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合集下载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

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

(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语言活动,是一项由译者完成的活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实现对源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甄选和翻译工作。

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会发挥主体作用,使翻译结果染上个人的色彩。

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中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才能把握主体性的发挥的度并因此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翻译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翻译要传达原语的意思、信息、思想和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消除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交际障碍。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主体性程度。

正确、充分地运用主体性对译者创作出完美的翻译作品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及其主体性应受到高度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译者具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人文品格、品位和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翻译的目标、来自社会的帮助、翻译的工具、对原文的分析、翻译的策略等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影响的综合结果。

翻译原文的前提是理解原文。

但由于时代、民族习俗、历史背景等原因,对原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足之处。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不能否认其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译者对读者的意识、译者的动机和双语能力等主观因素。

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是历史性的,无论是被理解的人还是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译者都受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所以他总是带着熟悉的信念和期待去理解原文,在熟悉的世界里面对陌生的世界。

论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模板

论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模板
1 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制约性和主体性发挥
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一般来说,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理解阶段——通过解读原作(对原作的语义结构进行语言解码)形成概念的阶段;(2)转换阶段——将一个个概念换成译入语中对应的语义结构;(3)表达阶段——通过语言编码使语义结构外表化。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受到原语的客观制约,但是其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客观制约性
首先,翻译思维的活动领域是被“预先限定”了的:原文的词义和句义是被预先限定的;原文的章句组织和情态体势也是被预先限定的。总之,翻译的工作对象,是被预先限定的客体。所以,翻译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凭兴之所至,任情思飞扬。
其次,从翻译成果看,翻译活动也是被“预先规定”了的;翻译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交际形式,翻译有其社会功能,翻译的成果必须受到社会接受力的检验。而所谓社会接受力,是指一定时期的文风时尚,社会的约定俗成机制以及基本读者群的知识判断力与审美标准。所谓的翻译标准,实际上是在社会接受力的综合制约下的翻译活动质量规范。
论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论文摘 要] 本文重点讨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受到原语客观制约性的同时,其主体性如何得以体现;以及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培养译者的三种实践能力,以助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它涉及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翻译首先是一门科学,有其本身的内部规律、行为模式、作用机制、工作规范和实施程序。译者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翻译又是一门艺术,有其本身的艺术法则、美学特征、审美意识系统和体验过程。译者还必须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赋予自己的成果以美学价值。翻译是一种艰辛的分析综合性脑力劳动,同时又是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创作。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Summary: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要想翻译出优秀的译作,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地任意发挥,而是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译者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键字:译者,文化意识形态,审美意识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目的语文化的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的目的语文化取向,凸显了翻译主体研究,开辟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西方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指出,译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

操纵学派则认为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做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同其他行为一样都有一定的目的。

因此译者为了实现目的,会按照自己对读者和目的语的理解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制定相应的翻译方法。

译者主体性到底指什么?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可以这么说,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时依据自身文化对原作理解、吸收和再创作。

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2.1 选材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翻译创作的第一步是选材。

所以译者主体性首先是体现在选材上。

选材时译者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等都与其作品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都是以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这就是他所谓的“先结构”翻译实际上是忠实于原作的再创作。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随着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在译者主体性中看到了翻译的重要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对风格特色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译者主体在翻译中有了很高的重视,正是由于译者主体在发展中的体现,才让世界的各国观众互相沟通与交流,突破国界语言的障碍,享受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主体性在多层次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来尽可能地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多元化;多层面;翻译;体现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体系的人。

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认为翻译是一种定向的解码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已被渐渐的打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并与西方理论基础相结合,并对中国的翻译做出了努力与贡献,译者逐渐成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体性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都有很大的体现。

1、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在翻译工作时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及语言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入到翻译中,这种形式的翻译在翻译中时不可避免地。

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译者需要语言的反复推敲与文化知识来弥补文化之间的差异。

译者不仅要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转化,以便于读者的解读。

译者运用文化背景与文化修养对作品中的典型和特色变现的淋淋尽致。

译者在翻译中占了主体,需要译者通过文章把更深曾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

译者在翻译的主体性在一定限度上体现着对文学作品的曲解,所有译者要有主观的判断才能使创作目的和意图没有极大地偏差。

2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多层面2.1文化层面的体现译者主体在文化方面反映着主体性的目的和需求,在文化方面难免避免不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语言斗争的文化色彩。

也正是这种的文化特质,才能使译者在文化领域的辨别能力。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一、译者主体性与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漫长发展中,译者一直生活在原文作者的阴影之中,努力使自己做“隐形人”,处于“一仆二主”的尴尬地位。

随着翻译理论从原文到译文的转变,译者的身份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的变化。

翻译理论研究者终于意识到,作为翻译活动的最终执行者,译者是翻译研究最不应忽视的一维,“与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相比,译者主体属于译学本体论范畴,是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明建,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意识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杨武能是较早注意翻译主体问题的学者代表。

他认为译者首先是阐释者,同时是接受者,更是创作者;文学翻译的主体是人,即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原作和译本都是他们创作的客体;在此过程中,译者无疑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许钧则从整体上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位置,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其他的学者也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总结和反思。

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不再仅限于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对从事法律翻译的译者的主体性也有所研究。

另外,也突出了实证性个案研究。

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视角被引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有阐释学视角、译语文化视角、多元互补理论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女性主义视角、适应选择论视角以及解构主义视角。

二、文学翻译问题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Jiri Levy 在其著作中,运用语言学理论讨论文学翻译标准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Levy 认为,文学翻译重在再创作。

他继承了自古罗马戏剧翻译家Terence 开始的传统,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学艺术,焦点在于再创作。

因此,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智慧、知识和美感,使译作具有和原作相应的艺术感染力。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种解读 均是 一种独特又是不可重复的行为 , 况且一个语篇注定会 在 不 同 的 接 收 者 身 上 激 发 出不 同 的 反 应 ” [ B a s i l H mi m, I a n Ma s o n , 2 0 0 5 : 6 。在翻译过程 中译者有较 大的再创作空 间, 其世 界观 、 审美情趣 、 个人经历 、 价值取 向等会直接影 响翻译作 品。 翻译重在理解 , 译者首先要理解原作才能准确地 向读者传达 原作 的精神 。理解原作 的过程就是译 者同原作 对话 的过程 。译 者要充分调动多方面 因素 , 如审美情趣 、 想象力等 , 同时结合 原作 者 的个 人背 景 、 其所处 的 时代 特征 去深刻 了解原 作者 的写作 目 的、 表达 内涵等 , 力求能真实感受原作 的精神 , 实现 与原作 的高度 融合 。但 是 由于个体存 在的差异性 , 译者 所处的时代 背景 、 民族 风俗 、 历 史文 化等差异 , 译者会形成 自身独特 的认知 , 这影响其对 原作 的理解 , 译 者就很难 与原作者 的视界 完全融合 , 对原作 的理 解也就有偏颇之处 , 于是便 出现了同一原 作由于译 者文学观及审 美意识 的差异产生 了不 同的译本 , 正如“ 一千个读者 , 一千个哈姆 雷特 ” 。以英 国 1 9 世纪初期伟大 的浪漫 主义诗人拜伦名作 《 哀希
自上世 纪七十年代 开始 , 西 方翻译界 出现了翻译研究 的“ 文
化转 向” , 形成 了面向 目的语文化 的翻译 理论 。翻译 研究 的 目的
语 文化 取 向 , 凸显 了 翻译 主体研 究 , 开辟 了翻译 学研 究 的新 视 角 。翻译主体性 的研 究受到 了西方 理论界 的极 大关 注 。法 国著 名 的理 论家 , 拉美 文学 及德 国哲 学 的翻译 家安 托 瓦纳 ・ 贝尔 曼 ( A n t o i n e B e r ma n ) 指 出, 译论、 批评 必须 以译 者 为主体, 提 出了“ 走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论文导读::木文通过对许渊冲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古诗词的翻译中以创补失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学翻译思想的分析,阐释了其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许渊冲, 主体性,以创补矢意美,音美,形美引言: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也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在其一生中翻译了大量的英法互译作品,数量之大,质量之高,他通过自己六十年的文学翻译实践(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提出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文学翻译理论,为中国译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有的这些都是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创造性、主体性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证实了自己提出的理论,并再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他的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以创补失再现原文的“三美〃一"意美〃、“音美〃、"形美〃。

一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和跨时空的复杂活动。

译者一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

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能动的改造客体,影响客体,甚至控制客体使之为主体服务。

同样,译者的主体性则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对原文进行改造或对其产生影响。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被动的转述原文的意义, 而是要在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思想,然后能动的将原作者思想意图尽可能真实的表达出来也即翻译。

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译者自身不同的个人经历,观点、立场等就会不可避免的在译文中融入译者自己的风格,在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加入自己的创作和主观因素,所以说译作是译者发挥主体性、创造性,是其再创作的产物。

解构主义理论家宣称,译者是创造的主体,翻译文木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①译者的创造性由此可见一般。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理 解 意 义
种理 解 活动 并不 是完 全 客观 的 ,所 以 ,传统 翻译 观 中所 谓 的绝对 “ 忠 实 ” 是 不 存 在 的 。而 且 这 种 “ 先 有 ,先 见 和 先 把 握 ” 对 翻
( 二 )译 者 的 目的 语 水 平 和 执 笔 才 能 。
选 好翻译 策略和 方法 之后 ,最后也是 比较关 键的一 步就是把 理

好 的服 务 于读 者 ,为 目的语 读 者所 接 受 , 因此是 合 适 的 。 所 以,译 者选择 翻译策 略的同时也是其 主体性发挥 的过程 。在这 个过程中, 不要亦 步亦趋 , 在不违背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的基础上 , 选
择正确 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一定程度 的创造 ,这样既不违背作 者的 首先 ,在 翻译 过程 的第 一 步中 ,译者 和读 者 一样 ,带 着 自己 意愿 ,同时又 满足读 者的审美 和理解需 求 ,也 体现 了译 者 的翻译水 的 “ 先有 ,先见 和先 把握 ”去理 解 原文 文本 中 的意 义 。译 者 的这 平 。
—个阅读理解再好的人, 如 译是有 积极意 义 的。要 准确 把握原 文文本 的意义 ,需要调 动译者 所 解 了的文本意义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来 。 果没有 一定得 目的语 水平和执笔能力 ,不能很好 的表达思想 ,那也不 有 的已知知识 ,关键是 通过 已知 知识调动译 者所有与 文本相关 的 已 能成为一个很好 的译 者。所 以 , 在翻译过程 中,译者的 目的语水平和 知 的语 境 因 素 。 例 1 . 得病 以前 ,我受 父母 的宠 爱 ,在家 中横 行 霸道 ,一旦 隔 执笔才能也是译者主体性 发挥 的很好的体现 ,同时影响了译作 的质量 。 离 ,拘禁 在 花 园山坡 上 的一 幢小 房子 里 ,我顿 感 打入 冷官 ,十 分 郁 郁不 得 志起 来 。一个 春天 的傍 晚 ,园 中百 花怒放 ,父母 在 园中

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

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

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摘要:译者主体性的提出有其历史根源和理论支持。

本文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并进一步梳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由语言学的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诸多理论流派对译者的主体地位所进行的研究,从而对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给予充分肯定。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论支持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清晰性,要求排除人的干预。

因此,长期以来,语言学翻译理论将译者排除在翻译理论的思考之外。

语言学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对译者主体的作用是忽略的,译者的主体性被蒙蔽了。

然而,翻译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一面是客观存在的,就翻译的主体——译者而言,不管语言的转换如何形式化,翻译永远不能离开译者主体的作用,而作为主体的人,总是要表现出他的主体性来。

以下简要梳理东西方翻译史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彰显,指出译者主体性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1.译者主体性在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在西方翻译理论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发现译者主体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体现。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100多年间,古罗马文明在不断地征服和吸收的过程中从萌芽走向成熟。

一些作家对古希腊戏剧进行意译(free translation)和改编(adaptation)。

古罗马第一位译者和诗人安卓尼克斯(Livius Andronics,公元前285—前204年),最有名的戏剧家兼译者普劳图斯(Plautus,公元前254—前184年),等等,他们的剧本大多是通过他人作品改编而来的。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也是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在《论雄辩种类》和《论善与恶之定义》中提出,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他认为译者“不是解说员,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

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收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作者:张颜莉杨莉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9期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中涉及了原作、译者、译语读者等多个因素,其中译者作为原作和译语读者之间的桥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

本论文通过研究译者在翻译时的表达心理和表达能力来体现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表达心里表达能力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029-0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的主体性,又称翻译主体性,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性。

[1]总的来说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翻译表达心理和翻译表达能力两方面。

2 译者的表达心理译者的表达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译者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

2.1译者的表达心理是受原作影响的传统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把原作的内容确切地表达出来,无改变或歪曲的现象,无增添或删削的现象,无遗漏或阉割的现象。

”[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翻译观是以“原文中心论”为代表的翻译观。

此翻译观把原文看作是至高无尚的地位,认为翻译只是对原文的重现和复制。

虽然此翻译观过于重视原文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也反映出了原文对于译者的重要性,即译者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文去自由发挥,脱离原文的翻译也不能称之为翻译了。

译者必须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翻译原文。

2.2译者的表达心理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每一个人在宇宙中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的一切活动都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译者也不例外,其翻译活动更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和文化。

20世纪初苏曼珠与陈独秀用章回小说的笔法翻译的《悲惨世界》,每节多以“却说”“话说”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

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

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摘要:译者主体性的提出有其历史根源和理论支持。

本文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并进一步梳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由语言学的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诸多理论流派对译者的主体地位所进行的研究,从而对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给予充分肯定。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论支持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清晰性,要求排除人的干预。

因此,长期以来,语言学翻译理论将译者排除在翻译理论的思考之外。

语言学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对译者主体的作用是忽略的,译者的主体性被蒙蔽了。

然而,翻译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一面是客观存在的,就翻译的主体——译者而言,不管语言的转换如何形式化,翻译永远不能离开译者主体的作用,而作为主体的人,总是要表现出他的主体性来。

以下简要梳理东西方翻译史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彰显,指出译者主体性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1.译者主体性在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在西方翻译理论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发现译者主体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体现。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100多年间,古罗马文明在不断地征服和吸收的过程中从萌芽走向成熟。

一些作家对古希腊戏剧进行意译(free translation)和改编(adaptation)。

古罗马第一位译者和诗人安卓尼克斯(Livius Andronics,公元前285—前204年),最有名的戏剧家兼译者普劳图斯(Plautus,公元前254—前184年),等等,他们的剧本大多是通过他人作品改编而来的。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也是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在《论雄辩种类》和《论善与恶之定义》中提出,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他认为译者“不是解说员,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

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收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

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

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摘要]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查明建,2003:1)。

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本文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以证明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

翻译研究中,要重视译者的主体性。

[关键词] 译者;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一.引言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查明建,2003:1)。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关注。

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本文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显著作用,以证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

二.译者主体性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任务是使源语文本进入目的语文化中。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的基本特性,并在翻译活动中得到体现。

译者能动地“操纵”源语文本,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和主体性一样,译者主体性也包括两个特性。

一方面,译者可以能动地做选择,做决定,另一方面,译者也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如译者所处时代,当时的文学传统, 两种语言的特点, 及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语境等。

实际上,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已经关注了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

如,勒弗维尔(André Lefevere)在《翻译、改写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中提到了赞助人、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都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译者主体性”做个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 2003:22) 译者的兴趣、目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成就等构成其主体性。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与创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与创新

076《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尤为重要。

但在传统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似乎并不突出。

随着国内外翻译理论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人认可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基于此,分析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类型,以及目前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方式及其创新思路。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体现;创新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与创新王厚平近年来,译者主体性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及讨论。

所谓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执行文学翻译工作时,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受主体主观能动性影响而展现出来的人文品质、文化创造力及文学意识。

研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工作中的体现及创新,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文学翻译工作中的障碍,可突破文学翻译工作的局限性,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及其精准性。

一、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类型讨论文学翻译工作中译者主体性的呈现,就不得不提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两大代表性学派,即语言学派与文艺学派。

这两大学派对翻译工作及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始终持有不同观点。

语言学派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译者的阅读、翻译工作均需借助语言载体完成,因此译者必须了解原作文学语言的特征,选用适当的译语,使用恰当的句子、词语来表达原文意思,确保翻译工作可与原文对应。

而文艺学派的观点则与语言学派截然不同,认为文学翻译同样属于一类文艺创作。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寻求文学艺术之上的对应,而非单纯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对应。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始终将对原作的感情印象及原作的代表形象作为主要翻译单位,从艺术角度上再现原作。

综合而言,两大代表性学派对文学翻译工作的理论研究虽持有不同意见,但在此基础上能够达成共识的,是译者在文学翻译工作中起到了沟通两种语言文化的作用,能够完成在明确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对此进行阐释的任务,因此,译者是文学翻译工作中的核心主体。

浅析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析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析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摘要】新闻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译者的主体性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译者在选择词语时的主体性发挥能够影响翻译的质量和传达的效果,同时对新闻事件背景的理解和表达也展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译者的主体性也会有所体现,影响着翻译稿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译者还通过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和对翻译责任与选择的把握展现出其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对新闻翻译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更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至关重要,需要被更多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新闻翻译、译者主体性、词语选择、新闻事件背景、文化差异、报道风格、责任与选择、影响、发挥、重要性。

1. 引言1.1 新闻翻译的重要性新闻翻译在信息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国际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新闻翻译就是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通过新闻翻译,人们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和信息,增进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新闻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新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新闻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时信息,对公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障碍也使得新闻翻译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翻译,不同国家之间才能更好地交流和互动。

新闻翻译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不仅连接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还促进着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在新闻翻译中的主体性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1.2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思维方式。

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将影响译者对原文信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译者主体性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翻译,更是译者个人对原文内容的解读和再创作,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思维深度。

翻译概论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概论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文化因素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一种自我中心的、 成熟稳定的文化会促使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否 则翻译作品就很难被译入语文化接受;而一种不稳定的、 相对弱势的文化则会欢迎“异化”的翻译方法。
例如:教以射覆为令。 译为:I taught her literary games in which the loser had to drink.(林语 堂译)
Although they considered themselves Scarlett’s favored suitors, they had never before gained Tokens of this favor so easily.
尽管他们把自己看做思嘉所嘉许的追求者,可是以前他们是从没有这 么轻易的得到这一嘉许的表征。(李光野译) 他们在思嘉的追求人当中,虽然自问还受欢迎,可是从来没有出现 今天这样百依百顺过。(傅东华译)
《红楼梦》不同英译本对“世人都晓神仙好”这句话的翻译: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 (杨宪益译)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David Hawks译) 杨宪益把“神仙”译成“immortal”,显然受道教“长生不老”的 文化概念影响。而Hawks将之以为“salvation”,与深植于其思想中 的基督教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节 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客观方面 原作的制约 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 所译文本文本的制约 文化框架和模式的制约 读者语言接受水平及审美期待的制约 主观方面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 译者自身的素质
客观方面
原作的制约性是指原作文本的规定性,虽然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力和主动性,但是文本基本的框架 仍然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 解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文本的填充空白,但是一定要忠 于原作,不能脱离原作的基本框架,否则就是译者自己 的一种文学的创造。

戏剧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戏剧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戏剧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戏剧既是一种文学形式,又是一种舞台艺术。

其二元性的特点,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然而,仍然有不少戏剧翻译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从个人的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性的原则和策略。

其中,朱生豪就是国内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家之一。

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戏剧翻译专著和论文集相继出版,戏剧翻译研究有了长足发展。

在戏剧翻译中,译者需要关注其特有的二元性,这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得以体现的必要前提。

从历时角度来看,译者地位在翻译史上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的翻译理论把译者置于边缘化地位,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得以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此后译者主体地位日渐得到突显,译者主体性也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

作为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之一,《威尼斯商人》的汉译研究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其已有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对原文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分析。

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威尼斯商人》汉译中的体现。

从宏观层面来说,朱生豪作为译者,他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以及目标读者的选择上;从微观层面而言,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于他对文本的再创造方面。

本文尝试从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内在涵义层以及象征意蕴层四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戏剧翻译中译者所拥有的广阔的创作空间。

诚然,译者在对原文的释义和操纵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也不是任意的,而
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源语文本和译者本身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此外,本文还对翻译本体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点滴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bel的词义: 1. “Babel”的本义是指“上帝”、“人的圣父”和“上 帝之城”。 2. 由于出现了“变乱语言”的事件,这个词就有了“混乱” 的含义,于是“混乱”就成了对“Babel”的翻译。 这个语言本身就带有混乱的标记,错误地意指错误的东西, 即Babel,混乱也。于是翻译就成了必需而不能完成的任 务,它就像是由一场关于名字占用问题的争夺战引起似的。 在两个绝对专有的名词之间,翻译任务为人所需,但却又 无法完成。翻译不可能,但却必须翻译,那么唯一的出路 便是不再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去“忠实”的翻译,而是赋 以翻译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追求。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从“忠实”和“客观”的理想到“客观”的“不 忠实”的现实
体现:
·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 ·叶君健 ·范存忠 ·傅 雷 ·学者的翻译研究 ·钱钟书 ·雅克·德里达
• 翻译文学作品,目的 是使读者的感受与作 者当初写作时的感受 一样或差不多。但文 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 是科学,这里面有 “朦胧”和“似与不 似之间”的成份,要 用像数学那样精确的 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 能的。
杨宪益夫妇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的。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是 “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所以文学被看做是有用的政治斗 争的工具。所以译文中将宋江批判成了 capitulationist, 即:“投降主义分子”这完全是为了和当时社会的“阶级斗 争”相适应的。 相比之下,霍克斯的译文就拥有更多的自由,没有受太对的 社会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差异的背后,是一条 无法跨越的鸿沟,不仅造成翻 译的“讹”,更是在根本意义 上宣判了翻译的不可能。 ·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 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德里达:当代法国哲学家、 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
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巴别塔: 据《圣经·创世纪》,创世之 初,普天下人类同用一种语言。 出于骄傲,人们想建一座通天 之塔。耶稣对人类的骄傲感到 恼怒,于是使人们的语言变得 互不相通,从而在造塔的人们 中间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只好 放弃了造通天塔的狂妄打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方面承认在人们观 念中存在着翻译的理 想,另一方面则清醒 地意识到实现这一理 想的困难主要来自于 语言的差异。即两种 语言(任何两种语言) 之间,总是存在着差 异。
范存忠:
1903.12.22-1987.12.21
字雪桥、雪樵。英语 语言文学家
将“差异”更为深刻地理解为 十一个不同。 ·语言层面:词汇,句法 ·文字表现层面:修辞格律, 表现方法 ·文化层面:风俗传统信仰 ·社会层面:社会背景
傅雷(1908.4.7—1966.9.3), 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在翻译 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
文化背景因素:
·怡红院(贾宝玉的住所) 杨译:the happy red court, 霍译: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怡红公子”(贾宝玉的别号) 杨译:the happy red prince, 霍译:green boy. 同一个称谓,同一处寓所,在两种英译版本中有不 同的译法,充分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截然不同 给的翻译风格。“red”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 祥和喜庆,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象征着血腥、暴力和死 亡。“green”绿色则象征着生命,快乐和健康。
社会背景因素: “我看到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来赔不是”(宝钗的 话) 杨译:“one was that piece “ she answered ,”in which Li Kui abuses
Sung Chiang and then apologizes.”( From the novel Shui Hu, Li Kui was a peasant rebel, Sung Chiang, the leader of the outlaws, was a capitulationist.)
叶君健:(1914~ 1999)著 名的小说家、文学翻译家和 儿童文学作家。其翻译的 《安徒生童话》被称为世界 最佳译本。丹麦女王曾隆重 授给其“丹麦国旗勋章”。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什么意思? ·绝对忠实与客观译为:River snow ·一般译者译作Snowy river,解 为下了雪的江面 ·许渊冲译作 Fishing in snow . 在此,许先生将自己的深刻理解加 了进去,因为《江雪》主要讲述的 是一个人在下雪的时候垂钓于江面 上 理想的要求与现实的不可能之间的 矛盾。
一国文字与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 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 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 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 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 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 “翻译者即背叛者”。 其围绕着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 差异。 作家、文学研究家。曾 为《毛泽东选集》英文 版翻译小组成员。
5.3 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译者主体性
内涵: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 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 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的 主体,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译文读者 的互动关系之中。
产生原因:译者的两难境地
1.传统的翻译观对译者的要求:绝对忠实和绝对 客观。 2.具体翻译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无法绝对忠实, 不可避免地加入译者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