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精选字5CM大小20190427(236个字竖排版)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1-8讲),值得收藏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1-8讲),值得收藏汉鼎智能在长安2020-03-01 12:57:39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大”字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
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
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三”字看似好写,其实不然。
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
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
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
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
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
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
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
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
“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
整个字,由一笔组成。
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
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如图)。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规律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规律
《圣教序》书法兼具真、行、草、隶四种书体,凝重、圆润、典雅、清丽,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1.圆润饱满:王羲之的书法圆润饱满,在《圣教序》中尤其明显。
他的笔画细而长,如横、竖、撇、捺等,显得非常流畅圆润。
2.重心在中间:《圣教序》中的字形多以中间为重心,即中间部分比
较稳定,而两侧则较为灵活。
这种结构体现了一个稳定与灵活的平衡。
3.笔画的连贯性:王羲之的书法强调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即笔画与
笔画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
在《圣教序》中,这种连贯性体现在每一个字中,让整个作品更加统一。
4.变化多样:《圣教序》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特点,即在同一作
品中,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和风格。
这种变化多样让整个作品更加生动。
总之,《圣教序》书法规律主要体现在圆润饱满、重心在中间、笔画的连贯性、变化多样等方面,这些特点让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一种极致的艺术。
圣教序上(米字格清晰版)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圣教序》翻墨本(⾼清版本)《圣教序》全名《⼤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书法家之⼀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横刻有七尊佛像,⼜名《七佛圣教序》。
此碑形神兼备,书法秀劲超群,分⾏市⽩,笔意俱存,俨然是⼀⽓呵成,不愧为中国古刻名碑之妙品,难怪世⼈⼀直称它为 “千王碑”。
它被国家⽂物局定为国宝级⽂物,它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都是⽆以伦⽐的。
碑⽂选⾃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此为今⼈翻墨本。
《圣教序》拓本《圣教序》原⽂、今译对照:[原⽂]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天地苞乎阴阳⽽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难穷者,以其⽆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译⽂]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切有⽣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愚蠢的⼈也能知道它的⼀些征兆;要通晓明⽩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有智慧的⼈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也会明⽩;⽽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仍会迷惑不解[原⽂]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举威灵⽽⽆上,抑神⼒⽽⽆下。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 (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帖精解一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帖精解(一)作为全帖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很奇。
首先打破了一般人写大,把捺写在横和撇交叉点的写法,把捺画变成了类似于横画的写法,很大胆。
这样写的一个好处在哪里呢?就是留出了如图中所圈的大片空白。
使整个字的疏密关系更加强烈。
横和撇的交点偏于横的左半边,而非中间。
第一笔横画有右上去的势,目的是奔第二笔去。
相对于第一个字的奇,其这个字偏楷书一点。
注意点和竖画的位置。
以及图示中起笔的方感,折画的方感。
首先注意三横的远近关系,方向上好像是平行的,其实是略有变化的。
不妨在帖上将横画延长比较一下方向。
第一,整体外形类似于梯形。
一般写唐楷习惯了,会把草头右边写的比左边高,而在这里面,右边其实是比左边低的。
第二,内部斜线画出的空间,意为留出的空白较大。
第三,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性,上下两竖之间的意连关系非常明显。
第四,右下角,三笔交于一处。
这个字只要掌握两组对比关系,就很容易写。
一,左大右小。
耳明显比口大很多。
二,左开右合。
左边半部很通透,右边半部全封死,很实。
另外,三笔交于王左上角。
这个是结构偏楷化并不难,难在连带性笔画。
左部横与撇,子字的下面,右边横与撇的组合。
一,整体呈三角形。
二,点与横划之间是有空白的,容易被一般人忽略,而写成点完直接写横画,少一个起而再伏的动作。
三,内部的予,上紧下松。
突出方感。
一是注意小与上面的横,交于偏左边。
二是,小的竖画,方向是向右下倾的。
左右两点也有高低之分。
这个字整体是偏扁型的,另外,流畅感很强,笔笔要连贯。
上边半部分上宽下窄,内部不封死,下边上窄下宽。
末尾一笔有点隶书的味道,不是唐楷下压收笔。
这个字难在既要写出纵势,又要写成横势。
因整体呈长型,所以写成纵势很容易。
而要写成横势,就要有意把中间的宝盖,不能写太短。
另外,撇画和宝盖之间的衔接是有一片小空白的,容易被忽略。
整体字形成穿插状。
制下部左低右高,衣下面左高右低。
撇与捺交于衣的下半部。
当然,在运用的时候,我们写在上半部也可以,但忌写在正中间。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撰写的序文。
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来怀仁和尚用王羲之作品里的字重新集字成篇,集成王羲之行书版本的《圣教序》,被刻于石头上,被称为《怀仁集字圣教序》或者《集字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图虽然是一幅集字作品,有一些字没有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找到,还进行了一些拼凑,但是由于怀仁和尚本身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底,加上他做事极为认真负责,这幅作品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作品的介绍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作品的介绍《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
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
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
现存西安碑林。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
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圣教序》,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
怀仁收集王羲之的行书而成。
建于唐朝672年12月,全文30行,每行字数为83〜88个,现今收藏在西安碑林。
《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行书第一选择——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繁体字全文与高清大图)
行书第一选择——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繁体字全文与高清大图)《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共计2400余字,现为西安博物馆藏。
此碑内容包括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通称《三藏圣教序碑》。
唐高宗咸亨三年(六七七)都城诸僧为弘扬佛法,委托怀仁和尚,依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圣教之序,高宗李治所作之记,出示内府所藏真迹,摹集王羲之行书,勾摹上石,费时二十四载,始克成事,于是逸少真迹,咸萃其中,评者以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
此碑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了其书原貌,因而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
王羲之(三零七——三六五),一作(三零二——三六一),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是东晋著名书家,有“书圣”之誉。
擅长楷、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将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为后世立极,历代书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
王羲之的行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具中和之美。
他的行书方圆并用,秾纤折中,修短合度,寓奇于正,有“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之妙,梁武帝评其书谓:“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喻其字有动静之势,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正因为王羲之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故其书奇而不怪,肆而不离,正而不板,自有一股雄秀之气扑人眉宇,而以韵胜。
二具自然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如绝色佳人,虽粉黛无施,而国色天姿,光辉动人,《山谷题跋》评其书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三具变化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如绛云在天,因风变化,更能于千变万化中妙合自然,不失主调,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平和简静,遒丽天成之风度。
圣教序繁体字版
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禦十方。
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厘。
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
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莫能壹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
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
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凈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
積雪晨飛,途閑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萬裏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
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
壹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引慈雲於西極,註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幹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集王字圣教序》原碑单字高清,太震撼了!
《集王字圣教序》原碑单字高清,太震撼了!
虽非全部单字,但亦足矣。
《集王字圣教序》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成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五、八十六字不等。
额刻七佛像。
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
据史料记载,《集王圣教序》的成书过程非常艰辛,怀仁法师和40多个助手花了25年的时间才完成!《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澡,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近期我们在刊载台湾陈国昭老师的临习示范,字帖易购,但原碑难见。
所幸有心之人分享出一份原碑高清图,碑与帖的对照,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透过刀锋见笔锋“。
古人智慧,勒石刻字以传真迹
今人幸福,划屏临空可悟笔锋
▼。
《集王字圣教序》原碑单字高清,太震撼了!
《集王字圣教序》原碑单字高清,太震撼了!
《集王字圣教序》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成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五、八十六字不等。
额刻七佛像。
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
据史料记载,《集王圣教序》的成书过程非常艰辛,怀仁法师和40多个助手花了25年的时间才完成!《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澡,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近期我们在刊载台湾陈国昭老师的临习示范,字帖易购,但原碑难见。
所幸有心之人分享出一份原碑高清图,碑与帖的对照,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透过刀锋见笔锋“。
古人智慧,勒石刻字以传真迹
今人幸福,划屏临空可悟笔锋
▼。
收藏!《集王圣教序》高清单字解析!
收藏!《集王圣教序》高清单字解析!关键词: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字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
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
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
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
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
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
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
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
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关键词太、宗、文、皇、帝、制“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
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
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
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
“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
整个字,由一笔组成。
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
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个倒三角趋势。
最左边的竖,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动作。
“王”字最后一笔的收笔地方,原碑有向上扬的痕迹,可不必较真,因为在行书的笔画里,极少会有这样的动作。
二玄社高清字帖《集王圣教序》(大字版)
二玄社高清字帖《集王圣教序》(大字版)
二玄社高清字帖 |《集王圣教序》(大字版)
2017-03-01书法屋
《集王圣教序》
搞定《十七帖》
深度探析三节课帮你事半功倍
第一节 3月4日 20:00-21:30
《十七帖》笔法探析
1.《十七帖》的背景解读与临习之路
2.《十七帖》的篆隶、章草遗韵解析
3.露锋和藏锋、方笔和圆笔、铺毫、连续使转、翻折、折纸笔、复笔的示范解析
4.《远宦帖》的刻本与摹本比较分析
5.小结与作业
第二节 3月11日 20:00-21:30
《十七帖》的章法探析
1.《十七帖》的“空间魔术”法则
2.字组、错落、疏密、大小、轻重与字势的综合运用
3.《龙保帖》章法详解与示范
4.《远宦帖》章法详解与示范
5.小结与作业
第三节 3月18日 20:00-21:30《十七帖》的结构探析
1.单字结构的轮廓造型解析
2.单字空间的收放、疏密变化
3.单字结构中的偏正组合
4.单字结构中的以侧取势
5.同字异形之比较
6.小结与作业。
《圣教序》字字析(完整版)
《圣教序》字字析(完整版)“大”字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
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
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
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
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
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
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
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
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关键词:太、宗、文、皇、帝、制“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
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
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
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
“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
整个字,由一笔组成。
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
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如图)。
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个倒三角趋势。
最左边的竖,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动作(如图)。
“王”字最后一笔的收笔地方,原碑有向上扬的痕迹,可不必较真,因为在行书的笔画里,极少会有这样的动作。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1-8讲),值得收藏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1-8讲),值得收藏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大”字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
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
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三”字看似好写,其实不然。
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
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
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
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
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
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
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
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
“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
整个字,由一笔组成。
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
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如图)。
皇: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个倒三角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