解决》2. 板书提纲:(1)问题解决的意义和步骤(2)常用问题解决策略(3)实例演示与讲解(4)课堂练习与讨论(5)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创新作业: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分享和交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西师大版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西师大版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西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经验。

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的是西师大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三单元第55页例题以及第56页的练习题。

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 知识讲解a) 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b)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55页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完成计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6页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第56页的练习题。

2.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情景引入的设计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讲解3. 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强调4. 例题的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5. 板书设计的规划6. 作业设计的意图与课后反思的实践1. 情景引入的设计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三年级上数学- 问题解决-西师大版-课件PPT(8张)

三年级上数学- 问题解决-西师大版-课件PPT(8张)
具熊只够装满8盒。
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三年级(上)
龙都小学 王 容
准备题(口答)
1. 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4个盘子可以放多少个苹果?
6×4 = 24(个)
答:4个盘子可以放24个苹果。
2.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40个苹果要放几盘,还剩几个?
40÷6 = 6(盘)……4(个) 答:40个苹果要放6盘,还剩4个。
答:83个轮子最多能装20辆车。
发展练习:
李师傅加工了50个玩具熊,如果每个 盒装子 ?这装85+些60个÷1玩,=6具9至=熊(8少只(个需够个)要装)几满…个几…盒盒2子(?才个够 1解解 84一李一8一答龙—1—813281每因龙解每答—13—2答一8答22222个3383383++条叔条条:都——个为都个:——:条:÷÷÷+÷÷++++++轮11决 决决小 叔 小 小 至 小 有 有 盘 一 小 盘 9有 有 4小 8443143111111==子5个3=======船购船船少学余余子条学子余余船=====人个9922121装盘22问问 问11111((限买限限需数数放小放数数限00202至轮4433333一子(((((((个个坐了坐坐要的的6船6的的坐(( (( (少子王王题题 题辆可个个辆个辆个条条))除除限除除434494个个 个个 个要最电以8人人人个苹苹人)))))))容容法法坐法法)) )) )租多千动放,,,盒果果,……………的的的的4能2克车999人29子,,……………4应应应应装55545的条,4,4才33232人人人个人用用用用200苹(((((小8剩够至至至苹至0个个3果个个千个千船辆下装少少少果少个苹苹,))克)克。车的。要要要。要轮果果如))。3租租租租子要要人果几几几几最放放也每条条条条多几几要个这这这这能盘盘租袋样样样样装,,一子的的的的多还还条限小小小小少剩剩小装船船船船辆几几船3车???个个?千,???克所,以至至少少需要要租多2少4条个小这船样。的袋子? 答:至少需要9个盒子才够装。这些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引言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此推荐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和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过的方法:1.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引导。

例如,课堂上讲解面积时,可以用扫地、铺地毯等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利用数学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例如,用九宫格来进行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3.建立竞赛机制,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过的方法:1.建立联系。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2.利用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3.分步骤进行教学,讲解每个步骤的意义,让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数学概念。

第三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每个教师都在努力的目标。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过的方法:1.建立计划。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差异化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表彰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教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针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尝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解决-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问题解决-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问题解决-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背景信息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涵盖数字、几何、量的比较、统计和运算等方面的内容。

教案则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课程时所准备的详细计划和教学设计。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难免会出现,教师需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教学质量。

问题描述教师在教授《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 学生理解难度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学生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概念理解难度大的情况,比如不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难以进行数与数量的对应等。

2. 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时常难以集中,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专注于课堂讲解和练习。

3. 教学资源有限在一些小学校,教学资源比较有限,教师可能无法使用专业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方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下面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以供教师参考:1. 针对学生理解难度大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以便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

此外,可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故事、童话或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理解概念。

教师还可以考虑组织小组讨论、多角度思考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2. 针对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教师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增加学生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使用PPT、音频和视频等教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积极的激励措施,比如表扬、小奖励等方式,唤醒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针对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意,利用身边的各种物品进行比较和计数等活动,如利用书本、袜子等物品进行数量比较和排序练习,或者利用画板、白纸等素材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

此外,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捐赠一些简易的教学用具,如计数板、拼图板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总结《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必须得到及时的解决。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_《问题解决(例6)》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_《问题解决(例6)》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例6)》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例6,第25页练习六第3~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折叠圆桌的面积,掌握把正方形的面积转化成2个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的方法。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用转化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折叠桌吗?(课件呈现例6图:一个半径为0.6m的圆桌,然后折叠成一个正方形)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圆、正方形)引导学生用图形表示出桌面。

教师:根据你了解的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1:圆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2:折叠后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3:折叠的部分是多少平方米?学生4: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教师:生活中的折叠桌是圆与正方形的结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折叠桌面积的相关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二)][点评:从生活中的折叠桌引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建立组合图形的表象,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新知l.出示问题折叠部分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引导学生理解。

(l)折叠部分有4块,先算出每块面积,然后相加行吗?(无法求出每一块的面积,此方法不可取)(2)从图形的整体上看,折叠桌示意图是圆与正方形的组合图形,折叠部分的面积正好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之差,所以只要求出圆形、正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折叠部分的面积了。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解题过程中会遇到新困难,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要求正方形的面积,不知道边长怎么求呢?3.引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求其他图形的面积呢?4.小组交流后汇报(l)将正方形分成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此三角形的底就是同的直径,底边上所对应的高是圆的半径。

从而把正方形的面积转化成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秋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秋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问题解决”这一章节,包括认识四则运算,理解其应用场景,并通过实际例题进行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练习题。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四则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通过教学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1. 四则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3. 练习题的答案。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做题:解决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2. 学生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是否掌握了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了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希望学生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阶段:- 引入问题:使用生动的PPT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7:第二单元问题解决 第1课时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7:第二单元问题解决 第1课时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7:第二单元问题解决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问题;
2.能够描述问题的过程;
3.能够根据所给信息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问题;
2.能够描述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能够根据所给信息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问题,并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角度看待问题。

2.概念解释
通过简单的生动例子,解释什么是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3.数学实际问题讲解
分小组进行合作,让学生提出常见的数学实际问题,并根据群体协作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

4.进一步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
通过完整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需要按照顺序进行步骤分解,根据每一步进行解决。

5.提供数学实际情境
通过提供数学问题场景,让学生进行感知,根据所给条件进行问答。

6.课堂练习
在小组中获取新的数据集,在给定时间限制内,解决给出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问题,并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系统地了解了什么是问题,了解了问题解决的过程,能够根据所给信息解决问题的要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思路,使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得以营造,形成在未知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也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9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9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9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9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九课时,问题解决。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和距离单位来解决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1. 学习如何通过加减法来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差。

2. 学习使用米和厘米作为距离单位进行计算。

3. 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和小华相距12米,小明向前走了3米,小华向前走了5米,他们现在相距多少米?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和厘米作为距离单位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加减法来解决距离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使用米和厘米作为距离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情境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小明和小华相距12米,然后问学生,如果小明向前走了3米,小华向前走了5米,他们现在相距多少米?2. 例题讲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如何使用加减法来解决距离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小明向前走了3米,小华向前走了5米,我们可以问学生,他们现在相距多少米?答案是10米,因为12米 3米 5米 = 4米。

3. 随堂练习: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问学生,如果小明向前走了4米,小华向前走了6米,他们现在相距多少米?答案是10米,因为12米 4米 6米 = 2米。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解决问题小明向前走3米:12米 3米 = 9米小华向前走5米:9米 5米 = 4米他们现在相距4米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和小华相距15米,小明向前走了4米,小华向前走了6米,他们现在相距多少米?答案:他们现在相距15米 4米 6米 = 5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利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水果(如苹果、橙子等),并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你的好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3个好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糖果?”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并说出解题的步骤。

第一步:将糖果的总数12除以好朋友的人数3,得到每个人可以分到的糖果数。

第二步:计算出每个人可以分到的糖果数,即12÷3=4(个)。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如:“小华有8个巧克力,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好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巧克力?”4. 小组合作: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合作解答,并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分的方法:1. 将总数除以人数2. 计算出每个人可以分到的数量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14题。

2. 思考: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到平均分的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答案:1. 题目: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3个好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糖果?答案:每个人可以分到4个糖果。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数学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
问题解决
学校小会议室主席台可以坐6人, 台下可以坐45人,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总人数=台上的人数+台下的人数 6+45=51(人)
答:一共可以坐51人。
学校会议室可以坐多少人?
总人数=台上人数+台下人数
9×13=117(人) 117+6=123(人)
答: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
想一想: 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还剩的牛奶 = 一共的牛奶 - 领走的牛奶
45×6=270(盒) 400-270=130(盒) 答:还剩130盒牛奶。
总的体重 = 妈妈的体重 + 5只宝宝的体重
248kg
118kgபைடு நூலகம்
26×5=130(kg)
3. 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算出李叔叔家
一共收了多少千克苹果吗?
把这些苹果装了9 箱后还剩328千克。
每箱苹果 60千克。
解决问题的秘诀就是
理清事物间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你有什 么收获?说给 大家听一听。
谢谢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第一课时 西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第一课时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导学案
使用人:总第课时
课题问题解决第1课时二次修订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经历读懂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其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能熟练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等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自主探索1、竖式计算。

67×54=28×42=57×12=45×21=
1、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1)一排有()个苹果,一共有()排。

(2)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列式()
合作
探究
方法一:(1)4列一共多少人?
(2)22所学校一共多少人?
方法二:(1)22所学校一共多少列?
(2)22所学校一共多少人?
(1)12盒全部都是28支/盒。

(2)12盒全部都是24支/盒。

知识
归纳
①在解决问题时,先要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弄清楚每
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②有些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很多种。

在做题时,课=可多思考
不同的解题方法。

当堂检测
学习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问题解决这一部分的内容。

我们将通过一个实践情景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假设我们有一个水果店,店里有苹果、香蕉和橙子这三种水果。

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水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如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学会如何将水果平均分给小朋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难点是如何将水果平均分给小朋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苹果、香蕉和橙子这三种水果的图片,以及一些练习纸和笔,供学生们练习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学生们介绍水果店的情景,让他们想象自己是一个水果店的老板。

我会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个水果店的老板,你应该如何将这些水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呢?”六、板书设计我将会在黑板上写出“问题解决”这个,然后画出三个水果的图片,旁边写上“平均分”的字样。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如何将水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的过程,并给出答案。

答案:将水果分成三份,每个小朋友得到相同数量的水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操作的机会。

在下一节课中,我会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尝试解决更多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的引入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在教案的讲解部分,我会向学生们讲解如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这包括明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这些步骤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

我会用简单的语言和例子来解释这些步骤,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会强调每一步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每一步的作用和意义。

三、练习环节的设计在教案的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尝试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的第12课时,问题解决。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问题,正确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告诉学生:“我有一个苹果,小明给了我一个苹果,我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两个。

”2. 例题讲解:老师出示例题:“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了小明1个,又给了小红2个,妈妈现在有几个苹果?”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妈妈现在有4个苹果。

”3. 随堂练习:老师出示练习题:“小明有5个糖果,他吃掉了3个,他还剩下几个糖果?”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进行讲解。

4. 小组合作: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了小明1个又给了小红2个妈妈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妈妈现在有4个苹果。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合作意识不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些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问题解决怎样租船合算》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问题解决怎样租船合算》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问题解决怎样租船合算》《西师大版三年级上〈问题解决怎样租船合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租船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怎样租船合算”这个有趣的问题。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老师带着同学们去公园划船。

公园里有两种船可以租,一种是大船,能坐 6 个人,租金是 8 元;另一种是小船,能坐 4 个人,租金是 6 元。

现在一共有 20 个同学,那怎么租船才最合算呢?咱们先来算算单独租大船的情况。

20 个人,如果都坐大船,20÷6= 3(条)……2(人),这意味着需要 3 条大船还多 2 个人。

多出来的 2 个人也得租一条船,所以一共需要 4 条大船,总共花费 4×8 = 32 元。

再算算单独租小船的情况。

20÷4 = 5(条),刚好 5 条小船能坐下所有人,总共花费 5×6 = 30 元。

那有没有更合算的租法呢?咱们试试大船和小船混合着租。

如果租 2 条大船,能坐 2×6 = 12 个人,还剩下 20 12 = 8 个人,这 8 个人刚好坐 2 条小船。

这样租船的花费就是 2×8 + 2×6 = 16 +12 = 28 元。

通过比较上面三种租船方案的花费,32 元>30 元>28 元,可以明显看出租 2 条大船和 2 条小船是最合算的,总共花费 28 元。

那为什么混合租船会更合算呢?这是因为大船每个人的平均租金相对比较便宜。

大船能坐 6 个人,租金 8 元,平均每个人的租金是8÷6 ≈ 133 元;小船能坐 4 个人,租金 6 元,平均每个人的租金是 6÷4 = 15 元。

所以在尽量坐满的情况下,多租大船会更省钱。

再来看一个例子。

假如有 28 个人去租船,还是大船能坐 6 个人,租金 8 元;小船能坐 4 个人,租金 6 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有余数除法(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有余数除法(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有余数除法(问题解决︳西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有余数除法(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理解其含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以及学生们常用的文具。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 = 除数× 商 + 余数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21 ÷ 4 =32 ÷ 5 =答案:21 ÷ 4 = 5132 ÷ 5 = 6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多加练习。

在课后,我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巩固。

同时,我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有余数除法(问题解决︳西师大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一、引入实际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

例如,我会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果我们有21个糖果,想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糖果?”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学习除法的兴趣。

二、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时,我会以清晰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们解释其含义。

例如,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当我们把21个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时,我们会发现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5个糖果后,还剩下1个糖果。

这个剩下的1个糖果就是余数。

”通过这样的解释,我希望让学生们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进行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请学生介绍自己家乡好玩的地方,老师结合大屏幕介绍自己家乡的动物园。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并解决例题。

师:既然大家都很想去玩,为了下次大家去的时候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今天曾老师就带领我们XX学校三年级的同学来感受一下整个游览过程好吗?不过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吗?(有)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动物园一边解决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师介绍:进入景区后,我们一般会首先选择乘坐景区内的免费大巴游览车行区,游览完车行区后,我们将进入步行区自由参观。

但是,由于步行区里有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

(出示电瓶车图)
师:现在我们遇到了景区内的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们三.一班共有48名同学,每辆车限乘7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得到这些数学信息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若生未提出想要的问题)师:大家看看,这辆电瓶车能把咱们48名同学载完吗?(不能)那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A一共需要几辆车?、B至少需要几辆车?
A方案:
课件补足问题:一共需要几辆车?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

)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谁再来说一遍解题思路?(指名再说一遍)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可是,我看到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是“一共需要几辆车?”,又没规定不能多要。

那我觉得用8辆车也可以呀,甚至是9辆10辆。

只不过我们不能保证每辆车都坐满。

(生?)
师:那这样,我们的答案就是五花八门的了。

而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看,我们一般会选择哪一种方案?(7辆)为什么要选择7辆?(……)也就是说7辆是我们所有答案中最少的。

那这样,如果我们想得到这个最合理的答案,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修改一下?怎样修改?
生:改成“最少需要多少辆?”
师:大家同意这种改法吗?我觉得这个“最少”用得好,不过我们在数学中用得更多的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板书:至少),那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修改一下。

(课件修改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
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

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B方案:
生:最少需要多少辆车?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问题中加上一个“最少”呢?
生:……(师结合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对比加“最少”和不加“最少”的区别。

)师:如果我们假设不加“最少”改成“需要多少辆?”。

没有了“最少”,我们需要的辆数那就没有限制了,可以是7辆8辆9辆……,你觉得这样的问题问得准不准确?那这个“最少”加不加?
师:不过,在我们的数学中,一般用的都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这个词(板书:至少)。

那我们改成“至少需要多少辆?”可以吗?看来,这个“至少”在我们的这个问题里面的确非常重要,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

)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

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坐了电瓶车,我建议大家直接坐到猛兽表演场下车,以免错过表演时间,看完表演后再沿着路线自由参观。

由于景区很大,当我们来到“就餐区”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中午了,这时大家就该吃午饭了。

1.解决“吃饭”问题
师:XX学校三.一班和三.二班的同学准备在“蜀风中餐厅”吃午饭(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及文字:我们共有95人,每桌可以坐8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说说是怎样想的)
2.例题延伸,解决“最多”一类问题,理解“最多”的含义。

师:好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下午我们接着参观。

下午我建议大家先去看1点20的海狮表演,然后再一路参观回去。

在离开之前,大家还可以在纪念品商店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纪念。

(出示图片及相关文字)
师:有一位叫张强的同学他也来到了纪念品商店,我们来看看他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想买几个小老虎送给我的小伙伴们,我有5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小老虎8元钱一个。


师:谁来说说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0÷8=6(个)……2(元)
师:如果我的答案是可以买5个,因为五八才40元钱,钱够了,这样可以吗?生:不对,因为问的是“最多可以买多少个?”买了5个后还剩10元钱,还可以再买,所以不是“最多”的。

师:哦,我明白了,我没有注意到“最多”(板书)两个字,也就是我们要一直用到剩下的钱不能再买为止。

师:我们看看张强同学怎么说?(课件:谢谢你们!)
师:看来张强同学对大家的回答非常满意。

3.对比总结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和前面的两个问题很像,但
是好像又不太一样,你觉得呢?
师引导学生说出:
共同点是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结论。

不同点就是他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上不同。

关于“至少”一类的问题,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答案需要增加一;关于“最多”一类的问题,即使有余数,也舍掉不要了。

三.拓展练习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现在我们对整个景区的游览路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解决关于“至少”和“最多”一类的实际问题。

虽然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像刚才买纪念品那个问题来说吧:(课件出示)
他可能不会全部买小老虎,可以买一个长颈鹿再买小老虎,也可以买一个梅花鹿再买小老虎,所以我们的问题就可能是:50元最多能买一个长颈鹿和几个小老虎?最多能买一个梅花鹿和几个小老虎?像这种类似的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买法进行计算。

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结合教材,巩固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灵活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请看到书上79页,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愉快而短暂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既然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希望同学下去以后,能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至少最多
48÷7=6(辆)……6(人) 95÷8=11(张)……7(人) 50÷8=6(个)……2(元)
6+1=7(辆) 7+1=8(张)
答:至少需要7辆车。

答:至少需要8张桌子。

答:最多可以买6个小老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