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

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

(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一.引言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翻译概论--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翻译概论--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Babel的词义: 1. “Babel”的本义是指“上帝”、“人的圣父”和“上 帝之城”。 2. 由于出现了“变乱语言”的事件,这个词就有了“混乱” 的含义,于是“混乱”就成了对“Babel”的翻译。 这个语言本身就带有混乱的标记,错误地意指错误的东西, 即Babel,混乱也。于是翻译就成了必需而不能完成的任 务,它就像是由一场关于名字占用问题的争夺战引起似的。 在两个绝对专有的名词之间,翻译任务为人所需,但却又 无法完成。翻译不可能,但却必须翻译,那么唯一的出路 便是不再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去“忠实”的翻译,而是赋 以翻译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追求。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从“忠实”和“客观”的理想到“客观”的“不 忠实”的现实
体现:
·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 ·叶君健 ·范存忠 ·傅 雷 ·学者的翻译研究 ·钱钟书 ·雅克·德里达
• 翻译文学作品,目的 是使读者的感受与作 者当初写作时的感受 一样或差不多。但文 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 是科学,这里面有 “朦胧”和“似与不 似之间”的成份,要 用像数学那样精确的 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 能的。
杨宪益夫妇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的。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是 “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所以文学被看做是有用的政治斗 争的工具。所以译文中将宋江批判成了 capitulationist, 即:“投降主义分子”这完全是为了和当时社会的“阶级斗 争”相适应的。 相比之下,霍克斯的译文就拥有更多的自由,没有受太对的 社会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差异的背后,是一条 无法跨越的鸿沟,不仅造成翻 译的“讹”,更是在根本意义 上宣判了翻译的不可能。 ·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 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是指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还会受到文本、社会环境和主体三个方面的影响和限制。

本文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翻译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汉语文本被翻译成英语,其中包括文学、金融、时政等各个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府的“窗口”,其英语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中国政府的声音。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例行公文,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报告通常分为三部分:一年来的工作回顾,当年的工作任务,政府的自身建设;其他方面包括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等。

国家总理在“两会”發表政府工作报告后,将引起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讨论与分析,是重要的“指向标”,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译者主体性概念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盛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以及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查明建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作为动作执行者及主体的译者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译者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

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自己的视域和原著的视域,译者发挥能动性就是达到这种融合的必备要素,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另一方面,因为译者的翻译行为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译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如当时时代的话语与权力束缚、政治外交关系等,表现为译者的受动性。

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

语言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武婷婷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中译者应尽量减少自己观点的介入。

而在意义多元化的语境里,译者的主体性渐渐凸现,译者在促使不同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译者和原作者都是在各自的语境下建构不同的文化。

《道德经》翻译为英文,译者不仅是单纯的语言中介者,其创造性也有所发挥。

关键词:译者的主体性;《道德经》翻译一、译者主体性与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一)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漫长发展中,译者一直生活在原文作者的阴影之中,努力使自己做“隐形人”,处于“一仆二主”的尴尬地位。

随着翻译理论从原文到译文的转变,译者的身份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的变化。

翻译理论研究者终于意识到,作为翻译活动的最终执行者,译者是翻译研究最不应忽视的一维,“与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相比,译者主体属于译学本体论范畴,是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葛校琴,2006:14)。

查明建,田雨(2003)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意识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二)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杨武能是较早注意翻译主体问题的学者代表。

他认为译者首先是阐释者,同时是接受者,更是创作者;文学翻译的主体是人,即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原作和译本都是他们创作的客体;在此过程中,译者无疑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许钧则从整体上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位置,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其他的学者也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总结和反思。

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不再仅限于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对从事法律翻译的译者的主体性也有所研究。

另外,也突出了实证性个案研究。

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视角被引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有阐释学视角、译语文化视角、多元互补理论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女性主义视角、适应选择论视角以及解构主义视角。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阐释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文章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译者的选择、理解、表达和创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文章将总结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升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需要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还需要在目标语言中进行再创造,实现原文意义的传递和再现。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上,更体现在对目标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这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

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表达目标语言。

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受到原文作者、目标语言读者和翻译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自身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原文意义的准确传递和再现。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对于翻译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以实现翻译活动的最优化和最佳化。

三、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在阐释学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具有主体性地位,但译者发挥主动性并不意味着任意篡改或胡译乱译,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由于英汉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在阐释原作时发挥其创造性。

另外,译者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成长背景、教育经历、思想个性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呈现出个体差异。

本文从选词用词、句式结构和篇章翻译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词汇层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词义选取、搭配和顺序上存在差异,在进行翻译时,有时无法完全逐字对应。

在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善用动词,所以可以进行词性转换,将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

如选段的第一句中caught by her charm,陈良廷翻译的版本为:“给她的魅力迷住”;戴侃、李野光译为:“为她的魅力所迷住”。

这两个译本都保留了charm一词英语的名词词性,而傅东华译本将这一词译为“极富于魅力”,译为了动词。

这样的翻译使行文更具动态,符合汉语的特点。

这里虽呈现出局部的不忠实,但可以体现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和匠心之独运,使作品可读性更强。

另外,这本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众多,但都各具特点、性格鲜活。

如郝思嘉坚强、有魄力、争强好胜;梅兰妮娇怯、温柔善良、稳重端庄;黑妈妈默默付出、严慈兼备、忠心耿耿。

在翻译时,同时也要对注意人物的塑造,既要保留形貌,又要传递神韵。

在原作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描述:“……the heavyones ofher florid Irish father.”对于heavy这个词,陈良廷译为“粗野”,戴侃、李野光译为“粗犷”,而傅东华译为“豪爽”。

郝思嘉这个人物,在性格上是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于一身的,但同时她作为一个富裕贵族家庭的女儿,她的仪态是高雅、得体的,故译为粗野、粗犷和郝思嘉的形象并不完全贴合。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两英译本中的谶言翻译为例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两英译本中的谶言翻译为例
— —
以《 浒传》 水 两英译本 中的谶 言翻译 为例
欧晓南 , 贾德 江
( 南华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衡 阳 4 10 ) 20 1

要: 译者主体性贯 穿于翻译 活动 的全过程 , 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一种创 造意识。它表 现在 译者接受原 它
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任 何一种翻译活动都 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 和理解。 因此 , 每个 译者 的理 解方 式以及 对文本
而富, 遇州而迁 ( 七十回本 ) 遇水而兴( / 一百 回本) 遇 ,
江 而止 。
这四句偈语实际上是对鲁智深一生命运的一个暗
示 和总结 。遇林 而 起 , 指鲁 智深 遇 到 与 “ ” 有关 的 林 字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 《 的译 本 不在 少数 , 而大多 数是 以节译 本 出现 , 有两个 英译 本
沙博理译( 沙译 )T k tni t r t p s r :ae c o eo s r p a i n h fe , o e
i e mo n a n ,f u ih a d t e wae s u at a n t u t i s l rs mi h tr ,b t h l t h o ter e .’ 5 h i r [ 0 v ]
容 :第一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 “ 第二体现
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 。两者相互融合并贯穿 于翻译过程 的始终 ”3 【 。可见 , 者在翻译 中充 当着 ] 译 读者、 阐释者和再创造者的多重角色, 这无疑会给翻译 作 品融 入个人 风格 。
《 水浒传》 五回( 第 原文 以沙译一百 回本为参照) 智真长老临别赠给鲁智深 的四句偈语 : 遇林而起 , 遇山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_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_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作者:张晓菲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7期摘要:在《呼啸山庄》的众多译本中,杨苡和方平的两个译本广受读者欢迎。

两位翻译家都受过良好教育,翻译态度亦都勤恳认真,但两个译本在人称称谓、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的选择和斟酌方面大有不同,甚至译者在译序和译后记中体现出的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从描写翻译学理论出发,探讨了译者的性别差异、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学术背景对译本的巨大影响,彰显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忠实原作为基准,否则就是胡译乱译了。

关键词:《呼啸山庄》;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性别差异;时代社会背景;学术背景1.导言《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也奠定了她作为英国小说家的地位。

尽管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曾饱受争议,但现在普遍认为,该书在艺术上超过了《简·爱》。

杨苡和方平分别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将该书译成中文。

两个译本都广受当时的读者欢迎,但细细读来,大有不同。

两位译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翻译的态度又极其认真,如果仅从传统的规范性翻译批评角度来审视两个译本的语言转换是否忠实,是否流畅,则很难解释两个译本为何在人称称谓、词汇选择、句式变换和语言风格等上有那么多的不同。

而若从描写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突显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的性别差异、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学术背景来探讨两个译本的差别,则比较顺畅合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描写翻译学理论兴起,译者的主体性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

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partiality),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

在这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即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manipulation)。

因此同一个原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肖飒摘要:近些年有关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突出了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但实际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作者和读者皆为翻译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译作是这三者智慧的结晶。

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的关系。

为保证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从主体性研究延伸到主体间性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及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关键词:译者;翻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是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毫无疑问,是译者在进行翻译。

但长期以来,纵观中西翻译史,译者的主体地位始终未得到确立。

直到1980年,翻译研究者才把译者为翻译主体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研究。

从此之后,就译者是翻译主体一说再无反对声音出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翻译主体争论和研究的重点进而转向翻译主体包括哪些成员与怎样界定翻译主体等问题。

一、国内翻译主体研究现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于1980年开始引入我国。

在它的影响下,国内翻译理论从传统研究阶段迈向了现代研究阶段,有关翻译问题的研究也相继展开。

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人员包括:杨武能、许钧、谢天振、查明建、屠国元等。

在《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中,杨武能辩称,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通常是人,主体和客体也是相互对应的。

因此,他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都是人。

”也就是说,作家、翻译家、原著、翻译作品及其读者这五个要素中,原著和翻译作品仅是一种工具或传播工具。

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承载者是创造的客观对象。

在所有这些创造性活动中,翻译者无疑是中心人物,并且扮演着最积极的角色。

在原著和作者面前,他是一名读者;在译本和译文读者面前,他又成了一名作者。

(1)谢天振在《译介学》中表示,除了将翻译者和读者视为翻译的主体之外还包括接受環境。

很明显,这与他所讨论的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有关。

(2)从研究和实践的角度看,刘宓庆认为翻译理论的研究者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个人风格和特点。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同一段文字时,不同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译文呈现。

译者主体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翻译句式和表达方式来展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翻译技巧和判断力。

译者应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对原文所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同时,译者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结构,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

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翻译功底和个人风格。

不同的译者可能会偏好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在翻译时会注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译文都可能略有不同。

然而,译者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加入个人观点或对原文进行改编。

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是译者的首要任务,译者主体性应确保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并尽量避免过度干涉原文的语义和风格。

作为一名译者,在展现自己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译文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习惯,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词组转换、换句话、比喻等,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总之,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每个译者都应该在符合原文意图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以提供高质量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的展现需要译者具备专业知识和语言驾驭能力,并注重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译者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读者呈现更优秀的译作。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译者的个人风格和翻译能力。

译者应根据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自己的翻译技巧和判断力,以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展现应保持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并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顺应论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IT狂人》字幕中译为例

顺应论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IT狂人》字幕中译为例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顺应论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IT狂人》字幕中译为例栗艺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英语情景喜剧以其短小、集与集之间关联性弱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国人观剧的首选。

而字幕翻译则是该类剧能否成功的关键。

本文以《IT狂人》字幕翻译为例,在顺应论视域下,探索该剧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如何发挥其主体性,旨在为英语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英语情景喜剧;语言顺应论;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栗艺(1992.4-),女,汉,河南漯河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40-021.引言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渐多样化,国产剧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剧。

加之,由于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时光并不多。

因此,短小、集与集之间关联性弱的英语情景喜剧便成了众多国人的选择。

而获得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IT狂人》正是此类剧。

该剧讲述了发生在电脑白痴主管Jen 、高智商低情商的IT男Moss和自认为英俊潇洒的IT男Roy之间的各种趣事。

讨喜的人物设定、幽默的台词和浮夸的表演将英式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不过,英语情景喜剧的传播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即一些字幕译者在将源语转化为译语时,造成了源语幽默感的丢失或部分丢失,使得译语受众难以获取与源语受众同等的幽默感受。

然而,在《IT狂人》的字幕中译中却并未出现这种情况,其所选择的语言给译语受众带来了同等甚者更甚的幽默感受,而能取此佳效必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因此,本文选取《IT狂人》的字幕为语料,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探索该剧字幕译者如何发挥其主体性,动态地进行语言选择,以期为以后英语情景喜剧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2.理论背景语言顺应论由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

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

2472020年44期总第536期ENGLISH ON CAMPUS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文/李淑杰循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翻译出来的译文需要被人接受,并传达一种交际环境。

忠实法则是指,在译文以及原文连贯性基础上,对不同语际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把握,并忠实于原文的含义。

目的论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是重要的指导方针,可以帮助译者跨过语言的障碍与层次,突破文化框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中,源语地位降低,认为目的决定手段。

影视翻译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需要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接受。

影视翻译有着非常强烈的商业性,还具有市场化特点,需要满足观众的需要,需要得到观众的满意才可以获得高票房、高收视率,才能达到应有的商业目的。

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以观众满足为目的,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视剧翻译具有通俗性、广泛性特点,在语言的逻辑性、感染力以及艺术表现上需要更高的要求。

第二,向观众传达一定的信息。

翻译并不是语言的转换,还在于文化层次,在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碰、交流。

在英文影视作品中,有很多特殊文化的含义,是我国观众不知道,或者难以理解的,这些文化因素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处理。

因此,译者不仅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还需要了解两国的文化,这也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将译者的主体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三、影视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影视行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影视作品都需要配译文,从而向世界各个国家输出,并实现文化信息的交流。

配有字幕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观众的喜爱,让观众可以了解到影视剧的内容,还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

影视字幕翻译有着瞬时性特点,一般在剧中人物说话的同时,同步出现,并且文字显示的时间比较短,字幕的长度也不宜长,需要适应观众的阅读视野,一般大约十几个字。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选择:译者在面对待翻译的原文时,会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不同译者在同一段原文的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对语义、语气和目标受众的理解。

2. 文化转换: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转换。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文化内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3. 语体与风格:不同的作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来保持文本的风格和语气。

1. 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添加,以免偏离原文的意义。

2. 目标受众的需求: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有时候,译者可能需要放弃一些词句或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翻译任务的要求:有些翻译任务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法律文件或科技文章的翻译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术语。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翻译任务的要求,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以获得最佳的译文。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标 文 本 还 牵涉 到 影 响译 者做 出 策 略 选择 的 各种 因 素 而 译 者 在 翻 译 活 动 中的 主 体 地 位 也 越 来越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在 文 学 翻



) 译 者 主 体 性 中的 能 动 性 能动性指对外 界 或 内部 的 刺激 或 影 响做 出 积极 的 有选 由此 类 推 译 者 的 能 择的反应或 回答 动 性是 指译 者根据 自己的 意 愿 做 出 翻 译 选 择 和 实 施 翻 译 行为 的能 力 译 者 的 能动 因 素包括 译 者 的 翻 译 目 的 译 者 的 文 化 意识 以 及 译 者 的 审 美意 识 文 化意 识 指 的是 译 者 的 种思 维方 式 对文 化的有 意或 无 意 的判 断和 敏 感






前言

“ ”
在传 统 翻 译 研 究 中 作者 中心 论 和 文 本 中心 论 占据 了 绝 对 的 统 治 地 位 ; 忠 实 和 等 值 被 认 为是 翻译 的 最高 标 准 ; 译 坛 的 注 意 力 往 往 集 中在 翻译 的 性 质 标 准 技 巧 和 种 种研 究 方 法 的 争 论 作为 翻 译 文 化 的 创造 者 译 者 在翻 译过 程 中 被认 为 是 完全 被 动 透 明 的 就像 个忠 实 的 仆
jj 毒 辫 赣 辫 鬻 ?爹 蒺≯≥ ■㈣㈣ 鬻 黧 蘸 ㈣黑
j
浅 谈 文 学翻 译 中的 译 者 主 体 性
孔 蓓蓓 宁 夏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75 0 02 1
译 中 译 者 主 体性 是 客 观 存在 的 本 文 从 能 动性 和 受 动 性 两 个方面 来 分 析影 响 译 者 的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操控中的彰显——以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操控中的彰显——以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为例

的 制 约 。但 是 译 者 是 翻 译 的 主 体 , 具 有 创 造 性 的 主 体 , 是
译者 在 翻译 过程 中同 时也 能动 地 发挥 了创 造性 。本 文通 过 研 究 徐 志 摩 的 诗 歌 翻 译 .说 明 译 者 在 翻 译 操 控 中 同 样 也能 发挥 主 体能 动性 。 面 赤 ,眼 胀 头 昏在 地 下 打 滚 ” “ 儿 陷 在 肉 里 有 一 寸 来 深 ,箍 浅 ” 甚 至 威 胁 :把 你脑 浆 都 勒 出来 哩 ! 这 里 , 像 有 悲 悯 , “ ” 哪 好 生之德 的圣 僧 . 多 的是残 酷 冷漠 的统治 者嘴 脸 。 更 3猪 八 戒 的 性 格 特 点 。相 比 于 孙 悟 空 . 僧 当 然 有 理 . 唐 由更 偏 爱 猪 八 戒 。 首 先 在 性 格 上 ,他 比 孙 悟 空 要 乖 巧 得
素 。 徐 志 摩 的 诗 歌 翻 译 是 以 “ 四 ” 背 景 的 . 时 候 的 五 为 这

引言

系列革命运 动和文化思潮运 动 , 新文化运动 、 如 白话
根 据 操 纵 学 派 的 理 论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不 能 任 意 发 挥其 主 观作 用 , 多 因素 制 约着 译 者 主体 功 能 的发 挥 . 许 如赞助商 、 识形态 、 学 、 化背景 、 识水平 、 译 目 意 诗 文 知 翻
操 控 下 进 行 翻 译 实 践 活 动 的 。 是 , 种 操 控 不 仅 包含 被 但 这
动 操 控 , 且 包 含 主 动 操 控 , 是 翻 译 主 体 性 受 到 压 抑 和 而 它 获 得 张 扬 的 对 立 统 一 。译 者 作 为 翻 译 的 主 体 , 主 体 能 动 其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日渐成为翻译界人士普遍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本文从电影片名入手,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原电影名理解阶段,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译名表达阶段。

一、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问题,这说明了翻译研究的重点正在转向译者的作用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翻译学思潮和文化学的兴起与繁荣使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不再被认为比原文作者次要,而认为译者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译作是原作在后世的延续。

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种艺术上的再创作,电影名翻译绝对不能够脱离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作为翻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再被仅仅看作是掌握了两门语言的人,而应该被看作是具有能力才干的、主体性的、可以被描绘出来的、可以被探讨的活生生的人。

译者的这些特点也使本文作者获得了更多的兴趣和动力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尝试通过结合电影名,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英语电影名汉译中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目前,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对译者的主体性有着不同的理解。

查明建和田雨(2003:19~24)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译者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源语文本进行吸收、消化和艺术再创造,能动地“操纵”源语文本,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
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
“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

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尺度。

我们常把文学翻译家比作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又要舞姿优美,又难免时时受到羁绊。

因为文学翻译被归结为一种艺术再创造。

但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里进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意和形。

再则译者还要受到译文读者的制约,顾羁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所
以会出现同一时代为迎合不同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的读者群,出现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的现象。

忽视这两种限制的其中之一,译文都难以获得成功。

总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必须在不损害原著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进行。

三.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对译本风格的影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文学翻译中出现了很多对该文本的译作。

其中张经浩教授和孙致礼教授对原作《爱玛》的翻译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翻译动机和审美标准都会在译本中呈现迥然不同的翻译风格。

就拿英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小说之一简·奥斯汀的《爱玛》来说。

对于这部精典之作,国内有两个译本极具代表性。

其一是孙致礼教授的《爱玛》译本,改译本通顺流畅、用词精确、忠于原著,异化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洋味”十足,在翻译中体现了准确而完整的再现原作这一翻译准则并展现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思想。

其二是张经浩教授的译本,该译本简洁流畅,行文自由随性,对译文句式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改造。

针对特殊的潜在读者,译者采用了中国特色的语言形式,译文中带有明显的归化痕迹。

两位教授的译文风格大相径庭,充分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

以下这段文字就是很好的例证。

如《爱玛》第一章第二段:she was the youngest of the two
daughter of a most affectionate, indulgent father; and had, in consequence of her sister’s marriage, been mistress of his house form a very early period. he mother had died too long ago for her to have more than an indistinct remembrance of her caresses; and her place had been supplied by an excellent woman as governess, who had fallen little short of a mother in affection.(jane austen: emma, ch.1)
孙译:爱玛有个及其慈爱的父亲,对两个女儿十分娇惯,而爱玛又是他的小女儿。

由于姐姐出嫁的缘故,爱玛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女主人。

母亲去世的太早,她的爱扶只给爱玛留下个模模糊糊的印象,而取待母亲位置的,是个十分贤惠的女人,她身为家庭女教师,慈爱之心不亚于做母亲的。

张译:她父亲极为慈祥,对女儿百依百顺,而她又是一对千金小姐中的小的一个。

姐姐出嫁后,她小小年纪就成了一家之主。

她母亲去世早,关于母亲的爱抚,她的印象早已模糊了,可是她的家庭女教师是个贤德女人,待她如同慈母。

从这一段的译文可以看出,孙致礼教授的译文通顺流畅,用词精确并具有明显的异化风格,洋味十足。

尤其是把“in consequence of her sister’s marriage”译成“由于姐姐出嫁的缘故”;将“and her place had been supplied by an excellent woman as governess…”翻译成“而取代母亲位置的,是个十分贤惠的女人,
她身为家庭女教师…。

”完全符合孙教授一贯的翻译风格: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语言形式。

张经浩教授的译文采用了非常地道的中文表达方式,在用词方面他选择了汉语式的词语,比如千金小姐、贤德、慈母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

与张经浩教授惯用的归化翻译风格不谋而合。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化语境中的体现
在文学翻译中,不同文化环境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会不自觉地融入本族文化的行文习惯。

在对一些特定词语的翻译,译文会带有浓厚的本族文化特色。

对我国古典文学奇葩《红楼梦》的翻译,属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最具代表性。

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对称谓和建筑名的翻译能充分体现译者文化语境的不同在翻译中的体现。

比如说: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所),杨译:the happy red court,而霍译: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贾宝玉的别号“怡红公子”的翻译,杨译:the happy red prince, 霍译:green boy.同一个称谓,同一处寓所,在两种英译版本中有不同的译法,充分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截然不同给的翻译风格。

“ red”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喜庆,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象征着血腥、暴力和死亡。

“green”绿色则象征着生命,快乐和健康。

《红楼梦》中王熙凤经常称贾老太太为“老祖宗”。

杨译:our old ancestress.而霍译:grannie dear. 在中国文化中“祖宗”是对师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语
言表达方式,这种对贾老太太的称谓既表现了对她的尊重又能体现出她的绝对地位。

而霍译的“grannie”只是符合英文中对老奶奶的称呼,感觉亲切,但没有表现出贾老太太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充分体现在译文的翻译手法和风格上。

四.结语
译者不应当被视作隐形人、原作者的影子。

译者在翻译再创造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和努力应该被人们任何和重视。

在翻译中充分肯定译者的主体性,让读者能够让译者发挥自身的风格特色,与此同时也能让读者从不同译者风格的翻译作品中去领略原著的内在精髓。

这才是翻译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崔燕. 文学翻译中应提倡译者风格.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 6 no.4 2007.8
[2]刘茵. 译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风格—从译者主体性看《爱玛》的两个中译本[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 19(6):80-83
[3]廖志勤. 文化语境阈限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 2007.6
[4]来春燕. 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红楼梦》两译本对比研究.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刘雪梅.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1期 2010年11月
作者简介:任露(1984.6—)女,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