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主体性与制约因素
翻译概论--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Babel的词义: 1. “Babel”的本义是指“上帝”、“人的圣父”和“上 帝之城”。 2. 由于出现了“变乱语言”的事件,这个词就有了“混乱” 的含义,于是“混乱”就成了对“Babel”的翻译。 这个语言本身就带有混乱的标记,错误地意指错误的东西, 即Babel,混乱也。于是翻译就成了必需而不能完成的任 务,它就像是由一场关于名字占用问题的争夺战引起似的。 在两个绝对专有的名词之间,翻译任务为人所需,但却又 无法完成。翻译不可能,但却必须翻译,那么唯一的出路 便是不再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去“忠实”的翻译,而是赋 以翻译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追求。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从“忠实”和“客观”的理想到“客观”的“不 忠实”的现实
体现:
·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 ·叶君健 ·范存忠 ·傅 雷 ·学者的翻译研究 ·钱钟书 ·雅克·德里达
• 翻译文学作品,目的 是使读者的感受与作 者当初写作时的感受 一样或差不多。但文 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 是科学,这里面有 “朦胧”和“似与不 似之间”的成份,要 用像数学那样精确的 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 能的。
杨宪益夫妇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的。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是 “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所以文学被看做是有用的政治斗 争的工具。所以译文中将宋江批判成了 capitulationist, 即:“投降主义分子”这完全是为了和当时社会的“阶级斗 争”相适应的。 相比之下,霍克斯的译文就拥有更多的自由,没有受太对的 社会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差异的背后,是一条 无法跨越的鸿沟,不仅造成翻 译的“讹”,更是在根本意义 上宣判了翻译的不可能。 ·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 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是指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还会受到文本、社会环境和主体三个方面的影响和限制。
本文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翻译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汉语文本被翻译成英语,其中包括文学、金融、时政等各个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府的“窗口”,其英语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中国政府的声音。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例行公文,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报告通常分为三部分:一年来的工作回顾,当年的工作任务,政府的自身建设;其他方面包括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等。
国家总理在“两会”發表政府工作报告后,将引起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讨论与分析,是重要的“指向标”,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译者主体性概念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盛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以及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查明建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作为动作执行者及主体的译者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译者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
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自己的视域和原著的视域,译者发挥能动性就是达到这种融合的必备要素,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另一方面,因为译者的翻译行为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译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如当时时代的话语与权力束缚、政治外交关系等,表现为译者的受动性。
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领域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这种主体性对翻译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诸多制约,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文本特点等方面的制约。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面对各种制约,这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首先要明确的是,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认知模式,这些因素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
一个具有文学修养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更加注重诗意和美感的表达;而一个商务翻译者则会更注重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译者主体性通过译文中的词语选择、句式表达、语调把控等方面得到体现,从而使译文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
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译者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
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不仅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还需要译者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出优秀的译作。
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制约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逻辑结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的替换。
译者需要在处理这些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时候,面对着种种挑战,同时也要保持对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尊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往往受到了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再表达。
文本特点也对译者主体性产生了影响。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体裁对译者的主观发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文学作品需要译者更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对原文的表达要求更高;而科技文献则需要译者更多地注重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翻译的主体性分析
24
结论与思考: 无认是译者主体还是译者中心,都将更重视语 用功能和宏观语境!(交际论、多元论、文化 论等译论)(许钧,2003)
25
结论与思考:
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从业者的启发是:良心和 职业操守的“鸭梨山大”!(杨恒达,2002) ,(Antonie,1995)
26
结论与思考:
杨恒达,2002,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 ,载谢天振编,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 :上海 外语教育 出版社 。 Antdne,B.1995.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 John ̄ ytlne.Paris:GaJJimard.
4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首先是读者,而且是最积极主动、最 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 (刘世芝,2010)
5
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
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Militia Woman Inscription on a Photo February 1961 So bright and brave, with rifles five feet long, At early dawn they shine on drilling place.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许渊冲译)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首先,译者主体性会带来一些挑战。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又不失去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是需要经验和技巧的。
例如,某篇英语短文中出现了一些文化差异的表述,这就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来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其次,译者主体性也会对翻译结果产生一定的制约。
由于翻译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译者难免会存在主观意识的倾向。
例如,在翻译一篇政治文章中,如果译者对原文中的某个政治观点持有不同的立场,那么可能会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偏见,影响到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如何应对译者主体性? 在面对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时,译者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富有想象力。
在进行翻译前,可以先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和文化译等,以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在翻译中,译者也应该坚持中立、客观的原则,努力避免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总之,译者主体性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制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努力做到客观、准确和富有想象力,以确保翻译结果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对译者主体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 自己的定义。
许钧:狭义上的翻译主体是译者,而广义上 的翻译主体则包括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 者。 查明建:翻译主体包括译者、原文作者、译 文读者,译者是中心主体。 仲伟合:翻译主体性都等同于主观能动性。
译者传统身份的定位
“仆人” “媒婆” “画家” “翻译机器” “隐形人” “传声筒”
原著中信奉道教的人在霍克斯的笔下变成了信奉上帝的人,这似乎有点 滑稽,但仔细想想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面向的读者,这样译似乎更 加合理,更易让读者所认可,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更强调的是它的趣味性, 与霍克斯不同的是,杨译的目的则重在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以英语为母 语的读者对中国了解多一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形象,既 不夸张也不过分强调创造性。因此,译者翻译的文化目的的不同,他们所坚 持的翻译原则也就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品风格也就不同。了解到这一 点,我们对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突然变成一个信奉“上一个“听你那 兄弟鸟嘴,也不怕别人笑耻”有下面两种翻译:
1)You listened to what your brother had said, but you are not afraid of people laughing at us. (Jackson) 2)You just listen to your brother ’s dirty mouth, you don’t care that others may laugh. (Shapiro)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这两种译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米”的不同理解, 其实也是不同的食文化所导致的结果。在我国南方是 以稻米为主食,因此翻译中自然而然地引用“rice”这 一词,而英美人的主食是“flour”,因此他们在他们 的概念中“米”即“flour”。
浅议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浅议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译者主体性是翻译的重要客体。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佛经术语和严复翻译为例,梳理并简单探讨了社会意识形态,当时社会的诗文规范,译者自身文化语言水平,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等因素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作用。
标签:译者主体性制约佛经翻译一.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题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制约因素分成不同的方面。
如原作作者的文风、审美倾向;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不同的语言体系以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
换种说法,制约因素也可能是译者先有的文化基础,译作作者的双语语言能力,译者的阐释方法,译文读者,出版社或者赞助者的要求,以及行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3本文主要想讨论译者自身条件和时代大环境这两个制约因素。
译者自身条件指的是译者本身的知识水平,双语基础,和译者的意志情感审美情趣等非理性因素。
时代大环境指的是整个社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
其中包括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当时的行业规范等。
这些因素成为影响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佛经翻译中的体现佛经翻译中,译者主体受限于佛教在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受到当时诗文规范的限制,而译者主体本身的文化语言水平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1.佛教地位与社会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初期地位低下,道家和玄学盛行,便有了用本土的儒家道家概念和思想解释佛教概念和思想,促进了佛教的融入与传播,被称为格义佛教,即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
当时“格义”的开创和代表人物是支谦。
p?r?mit?原译为道行(今译:波罗密多);tathat?原译为本无(今译:如性);prajn?原译为圣(今译:智、明);sūnyat?原译为虚、无(今译:空);santi原译为静(今译:寂);up?ya原译为无为,自然(今译:方便);进入唐朝时期佛教有了独立的地位。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一、引言翻译从来就不是一项纯语言活动,只有在语言教学时翻译才成为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普通意义上翻译的对象是意义,是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
译者充当的正是这种传递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使者。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力于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关注的是理想的译者该怎么做,完美的译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以“原著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等来严格要求译者恪守“隐形人”规则。
过去,研究翻译只限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而对这两者之外的因素很少谈及,特别是对译者的因素认识很不够。
有人把译者称作“看不见的人”(the invisible man),或比喻成“舌人”,“媒婆”等。
这种观点,就是将译者置于被动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对翻译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译者,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
我国翻译家金圣华基于对翻译的认识和个人的实践,指出“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然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能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
翻译如做人,不能放弃立场,随波逐流;也不能毫无原则,随风飘荡。
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
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可见译者必须是个有思想、有头脑,能够发挥自己主体性的人。
随着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
译者就好比是驰骋在有限疆域的骑士,主体性发挥得法可以让他游刃有余,规矩方圆之中自有其广阔天地。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译者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
本文将对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所受的制约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二、译者身份的理论定位――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译者的身份加以定位。
事实上,翻译就是译者首先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追寻作者的思路,然后综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只有认 了。” 这样的译本富有童趣 , 既符合儿童 Tasa o 【 】 h ga: S ag a oe n r lin n t M . a h i h hi ri Sn n F g n u g E u ain P es 9 7 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 又帮助他们加深对作 品的 La g a e d c to r s,1 9 . 理解 , 达到为他们服务的目的。 作 者 简 介 : 佳 ( 9 3 )女 。 西 南 昌人 , 徐 18~ 。 江 22 自身因素 . 江西外语外 贸职业学院英语 系教 师。 除外部的客观因素外 ,译者 自身的认知结 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翻译过程 中也对译者本身 有一定 的制约。 翻译从本质上看 , 是一种跨文化 的信息传播 。 译者就是两种文化 的信息传播者 , 所以要求译者应具备 良好 的双语应用能力 和跨 文化 意识 。 比如 Su is ev o egt o tde sre f d lh,f r i r o a eta d o bly( 自培根的 O td n r m n n ,f ait.选 r i fSu — i ) “ 书足以怡情 , e 一读 s 足以博采 , 以长才” 王 足 ( 佐 良译 )有的译者将其译成 “ 书可 以使人们 , 读 从中获得愉快的感觉 ,可 以增添光彩及增长才 干” 两种译文对原文 的理解并无 差别 , , 但后者 与王先生的译文相比, 神韵味道尽失, 而且还破 责 任 编 辑 : 双 赵 坏了原文表层结构的j项式排 比特点。由此 可
文化甚 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 关系 。他们 的观点为新的翻译研究取 向提供 了 现 状 。 坚实的理论支持 ,使翻译研究 的范 围进一步扩 2. . 3译者 的读者意识 。按照接受理论的 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 翻译 过程 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 , 第一 3结 论 大, 层次进 一步深入 , 随之对译者主体性 的内涵 观点 , 的研究进一步展开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 翻译 次接受过程是译 者本身与原 作之间的交 流, “ 译 综上所述 。 近年的翻译研究将译者从 “ 隐形 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 文读 者与译文 的交流 和对话是 第二 次接受 活 人” 的身份 中彻底解放出来 , 其翻译的主体地位 翻译 目的而在 翻译 活动 中表 现 出的主观 能动 动 , 这只有 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 但是译者 也慢慢地得到了广泛认可 ,译者主体性规定 了 性” 明建, 0 3 2 。 2 :) , 2 然而 其发挥并 非没有任 在翻译过程 中必须考虑读者 的存在 ,预测读 者 译者在翻译活动 中的主观 能动性 和创造性 , 但 何制约 , 译者无时无刻不在受各种主客观 因素 的接受水平 和审美情趣 。因为 翻译的最终 目的 是同时也规定译者受制约 的被动性。任何夸大 的制约。在翻译过程中 , 原作、 译者所处的特定 是给读者阅读 , 让读者接受 。因此 , 在整个 翻译 或贬低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是不恰 译者 他不仅充当原作 当的。只有将制约因素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相 时代语境、译者的读者意识 和认知结构能力等 过程中 , 的作用是明显 的, 等都是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 的特殊读者 ,而且还要考虑 目标读者以及关 注 结合 , 才可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 陛, 达到真正 的 他们的需求 以及接受能力 。 比如 , 译者在翻译 儿 文化交流 ,使更多的世界文学巨著得 以广泛传 2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童文学作 品翻译时 , 要缩短 自己与作品之间的 播 , 并继续焕发活力, 甚至赋予它们新 的艺术价 21 客观 因素 . 2. . 1原作的束缚 。 1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有 审美距离, 从儿童的期待视野 出发 , 逾越年龄 和 值和审美价值。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原作 , 合 用符 参 考 文 献 主体性 , 有权按照他的认 知结构去解释原作 , 也 心理的鸿沟 , 1谭栽喜. 西方翻译 简史【 .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可 以带有个人 的审美观 , 但译者主观能动性 的 儿童各方面特点的语言把原作 的思想和内容介 【1 9 . 发挥并不是脱离原作随意发挥 ,而是要受到制 绍给本国的儿童。 以马克 ・ 的《 吐温 汤姆 ・ 索耶历 1 91 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 约 的。 虽然译作不是原作的复制品, 它是一种再 险记》为例 :Hi i te a hp e i fr [】 “ s n ll d w ipd hm o 2查明建, o l"h i r k n o rg n ih h a e e a t 2 31. 0 创造的产物 ,但它是对原作 的改写而非随心所 d n i g s me c c l wh c e h d n v r t s- 的边缘谈起Ⅲ.中国翻译, 0 () w pan h t f1 li ta 3吕俊, 向群. 欲 的篡改。例如 ,vnKn 所译的《 Ee i g 骆驼祥子》 e n k e ohn a o ; i d a d n w n tig b ut t 侯 英汉翻译教程 【 . M】 上海: 上海外 h s / d f hm r n w s e i t o f m 20 . 就将 原作悲惨 的结局 变成 了一个大 团 圆的结 s e wa te o i a d ih d h o g ;i 语教 育 出版 社 ,0 1 h ett t h y h r W S n t n o i o l 4刘 翻译 与语 言哲学『 . M1 北京: 中国对外 局, 曾引起原作者老舍先 生的强烈不满。 无论是 s e fl a wa ,t e e f ohi g f r h m t 『1 宓庆. 2 1 0 何种文本的翻译 ,也无论是何种 目的所进行的 d u oscu e . ob tt ucmbd”严维明先生在翻译 时打 翻译 出版 公 司 , 0 . 接 M】 上海: 海人 民 出版社 , 上 翻译 ,不同的译者只能在准确理解原作的基础 破了原句结构 ,将其译为 :他的妈妈怪他吃 了 【】 “ 5朱立元. 受美学【 . 还揍 了他一顿 , 其实他 根本 没有吃 , 对奶 1 8 . 9 9 之上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 , 而决不能背离原 奶油 , 作的客观性 。不同的译 者所译 的作品可以有 自 油的事儿一无所知 : 她分 明是在讨厌他 , 希望他 【 m德蓓. 6 1 论译者的身份[冲 国翻译, 0 ,) J 】 2 o 6 0 (. ia u ee .L n ug,C l e n u 己的风格和特色 ,在翻译方法上有各 自的爱好 走得远远的 。 既然她有那个念头他也没有办法 , 【】 Nd ,E gn A agae utr a d 7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个人风格和特点。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同一段文字时,不同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译文呈现。
译者主体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翻译句式和表达方式来展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翻译技巧和判断力。
译者应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对原文所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同时,译者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结构,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
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翻译功底和个人风格。
不同的译者可能会偏好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在翻译时会注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译文都可能略有不同。
然而,译者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加入个人观点或对原文进行改编。
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是译者的首要任务,译者主体性应确保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并尽量避免过度干涉原文的语义和风格。
作为一名译者,在展现自己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译文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习惯,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词组转换、换句话、比喻等,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总之,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每个译者都应该在符合原文意图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以提供高质量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的展现需要译者具备专业知识和语言驾驭能力,并注重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译者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读者呈现更优秀的译作。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译者的个人风格和翻译能力。
译者应根据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自己的翻译技巧和判断力,以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展现应保持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并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成文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产生的原因及其限制
难免会 出现错误 。如刑法第4 条规定 : 8 死刑只适用 于罪行极
其严 重的犯罪分 子。对于应 当判处死刑 的犯罪分 子 , 如果不 是 必须立即执行 的 ,可以判处死刑 同时宣告缓期 二年执行 。 由 于 死 缓 是 我 国独 创 的 一 项 死 刑 执 行 制 度 , 国没 有 相 应 的 外 制度与之对应 。于是在本句 的翻译过 程中 , 有不少人 曾把 “ 缓 期二 年执行 ” 理解为 “ 死刑犯 间 隔二 年后 再执行死 刑 ”并 对 , 据此 翻译 。这 当然 是错 误的。
得到普遍遵循 的社 会行 为准则。按照法 的创制方式 和表 达形
式 的不同 , 法可 以分 为成文法与不 成文法。所谓成 文法又称 制定 法 , 是指有立法 权或立法性 职权的国家机关 制定 或认可
的 以规 范 化 的成 文 形 式 出现 的规 范性 法律 文 件 。不 成 文法 是 指 南 国家 有 权 机关 认 可 的 、 具 有 文 字 形 式 或 虽 具 有 文 字 形 不 式 但 却 不 具 有 规 范 化 成 文 形 式 的法 , 般 指 习 惯 法 。 律 翻 一 『 怯
在法律制定者 、 译交 际的 目的 , 完成法律信息 和约
者在翻译 过程 中的主体性 不仅存 在 ,所 起 的作 用还非 常重 要 。如许钧 将译者 主体性 的理解 建立在 现代 阐释学 的基础 上, 经过综 合考 量各种 因素之后 认为 , 翻译 是一 个“ 作者 、 译 者 与读者 之间的积极对话 , 而译者处 于这个活动最 中心的位 置 ” 庚 申则从宏观上对 翻译研究各 个阶段 中有关译者地 。I 胡 位 的研 究进行 了梳理 , 且借用 了达尔 文进化论 中“ 并 自然 选 择” 学说 的基本原 理和思想 , 认为 翻译活 动是一 种以译者 为 中心的 , 在一定 “ 生态环境” 适应与选择 ” 中“ 的过 程。 法 是 一 种 规 范 , 由公 共 权 力 机 构 制 定 或 认 可 的 、 须 是 必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一、引言翻译从来就不是一项纯语言活动,只有在语言教学时翻译才成为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普通意义上翻译的对象是意义,是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
译者充当的正是这种传递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使者。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力于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关注的是理想的译者该怎么做,完美的译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以“原著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等来严格要求译者恪守“隐形人”规则。
过去,研究翻译只限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而对这两者之外的因素很少谈及,特别是对译者的因素认识很不够。
有人把译者称作“看不见的人”(the invisible man),或比喻成“舌人”,“媒婆”等。
这种观点,就是将译者置于被动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对翻译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译者,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
我国翻译家金圣华基于对翻译的认识和个人的实践,指出“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然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能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
翻译如做人,不能放弃立场,随波逐流;也不能毫无原则,随风飘荡。
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
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可见译者必须是个有思想、有头脑,能够发挥自己主体性的人。
随着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
译者就好比是驰骋在有限疆域的骑士,主体性发挥得法可以让他游刃有余,规矩方圆之中自有其广阔天地。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译者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
本文将对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所受的制约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二、译者身份的理论定位――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译者的身份加以定位。
事实上,翻译就是译者首先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追寻作者的思路,然后综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
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译 文 : 间 的故事 不 能 比这 个更 悲惨 , 幽丽 叶 人 像 和她 的柔密 欧所 受 的灾难 。( 禺译 ) 曹 古 往 今 来 多少 离 合 悲欢 , 曾见 这 样 的哀 怨辛 谁
酸 !( 朱生 豪译 ) 点评 : 显而 易见 , 禺 的译 文忠 实再 现 了原文 的 曹 意 思 , 跟 朱生豪 的译 文 比起来 , 逊色许 多 。朱生 但 则 豪 的译 文将 译 者 的主 观 能 动 性发 挥 到 极 致 , 仅做 不 到 了忠实 , 还做 到 了通 顺 , 言 自然 , 合 目的与 的 语 符 语 言 习惯 , 给读 者美 的享 受 。 2 .英 国诗 人格 雷 写 过一 首 《 村 墓地 挽 歌 》 乡 其
化 的交 融 。译 者 主体 性 的发挥 不是 没有 限度 和范 围 的 , 否 把 握 好 “ ” 至 关 重 要 的 。请 看 下 列 例 能 度 是
子:
透 明于原 作者 存 在 , 者 也 不 可 能 完 全 的 隐 身 。正 译 如 高宁教 授 指 出 的那 样 , 译 者 对 于 原 著 不 是 被 动 “ 的反映 着 , 是像 镜 子 那 样 简 单 地平 面 成像 …… 从 不 他 一接 受原 著起 , 的 内宇宙就 已经打 开 , 自身 所 他 他 具备 的文化参 照 系统 就 已经工作 ” 。 二 、 者 的 主体性 译
译者 主体 性 的概 念 , 照许 钧先 生 的观 点 , 应 按 “ 该是 把 翻译 的主体 及其 体 现在译 作 中的艺术 人格 自
1 面是 莎士 比亚 名剧 《 密 欧 与朱 丽 叶 》 .下 罗 中 的一句 话 :
原 文 :o ee a t yo oew e F r vr sas r f r o n w o m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选择:译者在面对待翻译的原文时,会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不同译者在同一段原文的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对语义、语气和目标受众的理解。
2. 文化转换: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转换。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文化内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3. 语体与风格:不同的作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来保持文本的风格和语气。
1. 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添加,以免偏离原文的意义。
2. 目标受众的需求: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有时候,译者可能需要放弃一些词句或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翻译任务的要求:有些翻译任务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法律文件或科技文章的翻译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术语。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翻译任务的要求,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以获得最佳的译文。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1 引 言
接受美学理论产生于 2 世纪 6 0 O年代末 , 是 对文学作品研究中以作者为中心和以文本为中 心 这两 种观 点 进行批 判 的工具 ,其代 表 人 物 如 R b aJus Wo gn e 认 为 ,这 两 种 观 点 oe s 和 a l a gI r f s 都 没能考虑 到读者 的积极参 与 , 因而 隔断 了文 本 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没有读者 就 没有文 学作 品的历史 生命 , 文学史 也就 是文 学 的读者接受 史 、 效果 史 。 金元 浦 ,9 77 文 学 ( 19 :3) 作 品要求 读者 通 过其 阅读行 为 与该 作 品进 行 对
和读者之 间的 间接 交流活动 , 比文学作 品 的阅 但
读 活动要 复杂得多 。文学 翻译涉 及到两个 步骤 :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 , 但不是唯一主 体 。根 据接受美 学理论 , 通过文本 与读 者交 作者 流, 因此读者也是主体之一。 同样 , 译者在选择翻 译策略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的各方都是主体 , 因此译者主体性受到原文作者 和译文读者的共同制约。 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 者分属不同文化体系, 因此译者主体性受到源语
探讨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 2 接 受美 学和译 者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 性, 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 来 。”( 查明建、 田雨 ,03 “ 20 ) 具体地说 , 主体性 是 主体 在对 象性活 动 中本 质力量 的外化 , 能动 地 改造客体、 影响客体 、 控制客体 , 使客体为主体服 务 的特性 。”( 玉棵 ,9 5 王 19 ,转 引 自查 明建 、 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个人的认知、情感、经验等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产生的影响。
在翻译实践之中,译者的主体性既能够发挥出独特的翻译风格和创造性,又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影响到翻译效果的质量。
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最后探讨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
1.语域能力和创造性语域能力是指译者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技能。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语域能力,灵活地选择词汇和语言结构,使译文更加贴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增加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译者还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技巧和创造性手段,通过增删、调整、替换等操作,使译文更贴合文化背景和读者接受习惯,从而实现对原文意义的更好表达。
2.文化适应能力文化适应能力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做出合理的评估和应对能力。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和接受能力,使译文能够在文化层面进行良好的对接和传达,实现原文意义的再现。
3.专业素养和审美情趣专业素养是指译者在特定领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包括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对目标语言的准确表达,以及对翻译职责和道德规范的遵守和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审美情趣,始终保持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敏锐感知,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和风格特点,使译文既符合专业规范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实现翻译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1.语言能力的局限性语言是翻译的媒介,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一、翻译主体性的概念和内涵翻译主体性是指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活动中所具有的个体特质和主观意识。
翻译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涉及到翻译人员的知识、经验、情感等方面,对翻译活动的效果以及翻译产物的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
翻译主体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能力:翻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原文和译文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知识。
2. 文化素养: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理解的文化表达。
3. 知识水平: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识,特别是在涉及特定领域的翻译时,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4. 创造意识: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审美能力,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译文更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翻译主体性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发挥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的特质、社会环境、翻译任务的特点等。
1. 个体特质:每个翻译人员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知识和情感,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其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译文表现。
2. 社会环境:翻译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翻译主体性的发挥也有一定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3. 译文用途:不同的翻译任务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专业翻译、文学翻译、商业翻译等,都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发挥不同的主体性。
4. 翻译理论:翻译人员所接受的不同翻译理论对其翻译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理论会对翻译主体性的发挥提出不同的要求。
翻译主体性的发挥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限制:原文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限制会对翻译人员的主体性产生一定的制约,使其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
2. 译文目的:翻译的目的和用途对翻译人员的主体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做出一些妥协,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胡爱香
( 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翻译研究中, 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翻译 理论界的重视。作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 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 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译者 主体性 制约因素
因 此 主 体 性 同 时 又 包 含 受 动 性 。因 而 能 动 性 、目 的 性 和 受 动 性
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不难看出, 译者的一个主动的角色,像 演员一样把原作的内容表演出来, 又像导演一样始终千方百 计地研究如何把原作的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
关 于 译 者 主 体 性 的 具 体 内 涵,近 年 来 仅 在《中 国 翻 译 》上 就 有 诸 多 学 者 讨 论 。 许 钧 在2003年1月《中 国 翻 译 》上 撰 写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和 翻 译 主 体 的 确 立 》一 文 中 提 到“所 谓 译 者 主
体”,他们之间是平等 的 主 体 对 话 关 系 。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是 指 作 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 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其基本特征是翻译 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 文 品 格 和 文 化 、审 美 创 造 性 。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包 括 译 者 的 目 的 性 、自 主 性 、主 动 性 、创 造 性 。译 者 作 为
20世 纪 50年 代 以 董 秋 斯 和 卞 之 琳 为 代 表 的 翻 译 家 主 张 翻 译 应 该 从 内 容 到 形 式 ,全 面 求“信 ”。董 秋 斯 在 其 译 作《大 卫·科 波菲尔》中使用直译的方法,有 些 地 方 甚 至 达 到 了“字 字 对 译 ” 的 地 步,完 全 体 现 了 其 求“ 信 ”的 精 神 。 卞 之 琳 明 确 指 出“ 内 容 : 借形式而表现,不忠实原来的形式,也就不能充分忠实原有的 内容。”
例 (1)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 widowed.(W.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3,3,134- 135)
译1:他 要 借 着 你 做 牵 引 相 思 的 桥 梁 , 可 是 我 却 要 做 一 个 独 守 空 阁 的 怨 女 而 死 去 。 (朱 生 豪 译 )
世 界 》, 每 节 多 以“却 说 ”、“话 说 ”开 头,以“欲 知 后 事 如 何,且 听 下回分解”结尾。如此翻 译 自 然 是 为 了 迎 合 读 者 的 审 美 期 待, 以免自己的译作因引进了有违目标文化图式而引起译文接受
者的审美抵触。在当时文化处于比较封闭的时期,译者的这种 努力避免有违原作审美期待的负面审美反映表现尤为明显。
一 、引 言 翻译从来就不是一项纯语言活动, 只有在语言教学时翻 译才成为纯粹的语言转换, 而普通意义上翻译的对象是意义, 是 信 息 、思 想 和 文 化 的 传 递 。 译 者 充 当 的 正 是 这 种 传 递 信 息 、 思想和文化的使者。传统的翻译理论着力于探讨语言层面的 问题,关注的是理想的译者该怎么做,完美的译文应该达到什 么样的要求,并以“原著中心 论 ”、“作 者 中 心 论 ”等 来 严 格 要 求 译 者 恪 守“隐 形 人 ”规 则 。过 去 ,研 究 翻 译 只 限 于 原 文 和 译 文 的 对 比,而 对 这 两 者 之 外 的 因 素 很 少 谈 及,特 别 是 对 译 者 的 因 素 认 识 很 不 够 。 有 人 把 译 者 称 作 “ 看 不 见 的 人 ”(the invisible man), 或比喻成“舌人”,“媒婆”等。这种观点,就是将译者置于 被动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对翻译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 们逐渐认识到,作 为 原 文 和 译 文 的 中 介— ——译 者 , 在 翻 译 中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发 挥 其 主 体 性 。我 国 翻 译 家 金 圣 华 基 于 对 翻 译 的 认 识 和 个 人 的 实 践 , 指 出“译 者 在 早 期 虽 有 舌 人 之 称 , 却 不 能 毫无主见, 缺乏判断; 译者虽然担当中介的任务, 却不能是卑 微低下, 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翻译如做人, 不能放弃立场, 随波逐流; 也不能毫无原则, 随风飘荡。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 得与失的量度, 过与不足的平衡。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 经 验 , 在 取 舍 中 作 出 选 择 。 ”可 见 译 者 必 须 是 个 有 思 想 、有 头 脑,能够发挥自己主体性的人。随着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越 来 越 多 的 学 者 意 识 到 译 者 主 体 性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译 者 就 好 比 是驰骋在有限疆域的骑士, 主体性发挥得法可以让他游刃有 余,规矩方圆之中自有其广阔天地。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译者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 性 。本 文 将 对 译 者 在 发 挥 其 主 体 性 的 过 程 中 所 受 的 制 约 因 素 进行初步探讨。 二 、译 者 身 份 的 理 论 定 位 — — — 译 者 是 翻 译 的 主 体 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 我们有必要 首先对译者的身份加以定位。事实上,翻译就是译者首先运用 自身的思维能力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追寻作者的思路, 然后 综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无论在理解阶段还是 表达阶段,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到底 何谓译者的主体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 主体性包括 目 的 性 、自 主 性 、主 动 性 、创 造 性 等 , 简 而 言 之 , 就 是 主 观 能 动 性; 主体性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为我性”, 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发 挥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同时, 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作用于客 体, 必然受到客体本身和其它客观环境的条件的制约的限制,
翻译活动的主体,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是原作,要完成翻译的 任 务 ,必 须 充 分 发 挥 自 己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当 然 ,其 主 观 能 动 性 的 发 挥 受 制 于 其 所 处 的 时 代 、其 自 身 的 双 语 文 化 能 力 、语 言 能 力
和理解能力。
三 、译 者 所 受 到 的 制 约 因 素
体意识,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 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
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 结 果 ,即 译 文 的 价 值 。 … … 所 谓‘翻 译 主 体 性 ’… … 是 指 翻 译 的 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心是翻译主体 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而 在 同 一 期 的《中 国 翻 译 》上,查 明 建 也 就 译 者 主 体 性 问 题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观 点 。 基 于“ 能 动 性 、
受动性和为我性辩证统 一 于 主 体 性 之 中 ”这 个 哲 学 分 析,查 明 建提出了 “译 者 主 体 性 是 指 作 为 翻 译 主 体 的 译 者 在 尊 重 翻 译
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 征 是 翻 译 主 体 自 觉 的 文 化 意 识 、人 文 品 格 和 文 化 、审 美 创 造 性 ”。查 明 建 在 文 中 也 论 述 到 应 该 把 译 者 、
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积极实施复述教学的策略, 有利 于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增加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 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听力课
64
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听力课 堂互动教学活动,进而强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 2] 蒋小青.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策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 教 学 专 业 委 员 会 会 报《学 生 双 语 语 报 教 师 版 》第 20期 ,2004. [ 3]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换 ,其 中 蕴 含 着 译 者 富 有 创 造 性 的 劳 动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译 者 的创造性劳动并不亚于原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这主要表现在: 一 、原 作 者 拥 有 自 己 的 人 生 观 、世 界 观,有 按 照 自 己 喜 好 口 味 选择的素材, 并按照自己特有的写作方法创造有自我烙印的 作品,而译者却可以驰骋更广阔的领域,他可以翻译不同时代 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到内容 、时 代 、风 格 各 异 的 作 品 。 二 、译 者是不同文化间的传递者, 他结合两种或多种文化于一身,在 翻译实践中, 译者不但要考虑篇章词句和狭义的上下文的联 系以及原作所传递的时代风貌和文化精神, 而且还要考虑本 民 族 的 文 化 背 景,考 虑 作 品 的 思 想 风 格 、作 者 的 世 界 观 、创 作 目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 格,以 及 读 者 的 需 要 和 译 文 可 能 产 生 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效果。正因为如此,翻译不是原作的简单翻 版,而是一种译者的再创造,渗透了译者对于原文文本内容的 理解、阐释和传达。译者是一个与原作平等的 “艺术创造 主
主体的综合特征, 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 质 。但 他 (陈 先 达 )忽 略 了 主 体 性 还 有 受 动 性 的 一 面 。主 体 性 说 到底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主体性只有在 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理解主体 性 内 涵 时 要 避 免 两 种 极 端:一 是 无 视 客 体 的 制 约 性 ,过 分 夸 大 主 体 能 动 性;二 是 过 分 强 调 客 体 的 制 约 性 ,完 全 排 除 主 体 能 动 性。”后来也有许多学 者 对 译 者 主 体 性 内 涵 作 了 一 定 的 研 究, 或者引用以上定义,或者作出类似的解释。从上文的几个定义 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都关注创造性, 每种解释都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