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为学》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

《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

《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学》优秀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

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见教学步骤)3.疑点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为学》教案

《为学》教案

《为学》教案教案编写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为学》一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运用新学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综合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习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及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画,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创设学习的氛围,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2. 预知(10分钟)请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推测文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展开推测。

然后从不同小组中选取几位同学展示他们的猜测结果。

3. 阅读(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为学》,并标记不理解的单词或短语。

2) 分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互相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4. 分析与讲解(15分钟)指导学生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及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主题和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就现代学生如何理解并践行“为学”这一精神进行讨论。

2)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组织学生用英文或中文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6. 总结反思(5分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体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四、课堂作业请学生完成扩展延伸部分的讨论或写作任务,并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五、板书设计《为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新学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综合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习的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运用新学词汇和短语。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

为学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为学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为学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具有实践性的教案是教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工具,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为学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为学优质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明暗两线,提高鉴赏古代小说(尤其是章回体)的叙事方法。

2、从分析文中“智取”来了解杨志的思想性格。

3、通过训练掌握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课文]常言道:“智不看《三国》,勇不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

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

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来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1、本文节选自《水浒》71回本(也就是金圣叹腰折水浒,梁山108将排定痤位即结束版本)第16回。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大家可能已经看过原著或者影视作品了。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明确: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官至制使。

后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

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杨志当然不甘心,后来得到大名府梁中书的赏识,受重用,派他押运生辰纲。

[分析小说情节]第一步、学生观赏与课文有关的三个电影片断第二步、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明确: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中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明确: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4、明确: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

《为学》教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教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教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介绍课程为学是一门专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探讨许多有意思的话题,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快速思考和行动以及如何将创意付诸实践。

二、第一节课:如何面对挑战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也必须不断变化来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生活中取得成功,必须学会面对挑战。

在本节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如何面对挑战。

1.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挑战是什么-学习如何面对挑战-了解克服挑战的步骤-开始应用挑战解决技能2.课堂内容-思考问题:授课前,老师会提出一些挑战的话题,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尽可能多地思考与这些话题相关的信息。

-分组讨论:在思考问题之后,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他们的发现,并组织他们的想法。

-老师会在黑板上列出所有关于解决挑战或者问题的步骤,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和进一步讨论,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如何面对困难。

-给予参考:老师会给学生示范模拟一些实际情况中的挑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并提供参考。

3.课后作业在本节课程结束后,老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应对挑战。

他们将独立完成关于自己的经历以及面对困难的问题的写作任务,并将结果在下一次课程中进行讨论。

三、第二节课:如何快速思考和行动在这个世界上,快速思考和行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快速思考和行动。

1.教学目标该课程的目标包括:-理解如何快速思考和行动-学习如何确定正确和错误的行动-学习如何优化行动,以取得最优结果2.课堂内容-组织小组讨论:教师会组织小组讨论,以便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并从同学们的经验中获得灵感。

-示范模拟:教师将会示范模拟一些实际情况中如何快速思考和行动,并与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

-理解正确性:老师会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行动,并提醒他们不要忽略细节。

-分组练习:之后,老师会将学生分成小组,并针对小组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和优化自己的行动计划,以取得最优结果。

《为学》教案3

《为学》教案3

《为学》教案3教学目标1.理解“为学而生”的思想内涵。

2.掌握“严谨治学、活学妙悟、上善若水”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为学而生”的精神。

2.帮助学生掌握“严谨治学、活学妙悟、上善若水”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特点及应用,在启发性问题引导下,进而引出“为学而生”的思想内涵,并请同学们阅读通译“为学”一章中文字及注释,并进行合理解读。

2. 讲解1.严谨治学:明确学习目标,熟悉知识点,加强练习,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活学妙悟: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3.上善若水:学习不但是为了自己,更要融入到社会中去,尤其是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要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提问教师针对三个学习方法,组织口头提问,让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4. 活动针对“为学而生”的理念,推荐同学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周末,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连贯性,努力为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总结教师做总结性发言,向同学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为学而生”的思想内涵,要求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让生命充满着学习的喜悦和快乐。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为学而生”的思想内涵以及三种学习方法。

在其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对“为学而生”这一价值取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同时,教师的引导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兴趣。

《为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为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为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为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相关导入:同学们,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肯努力,肯奋斗,不管什么事都会成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的。

二,口述本节课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

2.了解课文大意,熟读背诵全文。

三,介绍作家作品: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家。

知识广博,工诗能文。

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文集》。

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四,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

(也可听录音)需注意读音的字:逮dai(四声)怠dai(四声)卒zu(二声)蜀shu(三声)钵bo(一声)语yu(四声)恃shi(四声)迄qi(四声)屏bing(三声)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顿: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3.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4.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为学》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

(2)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为学》并背诵。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为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为学》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4、《为学》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大家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谁能说一说在学习中你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谈),看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大家对待的方式和态度各有不同。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面对困难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13课——为学。

(师板题)(二)教师解题、介绍作者①简介作者。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彭端淑)②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的意思。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的一封信,这封信很有名,他不但鼓舞和激励了彭家的子侄,而且也鼓舞和激励了后来的许多青年人。

那么究竟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都讲述了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文章当中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05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长句子的断句,边听边标注不认识的生字读音。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现代汉语与古文言文是血脉相承的,文言文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它还在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发展.与此同时呢,文言文是一种"雅语",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最为精练的语言。

所以,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很有学习并学好文言文的必要。

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因为这篇文言文不太好读,再加上这是我们初次接触和学习文言文,所以就由老师先来范读一下课文,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个别句子的断句,并标注好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为学》一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3)了解作者朱熹的生平及其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2)学会运用文中的哲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2)培养勤奋刻苦、谦虚好学的品质;(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翻译:《为学》一文讲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要求,强调了勤奋刻苦、谦虚好学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 重点字词解析:(1)“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勤奋”、“刻苦”、“谦虚”、“好学”等品质的内涵;(3)“团队协作”在学习和事业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及其思想体系;(2)阐述本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2)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的内涵和用法;(2)分析句式结构的特征及作用;(3)阐述文章的哲理如何指导实际学习和生活。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文章的哲理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2)进行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为学》;3. 选择一篇与《为学》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心得体会和阅读分析文章的质量;3. 综合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哲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教学设计8篇

《为学》教学设计8篇

《为学》教学设计《为学》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为学》教学设计1(一)导入课文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

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

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

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1)难解词语:A蜀之鄙____有二僧。

B其___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D子何恃___而往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E顾不如蜀鄙之僧哉()F学之,则难者亦易也()G西蜀之去南海()H人之立志()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赏析课文1)文言句式赏析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

为学示例优秀教案

为学示例优秀教案

为学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为学》的中心思想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寓意。

3.学会借鉴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课文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课文《为学》2.PPT课件3.小组讨论材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为学”吗?它是什么意思呢?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

3.学生再次自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主旨。

3.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寓意。

四、小组讨论a.课文中的“为学”具有哪些品质?b.你认为“为学”的重要性在哪里?c.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重点。

2.学生分享上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借鉴。

三、案例分析1.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具备“为学”的品质。

2.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四、写作训练1.以“我心中的‘为学’”为主题,让学生写作。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学”的品质。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为学》。

2.写一篇关于“为学”的感悟。

七、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为学》这篇课文,那么你们知道文中的‘为学’具体指的是什么吗?”学生A:“老师,我觉得‘为学’就是学习的过程,不断探索和求知的旅程。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和原则。

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讨论文章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和原则的应用。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主题和大意。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实践法: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原则。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为学》原文。

参考资料:相关的学习方法书籍和论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和电脑。

3.2 教学材料课文朗读: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或音频文件。

练习题目: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度。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或测验:安排一次考试或测验,全面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课后反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讨论和练习。

5.2 教学安排确定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和作业布置。

确保教学资源的准备和运用,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技巧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论述。

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内容。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文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太熟悉。

学生可能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孔子及其对学习和教育的贡献。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并注意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解释其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

结合现实生活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3.5 练习巩固给学生发放一份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可以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论语》原著或相关的选集。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学术论文、解读文章或视频资料。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的为学思想和人生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勤奋好学、谦虚进取的精神品质;(2)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兴趣和热情;(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2. 欣赏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2. 句子结构的分析;3. 作者为学思想和人生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解答学生疑问;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为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解答学生疑问;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为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运用。

3. 测试评价:通过定期进行的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词语、句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阅读理解、翻译等能力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为学》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资料;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资料;3.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用于板书重点内容;4. 作业布置:提前准备并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理解、翻译等练习题。

为学优质课教案7篇

为学优质课教案7篇

为学优质课教案7篇创新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为学优质课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为学优质课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探索轮子的作用。

2、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汽车玩具、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玩具、有轮子的盒子和没轮子的盒子。

购物车运沙袋和两人抬沙袋;可拉动的行李箱和背着旅行袋;场地布置:运物路线(圆形、双圆)可接力的站点(两种颜色的点)。

区角操作材料:①图画纸、彩笔;②纸盒、轮子、双面胶、绳子等;③展板(展出幼儿作品)活动过程:一、玩中生趣,直接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可以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请小朋友试着玩一玩你面前的.东西,看看谁玩的方法多、最有趣。

)二、分类游戏,讨论探知:1、快速把它们放进这个篮子里。

好,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到我这里来。

《伸手招呼幼儿过来,幼儿围坐在老师身边》2、小朋友来看,你能告诉我这些玩具为什么能滚动吗?幼:他们有轮子。

3、师:哦!因为它们有轮子,所以才会滚动。

那如果我们用长方形和三角形做轮子会怎么样呢?可以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

4、师:那有了圆形的轮子有什么好处呢?师:还有吗?三、实验感知:教师请幼儿分组推动有轮子和没轮子的盒子,然后报告试验结果,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

1、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想一想,轮子还有什么作用呢?看这里老师准备了两个不同的盒子,一个是有轮子的,一个是没轮子的。

现在我们分成四组,去试一试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盒子更容易推动了吗?举起来让我看一看。

2、师:小朋友刚才都试过了,有轮子的盒子轻轻用力就能走很远,而没有轮子的盒子,要用很大劲才能往前走一段路。

(教师边说边示范)这样看来有轮子的盒子要比没有轮子的盒子更省力一些。

四、操作对比(轮子的省时省力的功能)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件有意思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教师出示物品(儿童购物车和米袋)。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2 教学内容介绍《为学》的作者和文章背景。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引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详细解读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总结和归纳。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为学》的作者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3.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文章:《为学》文本。

参考资料:关于《为学》的背景资料和相关论文。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文章和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手册:包含文章和相关问题。

写作纸张:用于学生的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2 教学反馈学生评价: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写作练习和课堂表现。

改进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见解。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扩展知识面。

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探索。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和经历。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为学》全文;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为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读;文中观点和思想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观点和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引出《为学》这篇文章,并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让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或者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并解释其意义。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观点和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5. 总结与拓展: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发言质量。

2. 文本理解与分析:评估学生对《为学》全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读能力。

3. 应用与拓展:评估学生对文中观点和思想的运用和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为学》文本;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文章、评论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卡片等。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能力。

为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公式、方法等。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知识点讲解2.实例分析3.课堂讨论4.课后作业三、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对实例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2.知识点讲解(1)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公式、方法等。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实例分析(1)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

(2)让学生展示分析过程,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课堂讨论(1)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6.课后作业(1)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下节课进行讲解和讨论。

一、导入1.讲述一个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对故事中数学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1.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三、实例分析1.给出几个关于勾股定理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

2.学生展示分析过程,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讨论勾股定理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列出五个关于勾股定理的实例,并运用勾股定理进行分析。

证明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明方法。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下节课进行讲解和讨论。

重难点补充:一、导入1.讲述一个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毕达哥拉斯吗?他可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数学家,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定理,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这个定理。

”二、知识点讲解1.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

《为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为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为学》教案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学习并理解《为学》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够正确运用于实际语境中。

3. 培养学生对于努力学习的态度和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文导读:通过导读课文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课文的背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词汇讲解:解释和梳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朗读与分析:学生进行课文的读音练习,并分析课文的结构与语言运用。

4. 讨论与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和主题。

5.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于学习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为学》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学生需要通过词汇讲解和实际运用,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朗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提高对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讨论、思考和写作练习,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品课件之《为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
“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

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

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

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
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

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

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

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

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

“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

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

(“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

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

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运用教师范读,师生互译等不同的方式,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
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导语: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两个和尚身上,想想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

”(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

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

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

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

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结果也不一样。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在品读贫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中,初步读懂两个和尚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通过想象说话,尝试练笔等方式体会贫和尚的坚强意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

(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

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

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

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

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读懂作者通过对比方式亮出自己观点的行文特色,体会文言文精练的语言特色,明白“人贵有志,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