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讨论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使用什么教学方法
缺少学生 自己的创见。5 、一些教师 对于讨
论 中学生提 出的很 有见地 或进一 步讨论 价 值的看法 、 观点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 ,没有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 丧失 了学生进一步探讨 以获取新知的 良 好机会。例如 ,有位教师在 讲授 《 日 本 明治维新 》时,说到 日 本 明治维
终关 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做 出引导。
用了讨 论的课 堂常 出现的问题有: 1 、学生
开讨论 。有一位学生谈到 ,日 本 明治维新前
预备不 足。 教 师往往是在课堂中讲 到某一知 识点时提出一个讨论题 , 事先没有提供讨论 题的有关 资料 ,学生也没有查阅相关资料 , 而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往往只有 3 - - 5 分钟 ,
点 ,自 然就没有修正原先 的提法 。而这一
答案还可进 一步探讨 , 既然 日本是先革命后 改革取得了成功 , 那么之后中国进行了辛亥
节课应用 了讨论法 ,仅占 3 2 . 4 %,每堂课应
用时间平均只有 1 0分钟左右 , 最长不超过 2 0 分钟 , 最短不 到 5 分钟 。 整堂课都进行讨 论的为零 。通过对应用讨论课 的统计分析 ,
呈现下列特点 : 从学校看 , 重点 中学应用相
对多一些 , 普通 中学应用相对较少 , 分别为 5 7 . 6 %和 4 2 . 4 %; 从教师看 。 新 教师、 年轻教 师应用相对较多 ,老教师 、中老年教师使用 相 对就少 ,分别为 6 3 . 6 % 和 3 6 . 4 %;从年级
进行 了武装倒幕 ,推翻了幕府的腐朽统治 ,
然 后进行 了明治维新 ,是在革命成功 的基础
上进行改革 , 而 中国戊戌变法前并未进行革
高中历史如何发挥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
高中历史如何发挥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摘要: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比比皆是,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积极地学习,是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直摸索和探究的问题。
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讨论积极作用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104所谓课堂讨论,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某些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共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讨论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
课堂讨论的关键性在于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可以相互启发,从而达到研究和探求真理目的的教学模式。
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适当且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可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争辩和讨论中思索,对于所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深刻和准确,且对于某些领域的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那么,如何发挥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方法:第一,精心命题,明确讨论目标。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由此可见,教师要想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讨论题目,既要避免过于抽样,又要难易适度,这就取决于教师对于讨论目标的定位。
命题的首要原则是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牢牢把握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所要讨论的题目,教师应当明确重点和难点,以及讨论后学生所能掌握什么知识,对于学生的能力有哪些方面的提高等等。
总之,教师对于所要讨论的题目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明确讨论所能达到的目标,能够灵活地控制讨论的整个过程,避免因意外情况出现偏差,从而使讨论达到理想的结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
、
三 、以教 师 为主导 。学 生为 主 体是 搞好 课堂 讨论 的核 心 问
题
生 。 ”命 题 的原 则 是要 摆 脱应 试 教育 的影 响 ,以提 高学 生素 质 为宗 旨 ,贯 彻教 学大 纲 ,着重 于对 基 础知 识 内涵 的理 解 和掌 握 。命 题 的 范 围应 是有 影 响 的重 大历 史 事件 、历 史 现象 和重 要 历 史人 物 ,以及 与 当前形 势和社 会发 展联 系密 切 的热点 问题 。 在 命题 的技 巧 上 ,笔 者 的主要做 法 是 : ( 一 )注 意 命 题 的 综 合 性 。如 “ 1 9 世 纪 后半 期 和2 O 世 纪 初 ,西方 国 家 的资 产阶 级 已走 向反动 ,而 东 方 国家 的资 产 阶级 却 表 现 出极 大 的革命 性 ,试 结 合史 实 分别 指 出这 种 反动 性 与革 命 性 的表 现 ,并 分 析其 原 因 。”此 题 涉及 教材 《 世界 近 代现 代 史 》和 《中国近 代 现代 史 》中六 章十 节 的相 关 内容 ,这 就 帮助 学 生 打通 因教 材 章节 所 带 来 的知 识 割裂 ,使 相 关 的知 识 体 系
此 ,笔 者 首先 引导 学生 回忆 资 本主 义 的发展 史 ,着力 揭 露美 国 无 法解 决 的 内在矛 盾 ,认清 周 期性 的经 济危 机 是资本 主义的 本
与 政 治 、语文 及地 理联 系密 切 ,命 题 时充 分利 用这 种 联 系 ,将 知识 的触 角 延伸 到 相关 学科 和 现实 生 活 中去 ,以推 动 学 生思 维 的迁 移 、融 合 和 借 鉴 ,加 大知 识 贮 量 ,使 之 为 创 造 性 思 维 服 务 。如 通 过 对 苏 联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和 列 宁 新 经 济 政 策 的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
生 的 个 人看 法 , 其选 材 也 应 该具 有 争议 性 , 以 确保 教 学 效 果 的 理 想 性 。 例如 , 近 代 史洋 务 运 动 一节 中 , 其 讨 论 内 容能 以 “ 洋 务运 动
创 造思 维 。 高中历 史教学 当中, 要 发 挥 讨 论 式 教 2 . 3 做 好 小结评 价 , 合 理安 排 课后 任务 学的真正教 学效果, 需 要 做 好 课 前 准 备 工 历 史 教学 当中 , 教 师应 善 始 善 终 , 依 据 作, 教 师 要 给 学 生设 立 疑 问 , 让 学 生 能 够在 课 堂 教 学 的 讨论 状 况 , 对 整 节 课 进 行 及 时 课前充分地 搜集相关资料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总结 , 并 依 据 总结 内容 , 对 下 一 步 教 学计 划 深入研究高 中历史的课本知 识点击结构 , 进 行 合 理 安排 。 并 对 整 个 课 堂 讨 论 进 行 小 依据 课 程 安 排 , 逐 渐提 高 问 题 设 置难 度 , 让 结评 价 , 这 是讨 论 教 学 法 中 , 不 可 或 缺 的 环 学生 在课 前准 备 中 , 能 熟 悉 掌 握 课 本知 识 , 节, 这 主 要 是 由教 师 完 成 的 , 以鼓励、 肯 定 便 于 课 上 更 主 动 参 与到 讨 论 当 中 。 同时, 高 学生作 为主要原则, 评价 内 容 包 含 学 生 讨 中历史教学中, 要 注意 多 方 面 知 识 的 结合 , 论 当 中 的 表现 , 例 如发 言 踊 跃 与 否 , 表 达 顺 如地 理 、 政 治 与 文 学 等知 识 的 结 合 , 以 提高 畅与否, 观 点 清晰 有 新 意 与 否 。 并 且 对 学 生 学生 学 习 的综 合 能 力。 观 点 给 予 总结 , 不过 并 非 要 形 成 一致 看 法 , 2 . 2 课堂 上 多种 教 学形式 的充 分运 用 由于 讨 论 题 目具 有 开 放 特 点 , 并 无 唯 一 结 在 高 中 历 史 教学 当 中 , 很 多 教 师 存 在 论。 同时 , 对学 生 的 观 点 及思 维方 法 中 的 优 讨论 形 式 较 为单 一 的 问题 , 其分组模式、 讨 缺点进 行评价, 指 导 学 生 对 历史 思 维 方 法 论 形 式 及 分 组 成 员 固定 等 , 单 一 地 讨 论形 进行有 效掌握, 例 如 历 史 人 物 或 者 时 间 的 式 降 低 了 学 生 探 讨 问题 的 热 情 , 影 响 了学 评价 , 应该 史 论统 一 , 促 进 学 生思 维 习 惯 的 生学 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 要 避 免这 种境 全 面 性 及 辩证 性 养 成 。 另外 , 要 求 每 个 小 组 况 的 出现 , 在 实 际 高 中历 史教 学 当 中 , 要 充 课后 , 对 本 节 课 的讨 论 给 予 总 结 , 并 当作 业 分 运 用 多 种 教 学 形式 , 如整合法、 提 问法 及 进行完成, 其 内 容 为小 组 表 现 , 论 题 的 总 看 补 充法 等 。 法 与 下次 讨论 式 教学 意 见等 。 其中 , 整 合 法就 是 分 组 讨 论 时 , 先 让 学
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法应用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法的应用【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而讨论法又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现状。
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学改革成败的要害在于教师,要改变目前高中阶段课堂讨论法的应用窘境,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不断努力。
【关键词】历史学科课堂讨论法1.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法应用现状在新课程、新教材大力推广的今天,课堂讨论法逐渐成为备受广大师生欢迎和接受的互动学习方法之一。
但是,讨论法在一些地方未能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很少应用,许多教师对讨论法持拒绝态度。
通过对应用讨论课的统计分析,呈现下列特点:从学校看,重点中学应用相对多一些,普通中学应用相对较少;从教师看,新教师、年轻教师应用相对较多,老教师、中老年教师使用相对就少;从年级看,高一年级相对多一些,高二年级就要少一些,高三年级基本上就不采用了;从课堂看,公开课上基本都能应用,非公开课上鲜有所闻,新授课上尚有应用,复习课上几乎绝迹。
因此从总体看,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不够普及,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仍唱主角。
2.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法的独特优势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更明显和独特的优势,归纳来说是三个方面:2.1 知识和能力通过讨论,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会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获取更多书本所未涉及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索的成果,学生会更加珍视,比教师单纯的传授印象更深刻,知识的把握更加牢固。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
王 雷 英 ( 新疆 奎屯 市第六 中学 新 疆奎屯 8 3 3 2 0 0 ) 摘 要: 在 高中历史教 学中 , 课 堂讨论是提 高教 学效率 , 构建 师生 互动课 堂的有效教 学方法 。 课 堂讨论是 学生根 据教 师给 出的特 定问题 , 或学 生 白主提 出的同题 ,在集体 交流 、 探 讨 中相互表达个 人 见解 ,以达 到集思 广益 . 探 求真 理的 学习效果 。 教 师在课 堂讨论 中要充 分发 挥 自身的主导作 用 以及 学生 的主体作 用,彻底转 变传统“ 一 言 堂” 的教 学方式 , 进 而有利 于活跃学生 的思维 , 激 发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 。 基于此 点 , 本文就 如何 在 高中历 史教 学 中开展课 堂讨论 进行 浅谈 。 关键词 : 高中历史 教 学 课 堂讨论 中图 分类号 : G 6 3 3 . 5 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I 3 ) 0 8 ( c ) 一 0 1 6 9 -0 1
效性 。
2 激发学生 的课堂讨论兴趣 , 彰显学 新 政 , 这 时 教 师 可 以让 学 生 对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使 进 行 回顾 , 借 此 来 揭 示 美 国无 法解 生 的 主体地 位
1讨论题 目的设计质 量是课 堂讨论顺 在高 中历史课 堂 讨论 时 , 教 师 应 当 遵 决 的 内 在 矛 盾 , 使 学 生 清楚 的 认 识 到 周期 循就 地 取材 、 适 度 拓宽 渠道 的原 则 , 将 社 性 的 经 济 危 机 是 资 本 主 义 的 本 质 决 定 的 。 利 开 展 的前 提和 基础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资源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资源引言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过去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利用丰富的研究资源。
本文将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研究资源。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调研、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研究,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一种促进互动和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和展示。
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研究资源书籍和教材书籍和教材是历史研究的主要资源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相关的书籍和教材来扩展他们的知识,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文献和研究资料文献和研究资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线上研究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研究平台也成为学生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研究平台获取历史课程的研究资源和研究工具,进行自主研究和交流。
这种研究方式方便、灵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结论通过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可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选择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认识
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认识——以《美术的辉煌》为例凤台一中:纪磊一、理解——何为有效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课堂教学”讲座中提出了衡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三个要素,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并把有效教学的标准界定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的教)、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这三个方面。
笔者认为: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于学生素质的积淀,缔造有效的高效的有思想有灵魂的课堂教学。
二、思考、实践——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科学有效1、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教材是新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去开发。
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历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
作为教师只有认真通读全套教材,才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握每个知识点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理解后,做出准确定位。
例如,《美术的辉煌》一课,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②理解:19世纪以来各类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过程与方法①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类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②情景再现:分组讨论并请学生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③历史比较:对比各类美术流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各类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个性。
这些艺术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对艺术执著追求,对生活无限热爱,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②通过对艺术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讨论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1、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1.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
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
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1.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
1.3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2、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
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
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法初探“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所取代。
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思考、讨论的探究性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中尤以讨论为极其常见的方式。
历史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如:“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究竟算是伟人还是卖国贼?”“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维新运动会成功吗?”等等。
讨论较典型的过程:概念检查——复习相关资料——引入讨论——提炼问题——提升认识——引向行动——总结——布置新任务,教师要把握讨论的进程,随时解答处理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问。
讨论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才能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一、命题好坏是保证课堂讨论成效的关键命题的基本原则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和当前局势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热点、焦点问题。
1.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时进行讨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书本的定论,允许得出与课本不同的结论,只要是以事实为依据,讲得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允许多元思维并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比如,对晚清李鸿章的评价:由梁启超先生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引出讨论,以“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结束本次讨论。
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全面评价李鸿章,既应该肯定李鸿章为晚清近代化所做的贡献,客观地纪念这位开展洋务运动、创立多项实业、创中国现代外交的老前辈,也要否定他在晚清历史中所做的那些“有辱国体”的行为。
2.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时进行讨论学习历史,不能只在旧纸堆中打转转,了解昨天是为了今天和明天,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起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辨别和认识是非的能力。
如何发挥课堂讨论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课堂讨论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长时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都偏重于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把老师讲的全部背诵下来,就足够应付考试的要求,如果再多加练习,以题海战术冲刺,高考历史分数就尽在囊中了。
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背诵老师教的知识,被动地应对学习,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问“为什么”的时间,长期以往,学生思维固化僵化,在做题的过程中难以独立分析材料、思考和准确判断,不仅没有能力去研究和探求真理,甚至连做题的效率和准确率都会大大降低。
因此,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恰当有效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好命题定位,不能单纯为设计而设计,在深入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能够以问题的形式环环相扣,最终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问题的范围不能过于宽泛,亦不能太过狭隘。
要有针对性地把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涉及到引导的思路中,并能结合当今社会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比较联系,拓宽学生思路。
在设计需要提问讨论的问题时,可以掌握以下几种做法:1.问题的综合联系。
如“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帝国和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其殖民体系的过程,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这个问题涉及必修一政治制度史和必修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体系化,使原本相互独立的章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避免了知识体系的割裂和不完整。
2.加强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的不同学科联系。
历史和政治、地理的内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也会涉及语文的相关知识,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很强,所以命题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学科间的相关联系,把知识的触角延伸到更广的知识体系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实现思维的发散,增加知识储备,使学生在思维的迁移中实现分析能力的提高。
例如把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与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结合我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成就,使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对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需要,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讨论_基于一个案例的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基于一个Βιβλιοθήκη 例的思考浙江金华一中 夏楚楚
问题讨论法无疑是历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值得深入 开发的教学方法。然而,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种种变数与应 对策略却往往出乎教师的知识素养与驾驭智慧之外。许多 教师在尝试问题教学之后,因事与愿违折而回头“满堂 灌”。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组织和引导问题讨论,是 当前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试结合以下教学 案例来说明:
就本课而言,以“我心目中的林肯”为论题,符合学 生对林肯的浓烈兴趣和探究心理。为了保证主题讨论的顺 利进行,重组教材极为关键。比如,教材中的重点之 一— ——“美国内战的起因”势必要淡化。反之,要充分利 用两个补充材料,挖掘材料的内涵,为讨论主题作铺垫。 恰恰相反,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走出课本和“教参” 的藩篱,忘掉了原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内战的 起因”上花了近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所给材料也成了一 纸空文。另外,教师的期望已经激发学生的足够准备,教 学也有预设性的方案,但期望效应没有被充分利用,教学 方案对讨论过程的形成性因素,如支持性条件、学生的见 解等,也没有加以充分预测。
(下转第 50 页)
110
历史教学问题 2006 年第 1 期
参考文献: [1] 郑克晟.明代政争探源[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 杉山正明.游牧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5). [5] 宋濂.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6] 李治安.元代蒙古人的等级结构[A].元代政治制度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 李治安.忽必烈传[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 元典章[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元刻本),1998. [9] 钱穆.国史新论[M].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
高中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八讨论的组织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八:讨论的组织课堂讨论是历史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
讨论的开展能否顺利,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讨论的主题,二是讨论的组织。
这里,谈谈历史课堂讨论的组织问题。
我在中学听历史课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讨论的题目后,班上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老师叫了三四个学生,他们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讨论就结束了。
这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吗?如果从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说来,当然是有的。
首先,这只是少数学生参与的讨论,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动起来,他们是怎么想的,有什么见解,并没有机会显示出来;其次,这只是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回答,是一种单项的回应,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流;再次,这只是对讨论问题进行观点上、概念上的议论,学生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没有事先去寻找和分辨支撑论点的证据;又次,这只是对固定的、现成的一种答案的认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并没有展开不同见解的交锋,老师对讨论题目是有预设答案的,学生只需按着老师或课本的思路说出答案就行了,而不必思考其他的观点和意见。
这里,涉及到教师在组织讨论时所应考虑到的基本要件,这主要包括:(1)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讨论中来;(2)教师与学生是以平等的地位进行讨论;(3)尽可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4)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要有背景知识;(5)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论题相关的资料,以使自己的推论有说服力;(6)不一定非要寻求绝对正确和完美的答案,应容许有各种解答,只要是有道理;(7)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以使讨论深入下去,等等。
如果忽略这些讨论的要件,课堂讨论就可能只是走走形式,达不到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所应有的功效。
那么,怎么样才能组织好真正的讨论呢?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全班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参与讨论呢?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可行的方式,例如,较为常见的办法是先让邻桌的学生进行议论,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展开全班的讨论。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浅谈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浅谈【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备受关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探索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来论证。
我们还将讨论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总结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与启示。
在文章的结尾,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番总结,并以期待未来的发展和进步作为结束语。
通过这些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教学效果、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启发思考的环节,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深度理解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研究并探讨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素养的有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通过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历史的教学模式,将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有效的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历史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践性的借鉴和经验。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
探讨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历史教学模式,可以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贴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彬县范公中学孙凤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
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了压力和困惑:困惑一: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困惑二:“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
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困惑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困惑四: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
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生活化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贯彻落实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
(一)研究教材,整合资源,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众所周知,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备课,假如没有提前备好课,那么就无法上好每一堂历史课。
在备课时,许多教师只是关注教材本身,他们把目光局限在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却没有注意到其在教学中的“面”。
事实上,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教材设计时,是从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来看的,所以说,教师在备课时,不能仅仅把备课的内容局限在本堂课上,而是应当从宏观的角度来备课。
譬如,我曾经参加过一节研讨课——辛亥革命,在教学中要做到把握课程目标,做好全局规划,统筹安排到位。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评价,从这堂课中,教师学到了怎样摆脱以往就事论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辛亥革命的作用、意义。
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探究具体问题时,没有提前定性下结论,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历史问题。
还有专家认为,整堂课的教学节奏紧凑得当,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课堂上的互动性极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顺利达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最后,评委们都给出了较高的分数,认为本堂课开展得十分顺利,合理整合了历史资源,是一堂高效的历史课。
因此,从种种实践结果来看,教师应当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研读新课标的要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便为学生打造高效的历史课。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化课堂教学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大量观看网络上的优质课程,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在教学期间使用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认真记录下每堂课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期间,我发现当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探究、学习、思考、训练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改进、总结、提高。
在历史课堂上,往往会有许多突发情况,这些都有可能会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的固有程序,可能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偏题怪题,教师提前并没有准备,这就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于高中历史课堂讨论的探索与研究
、
三 、 以教师 为主 导 ,学 生为主 体是 搞好 课堂 讨论 的核 心 问
题
生 。”命 题 的原 则是 要 摆脱 应试 教育 的影 响 ,以提高 学 生索 质 为宗 旨,贯 彻 教 学 大 纲 ,着 重 于 对 基 础知 识 内涵 的理 解 和 掌
讨 论 时 ,教 师 要 善 于 启 发 和诱 思 ,高屋 建 瓴 ,掌 握好 火 候 。当 出现沉 默 时 ,老 师要 拨开话 题 ,打破 沉 默 ,启 发 学生 发 言 ;当讨 论 进入 高潮 ,特别 是 出现争论 时 ,教 师要 因势 利导 ,
握 。命题 的范 围应 是有 影响 的 重大历 史 事件 、历 史现 象 和重 要
历史 人物 , 以及 与 当前 形势 和社会 发展 联系 密切的 热点 问题 。 在命题 的技 巧上 ,笔 者的 主要做 法是 : (一 )注 意 命 题 的 综 合 性 。如 “ 1 9 世 纪 后 半 期 和2 0 世 纪
关 于高中历史 课 堂讨论 的探 索与研 究
重庆 潼 南柏 梓 中学 张 洪
摘要 :课堂 讨论 是在 商讨 和辩论 中 互相 启发 ,从而研 究和 探 求真理 的教 学模式 。它强 调在 教 师教 与学 生学 的关 系中 ,改 变教 师 言堂 ”的传 统方 式 。变学 生被 动接 受知 识为学 生主 动地 学 习 。并去 研究 和 探求 真理 ;在学 生与教 学 内容的 关系 中 ,改 变学 生机
却表 现 出极 大 的革命 性 ,试 结 合史 实分 别指 出这种 反动 性 与革 命性 的表现 ,并 分 析其 原 因。 ”此题 涉及 教 材 《 世 界近 代现 代
的 规 律 勇 于探 索 ,即使 有 不 妥 之处 ,得 出的某 些 结 论 不 尽 成 熟 ,甚 至走 人 “ 误 区 ” ,教 师也 要 满腔 热 情 地 肯 定其 创 新 思
历史课堂讨论特点与方法
历史课堂讨论特点与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堂讨论的特点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历史课堂讨论的特点和方法展开讨论。
一、特点1.开放性历史课堂讨论强调学生参与,师生之间是平等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老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开放式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
2.多元性历史课堂讨论要求学生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多元思考。
通过多种资源和资料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和多角度的历史认识。
3.启发性历史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兴趣。
二、方法1.问题引导老师在历史课堂讨论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分析通过历史事件和个案的分析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形成交流碰撞的思维火花。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
5.全班讨论在历史课堂中,老师可以安排全班学生一起讨论某个历史问题,通过集思广益,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和见解。
全班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历史课堂讨论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开放性、多元性和启发性的特点,以及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全班讨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多角度 变换 , 问题有趣 、 使 新颖 、 具有思辨性 , 才能激发
学生 的兴趣和思辨 的热情 。
3 注意设 问的知识前后联系和类 型比较 。在对《 、 启 蒙运动 》 一章进行讲解 时 , 问 :启 蒙运动对 中国近代 我 “
”+ ”— - 一一+ - 一 + -+ -—f - 一-+ - 一 + ”+
【 教改创新 】
谈谈高 中历史教学 的课堂讨论
黄旭东
( 东省佛山市三水 区实验 中学 , 广 广东
佛 山 580 ) 210
摘要 : 堂讨论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课 教师课 堂 高质量的设 问、 学生课 堂讨论 的积极参 与度 , 是课 堂
讨论有效性的关键 ; 师课前 的充分 准备是课 堂讨论 的前提 ; 新课 标 , 教 贯彻 学生以主人翁的 身份参 与是搞好课 堂
・
—
+ 一— 一 + 一 +- +
一+ 一+・ —一 —一+ ・
・ ・ +
一 +
一 + 一 +
* +
” +
一 +
“
—
’ n -一”— 一 ” 一-— 一 —+ - —+ + +一-+ -— ” 玩 中学 嘲 。
五、 注重教师与“ 师傅 ” 的一体化培训
讨 论 的核 心 , 而 大 大提 高 了课 堂 效 率 。 从
关 键词 : 堂 讨论 ; 心设 问 ; 分 准备 ; 课 精 充 主人 翁 中 图分 类 号 : 3 .1 G63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一 文 章 编 号 :64 92 ( 02 0 — 19 0 17 — 34 2 1 )7 0 1— 2
参考文献 :
【】 1褚建 立.计算机组 装与维护技 能实训教程【 . M】 北京 : 电子
工 业 出版社 .0 0 2 1
[ 徐景彬 . 中专“ 2 ] 计算机组装 与维护 ” 课程教 学方法浅议 [l 『 1
职 业 技 术 ,0 9 ( ) 2 0 , 1.
通 过几年来 对这 门课 程 的实践 ,我们在考核 方式 上也进一步进行 了多样化处 理 ,我们对学生成 绩评定 进行 了彻底改革 , 分层次进行考核 。 于动手能力强 的 对 学生, 我们设 置情 境考核 , 即给 出一 台故 障电脑 , 求 要
并于年终进 行专业技 能研讨 。[ 4 1 六、 改革考试方式方法 , 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增强
计算 机组装 与维 护是一 门实践 性很强 的课 程 , 在 平时 的教学过程 当 中,我们要积极探 索新 的教学思路 和方 法 , 紧紧结合 实际 , 定 出切 实可行 的教 学方法 , 拟 既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要 培养学生解决 实 际 问题 的动手能力 , 以适应新 时代 的要求 。
[1 荣发.计算机组装 与维护》 3余 《 课程 改革探 索与 实践U. 育 】 教
教学论坛 ,0 0 ( ) 2 1 ,6 . [ 李 占宣. 浅论 “ 算机组装与 维护” 4 1 计 课程教 学的改 革Ⅱ. 1 教 育探 索,0 1 ( ) 2 1 ,8 .
在规 定时间 内对其排除故 障 , 完成即合格圈 。而对 于动
在 师资培训上注重 一体化培训是现在 每个学 院都 十分重视的课题 , 力打造 “ 着 双师 型” 教师 队伍 。 具体措
施包括 : 一是 每月都有专业 教师前往襄 阳市 电子企业 , 进行“ 蹲点” 习 , 实 下放 “ 改造 ” 二是每周安 排专业教师 ; 到实训 室学 习 , 清楚实 训器械 , 熟悉 实验 环境 ; 三是每 年寒暑 假专业 教师在 国 内中小型 企业实地 参观学 习 ,
课 堂讨论是“ 教师与学生 之间 、 学生与学 生之间共 同讨论 、 探究 与解决 问题 , 学生 由此获 得知 识技能 、 发 展能力 与人格 的教学方法 。” 新课标提倡 以问题为 中心 的 自主 、 探究 、 作性 学习 , 合 通过学 生对 问题 的 自主思 考、 探究 , 充分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和积极性 , 以达 到 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 学就是 围绕 “ 问题 ” 的 教学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师提问的有效性决定 了历史 教 课 堂教学 的有效性 。而要 达到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 激发 学 生 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 性就必 须设计 高质 量 的问题 , 这就需要教 师对教材深人地再 加工 ,使之适应学 生学 识水平 和思维方式。爱 因斯坦认 为 :提 出一个 问题 往 “ 往 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 。” 际上就是要求教师优化 实 问题 的设计 。 怎样优化 ? 笔者认为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 把握 以下几点 。 精心设 问是课堂讨论质量优劣 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 :有经验 的教 师总是牢记着亚 里 “ 斯多德 的那句 名言 : 思维是从疑 问和惊奇开始 的。” 设 问的原则是要摆脱应 试教育 的束缚 ,以提高学生综合
一
素质为 目标 , 贯彻新课标 , 着力对基础知识 内涵 的理解 和掌握 , 加强建立知识点之 间的纵横 向联 系 , 发展学生 多 向思维 , 提高学生 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设 问 的范 围是有关重大 的历史 现象 、 历史事件 , 特别是与 当 前时事热点联系紧密 的相关 历史知识 。在设 问 的技巧 上, 笔者 的主要做法是 : 1 . 注意设问的综合性 。如“ 近代 中国 民族工业 的发 展历程是 怎样 的?结合史实分别指 出其原 因。” 此题涉 及教材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 》 《 中多个章节 的相 关 内容 , 时间跨 度大 ,这就帮助学生 打通 因教材章 节所 带来的 知识割裂 , 使相关 的知识系统化 、 网络化。 2 注意设 问的多角度 、 、 新颖性和启发性。在教学实 践 中 ,问题 的设 置应针对不 同层次的学生选 取不 同的 角度 , 要根据课 堂教 学师生互 动 的情况 , 的放矢 , 还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