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展开与折叠(二)》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2展开与折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2展开与折叠》教案一. 教材分析《1.2展开与折叠》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学会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和特点,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和简单的几何概念,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入手,逐步过渡到立体图形,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理解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
2.能够将简单的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3.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将立体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际操作,了解和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展开和折叠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等。
2.准备展开图,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折纸、包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和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合作,完成操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如如何通过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等。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 展开与折叠(2)》教案
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获得成 功的体验,。
重点
难点
分析
及
突破
措施
教学重点: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尽可能多地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开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教学方法:主体参与操作实践法。
鼓励学生进行想像,并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教学后记
学生掌握 良好
二、做一做——动手实践、展示交流
操作提示:
平 面展开图:将正方体展成一个平面图形,是指正方形的六个面展开后所成的六个正方形中的每一个至少有一条边与其他的正方形的某条边重合,即“相连”。
操作提示:将一个棱柱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 图形,在操作过程中,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课题
1.2展开与折叠(2)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将一个正方 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 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操作动手能力,并积累数学活动和探究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内在联系的经验。
(2)将1-14中不能围成棱柱的图形作适当修改,使所得图形能围成一个棱柱。
4、做一做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长方形、扇形。
三、课堂练习
1、P12随堂练习
P13习题1.4: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
四、课堂小结:
七年级数学上册 1.2 展开与折叠(二)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2.展开与折叠(二)一、学生状况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
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四环节:巩固提升;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2展开与折叠》教案
1.2 展开与折叠〖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能由侧面展开图想象出棱柱。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表达,合作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生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特征,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基础知识精讲】1.棱柱的分类我们已经了解了棱柱,那么棱柱之间是否还有区别呢?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2.棱柱的特点若有若干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2)棱柱的侧面都是矩形.(3)棱柱的侧棱长都相等.(4)棱柱各元素间的数量关系如下:3.部分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将一个几何体的外表面展开,就像打开一件礼物的包装纸.礼物外形不同,包装纸的形状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熟悉的一些几何体,如圆柱、圆锥、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呢?(1)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圆(作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作侧面).图1—9(2)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一个圆(作底面)和一个扇形(作侧面).图1—10(3)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边形(作底面)和几个长方形(作侧面)图1—114.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的特征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平面图形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能折成几何体.比如:棱柱.若能折成棱柱,一定要符合以下特点:(1)棱柱的底面边数=侧面数.(2)棱柱的两个底面要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端.(3)四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中只有5条相连的棱.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课本中、习题中会经常遇到让大家辨认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题目.为了查阅方便,在此列出正方体的十一种展开图,供大家参考.图1—12【学习方法指导】[例1]三棱柱有_______条棱,_______个面,其中侧面是_______形,_______面的形状一定完全相同.点拨:n棱柱的数量特征如下:它有3n条棱,(n+2)个面,侧面一定是长方形.对于完全相同的面则需注意.棱柱的侧棱都是相等的但底面边长不一定相等,因此以底面边长和侧棱为长和宽的侧面的大小不一定相同.如:图1—13易错点:(1)“三棱柱的侧面是三角形.”是常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记住: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2)“侧面都相等.”这也是易犯的错误.侧棱长都相等,易使学生误认为侧面也全都相同.解答:9 5 长方上、下底[例2]一个棱柱有12个顶点,所有侧棱长和为36 cm,求每条侧棱的长.点拨:先根据棱柱的数量特征,由顶点数求出是几棱柱,则相应有几条侧棱,再由侧棱长相等,求出结果.解:有12个顶点的棱柱是六棱柱,有6条侧棱.则每条侧棱长36÷6=6 cm.答:每条侧棱长6 cm.[例3]图1—14所示的平面图形是由哪几种几何体的表面展开的?(1) (2) (3)图1—14点拨:找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关键是看侧面和底面的形状.底面是圆的几何体有圆柱、圆锥、圆台.侧面是扇形的几何体是圆锥.侧面是长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圆柱.解答:(1)圆锥;(2)圆柱;(3)圆台.[例4]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图1—15点拨:看能否围成棱柱,可参考“内容全解4”中的几条内容,如有不符合,就不能围成棱柱.解答:(1)侧面数(4个)≠底面边数(3条),不能围成棱柱.(2)两底面在侧面展开图的同一端,不在两端,所以也不能围成棱柱.(3)可以折成棱柱.[例5]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最多剪几条棱?最少呢?点拨:正方体是四棱柱,共有12条棱,要剪开纸盒使每个面相连,必须剪开部分棱,棱的总数不变(即12),若知道剩下未被剪开的棱数,就可以得到剪开的棱数了.解答:由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知正方体的所有展开图中都只有5条相连的棱,而正方体共有12条棱,那么需要剪开的棱数就是12-5=7条了.【拓展训练】1.矩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可称为矩形.2.圆台与棱锥的展开图.(1)圆台:圆台的展开图是由大小两个圆(作底)和部分扇形(作侧面)组成的.图1—16(2)棱锥:棱锥的展开图是由一个多边形(作底)和几个三角形(作侧面)组成的.图1—17图1—18。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2节《展开与折叠》,主要介绍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将学习如何将一个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以及如何根据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图形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 能够将一个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3. 能够根据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5. 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操作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基本知识,对于图形的名称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和操作方法可能还不太熟悉。
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问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图形的基本知识,例如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现在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将一个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如何根据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呢?请思考一下并且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第二环节:引入展开与折叠的概念老师:好,现在请大家停止讨论,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请看这个立方体(出示一个立方体模型),我们知道立方体是一个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
那么,如果我们将这个立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你们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学生:老师,我觉得展开后应该是六个正方形连在一起。
老师:很好,你的回答非常接近。
事实上,当我们将立方体展开时,会得到六个正方形,它们是立方体的六个面。
这个过程就是展开。
同样的,如果我们有这六个正方形,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折叠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立方体,这个过程就是折叠。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丰富的图形世界》1.2 展开与折叠2教案学案
1.2 展开与折叠2【学习目标】:1.通过折叠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3.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体会几何体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是重点。
【学习难点】:不用模型,展开想象,由展开图怎样叠成几何体。
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下面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B)2:下列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皆为全等的正方形),可以是一个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C)二、创设问题情景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其他几何体的盒子,如长方体的、三棱柱的,圆柱的等等的盒子。
为了设计和制作的需要,我们要了解它们的展开图。
那么,你知道长方体、其它棱柱等的展开图吗?三、探索其它棱柱的展开图解:棱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边形底面和一些长方形侧面围成的.沿棱柱表面不同的棱剪开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是棱柱的一种展开图.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N边形(底面)和N个长方形(侧面).四、平面图形折叠成棱柱练一练:如图,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哪种立体图形的表面能展开成下面的图形.解析:答案:三棱柱六棱柱长方体三棱柱五、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08 圆柱圆锥侧面展开图形.swf六、练习巩固解:1图(1)底面是四边形,它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图(2)底面是五边形,它是五棱柱的展开图。
2图(1)能折叠成三棱柱,图(2)因2个底面同侧,所以它不能折叠成长方体。
解:(1)为三棱柱;(2)为圆柱;(3)为六棱柱;(4)为圆锥七、当堂小测1、想一想,再折一折,下面两图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2、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3、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4、下图中哪一个是六棱柱的平面展开图5、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包装盒,你能用线将图中的实物和它的平面展开图连接起来吗?(A)(C)(D)。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可以通过展开变成平面图形,反之,平面图形也可以通过折叠变成立体图形。
-展开图: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2.教学活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引导他们从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3.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知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整个教学内容与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2.分层次教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上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3.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展开与折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置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立体图形、展开图的绘制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教学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简单题:识别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并能正确折叠成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第2课时)
a.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方法有哪些?
b.在实际生活中,展开与折叠知识有哪些应用?
c.如何运用展开与折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不限。
4.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以下内容:
a.其他有趣的几何变换方法;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展开与折叠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展开与折叠的规律。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形成共同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自主发现展开图与折叠的规律。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几何变换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展开图特点,教师适时给出展开图和折叠的定义,并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讲解几何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将平面图形转换为立体图形,反之亦然。
北师大课标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 展开与折叠教案(00002)
北师大课标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1.2 展开与折叠教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解决后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充分的实践操作和白板的辅助展示,使学生明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可以得到11种平面展开图。
以此能总结归纳它们的特点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归纳、合作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多种方法对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与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
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体会数学学科的价值,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动手实践,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正方体展开图的分类,并能准确判断,进而掌握对图形认知、归纳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为第一单元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授课时间40分钟。
五、教学准备安排5~6名学生一个学习小组,设组长1名,每组各准备1个正方体(6个面均不同颜色)和1把剪刀,透明胶布。
六、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展开与折叠》这一部分内容,掌握得好与坏对后面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利用教具、学具,通过教师的参与指导,让学生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中,锻炼小组合作意识,互补知识结构,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学习。
通过前面学习立体图形打下的良好基础,从立体特点引出了展开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展开图知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 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 )》精品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名称
常见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立体 表面 底面 侧面 图形 展开图 形状 形状
侧面展开 图的形状
正方体
正方形 正方形 长方形
长方体
长方形 长方形 长方形
圆柱
圆 曲面 长方形
圆锥
圆 曲面
扇形
课后研讨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 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请以课堂反思的方式写 一写你的收获。
⑴
⑵
⑶
⑷
探究新知 知识点 2 圆柱、圆锥的展开图
圆柱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的?
思考1 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的?
探究新知
思考2 圆柱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的?
结论:圆柱展开图是由两个等圆 和一个长方形组成,其中侧面展 开图的一边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 另一边的长是圆柱的高.
探究新知
连接中考
如图,一个几何体上半部为正四棱锥,下半部为立方体,且有 一个面涂有颜色,该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是( B )
A.
B.
C.
D.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1. 如图是某个几何体的展开图,该几何体是( A )
A. 三棱柱 B.圆锥 C.四棱柱 D.圆柱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2. 如果圆柱的母线长为5cm,底面半径为2cm,那么这 个圆柱的侧面积是( D )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总结点评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探索很成
功,但探索远还没有结束,让我们 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一起慢慢去发 现新大陆吧!
再见
下列图形中可以作为三棱柱的展开图的是( A )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折叠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折叠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折叠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图形的折叠过程。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的折叠方法。
4.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图形,如纸片、几何模型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如何展开和折叠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过程。
通过展示实物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折叠过程,并讲解如何解决折叠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折叠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2.展开与折叠(二)一、学生状况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
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四环节:巩固提升;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展开与折叠在建筑或艺术设计中有哪些应用?”
a.能够识别并绘制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
b.能够根据展开图折叠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折叠纸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折叠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几何体的特征,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展开与折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制作纸盒、纸箱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提供实物模型、动态演示或VR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b.折叠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展开图中的边和角如何准确地对应到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上。
-突破方法:设计逐步引导的折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折叠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对应边和角。
在课程总结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纸盒,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完成折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展开与折叠(2课时)》名师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折叠与展开教学设计课题 1.2折叠与展开单元第一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上教材分析折叠与展开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重要内容,该课时主要围绕立体图形的展开、平面图形的折叠等知识展开深入的讲解和探讨,主要培养学生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能力。
学情分析折叠与展开这一课时的内容,不光需要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需要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性认识,通过实际操作,深入探讨折叠与展开之间的联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能由侧面展开图想象出棱柱。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表达,合作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生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重点:通过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特征,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察几个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几个立体图形,思考这些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吗?并且让学生积极地和同学们展开交流与合作,一起发现数学乐趣。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几个立体图形,,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讲授新课1、下图中的那些图形可以沿虚线折叠成长方体包装盒,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2、(1)这个愣住的上下底面一样吗?(2)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的形状是什么图形?(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答:1.棱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它们的形状相同.2.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3.侧面的个数和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4.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3 、4、课堂练习部分1、(2018.桂平一模)下列图形是正方形的表面展开图的是( C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然后再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以及棱柱的展开图。
展开与折叠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目标
1.经历正方体盒子的展开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活动经验
2.与同学交流展开图形状,进一步认识正方体特点,并能发展合作、交流能力 。
3.通过展开图判断正方体六个面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正方体的展开操作以及形状的描述,积累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评价
任务
任务1.展开图的操作过程的展示及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环节一
环节一:展开正方体盒子
1.请一位同学把一个正方体盒子展开(动画演示)
问题:如何展开?(可以从顶点、棱、面的角度考虑)
2.请每位同学出示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正方体,并且将其沿棱展开,画出自己展开后的图形。
3.请同学们把自己展开的图形与同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什么?
4.这时同学们是否可以总结一个正方体盒子是怎样制作的吗?
课题名称 :展开与折叠 授课年级 :七年级
章节名称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节 展开与折叠
课时
1课时
目
标
确
立
依
据
课标摘录
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模型
教材分析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棱柱、圆锥、圆柱的认识。
学习过程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设计+PPT)
问题:同学们知道正方体的盒子是怎么制作的吗?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出示盒子)
2.要想知道正方体盒子的制作过程以及方法,我们需要怎么做?(需要将正方体盒子展开进行研究)
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主要学习任务,首先体现“初见立体图形”
3.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七年级数学上册《1.2 展开与折叠(二)》教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第三环节: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
第四环节:巩固提升
1、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开成下面的平面图形?
(1)(2)
2、图中的两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
(1) (2)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1.4第1、2题
教学
反思
《 12展开与折叠(二)》教学案
课题
主备人使用人审核人教学 Nhomakorabea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
学
程
序
集体备课内容
个案补充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将图中的棱柱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平面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尝试和进取的品质。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所学知识,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我认知。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等方面。然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他人提供有益的建议。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强调他们在课堂中的亮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4.实践操作与反思评价相结合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制作和折叠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体展开图的理解。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环节,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5.知识拓展与应用
本案例在学生掌握基本几何体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其他几何体的相关知识。这种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想象力。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几何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选择一个几何体,绘制其展开图,并尝试将其折叠成原来的立体图形。
2.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展开与折叠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的情景创设
本案例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展开与折叠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掌握其基本方法。
(2)能够将简单的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理解展开图形与原几何体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方法,理解展开图形与原几何体的关系。
难点:如何将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理解展开图形与原几何体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
2.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支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衣服、盒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展开与折叠的?展开后的图形与原物体有什么关系?2. 自主探究:(1)让学生尝试将一张白纸沿某个平面折叠,观察折痕所在的位置,思考折痕与纸张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折叠经验,探讨如何将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
3. 教师讲解:(1)讲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基本方法。
(2)讲解如何将简单的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展示实例。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给定的几何体模型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几何体的关系。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展开与折叠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如何将简单的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理解了展开图形与原几何体的关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进行制作?2.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一个纸盒、设计一个衣服的款式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展开与折叠(教案)
1.2.2展开与折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2、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一、回顾旧知1.正方体的展开图由______个面组成,每个面都是______,正方体有______个顶点,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都______。
2.(1)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______个一些_____组成的。
(2)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大小相同的______和一个_____组成。
(3)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______和一个______组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认识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棱柱,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三、讲授新课1.让学生拿出各自制作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通过观察和测量回答:(1)三棱柱的上、下底面都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四棱柱,五棱柱呢?(2)三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四棱柱,五棱柱呢?(3)这三种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地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4)三棱柱有几条恻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四棱柱,五棱柱呢?若有若干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2)棱柱的侧面都是矩形.(3)棱柱的侧棱长都相等.(4)棱柱各元素间的数量关系如下:2.部分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将一个几何体的外表面展开,就像打开一件礼物的包装纸.礼物外形不同,包装纸的形状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熟悉的一些几何体,如圆柱、圆锥、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呢?(1)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圆(作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作侧面).(2)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一个圆(作底面)和一个扇形(作侧面).(3)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边形(作底面)和几个长方形(作侧面)四、随堂练习1,如图,把左边的图形折叠起来,它会变为()2,下面图形经过折叠不能围成棱柱()3,如图,把左边的图形折叠起来,它会变成()4、侧面可以展开成一长方形的几何体有;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各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两底面的形状,大小,所有侧棱长都 .五、课堂总结1.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棱柱的几个特性:(1)棱柱的底面边数=侧面数.(2)棱柱的两个底面要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端.(3)四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中只有5条相连的棱.2.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六、布置作业1.这个棱柱的底面是_______边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展开与折叠(二)》教案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内容
教师:(拿出圆柱形纸筒,展示)沿圆柱形纸筒上所画虚线展开,纸筒的侧面是一个什么图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拿出圆锥形圣诞帽,展示)沿虚线展开,圆锥形圣诞帽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扇形。
教师拿出一个制作漂亮的正方体纸盒展示给学生看,又拿出另外一个同样制作的正方体纸盒的平面展开图给学生看并用手慢慢地折叠成正方体纸盒。
教师:人们是如何将平面纸做成如此漂亮的纸盒的呢?
导入新课:展开与折叠(二)
目的:感受圆柱、圆锥的侧面可以展开为平面图形,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好奇心和欲望,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效果:老师的提问燃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自然导入。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沿某条棱任意剪开,看看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注意剪开正方体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它面相连。
学生进行裁剪,教师巡视。
把学生剪好的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再贴),
可以得出11种不同的展开图:
教师:能否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的?
学生讨论得出分为4类: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六种。
第二类,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二个,共三种。
第三类,中间二连方,两侧各有二个,只有一种。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教师:既然都是正方体,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学生观察手中图形,小组讨论得出同一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有的表面上看似不同,但通过转动、翻转可得相同。
教师:一个正方体要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必须沿几条棱剪开?
学生:由于正方体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有5条(即未剪开的棱),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
目的: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验证自己的想法。
作品成果的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
问题“既然都是正方体,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的提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关注个性发展。
效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成平面图形,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能力。
由此,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感悟,促使学生自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三环节: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
内容:
练习1
教师: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以下平面图形。
先想一想,再动手剪,剪错了不要紧,再粘上,重剪。
(1)(2)
学生思考,再动手剪,然后与同伴交流。
请剪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剪法。
教师:把一个正方体剪成如图所示的平面图形,你能剪成吗?
(3)(4)
学生先想,再剪,同伴之间互相交流剪的方法相互指正,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适时指导,学生说明(3)的剪法。
(4)不能剪出,因为图中有6个面相连,而将正方体的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有5条,要剪开7条棱。
练习2
教师:贴出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面A、面B、面C的对面各是哪个面?
A
B C D E
F
学生思考,猜想答案。
教师请一位同学用透明胶粘贴成正方体展示给同学们看,验证答案。
目的:让学生描述自己是如何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成指定形状的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以培养学生动脑猜想、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和空间观念。
练习2训练了学生由平面图到立体图的空间想象能力。
效果:学生先猜想,再操作确认,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以及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生间相互探究,交流的热情很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内容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有何体会?
学生:我们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学生:正方体有11种形状的平面展开图。
……
学生:解决“展开与折叠”问题的方法:一是动手实践,二是发挥空间想像,合情推理。
布置作业:习题1.4第1,2题。
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也给学生发现、探究、反思、总结、发展的空间,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
效果:学生互相交流,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创设了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真实教学情境,学生通过折叠和展开两种操作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经历先猜想、再动手操作确认这一学习过程,先让学生任意剪开准备的正方体得出11种不同的展开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剪出不同的平面图形,再到最后按要求剪出规定的展开图,从无意识剪到有意识地去想像,这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因此,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感悟,促使学生自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现了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由于本班学生整体认知状况较好,因此,教学中作了一些拓展要求,如要求学生对所有11种展开方法进行了归类。
如果学生认知状况一般,建议将该环节删去,就是学生认知状况许可,教学中安排了该环节,也应注意这里的重点仍然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而不要仅仅定位于理论分析,更不要让学生记忆这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