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精选文档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要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首先必须与女性主义结合起来, 女性主义又是跟女权主义、 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
他们共同 的基调就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 改变女性受歧视、 受压迫的现状。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 女性主义者们发现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不仅存在于受教育权、 就业权和选举权等社会政治领域, 并且在 文化领域内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此,女性主义首次将性别引入到对文学批评的研究中,旨在揭示女性在社会、历史、文化中 处于最低层的根源, 通过探讨性别与原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统的以男权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发起挑战, 从而达到赋予女性话语 权、提高女性社会政治地位、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汲取了女性主义思想的精髓,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兴起便一路高歌,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 众多翻译理论中脱颖而出, 以迅猛的势头不断发展起来。
其代表人物包括 Simon, Flotow, Chamberlain, Godard 等。
从理论上 来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翻译观、 后殖民主义翻译观(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1. 引 i=r向传 以及文化学翻译观如出一辙,都具有全新的研究视角, 突出强调 翻译的政治性。
翻译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是来自孟加拉国的斯皮瓦克于 1993 年在《局外的教学机器》书中提出的命题,主要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呈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主观因素涉及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客观因素则是含媒体、出版社、期刊等在内的赞助人制度、作为成果的译作以及暴力与挪用等层面。
在书中,作者对“翻译的政治”的内涵、外延以及产生的语境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其中包含的权利内容作了深刻的讨论,将此命题推上了科学化的轨道。
翻译的政治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学、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等领域。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
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
(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是指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还会受到文本、社会环境和主体三个方面的影响和限制。
本文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翻译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汉语文本被翻译成英语,其中包括文学、金融、时政等各个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府的“窗口”,其英语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中国政府的声音。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例行公文,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报告通常分为三部分:一年来的工作回顾,当年的工作任务,政府的自身建设;其他方面包括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等。
国家总理在“两会”發表政府工作报告后,将引起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讨论与分析,是重要的“指向标”,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译者主体性概念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盛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以及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查明建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作为动作执行者及主体的译者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译者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
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自己的视域和原著的视域,译者发挥能动性就是达到这种融合的必备要素,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另一方面,因为译者的翻译行为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译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如当时时代的话语与权力束缚、政治外交关系等,表现为译者的受动性。
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
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导言: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是将电影原文中的内容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呈现给观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态度、观点和情感倾向,以及对于原文的个人解读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对翻译质量和观众理解的影响。
一、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1. 译者主体性对传达电影信息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影响着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译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原文进行解读,然后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
译者在选择词语、句型和句子长度时,会受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译者主体性对观众理解的影响电影字幕翻译的目标是将电影内容准确、流畅地呈现给观众。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原因,完全实现准确的翻译是困难的。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进行调整和适应。
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甚至影响到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和形象。
二、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方式1. 对对话和对白的选择和调整电影中的对话和对白是传递剧情和角色性格的重要途径。
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倾向,在保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和适应。
例如,原文中的幽默或讽刺成分在翻译中可能需要进行增强或削弱,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对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补充电影中经常涉及到各种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这些内容对于非相关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观众的背景和认知水平进行解释和补充。
通过对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译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涵和意义。
3. 对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的转化和调整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随着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在译者主体性中看到了翻译的重要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对风格特色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译者主体在翻译中有了很高的重视,正是由于译者主体在发展中的体现,才让世界的各国观众互相沟通与交流,突破国界语言的障碍,享受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主体性在多层次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来尽可能地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多元化;多层面;翻译;体现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体系的人。
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认为翻译是一种定向的解码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已被渐渐的打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并与西方理论基础相结合,并对中国的翻译做出了努力与贡献,译者逐渐成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体性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都有很大的体现。
1、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在翻译工作时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及语言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入到翻译中,这种形式的翻译在翻译中时不可避免地。
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译者需要语言的反复推敲与文化知识来弥补文化之间的差异。
译者不仅要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转化,以便于读者的解读。
译者运用文化背景与文化修养对作品中的典型和特色变现的淋淋尽致。
译者在翻译中占了主体,需要译者通过文章把更深曾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
译者在翻译的主体性在一定限度上体现着对文学作品的曲解,所有译者要有主观的判断才能使创作目的和意图没有极大地偏差。
2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多层面2.1文化层面的体现译者主体在文化方面反映着主体性的目的和需求,在文化方面难免避免不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语言斗争的文化色彩。
也正是这种的文化特质,才能使译者在文化领域的辨别能力。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两英译本中的谶言翻译为例
以《 浒传》 水 两英译本 中的谶 言翻译 为例
欧晓南 , 贾德 江
( 南华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衡 阳 4 10 ) 20 1
摘
要: 译者主体性贯 穿于翻译 活动 的全过程 , 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一种创 造意识。它表 现在 译者接受原 它
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任 何一种翻译活动都 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 和理解。 因此 , 每个 译者 的理 解方 式以及 对文本
而富, 遇州而迁 ( 七十回本 ) 遇水而兴( / 一百 回本) 遇 ,
江 而止 。
这四句偈语实际上是对鲁智深一生命运的一个暗
示 和总结 。遇林 而 起 , 指鲁 智深 遇 到 与 “ ” 有关 的 林 字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 《 的译 本 不在 少数 , 而大多 数是 以节译 本 出现 , 有两个 英译 本
沙博理译( 沙译 )T k tni t r t p s r :ae c o eo s r p a i n h fe , o e
i e mo n a n ,f u ih a d t e wae s u at a n t u t i s l rs mi h tr ,b t h l t h o ter e .’ 5 h i r [ 0 v ]
容 :第一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 “ 第二体现
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 。两者相互融合并贯穿 于翻译过程 的始终 ”3 【 。可见 , 者在翻译 中充 当着 ] 译 读者、 阐释者和再创造者的多重角色, 这无疑会给翻译 作 品融 入个人 风格 。
《 水浒传》 五回( 第 原文 以沙译一百 回本为参照) 智真长老临别赠给鲁智深 的四句偈语 : 遇林而起 , 遇山
从顺应视角看汉诗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8 9 7年 , 益 于 进 化认 识 论 (v lt nr ps mooy 得 eo 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yeie lg ) uo t
的语言顺应论 ( igii A at i hoy 由比利 时语 言 Ln usc dpa o T er ) t tn
学 家 耶 夫 ・ 索 尔 伦 (e eshee ) 式 提 出。 19 维 Jf r urn 正 V c 9 9年
歌的英语翻译不是普通的翻译 事业 。它涉及到诗歌原作 、 译 者 、 文读者与译语环境等不同的重要领域 。作为语用学 中 译
一
语言使用 中, 语言选择必 须与语境相顺 应。语境 分两大类 ,
即交 际语 境 和语 言 语 境 。交 际 语 境 又包 括 社 交 世 界 、 理 世 物 界 和 心 理 世界 。 维 氏 ( 9 9 在 语 言 顺 应 理 论 中 指 出 , 言 19 ) 语 的 选 择过 程 是 语 言 结 构 与 语 境 之 间 的 动 态 顺 应 过 程 。 语 言
中图 分 类 号 : 5 H1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1 1 (0 9 0 0 8 0 17 0 2 20 )2— 0 5— 3
让国外读者充分领略并欣 赏中国古典 传统文化 的广博 浩繁 , 是众多翻译工作者毕生为之奋斗 的 目标 。其中诗歌翻
译 是 文学 翻 译 中 最 难 处 理 的 文体 。诗 歌 是 内 容 、 式 、 格 形 风
符 蓉
( 中南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40 7 ) 10 5
摘
要: 诗歌翻译 的过程 , 实就是诗语顺应再造 、 其 选择再 生的过程 。文章 以汉诗英译 为平 台, 用语 言顺应论 来描绘 与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关雎》英译本的比较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
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引言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
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
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说, “ 译者主体性 是指作为翻译主体 的译 者在尊重翻译对
作 为 一 种 艺 术 上 的 再 创 作 , 电影 名 翻 译 绝 对 不 能 够 脱 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 目的而在翻 译活动中表现 出的主 离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译 者 作 为 翻 译 工 作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不 观能动性 ,其 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 自觉的文化意识 、人 文
贯穿于整 个翻译活动过程 之中 ,是具有 主观能动性和 创造 的理解 。很 多英文 电影 以人名为片名 ,但在翻译时译者 不 性 的个体 。在从事翻译 活动时 ,译者 以 自身文化 为参 照对 应 当对其采用字 对字 的翻译 ,而应从影片 的整 体 内容来把 源语 文本进行吸收 、消化和艺术再创造 ,能动地 “ 操纵 ”
( )译 者对 翻 译 策 略 的选 择 二 何 跃 敏 ( 9 7 4 ~ 4 )认 为 ,好 的译 名 “ 要 有 艺 19 : 1 3 既
度 ,联想—— 不仅体现在译 语文本 中,而 且它们是必 不可 术性 ,又要有实用性 ”。包惠南 ( 0 1 2 0 )指 出,影 视片名
少 的 ” ( o i sn 1 9 :2 9 2 O 。此 外 ,译 者 的语 的翻译 “ Rb no , 9 1 5~ 6 ) 既要符 合语言规 范,又要富有艺术魅 力,既要忠 言 转 换 水 平 、 认 知 水 平 、跨 文 化 知 识 、主 观 审 美 意 识 、语 实于原 片名的 内容 ,又 要体现原名 的语 言特 色 ,力求达 到
言表达功 能等 等,都会交叉 地作用于原语文 本和译本 中。
一
、
引 言
更 多的兴趣和动力对其进行研 究。本文尝试通过 结合 电影 二、译者主体性 目前,国 内许多学者 从不 同的角度对译者 主体性 问题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一、译者主体性与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漫长发展中,译者一直生活在原文作者的阴影之中,努力使自己做“隐形人”,处于“一仆二主”的尴尬地位。
随着翻译理论从原文到译文的转变,译者的身份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的变化。
翻译理论研究者终于意识到,作为翻译活动的最终执行者,译者是翻译研究最不应忽视的一维,“与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相比,译者主体属于译学本体论范畴,是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明建,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意识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杨武能是较早注意翻译主体问题的学者代表。
他认为译者首先是阐释者,同时是接受者,更是创作者;文学翻译的主体是人,即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原作和译本都是他们创作的客体;在此过程中,译者无疑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许钧则从整体上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位置,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其他的学者也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总结和反思。
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不再仅限于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对从事法律翻译的译者的主体性也有所研究。
另外,也突出了实证性个案研究。
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视角被引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有阐释学视角、译语文化视角、多元互补理论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女性主义视角、适应选择论视角以及解构主义视角。
二、文学翻译问题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Jiri Levy 在其著作中,运用语言学理论讨论文学翻译标准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Levy 认为,文学翻译重在再创作。
他继承了自古罗马戏剧翻译家Terence 开始的传统,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学艺术,焦点在于再创作。
因此,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智慧、知识和美感,使译作具有和原作相应的艺术感染力。
《夜雨寄北》两种英语译文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夜雨寄北》两种英语译文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一、引言二、译者主体性概念从现代哲学层面看,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是能动性、受动性与为我性三者的辩证统一。
用哲学上的主体性来关照译者的主体性,学者查明建和田雨为译者主体性做了一下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翻译材料的选择上,译者的专业、个人兴趣、翻译目的和动机都会影响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
” 其次,“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的解读和理解上。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是读者,其次是作者。
”三、译者主体性在两种英译本中的体现3.1 《夜雨寄北》的英文译文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因此国内外多位译者都对此诗进行过翻译,为了更好的比对与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本文特意选取了美国诗人Witter Bynner 和中国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两种译文,如下:Ⅰ A Note on a Ra iny Night to a Friend in the NorthYou ask me when I am coming. I do not know.I dream of your mountains and autumn pools brimming all night with the rain.Oh, when shall we be trimming wicks again, together in your western window?When shall I be hearing your voice again all night in the rain?---tr. Witter BynnerⅡ Written on Rainy Night to My Wife in the NorthYou ask me when I can come back but I don’t know.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er flow.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m the wicks again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 dreary night of rain?---tr. Xu Yuanchong3.2选择文本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之中,从选择文本开始就体现出了其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顺应论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IT狂人》字幕中译为例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顺应论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IT狂人》字幕中译为例栗艺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英语情景喜剧以其短小、集与集之间关联性弱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国人观剧的首选。
而字幕翻译则是该类剧能否成功的关键。
本文以《IT狂人》字幕翻译为例,在顺应论视域下,探索该剧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如何发挥其主体性,旨在为英语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英语情景喜剧;语言顺应论;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栗艺(1992.4-),女,汉,河南漯河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40-021.引言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渐多样化,国产剧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剧。
加之,由于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时光并不多。
因此,短小、集与集之间关联性弱的英语情景喜剧便成了众多国人的选择。
而获得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IT狂人》正是此类剧。
该剧讲述了发生在电脑白痴主管Jen 、高智商低情商的IT男Moss和自认为英俊潇洒的IT男Roy之间的各种趣事。
讨喜的人物设定、幽默的台词和浮夸的表演将英式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不过,英语情景喜剧的传播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即一些字幕译者在将源语转化为译语时,造成了源语幽默感的丢失或部分丢失,使得译语受众难以获取与源语受众同等的幽默感受。
然而,在《IT狂人》的字幕中译中却并未出现这种情况,其所选择的语言给译语受众带来了同等甚者更甚的幽默感受,而能取此佳效必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因此,本文选取《IT狂人》的字幕为语料,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探索该剧字幕译者如何发挥其主体性,动态地进行语言选择,以期为以后英语情景喜剧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2.理论背景语言顺应论由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选择:译者在面对待翻译的原文时,会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不同译者在同一段原文的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对语义、语气和目标受众的理解。
2. 文化转换: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转换。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文化内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3. 语体与风格:不同的作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来保持文本的风格和语气。
1. 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添加,以免偏离原文的意义。
2. 目标受众的需求: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有时候,译者可能需要放弃一些词句或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翻译任务的要求:有些翻译任务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法律文件或科技文章的翻译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术语。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翻译任务的要求,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以获得最佳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纽马克呼唤型文本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纽马克呼唤型文本中的体现彼得?纽马克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界中的泰斗,投身翻译事业七十余载。
他的翻译思想与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他对翻译界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贡献,也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
纽马克的代表著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1981)、《翻译教程》(1988)、《论翻译》(1991)和《翻译短评》(1993)。
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离不开文本。
他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基于布勒和雅各布森的功能模式语言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是他对翻译系统综合地阐述的基础。
纽马克根据不同文本的功能、内容,将文本大致分为三大类:(1)表达类功能型文本(expressive function ),包括严肃文学作品、权威性言论及自传、散文和私人信件等。
这类文本主要是情感的抒发,是情绪的载体,原作者主宰读者对文本的解读。
译者在翻译此类文本类型时,最理想的状态是披上隐形衣,游刃于原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直接对话。
(2)信息功能型文本(informative function )包括教材、科技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会议记录等。
客观事实、信息的传递是这类文本的核心。
因此,准确的内容高于华丽的形式是翻译此类文本的要领,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措辞,语体风格,向读者靠拢。
(3)呼唤功能型文本(vocative function ),包括通知、说明书、宣传册、广告及通俗小说等。
通过文字的组合触发读者反思、共鸣、行动是此类文本类型的灵魂。
译者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地位高于原作者,此类文本允许,需要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服务于读者。
译者的地位和角色定位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话题,各学派各执一词。
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胡庚申,2004:10)纵观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96-200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但研究重点主要是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得到认可和肯定。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选词中的体现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选词中的体现摘要:在译文产生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译者的双语能力,译者自身和目的语的文化价值取向,翻译的目的,读者期待等。
本文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最基础的行为“选词”,考察译者主体性如何得以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选词1 引言翻译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文化交流活动。
译者是这一交流活动的中介,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译者的主体性会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到生成目的语文本整个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
每个译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翻译标准,有的译者是偏重“文”,有的译者是偏重“质”,无论倾向于哪种翻译标准,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在译作中的选词体现出来的。
所以,选词问题是译者在做翻译时首当其冲要考虑的。
译者的的主体性在他理解原文时体现为利用源语语言使用者的角色来思维;在译作生成时体现为利用译入语语言使用者的角色来思维。
在选词过程中,译者不断转换这两种角色的,为构建译文大厦打好坚定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译例来考察译者主体性在选词中如何得以体现。
2 译者主体性在汉译英中的体现汉语在词的选择上比较灵活多样。
并且,汉语单词的外在形式没有变化,人称、数和时态的概念词汇手段来实现。
汉语多用动词,名词的使用相对英语较少。
句子的主语多以人为主语。
2.1汉语单词汉语字词表达严谨,词语搭配非常灵活,一词多义非常普遍。
例如:“头”。
从头讲起:from the very beginning他们是一头儿的:They are on the same side.我们有30头牛。
We have thirty head of cattle.他头天上午就来了。
He came here the previous morning.第一个“头”指的是“开始”,第二个“头”说的是他们是“一伙儿的”,第三个是量词,来数牛的,第四个“头”是说“以前的”的意思。
“头”的这些用法,都是在汉语中有代表性的,所以在翻译时如果没有用汉语语言习惯来思维,直接看到词就翻译,那么就不会在英语中选出合适的词来表达。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质,用自己的语言和风格诠释原文,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和原作的意图。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帮助译者产生积极的翻译心态;二是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三是丰富翻译的文化内涵。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培养积极的翻译心态。
翻译工作本身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活动,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解读,并用自己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来表达。
如果译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替换字词,那么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动力和创造性。
相反,如果译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融入到译文中,那么翻译工作就会变得更加有趣、有意义,译者也会更有信心和热情地面对挑战。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译者主体性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选择最合适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和原作的意图。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译者主体性还可以使译文更具个性化,区别于机器翻译和不同译者之间的风格差异,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译文的可读性。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丰富翻译的文化内涵。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还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当译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他们可以在译文中加入更多的文化色彩和内涵,使译文更贴近原作和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这样做不仅可以传递原作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译者主体性还有助于译者应对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差异,避免过度本土化或异化,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
由于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培养和构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提供个人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关雎》英译本的比较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
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引言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
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
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
从狭义上看,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从广义上看,翻译的主体则包括了译者、读者和作者。
许均曾经总结了关于翻译主体的四种不同认识:1)译者作为翻译主体;2)原作者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3)译者与读者作为翻译主体;4)原作者、译者、读者作为翻译主体。
本文是把译者视为翻译的主体,文本中所提到的主体均指译者。
查明建、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许钧也总结过传统译论对译者“隐形”的三点要求:“一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掺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二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译者要一切以原文为依据,惟作者是从。
”要求译者的“隐形”与要求译作忠实于原作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这都与译者所适用的翻译理论,采用的翻译策略,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换句话说,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的一个表现就是译者的创作性。
许钧在《“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一文中谈到: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
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
同样,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
”本文就试比较许渊冲和庞德的译文,通过对译文形式和内容的比较,具体说明中西译者在不同的成长背景下,译文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
二.《诗经·关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首《关雎》是收入《诗经》的十五《国风》的首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译者在翻译这首诗之前,肯定先要从诗的主旨出发。
对于《关雎》而言,长期以来不同的学者对此诗有着不同的看法,译者也如此。
那么译者对这首诗的理解,决定了其翻译;从而翻译中所显现出的差异,主要是受到译者不同理解的影响。
那么译者为什么会对这首诗的主旨各执己见,究其原因就是译者主体性。
《关雎》一诗的主旨,集中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歌颂“后妃之德”,一种是有关青年男女热恋。
一是咏德诗,宣扬后妃之德。
《毛诗序》认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正义》解释为:“序以后妃乐得淑女,不淫其色,家人之细事耳,而编于《诗》首,用为歌乐,故于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
”然而,《诗经·关雎》被列为十五《国风》首篇,可说是《风》诗的代表。
而《风》诗大多来源于民间,属于民歌范畴,解释为歌“后妃之德”有些牵强。
二是爱情诗,歌颂单纯的爱情。
从诗的创作环境和创作风格来看,来自于民间,河边采荇菜的女子,沙洲中鸣叫的水鸟,勾画了一幅柔美清净的河边景色。
诗中的“君子”大概指贵族青年,也或指是年轻的小伙子,游玩河边,偶遇善良贤惠的女子,心生爱慕追求之意,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呢?原文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大意为:关关鸣叫的雎鸟,停在那河的沙洲中。
那美貌又善良的女子,是君子追求的对象。
长短不齐的荇菜,顺水流左右摇摆不定。
美貌又善良的女子,叫人睡卧不安,一心想要追求。
只是追求不得,白天夜里更想她。
心里真忧愁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安宁。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左右右的来采它。
美貌又善良的女子,弹琴弹瑟来讨她的欢心。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左右右的来拣它。
美貌善良的女子,敲钟打鼓来取悦她。
许渊冲的译本: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es here and there;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not fall asleep;He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The cresses sweet and tender;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es cooked tender;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庞德的译本:”Hid! Hid!” the fish-hawk saith, by isle in Ho the fish-hawk saith”“Dark and clear, Dark and clear, So shall be the prince’s fere”//Clear as the stream her modesty; As neath dark boughs her secrecy,reed against reed, tall on slight, as the stream moves left and right,dark and clear, dark and clear. To seek and not find, as a dream inher mind, think her robe should be, distantly, to toss and turn//High reed caught in it’s grass, so deep her secrecy, lute sound in lutesound is caught, touching, passing, left and right, Bang the gong ofher delight.三.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根据阐释学观点,“如果把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作为一般的活动的话,那么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译者的文学创造能力将达到最大峰值”,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更能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在了解《关雎》的主题前提下,本文的研究就是针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影响的描述,主要从一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译文内容,二是译文形式。
3.1 译者主体性在译文内容上的体现众所周知,内容的忠实一直是翻译家们所追求的,其重要性可追溯到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上,“信”就指的是译文内容要忠实于原文内容。
然而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要充分发挥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在内容上的体现就是不需要完全和原文如出一辙。
首先从译文整体性问题上讨论译者主体性。
这里的译文整体性是指在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对此译文的定位,译者不同,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定位就不同,自然作品就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比较《关雎》的两个英译本就能充分说明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操控。
例如,在上文中提到关于《关雎》的主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咏德诗,宣扬后妃之德;一是爱情诗,歌颂男女之间单纯的爱情。
在庞德和许渊冲的译文中,两位译者对这首诗的主旨有着不同的看法。
从整体上分析完这首诗后,在从细节之处着手,分析两位译者如何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译者的主体意识。
庞德在翻译《关雎》时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巧妙的运用了创造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窈窕淑女”中“窈窕”的翻译,他选用了”dark and clear”,这初看起来似乎是不知所云,但仔细揣摩之后,还是能看出其中的联系。
“窈窕”二字在《辞海》中的解释分别为“窈”者为隐晦,不显著;“窕”者为多余地,不充满。
英文”dark”的一种引申意思就是“隐藏,隐晦,不知”,而”clear”为“无瑕疵,宁静”。
”dark ”与”clear”以及后面出现的”modesty”都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女性美。
庞德利用拆字法将“窈窕”巧妙的译出,即不失原诗的意思,又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译者的才能,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