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合集下载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四、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赏析《落花生》译文中对中国文化的传递

赏析《落花生》译文中对中国文化的传递

赏析《落花生》译文中对中国文化的传递作者:郑敏艳来源:《商情》2013年第43期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小小片段,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笔调,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做人的道理,富于哲理,反映他身处旧社会的污泥浊流而洁身自好,不慕虚荣的思想境界。

如果只读张培基先生的译作,甚至会以为是外国人写的文字,张培基先生的译作不仅体现出了他对中西两种文化、中西两种语言的透彻理解和娴熟驾驭。

更重要的是在宣扬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他的译作中最为宝贵的是,非常注重传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句,他绝不为了迎合英语国家人士的口味而使文化失真。

选词精确且凝练,每个词语都经过仔细推敲,很好地传达了思想感情。

一、译文注重突出中国文化,真正做到文化传真茅盾先生曾说过“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正确地传达了原作内容和风格”(《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4年8月),可见,翻译还需要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才能译出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的表达效果。

因为,“语言文字既是民族社会化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

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

民族的社会化,无不反映在这一符号系统中。

因此,语际转换不能忽视语言符号的这种文化信息承载——传递功能。

意义的转换必须包括语言文化信息所包含的尽可能完整的内容和特色。

否则,意义的语际转换必然是不完全的”。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张培基先生译文中具体例子如下:1.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语言转换;翻译方法;文化输出1.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

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地道的英语习语。

这些英语习语使原著读起来郎郎上口,为原著增色不少。

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进行汉译英实践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英语习语来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呢?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d to be caned.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d to be spanked.在翻译同一段原文的时候,两个译本首先在字数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杨译本用了15个词来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内容,而霍译本则用了29个词,几乎是杨译的二倍。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作者:王雪甲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浅析翻译的本质问题

浅析翻译的本质问题

浅析翻译的本质问题作者:陈慧妍来源:《教师·中》2011年第06期摘要:翻译是译者用一种语言展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将一种语言文化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对于翻译的本质问题,本文从翻译的定义、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和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一并探讨翻译的技巧。

关键词:翻译本质; 翻译;文化背景;翻译技巧认清翻译的本质问题是进行翻译活动的根本任务之一。

研究翻译的本质问题,首先要从翻译的定义来看;其次还要涉及两种语言背后的差异。

一、翻译的定义《辞海》对翻译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 威尔斯是这么认为的:“翻译是将源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

(蔡毅, 1995)著名翻译理论家、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导师谭载喜教授曾说过:“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翻译还是原文的重生——真正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

从以上著名学者给翻译下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的实质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且译文和原文间要存在对等。

这就说明了翻译还涉及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差异,它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而它又不能脱离作者的意愿或原文的意义,所以译文与原文要很相似,但是不可以完全一样,否则是死译,也不可以是太过自由的翻译。

二、翻译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因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所以必然存在两种文化背景的互动,两种文化的表达习惯、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必须把握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翻译的作品能够融入对方文化的血脉,这也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因此翻译者要为翻译服务,首先就要了解原文语言与译文语言的文化背景。

当然翻译者还要认识清楚译文的服务对象。

地域文化与翻译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中包含的地域文化的众多因素。

文化背景是凝聚在各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中的结晶。

语言功能及定义的视角对文化与翻译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浅析

语言功能及定义的视角对文化与翻译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浅析

OU语言功能及定义的视角对文化与翻译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浅析潘雅伦,周丽新摘要文章首先对语言、文化和翻译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然后分别从文化语境中的翻译和翻译的两种文化取向现象探讨了相互作用和融合.由于文化主要通过语言传播,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考虑文化因素和因素.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餉翻译目标,翻译实践应基于文化背景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话语处理原则.关键词语言;语言文化取向;翻译角度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20)250-0151-021定义1.1语言的定义语言是很复杂的,其中包括文化背景、语义层次、思维逻辑、表象载体以及应用方式等,并不可以简单地给予语言本身一个准确的定义。

但总体而言,语言是交流的一种表达形式,比如话语,手语和身体语言。

语言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

大众普遍认为人们说出来的各种话语即为语言。

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是一种需要教授和被记住的语法系统。

对译者而言,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可以以各种形式来表达。

1.2文化的定义文化的概念是由泰勒(E.B.Taylor)于171年首次定义的,他首次对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刻地理解。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从社会整体成员中而来,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和其他能力及习惯。

自泰勒以后,语言学者们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

:1978年布朗(Brown)曾如此说道,“文化是信仰的一种结合。

拥有特定地理别名的人或多或少地具有共同的行为和习惯。

”概括来说,文化包含了物质,可以是文化作品,或是难以被理解的非物质,例如信仰和价值。

2对几组关系的简介2.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中包含着源于文化的要素,例如习语,谚语以及其他固定表达。

作为一种自给自足和紧密的符号系统,现存的学术讨论对语言的研究存在多个分歧视角、和而不同的研究方向、以及多个拥有阶段性结论的学术成果,因此对于语言的探究还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项核心载体形式,其本身的发展亦实时向前,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从宏观上将语言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浅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浅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而其基本性 质又是家族伦理 。 以, 所
Hale Waihona Puke 汉语 的 亲 属 称 谓 中 父 系 或 母 系 , 系或 旁 直
【】 宏 蔽 . 英 翻译 基础 [ . 海 外语 教 2 汉 M】上
育 出 版 社 , 9 8. 19
系, 辈份 及 长 幼 的 排列 都 非 常 明 确 , ・ 也 容 , 文形 式 也 趋 与 原 文 保 持 一敛 。 l 点 译 女I :
无 误地 哗 … 原 文 。
来摸 棱 两 可 , 知 如 何 翻 译 。 不
() 汇 中 的 文 化差 异 。 1词
由 于 自然 条件 , 会 环 境 , 史 传 统 的 些 文 化 背 景 知 识 , 者 让 学 生 r 存 课 下 社 历 或 1己 区 别 , 同 民族 对 同 一 客 体 观 察 和 理 解 的 搜 集 相 天 资 料 剁 课堂 f来 做 介 绍 。 样 学 不 : 这
清文 化 背 景 , 明渊 源 。 有 这样 才 能 确 保 查 只 不 歪 f 原 文 意 思 , 能 让 读 者 正 确 理 解 原 } } f 才 文。 教 过 程 中 , U 学 生 认 识 到 这 一 点 , 应 : U 其 重视 对 文 化 背 景 的 分 析 , 而 正 确 : 从
gl ge a r Ed a i n uc t o Pr s 1 93. e s, 9
2 2 学会 恰 当的翻 译方 法 .
() 1 A译 。 白 译怂 指 译 文 量 保 持 原 文的 思 想 I . ~
Ev r e y mar i ge ha t s a owIS ra s is up nd d i.
2 1 NO . 8 0 0 0
; ; l。 。. ea - t H rl 。 d

翻译专业理论必读书目

翻译专业理论必读书目

culture1.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s. Constructing Cultur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1.2.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Source Book. London: Routledge, 1992.3. Hermans, Theo, ed. Translating Others. Volume 1/2. Manchester: St. Jeromepublishing. 2006.4. 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Education Press, 20045. Leppihalme, Ritva. Culture Bumps: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Allusions.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6.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3.7. Schaffner, Christina and Helen Kelly-Holmes.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5.Candace Seguinot: Translation and Advertising: Going Global. P.55-718.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2000.7.9.9. Wang, Kefei. A Cultural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7.10.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2.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6.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及续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7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8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当代翻译理论书目:Baker, Mona, (eds.).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Gentzler, Edwin. 2001.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nd Rev. Edition).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chpt.5)Kittel, Harald & Armin Paul Frank (eds.) Intercultur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Robinson, Douglas (e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C],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Tymoczko, Maria.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9;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申雨平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4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问题,把人们对翻译的研究从过去的“语言”层次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从而打开了一扇翻译研究的更为宏观的大门。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包括精神,都是客观物质世界以人的身体为中介,进入大脑所形成的一种体验,是一种主客观互动的产物。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事物特有的认知体验。

这个认知角度下的文化定义,虽然简洁,但包括人们对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并且可以从认知起源上对文化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自从翻译研究中举起了“文化转向”的大旗,人们便开始认识到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文化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继“语言”之后的第二个“关键词”。

如果说翻译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语言之间的转换(跨语言),那么,翻译内在本质是实现“文化传真”(跨文化)。

此外,这个翻译概念的中心词是“交际活动”,而交际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强调在翻译这个显性加隐性的转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源文的功能得以保留和实现,也就是要实现奈达博士推崇备至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纽马克先生提倡的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那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交际的“跨文化”转换?我们可以借鉴孙致礼先生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归纳的三种基本方法:首先,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实行直译或异化翻译。

因为跨语言的转换只是实现了意义的传达,但要满足异域读者的猎奇心理,领略异国情调的东西就得保留源文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其中新鲜生动的意象和文化联想,借此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介绍了西方文化。

例如:
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B:盲人国中,独眼为王。

译文A是典型的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起来通俗易懂,甚至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读翻译作品。

但译文B同样可以顺畅地传达这层意思,同时由于它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读者会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

第二,如果异化法或直译不能完全达意,或者不能完全通顺,可考虑汉语的行文习惯,做出一定的归化处理或意译。

2、An’after all her bringin’―up an’what I tol’her an’talked wid her, she goes the d’bad, like a duc k the water(S. Crane: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我生她养她,叮咛来嘱咐去,她还是去做那伤风败俗的事儿,跟鸭子下水一样有瘾头。

照上海译文《英汉大辞典》的解释,Like a duck to water是英语成语,意思是:像鸭子入水般地;很自然地;轻而易举地。

该词典还列举一例:“take to a vice like a duck to water 坏事一学就会。

”如果上句直接完全异化成“像鸭子下水一样”,可能有的汉语读者一时转不过弯,理解不了这是强调容易去做某事的一种别致说法。

而上面所引译文在直译成“跟鸭子下水”之外,又补上“有瘾头”三个字,即异化归化并举,综合运用,既显得生动形象,又切合说话人的身份,起到了形神皆似的效果。

第三,如果异化法彻底行不通,则为了实现交际的功能,采取归化译法,舍弃表层形式,传达深层意思。

3、It’s an order from President Bush.”“I don’t care if it is from bush, tree, or grass.”
A:“这是布什总统的命令。

”“我才不在乎它来自灌木,树,还是草。


B:“这是布什总统的命令。

”“管它什么布什,布头,布片呢,与我无关。


译文A是字面的直译或程度较深的异化,但汉语读者读来却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因为源文中的bush是双关修辞:既可作为专有名词指布什总统,又可作为普通名词指代灌木。

正是在把它理解成后者的情况下才顺带联想才出了同一类型的草木名词tree和grass。

但在汉语中bush的字面意思“灌木”却和作为人名的“布什”风马牛不相及,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这句话的幽默效果,是通过同一个名词在作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时意义发生变化,且它作为普通名词又可联想起同一类型的其它普通名词,而这些同时浮现的普通名词和前面的专有名词在同一语境中出场,既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进一步品味却又觉得有一定道理,于是幽默的感觉就在这种看似滑稽却又正常的逻辑中产生了。

译文B显然就是在充分把握源文幽默机制的前提下的一种创造性发挥,表面上看把源文中的tree、grass翻译成汉语中的布片、布头是一种意思的背叛,不过进一步深思,却发觉源文的效果或者说功能,却在深层得以保留和实现,确属不易,神来之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