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清风语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诵读——鉴赏——应用1、初读文本,欣赏月下荷塘的画面美2、情读文本,揣摩语音,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会分析、使用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的运用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二、教学重、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朱自清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1、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柔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格。

2、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诵读——鉴赏——应用(1)初读文本,欣赏月下荷塘的画面美(2)情读文本,揣摩语音,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会分析、使用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的运用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3、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画面美月下荷塘——柔美塘上月光——梦幻、朦胧塘边的树——幽静4、品味语言美: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3【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1、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讲授法、朗读鉴赏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鉴赏此文必须“披文以入情”,即通过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文脉顺序,一开始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情感先行,学生会有突兀感,觉得虚无飘渺,难以把握。

因此,在第一课时,先分析4—5段,那么感情就会有了寄托,教学便会水到渠成的。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6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现代散文的画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十分受人青睐。

许多人在文学练习阶段,都沉浸在他的散文意境里,模仿过他的调子,甚至“剽窃”过他的措辞。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荷塘月色》,素来被称为散文中的奇葩。

自从它被编进了中学课本以后,它的美誉四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散文创作。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投影)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人。

著有散文集《雪朝》、《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备受推崇。

三、分析第4~6自然段:(播放音乐,投影清华园的荷塘美景。

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1、欣赏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学会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能力训练任务 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及教具《语文教学参考书》(根底模块)步骤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活动时间分配一、导入一位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我国有许多的诗人、作家都喜欢借这些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古今中外的借景抒情的名句或名诗、名篇吗?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的自然风景?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

二、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他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1948年,朱自清因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散文精练的言语、笼统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形融合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示先生思想,惹起想象,激起兴味,提高写作技艺。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融合,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思。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佐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伸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明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生疏,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

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与民主运动。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事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惧掩盖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徘徊中。

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

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普通的意境,这就是我们明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显露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到达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同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迹。

哪位同窗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迹。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早晨在院子里纳凉,想起白昼常经过的荷塘,决议去看一看。

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离开荷塘,欣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原创教案泉州七中谷小艳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传统教法,往往把重点放在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上,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教学重点,但我更想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感受作者心灵世界这个方面。

一般教法,总是要把作者的心情联系到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我想,有些心灵感受,是不受时代局限的,只要是现实中的人,就难免遇到人生的种种困惑,这种情况下,该怎样走出心灵困境?我认为,从一个更普遍的意义角度去解读本文,似乎更有新意,对学生的启发更大。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与情的关系,学习通感、博喻等准确生动的描摹方法。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品悟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

3、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启发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灵花园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品悟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启发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灵花园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这时我们怎么办?人到哪里去,心又到哪里去?尤其是现在,人人都有很大的压力,面对它们,勇于承担固然重要,而适当调节一下自己的心境,让内心紧绷的神经暂时放松一下,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个心灵的后花园,让自己疲惫的心有一个休整的地方。

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时,也遭遇了人生的低谷,陷入了迷茫之中,他又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中,去追寻他的心灵轨迹。

二、板书课题三、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见《世纪金榜》相关知识介绍)四、速读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找出作者的行踪,找出写景的段落。

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从家里出来,沿着一条小煤屑路,到了清华园的荷塘,最后,又回到了家里。

写景集中在4、5、6三段六、学生朗读第四段七、赏析第四段,重点把握博喻和通感的写法,结合完成《世纪金榜》练习八、再次朗读第四段九、学生朗读第五段十、赏析第五段,重点赏析几个动词的运用,结合完成《世纪金榜》练习十一、再次朗读第五段第二课时一、朗读第四、五段二、回顾上节所学重点三、朗读第六段四、赏析第六段五、小组讨论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忆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六、结合《世纪金榜》练习,明确问题。

1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1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认识文学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认识文学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1.课文导入(5分钟)
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风景的描述和主人公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理解故事情节(20分钟)
请学生集体朗读整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读,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3.了解人物性格特点(15分钟)
请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主人公文天祥的性格特点,并通过举例子加深对其性格的理解。

4.感受课文写作风格(20分钟)
请学生回顾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时所用的描写方式和方法,比如借景抒情、对景抒情等。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5.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提问,确保每位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2.布置文学鉴赏作业,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能力。

六、拓展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其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或诗歌,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展阅读和拓展文学鉴赏视野。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精品教案荷塘月色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精品教案荷塘月色新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的: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课前思考:1、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试给本文分段。

2、试分析作者是根据什么线索来组织此篇文章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

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四、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

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

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

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提高描写景物的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情感感知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发展团队协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所表达的含义,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课文学习,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包括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此景色的感受,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2.分析课文(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2)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荷塘与月色在文章中所代表的意象,以及它们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

(3)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景色与情感融为一体。

3.总结课文主题在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化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荷塘月色的美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这一景象。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适时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进行多项选择题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以“我身边的景色”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内容理解、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PPT演示文稿: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文章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教案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大师的朱自清集儿子、丈夫、父亲、学者多种角色于一身,他在特殊的时局下、特定的氛围里平凡而普通的一面。鉴于此,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通过诵读,品味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景色;
2、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深刻领悟作者独特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
1、学生配乐朗读(舒伯特小夜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从朗读的要求和技巧方面略作指导),掌握下列词语
:独处,颤动,霎时,脉脉,袅娜,蓊蓊郁郁,羞涩。
3、赏析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学生自主质疑,师生讨论,出示思考题:
⑴ 第四段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最突出的形态特征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个热爱自然、渴望青春的人)
──《春》
《背影》中父亲越过站台给”我”买橘子的情景。以上就是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用饱蘸深情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和刻画出的感人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荷塘月色教案(多篇)

荷塘月色教案(多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荷塘月色的意境1.1 教学目标了解荷塘月色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荷塘月色的定义和意义。

荷塘月色的特点和魅力。

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常用技巧。

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荷塘月色画作或摄影作品。

1.3 教学活动引入荷塘月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荷塘月色的特点。

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画作,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受和描绘方法。

学生练习描绘荷塘月色景色,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二章:荷塘月色的文学表达2.1 教学目标了解荷塘月色在文学中的表达方式。

学会运用文学手法描绘荷塘月色。

培养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和想象力。

2.2 教学内容荷塘月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表达方式。

文学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和手法。

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荷塘月色文学作品。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描绘荷塘月色。

2.3 教学活动引入荷塘月色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文学描绘的方法。

展示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文学表达想法。

学生进行荷塘月色的文学创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三章:荷塘月色的摄影技巧3.1 教学目标了解荷塘月色摄影的基本技巧。

掌握拍摄荷塘月色的相机设置和拍摄方法。

培养对荷塘月色摄影的兴趣和能力。

3.2 教学内容荷塘月色摄影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相机设置和拍摄方法for 荷塘月色摄影。

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荷塘月色摄影作品。

实地拍摄练习,学生尝试自己拍摄荷塘月色。

3.3 教学活动引入荷塘月色摄影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了解拍摄方法。

展示荷塘月色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摄影的想法和经验。

学生进行荷塘月色的实地拍摄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四章:荷塘月色的绘画技巧4.1 教学目标了解荷塘月色绘画的基本技巧。

掌握绘制荷塘月色画作的技法和材料选择。

培养对荷塘月色绘画的兴趣和能力。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3.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荷塘月色》是哪一年发表的?这篇散文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的美。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美。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完成后,教师批改并反馈。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2.学生分享欣赏心得,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美。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2.欣赏其他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课堂讨论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美学特点。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效果。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散文的美学价值。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荷塘月色》,感受课文的意境和语言美。

2. 生词和短语学习:解释和练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 生词和短语学习:解释和练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散文。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检查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生词和短语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写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荷塘月色》的原文。

2. 参考译文:提供《荷塘月色》的参考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相关图片:荷塘月色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意境。

4.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景与情内在联系,学习借景抒情表现手法。

(2)写景技巧和比喻(含通感)的艺术手法。

(3)朗读的停顿、语速及描写型语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个性化阅读和精彩语段品读交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和技巧美。

(2)通过朗读训练和知人论世增强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3)通过描写型语段写作实践所学写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景色优美,感受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对宁静高洁、自由美好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2)认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懂得热爱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宁静或启迪。

(3)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写于1927年。

文章借景抒情,着力描写了幽雅宁静、清新优美的荷塘景色,折射出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对宁静高洁、自由美好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文中4-6节堪称写景典范,给人强烈的审美愉悦;而情感表达的含蓄,以学生的阅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故将本课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教学重点:鉴赏意境美、语言美、技巧美,学习借景抒情、通感等艺术手法;进行读写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教学策略1.教学理念(1)对话理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这是现代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

在对话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强调自身的阅读实践和由此获得的感受、体验、理解,强调主动的意义建构,强调教师的过程引导和对话交流,在不断汇聚、融合中完善和发展认识,并促进职业生涯所需要人文素养、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1荷塘月色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荷塘月色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附】教学设计方案
一、导入(自行设计)
二、检查预习
1、散文相关知识回顾
2、单元导读的理解
三、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诵读思考:朗读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抽学生单独朗读(进行相应评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感情基调,从而调整诵读节奏)——注意:文章的话语方式为自言自语
3、可酌情插入教师范读
四、文本解读
(一)初步体味情感(1-3段)
1、文章的情感基调(抓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整篇文章的写作“底色”)2、体味1-3段中“我”的“忧”——分析(真实的“我”的忧愁——小媒屑路,情景交融;引出漫步荷塘)(二)品味语言(4-6段)
1、(带着“不宁静”的情感)4-6段分别写了哪里的景(酌情适当插入概括方法);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

4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5段:荷塘上的月色——月光
通过朗读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

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

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

明确:(一)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

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

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第二层写动态。

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

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

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

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

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

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

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