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新部编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Array《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老河口市第七中学韩晓慧
教材分析:本课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
年),涉及史实多,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
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等基本史实。
B、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历史故事、教具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讨论,并用图示小结,使学生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A、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
结果怎样?
谁做了皇帝?
(学生涌跃发言:结果刘邦战胜了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
安称帝,建立汉朝,他就是汉高祖。
)
B、为什么刘邦能建立汉朝?项羽失败了呢?
二、导入新课:
公元前202年五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们正在谈论战胜项羽的原因。
学生分角色扮演汉高祖及四位大将,把导言内容表演出来。
师提问: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情况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认识到: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
荒
凉景象。
(投影展示)史书记载: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上朝时找不到纯一
色的四匹马,大臣上朝时只能乘牛车。
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原因。
(即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
这些战乱破坏了社会经济,造成了这种局面。
)
假如你是汉高祖,你将怎么办,才能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
最后认同:只能采取轻徭薄赋的
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教师强调:正是由于汉高祖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宽松政策,所
以汉朝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
经过后继者文帝、景帝的营建,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板书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做到学
习目标明确。
)
三、讲授新课:
(一)文景之治(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汉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文景之治”主要措施:①重视农业;②提倡
节俭;③重视“以德化民”。
教师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汉文帝与秦始皇对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一下
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议论,从中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师提问: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书上是怎样描绘景帝后期的情景,齐声朗读。
再引导学生与汉初情况对比,得出“文景之治”使汉朝经济迅速发
展起来。
汉武帝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皇位。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
提问: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请一位同学朗读文中的小字部分,其
他同学说说:小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善于用人”的结论。
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关于粱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诸侯国的势
力强大,已对中央构成威胁。
只有16岁的汉武帝,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
他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帮汉武帝找出办法并说明理由。
(先建立较小的
侯国,再削侯国。
)
师提问:这是汉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统”措施,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
(板书:1、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
但这却招来了诸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诽谤
朝庭,谩骂皇帝,批评皇帝的政策,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为改
变这种局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板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
正统思想。
)
师强调:这里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家思想稍有区别,是指以儒家
学说为主,又揉合了某些思想主张的混杂的思想。
从此,它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师提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阅读课文,得出如下结论:①在长安举办太学;②以儒家的五
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教师指导学生看《汉代讲学图》,感受汉代“席地而坐”的讲学特点。
学生“动脑筋”思考: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
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下马陵”。
汉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师总结:通过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实行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大一统,即政治上统一于皇帝,思想上统一
于儒家思想。
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盛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分小组合作,归纳知识要点。
1、原因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 2、措施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3、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
面。
讨论:如何评价汉武帝?(可与秦始皇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东汉的统治
西汉后期,政治越来越腐朽,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西汉灭亡,
历史进入东汉。
学生阅读课文,简述东汉的发展历程: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
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即光武帝。
东汉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 经济较好的时期,叫光武中兴。
后来,由于外戚和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农民战争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的知识线索:
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休养生息,因此出现了“文景之
治”。
汉武帝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大展宏图,敢想前人所未想,成就了一
代伟业。
从中我们看到,创新才能求发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 一个社会的灵魂!
练习设计:
[练一练]:1、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 、诸子百家
B 、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 、法家和墨家
D 、道家和兵
家
2、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 、汉高祖时期
B 、汉武帝时期
C 、汉景帝时期
D 、汉文帝时期
3、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 )
A 、儒家经典
B 、道家经典
C 、法家著作
D 、墨家著作
[活动与探究]:1、历史画廊:观察书中P68人物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 图中戴皇冠者是谁?
② 他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上实行了哪些措施?
③ 他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形成了什么局面?
2、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功劳?(评价汉武帝?)
课堂作业:以上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
鼎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