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备课资料—

1.古今街亭

专家们一致认为:街亭在甘肃庄浪县东南50公里的陇城乡与张家川龙山乡交接处--陇城镇。西汉时,陇城镇并建有两个县:街泉县和略阳县。以后两县统一,统称略阳县。有关史料记述道:“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略阳有街泉亭,即故县。三国建兴六年,诸葛武侯出祁山,使马谡与张邻战于街亭,败绩";“街亭,古地名,亦称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公元二二八年,诸葛亮出师祁山,先锋马谡为魏将张邻战败于此"。如此看来,街亭就在庄浪东南、泰安东北的陇城镇。……如今的陇城镇,街亭古迹已很难寻觅,过去的泉亭,只剩下来而没有亭了。前些年在距此西北5里的薛李川,出土了一张铸有“蜀"宇的弩机。而当年马谡屯兵的南山,拔地200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客万人,形似农家麦苹堆,当地人称麦积崖山,仍郁郁葱葱地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战事的见证。这一带还曾出土三股叉、弩机、扎马钉、箭簇等三国兵器;在地下5米深处,曾挖出人骨坟坑,这一切似乎是作为历史的见证物,向今人叙述马谡失街亭的教训。

(王家祜等《汉晋夕阳--三国旅游寻踪》第92、94页)

2、马谡两事

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南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曰:“……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曾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参军马谩曰:“……某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曾瓤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允否?"孔明问是何计。

马谡曰:"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孔明从之……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九十一回)注:马谡之:“攻心计"、“反间计"皆生奇效。可见马谡其人可为良谋难作良将。

3.前人评点

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所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未失者且忧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弃,安定不得不损,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饷不得不收。武候之临表涕泣,恋后主也。武侯之临刑涕泣,念先帝也。其出师之初,一则曰先帝,再则曰先帝;其悔败之余,亦一则曰先帝,再则曰先帝。不独斩马谡,为卑先帝以斩之;即自贬三等,亦奉先帝以贬之耳。

(毛宗岗评改本《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回前总评) 原文: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①马谩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②夹批:

①谡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今则“置之死地而竟死矣"。②困守穷山以待外应,岂亦兵书中有此策

邪?

原文:平曰“……莱引兵冲杀十余次,①皆不能入。……因见街亭并无伏路军,以此心疑,登高望之。②只见魏延、高翔被魏兵围住,某即杀入重围,救出二将,扰同参军并在一处。某恐失却阳平关,因此急来固守,非某之不竦也。"

夹批:①十余次在此补出。②此句亦是补出。③将上项事诉说一连,凡载之未详者,皆于王平口中补出。

(同上书,毛宗岗行间夹批)

4.今人鉴赏

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第一次,当他听完马谡的临终嘱托与哭声之后,联想起--A.往日的深厚情谊,感情发生变化,鼻子一酸,便流出了眼泪,但正在"叱左右推出斩之"的紧张气氛中,便急忙抹去眼泪,“挥泪"二字用得极准确。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衷程度又深一层。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敌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谭惟翰陈钟梁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第三册第195页)

围绕街亭的争夺厮杀,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的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叠嶂。马谡夺荒而逃,张邻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中间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邻拔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断,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壁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吴功正《(失街亭)写作艺术鉴赏》,(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三册351页)

5.诸葛亮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

在《三国演义》中,对导致蜀汉首次北伐曹魏失败的街亭之失,虽然诸葛亮在上奏蜀后主的表章中说自己授任无方,“咎皆在臣”,“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主动承担责任;但书中又写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街亭之失,系因马谡违诸葛亮节度,舍水上山屯兵,若马谡听话,照诸葛亮吩咐去做,街亭本不该失。失街亭后,诸葛亮又对马谡说:“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然后挥泪杀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街亭之失,错在马谡,不在诸葛亮。其实,在失街亭问题上,诸葛亮犯了两个大错误,即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街亭之失,责任确在诸葛亮。

据《三国志·马谡传》,刘备在白帝城临终之时,曾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以马谡为参军,委以重任。这一点《三国演义》已有揭示。但在首出祁山北伐,委谁为先锋问题上,蜀汉决策层曾有过争论,诸葛亮违众意用马谡。对此,《三国演义》隐而不言。据《马谡传》,当时蜀军中宿将魏延、吴懿最有威信,论者皆认为应以此二人为先锋,诸葛亮却不听众人之言,一意孤行,命马谡统大军在前。故诸葛亮错用马谡,是导致街亭之失的重要原因。

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杀之,并抚其遗孤。此举既表现了诸葛亮执法之严,又表现了诸葛亮情义之重,历来被传为美谈,遗至今。其实马谡本不该杀。

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为诸葛亮所器重,二人谈兵论道,常子昼达夜。以诸葛亮之聪明,如此看待马谡,可知马谡非等闲之辈。诸葛亮南征时,问计于马谡,马谡针对南中险远,蛮夷反复的特点,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