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系统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在北方岩溶区内形成的一种地下水资源,其特点是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洞穴和石灰岩裂隙中形成。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作为北方岩溶区的一部分,也形成了大量的地下水系统。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呈东北-西南向,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
该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石灰岩分布广泛,地下水丰富。
在该地区的东南部,有一个著名的泉城——晋中市。
这一地区的地下水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地下岩溶水库、地下水通道和泉眼出水。
地下岩溶水库主要位于深部的石灰岩中,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储水区。
地下水通道是连接岩溶水库和泉眼的重要路径,这一通道主要位于石灰岩的裂隙和洞穴中。
泉眼出水是地下水通过一个出水口流出地表形成的泉眼。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经典地下水系统就是由这三个环节组成的。
在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为了当地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经济资源之一。
然而,地下水污染也是该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未处理的废水和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断地渗入地下水中,严重威胁着地下水的安全。
因此,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对于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和整个北方岩溶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地区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保护地下水:建立水源保护区,强制实施污染源治理;
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地下水的水质控制;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合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有效地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班级:08土木1班学号:**********姓名:刘*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是指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地区,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在岩体中形成洞穴,或在岩层的表面形成奇峰异石等独特的地貌景观。
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典型地区,并因此得名"喀斯特"。
1966年5月在中国第二次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以“岩溶”作为中国的通用术语。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岩溶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典型的分布区有广西桂林、阳朔、柳州以及云南东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
这些奇异的景观都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区。
整个西南石灰岩地区连成一片,面积共达550000km2;全国石灰岩分布面积约1300000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
就整个岩溶地区来说,地貌的发育与地下水面有密切关系,而地下水面又随当地河流或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可以认为整个岩溶地区地貌发育的基面是河流或海平面,但就岩溶地区地下岩溶来说,其发展深度是以可溶性岩石底板为下限。
因此,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基面。
假定有一个上升的宽平高地,地壳上升以后,长期稳定,且由产状平缓、岩性致密和厚层的石灰岩所构成,则岩溶地貌的发育大致如下:开始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部分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
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居优势。
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的洞穴系统。
在较大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低;较小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高,一般无统一的地下水面。
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现状研究
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现状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水资严重源缺乏。
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阻碍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通过对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对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提高进我国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勘察水平。
标签:岩溶地区水资源勘察现状分析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生活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都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面对日益缺乏的水资源,人们正在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岩溶地区含有丰富的水资源,加强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十分重要。
因此做好岩溶地区水资源的勘察工作非常关键。
1水资源概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淡水资源。
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储量有限。
人们对于水资源利用过程中造成浪费或污染的现象,使得水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为人类所利用,而且会造成循环污染。
面对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总量的提高以及水资源污染不断加剧的的现状,导致当前淡水资源存在严重的缺口。
此外还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因素导致水资源的污染更为严重。
例如油轮在江面上泄露、化学工厂排放的危险化学物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另外还有地震造成的日本核泄漏,使得福岛周围十三个地区的淡水变成毒水,不能再为人所用的严重污染。
面对当前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我们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十分严峻,有100多个城市为缺水城市,40个为极度缺水城市。
虽然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地大物博之国,水资源总量世界第五位,但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排在世界一百多位,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同时,由于我国有大面积的的季风气候区,水资源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匀,年内、年际变幅大。
并且,我国地理跨度大,且地形复杂,加之山脉阻挡等因素,造成地区间降水差异大。
水土资源分布不协调,造成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严峻,水资源配置难度增加。
水资源短缺己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
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分带
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分带王宇【摘要】大量的矿产资源采掘、地质勘探、洞穴探测、示踪试验等揭露和观测研究发现地下水径流系统的分带性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径流的空间形态、地下水动力性质、地下水循环深度和流程的差异,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上可划分为:浅循环径流带、深循环径流带2大类,进一步划分为:表层径流带、垂向渗流带、季节波动带、潜水—承压水径流带及层状承压径流带、带状承压径流带6个分带.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分带主要由地层沉积旋回、地质构造切割及组合、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岩溶发育分带特性所决定.%The vertical zoning of groundwater runoff system in karst plateau have been discovered by large number of the exposed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mine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geological exploration,cave detection,tracer tests and so on.Based on burying condition of karst aquifer,spatial pattern of groundwater runoff,groundwater dynamics and the extent and depth of groundwater circulation,the groundwater runoff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nd six sub-classes in karst plateau.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 (Table 1).The zoning of groundwater runoff system in karst plateau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dimentary cycle of the strata,geologic structural association,topographic relief,zoning of karst develop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circulating runoff zone are with shallower circulation underground,circulating period within one hydrogeological year and being obviously impacted by seasonal change.The deepcirculating runoff zones are with deeper circulation underground,circulating period long as several to several decade years or more and being less or few impacted by seasonal change.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x sub-classes are direct-viewing and distinct,which would b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paper.【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8(037)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岩溶高原;水循环;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分带【作者】王宇【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昆明6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20 引言地下水径流系统的垂直分带,是在水文地质剖面上,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径流特征的变化,划分出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径流的空间形态、地下水动力性质、地下水循环深度和距离不同的径流带。
西南某岩溶区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与解析
第39卷第1期2020年2月中国岩溶Vol.39No.1Feb.2020CARSOLOGICASINICA西南某岩溶区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与解析张浪1,李俊1,潘晓东2,黄晓荣1,彭聪2(1.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以西南某典型岩溶区为例,解析示踪试验在岩溶管道连通性以及获取水文地质参数中的应用。
选择落水洞为投放点,分别从落水洞西侧和东侧寻找地下水出露点作为接收点,判别落水洞地下径流的实际去向以及落水洞与接收点之间的水力联系。
结合Qtracer2软件对示踪试验成果进行定量解析,确定示踪剂回收率、地下水平均流速、最快流速,估算出岩溶管道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参数。
结果表明:落水洞与接收点JS01、JS03之间不存在直接水力联系;落水洞与接收点JS02存在水力联系且岩溶管道极为发育,含水介质不均匀,地下水运移路径较为通畅,为典型的紊流流态;落水洞地下径流的主要方向是由西向东,但在丰水期雨量较大期间,接收点JS04能够接收到荧光素钠,说明丰水期水位上涨后两者间会有水力联系,导致部分水量向落水洞西侧排泄。
关键词:岩溶区;示踪试验;连通性;地下径流;管道特征;水文地质参数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810(2020)01-0042-0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岩溶地下河系是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最重要的岩溶现象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由相互连通的岩溶孔隙、岩溶裂隙、岩溶洞穴和岩溶管道多重介质组构而成,具有极强的汇水、蓄水和排水功能的岩溶水地下通道[1]。
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决定了自身结构、功能和性质的复杂性,导致岩溶地下含水层与一般孔隙、裂隙含水介质的水文地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有较高的渗透性和非均质性,渗透系数变化极大等特点[2]。
岩溶含水层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非常困难,目前采用的方法有水文学法[3]、抽水试验[4]、同位素法[5]、水化学法[6]、地球物理方法[7]以及示踪技术[8-10]等。
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多维动态系统模型
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多维动态系统模型●韩 梅 □韩晓琳 满艳艳 ●李 振 胡玉海 地下水资源多维动态系统由输入、输出和水文地质实体所构成。
现实的地下水资源多维动态系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巨系统,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对地下水的观测和研究远不如地表水成熟和深入,故对地下水资源多维动态系统的特性研究,一般通过模型来描述实体系统的特性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目前常用的模型均指抽象和概化了的数学模型,也即用数学语言来概括水文地质实体原型,它是原型本质属性的抽象。
这种地下水多维动态系统模型既是一个优化管理模型,又是一个地下水动态的预测预报模型。
作为优化管理模型,它能提供在不同补给和地下水埋深或水位情况下,为满足各种约束条件所需的最优地下水开采量;作为预测预报模型,也可预测不同补给和开采情况下,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以指导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调控,达到最优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本文按集中参数方式建立系统模型。
即把系统的含水层视为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实体,以集中的形式表示系统参数,只考虑参数的时程变化,并根据输入、输出的实测时间序列建立模型、确定模型参数,即可用于系统管理和动态预报。
1 地下水资源多维动态系统模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模拟地下水资源系统,是以水均衡方程为基础,但又使传统的水均衡法具有动态的性质,因此可用其模拟地下水资源系统的动态特性,特别是当采用解析法或数值法所需资料不足时,尤为有效和适宜,它具有经济、易行、实用的明显优点,便于推广应用。
111 模型结构设定这里将地下水资源多维动态系统视为一个地下水库,研究其水均衡问题。
其水均衡方程的形式为:△H=b0+b1P+b2M+b3Q1-b4Q2+b5W s+b6Wg-b7E-b8Q k(1)式中:P为计算时段内降雨量(mm);M为河道入渗补给深(当地下水补给河流时取负值)(m);W s为计算时段内调用地表水量,用水深计(m);W g为地下水人工开采量(m);E为潜水蒸发量(m);Q1、Q2为地下水侧向流入、流出量(m3);Q k为基流量(m3)。
岩溶水的概念
岩溶水的概念岩溶水是指在岩层中流动、穿透和溶蚀的水,也称为溶蚀水。
岩溶水对地表和地下岩石的溶蚀作用十分重要,是形成溶洞、地下河流、地下水系等岩溶地貌和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溶水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溶蚀性的岩层接触并溶解而产生的。
溶解作用是岩溶水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指的是溶质溶于溶剂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岩溶水中,主要的溶解作用是碳酸盐岩中的碳酸钙溶解,导致溶洞和其他岩溶地貌的形成。
一个岩溶水系统通常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供水区、传递区和排水区。
供水区指的是源头区域,也就是岩溶水的来源,一般是地表水、降水或者田地中的水体。
传递区是指岩溶水在岩石中穿透和传输的部分,可以是地表或地下的空隙和裂缝、地下河流或者水下洞穴。
排水区是指岩溶水通过地下河流或者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的部分。
岩溶水对地表和地下的岩石有着很强的溶蚀能力。
碳酸盐岩由于其含有可溶性的碳酸钙晶体,容易受到岩溶水的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会加速岩石的侵蚀和溶解,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和通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洞穴和通道会逐渐扩大,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岩溶地貌,如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马来西亚的槟岛洞穴等,都是由岩溶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此外,岩溶水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补给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溶山区通常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是因为岩溶水可以通过地下洞穴和裂缝快速地储存和传输水分。
这些地下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岩溶水是在岩层中流动、穿透和溶蚀的水。
岩溶水通过溶解作用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和通道,造成了岩溶地貌的形成。
此外,岩溶水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
深入研究岩溶水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对于认识地貌演化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溶对工程的简要影响
岩溶对工程的简要影响岩溶地貌是指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质景观。
这种地貌形成于含有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和石膏岩)的地质区域,其具有独特的地下水循环和地表特征。
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与其他地区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和挑战。
本文将简要讨论岩溶地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首先,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循环具有快速而复杂的特点,这对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往往会形成大型的地下河流、溶洞和地下孔隙等。
这些地下通道和空洞可能会对工程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造成潜在的风险。
例如,在桥梁和隧道建设中,需要详细考虑地下河流和溶洞对工程结构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其次,岩溶地区的地表特征也会对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
岩溶地貌通常具有凹凸不平的地表形态,表现为起伏的山峰、峡谷和坑洼地形。
这些地形特征可能会导致道路和铁路建设中的线路选择和规划变得复杂。
工程师需要考虑如何在复杂的地貌条件下设计并建设出安全可行的交通线路。
另外,岩溶地区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特殊的考虑因素。
岩溶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的影响。
因此,在工程建设中,需引入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以避免对地下水的不良影响。
同时,对于岩溶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和防治也需要加强,以保护这一重要的水资源。
综上所述,岩溶地区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设计和实施工程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岩溶地区的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应对潜在的风险。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并合理利用岩溶地区的地质资源,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区是我国的特殊区域,其地质和水文条件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殊条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潜在的风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溶地区通常由含有岩溶岩层的石灰岩组成,这种地质条件使得岩溶地区容易发生地下溶洞和地下水流动的现象。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处理效果的反馈方式:监测、 检测、评估报告
处理效果的持续监测:定期检 查、长期观察
处理效果的改进建议:根据反 馈进行优化和调整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技术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研发更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处理效果 应用前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挑战: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处 理技术难度大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地区地 面塌陷的现象通 常是由于地下水 位下降或地下溶 洞发育所致。
原因:地下水位 的下降可能是由 于地下水开采、 降雨量减少等原 因引起的;地下 溶洞的发育是由 于地下水溶蚀石 灰岩等可溶性岩 石形成的。
影响:岩溶塌陷 会导致地面塌陷、 建筑物损坏、农 田淹没等危害严 重影响人们的生 命财产安全。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如不良地质现象、地温异常等。
地面变形:岩溶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 地下水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流动速度快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岩体稳定性问题:岩溶地区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洞穴与地下工程问题:岩溶地区存在大量洞穴和地下工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造成一定难度。
缺点:处理方法可 能受到地理环境、 技术条件等多种因 素的限制实施难度 较大成本较高。
案例分析:以某实 际工程为例说明处 理措施在解决岩溶 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
结论:处理措施的 优缺点应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最适合的处理 方法。
处理效果的评估标准:稳定性、 安全性、经济性
预防措施:对岩溶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溶洞、暗河等分布情况采取适当的桩基、地 基加固等措施预防建筑物沉降和塌陷。
岩溶处理方案
岩溶处理方案
岩溶处理是指对岩溶地区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一系列措施。
岩溶地区是指地
下溶蚀作用发达、地表地貌多样、地下水系统发育的地区,常见于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岩石地区。
岩溶处理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表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地表植被,避免土壤侵蚀和地表水流过快导致的地
表裸露。
可以采取种植防护林、草坪、植被覆盖等方式。
2. 地下水保护: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的质量和
数量。
可以采取建设地下水保护区、加强地下水监测和管理等方式。
3. 洞穴保护:岩溶地区常有丰富的洞穴资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洞穴的生态环
境和景观价值。
可以采取设置洞穴保护区、限制人员进入洞穴等方式。
4. 河流治理:岩溶地区的河流水系发育,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河流的水质和生态
环境。
可以采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方式。
5. 土地利用规划: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农田、林地、
城市建设等功能区的布局。
可以采取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管理等方式。
6. 教育宣传:加强对岩溶地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
与度。
可以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活动、组织环保志愿者等方式。
综上所述,岩溶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地表、地下水、洞穴、河流、土地利用
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实现岩溶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岩溶区排泥库地下水导排方案
岩溶区排泥库地下水导排方案摘要:广西岩溶区雨水丰富且季节性差异大,地下水位的涨落对排泥库库底产生顶托力和负压力,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可靠的工程措施消除地下水骤升骤降对库底人工防渗层的作用力,才能保证排泥库的库底安全。
通过分析某排泥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设计一套地下水导排系统,雨季排出上涨地下水,旱季消除负压力。
经过一个水文年的检验,该地下水导排系统运行良好,为类似项目提供了设计经验。
关键词:岩溶区;排泥库;地下水导排1.前言目前我国广西已建成排泥库约14座,在排泥库技术[1]发展成熟前,出现了多次较大的库底泥浆泄漏事故,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地下水位的骤升骤降是导致库底泄漏的重要因素之一,雨季地下水上涨时,将在局部岩溶通道内产生较大的气压或水压力,对库底防渗膜产生顶托力,严重时会发生气爆从而破坏防渗膜引发泄漏;雨季结束进入旱季时水位下降,局部岩溶通道内产生负压力,同样可能引发库底泄漏事故。
科学合理的设置地下水导排系统可有效消除地下水位涨落对库底造成的不利影响。
1.排泥库主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2.1 工程地质该排泥库库址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库内岩溶发育,两条区域性断层(F4和F9)和一条派生断层(F9-1)穿过库区, F4断层受北东-南西向的F9断层在库区内错段,分为F4-1断层和F4-2断层。
库内断层活动时代均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
F4-1和F4-2沿断层走向上陡坎发育,裂隙多以垂直发育,溶洞呈串珠状分布,具有导水性;F9断层内部具分带现象,多组次级断面发育,平行排列或与主断面走向大角度相交,断裂带内多被角砾岩或方解石充填胶结,具有相对隔水性;次级断层F9-1与F9走向基本平行,后期主要表现为走滑断裂性质,沿线裂隙劈理较为发育,岩芯局部较为破碎。
图1 排泥库断层平面分布图图2 雨季库底淹没实景图2.2 水文地质库址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库区地下水水源主要来自库区外围西北侧一带的地下水及周边雨水。
陕西渭北东部岩溶热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
(1 . 陕西地矿局综合地质大 队,渭南 7 1 4 0 0 0 ;2 . 陕西省地质调查 中心 ,西安 7 1 0 0 1 6
3 .陕 西地矿局西安地勘 院,西安 7 1 0 1 0 0; )
摘
要 :渭北东部 岩 溶水水 量 相对较 丰 ,水 质好 ,大部分 地 区水 温在 2 0— 4 6 ℃ ,是
热水可 分 为低温 、中低温 、中温 三个 级别 的热水 。
2 . 1 低 温 热 水
低 温 热水是 指温 度 2 0~ 4 0  ̄ C,区 内范 围最 广 ,分 布 于淡 村 洼 地 、流 曲一 兴 镇 洼 地 、 温
收 稿 日期 :2 O 1 5 —8 —1 7
作者简介 :王佳武 ,男 ,5 4岁 ,教授级高工 ,一直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 ,曾发表论文多篇。
文 献标 识码 :B 中图分类 号 :P 6 4 1 . 1 3 4
1 工作 区概 况
陕西 省渭 北东 部地 区 ,其 范 围是两 逾赵 氏河 ,东 到 黄河 与 山西省 毗 临 ,北 依北 山 ,南 界 鲁桥一 双 泉断 裂 ,包 括铜 川 市 的耀 县及 渭南 市 的韩城 、富平 、蒲 城 、白水 、澄城 、合 阳 、大 荔等 县 ( 市 ) 大部分 及 部分 地 区 ,面积 约 6 9 4 4 k i n 。 。区 内有 西一 延 、西一韩 铁 路 ,并 有 支 线与 铜川 、蒲 白、澄合 、韩城 四大 煤矿 相通 ,各 市 、县 有公路 与 西安 相通 ,交通 方 便 。 渭北 地处 黄土 旱塬 区及 基岩裸 露 的低 中山 区 ,地 势 较高 ,沟 多谷 深 ,干旱 缺水 ,地 表 水 季节 变化 大且 多泥砂 ,第 四系松散 层地 下水 水量 不 丰 ,且多 为 高氟苦 咸水 ,而 岩溶 地 下水 经 近年来 勘 探证 实 ,水 量较 丰 富 ,水 质 好 ,大 部 分 地 区水 温 在 2 O~4 6 ℃ ,是 可 开 发 利 用 的 热 水资 源 。渭北 东部岩 溶水 系统 可划 分 为西部 ( 铜 蒲 合 ) 子 系统 及东 部 ( 韩 城 ) 子 系统 。 渭
岩溶水文地质学
岩溶水文地质学
岩溶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学科。
岩溶地区是指由于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在这样的地区,水文地质过程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岩溶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岩溶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包括岩溶水的形成、储存、运移和排泄等过程。
2. 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资源。
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是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裂隙、溶洞和地下河等地下水体。
3.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下水质量、水量和水动力等方面。
4.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主要包括水源和水库建设、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开采等方面。
岩溶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不仅对于岩溶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1 -。
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岩溶地下水是指在岩溶区域中形成并流动的地下水,它具有独特的水化学特征,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土壤侵蚀等环境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以及其在环境方面的意义。
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岩溶地下水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
由于岩石中的溶解性物质易溶于水,岩溶地下水中溶解的溶质含量相对较高。
其中,溶解的主要溶质有溶解氧、二氧化碳、硫酸根离子等,它们对于水体的酸碱度、氧化还原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岩溶地下水还含有丰富的溶解性矿物质,如钙、镁、铁等离子,这些矿物质的溶解能力使得岩溶地下水具有良好的溶蚀和沉淀能力。
其次,岩溶地下水具有高度的温度稳定性。
由于地下水处于深层地下,岩溶地下水的温度相对较稳定,不受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使得岩溶地下水在大气和地下水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时能够对温度进行缓冲,降低了水体的温度波动,对维持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岩溶地下水还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盐度。
由于岩溶地下水在地下流动过程中与地下岩石接触,会溶解一些易溶解的岩石矿物质,导致水体中钙、镁等离子含量增加,从而提高了水体的硬度和盐度。
这种水化学特征对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首先,岩溶地下水的高溶解性使得它对土壤侵蚀具有重要影响。
在岩溶地区,地下水通过地下水溶解和地下水侵蚀作用加剧了土壤侵蚀的程度。
研究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溶质迁移规律,有助于理解土壤侵蚀的机制和过程,为土壤侵蚀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岩溶地下水的温度稳定性对维持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地下水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资源补给的关键部分,而岩溶地下水的温度稳定性正是维持地下水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保持地下水体系的稳定温度,才能维持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
最后,岩溶地下水的硬度和盐度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重要影响。
渭北岩溶水地质特征及钻井工艺
渭北岩溶水地质特征及钻井工艺
渭北岩溶水是以特定的岩溶型变质为表面水源提供水体的重要水资源,产于芦山的渭
南市渭北区,其地质特征和钻井工艺是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工艺的重要内容。
渭北岩溶水地质特征表现为山谷区内普遍存在于橄榄花岩英文河系统,可以分为多个
断面,其中三面有可见的开裂缝。
钻井地面以上穿越松散层,接着是浆棉和石英层,最后
是细角砾岩和礼砾岩。
此外,有时也会遇到大型砾块。
底部泥沙层多见,底部淤泥层亦可
能出现。
山谷的岩凹多见,其表面有细将痕,往往可以分清此表面发育的岩石组合特征。
渭北岩溶钻井要求用有效节能器材,以尽量减少对矿物质造成的破坏。
同时,要将采
用先进的油井材料,确保钻井质量以及钻孔过程的顺利完成。
采用新型的岩溶材料可高效
地钻井,减少井筒损坏。
为了保证泵到深部的稳定运行,可以采用消除空气泡的方法。
对
于深部溶蚀物质的钻进,最好选用具有负抗力的工具,如铁质钻头,使其具有很强的抗拉力。
此外,地质实验也起着关键作用,可以帮助确定下游钻井勘测有利于提高钻井水平、
降低成本、保证钻井安全。
总之,渭北岩溶水地质特征和钻井工艺决定了开发利用渭北岩溶水的水资源运用效率。
钻井过程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和工艺措施,利用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优势,加之精心的地
质调查,确保最佳的开发效果。
岩溶地区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循环的关联研究
岩溶地区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循环的关联研究岩溶地区以其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独特的地貌景观而闻名。
对于地下水的补给机制以及与地表水循环的关系的研究,在岩溶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补给机制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降水的入渗以及融雪的渗入。
岩溶地下水的蓄满和补给主要发生在地下洞穴、裂隙和岩溶溶蚀裂缝等地下水储集空间内。
这些储存空间通常具有很大的储水能力,能够迅速地吸取和释放大量的地下水。
除了降水和融雪,地表水在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补给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露天的河流、湖泊以及地表水系统中的泉眼和渗泉都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
在岩溶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通过渗漏、地下河道和岩溶裂隙等途径相互补给。
二、地表水循环与地下水补给的关系地表水循环和地下水补给是相互关联的。
地表水的补给来源是自然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自然降水主要供给地表水系统,同时一部分降水也被地下岩溶系统吸收,并转化为地下水。
地下水同时也反过来向地表水系统供给补充,维持地表水的流量和水质稳定。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对于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调配具有重要意义。
在干旱季节,地表水流量减小,地下水作为补给源可以维持地表水系统的稳定。
而在湿润季节,地下水补给的增加可以减轻地表水的过载压力。
三、科学管理岩溶地区的水资源为了科学管理岩溶地区的水资源,需要深入研究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循环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
其次,加强水资源规划和调度,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确保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同时,加大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力度,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污染。
最后,加强公众的水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广节水措施,促进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岩溶地区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循环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研究地下水补给机制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对于岩溶地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渭北岩溶水利用现状研究
渭北岩溶水利用现状研究
王维宁;王小娟
【期刊名称】《陕西水利》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本文介绍了渭北地区岩溶水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并为今后该地区岩溶水的利用方向提出了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2页(P141-142)
【作者】王维宁;王小娟
【作者单位】合阳县水务局,陕西,合阳,715300;合阳县水务局,陕西,合阳,7153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34
【相关文献】
1.渭南市渭北岩溶水开发利用调查研究 [J], 靳瑞杰;董水利
2.渭北中部奥陶系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探讨 [J], 赵广利
3.渭北西部黄土塬隐伏岩溶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J], 时坚;梁永平;王晶
4.陕西渭北东部岩溶热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 [J], 王佳武;罗安云;唐力;于国胜;唐瑞;李潇艳
5.咸阳渭北岩溶水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 [J], 郭志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中硫酸盐的形成
陕西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中硫酸盐的形成
马致远;范基姣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05(033)003
【摘要】陕西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研究表明,水中硫酸盐起源主要为海相硫酸盐的溶解,其次为南部泻湖相古沉积咸水的混入.岩溶地下水中的盐分的增加主要是溶滤作用的结果.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马致远;范基姣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环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4;长安大学环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3
【相关文献】
1.渭北东部奥陶系岩溶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分析 [J], 何渊;李亮;黄金廷;范基姣
2.陕西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的环境同位素证据及其可更新性评价 [J], 马致远;牛光亮;刘方;侯光才;党学亚;苏艳
3.引起陕西渭北东、西部岩溶地下水特征差异性的区域地质背景对比 [J], 梁永平;时坚;张良;刘德深
4.陕西渭北东西部隐伏岩溶地下水的差异 [J], 马致远
5.鄂尔多斯盆地渭北东部奥陶系岩溶地下水的补给环境 [J], 马致远;牛光亮;党学亚;何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系统
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系统一、例证研究区选取范围在对渭北岩溶地下水的研究中,考虑到不同的地质背景,以嵯峨山以东的耀西拗陷为界,分为东、西部两个地区。
例证研究区西起耀西拗陷,东至黄河河谷,北讫铜川一合阳北侧,南至鲁桥一双泉断裂一线,呈NEE向条带状展布,总面积6000m2(图1—1)。
二、岩溶含水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一)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划分及概念模型平面图1、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划分依据的原员IJ及边界范围.边界是系统与环境在物质和能量上的交换界,边界除具形态特征外,还具有水力性质,它可以是零交换(隔水边界),可以是输入端(补给边界),也可以是输出端(排泄边界)。
系统的边界是划分结构范围的难点。
划分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当然要遵循具有独立补径排条件的原则,但地质构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确定地下水系统边界的位置和水理性质时,地质构造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南以口镇一鲁桥断裂、淡林洼地、施家断裂、龙阳断裂、双泉一临猗断裂一线为界,其南侧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在1 500—2000m不利于岩溶发育,阻挡了岩溶水向南侧的运移,属隔水一弱排泄边界;西部大致以口镇一爷台山、尊王山一线东南侧一线为界,位于耀县瑶曲的新耀2井(孔深2449.8 0m)和柳林耀参1井(孔深3 1 30m)揭示碳酸盐岩深埋于三叠、二叠及石碳系碎屑岩之下,埋藏深度分别达1 605m和1 1 04m,岩溶极不发育,岩溶水径流循环滞缓,近似隔水边界;北以萧家堡~杜康沟逆断裂、合阳一秦家河逆断裂一线为界,这些逆断裂带位置碳酸盐岩与石碳、二叠系碎屑岩对接,邻近岩层遭受了强烈挤压,阻碍了北侧碎屑岩水补给岩溶水,故认为北界是隔水边界;东以黄河为界,高程3 40~3 5 5m,是全区最低的排泄区,为排泄边界。
2、岩溶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平面图(图3.3)概念平面图主要反映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边界范围与边界性质,以及渗流场、水动力场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
渭北旱塬区地下水开采量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渭北旱塬区地下水开采量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贺乐荣【摘要】渭北旱塬区作为陕西重要的粮棉基地.该区域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供水水源,多年来由于农灌区盲目开采、企事业单位用水集中无序开采等缘故,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导致该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针对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对该区域“十一五”期间地下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及开采潜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区总的可开采量为14.94亿m3,实际开采量为13.27亿m3,开采潜力为1.67亿m3,开采潜力指标P为1.12,渭北旱塬区地下水总体采补平衡,部分山丘地区,开采程度较小,具有一定开采潜力.研究结果对加强渭北旱塬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渭北旱塬区;地下水开采量;开采潜力;采补平衡【作者】贺乐荣【作者单位】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陕西西安7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1.1 自然地理渭北旱塬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以北,陕北丘陵沟壑区以南,东西分别与山西省和甘肃省接壤,东西长400 km,南北宽275 km。
平均海拔高度在800 m以上,北部和西北部沿山地带高达1 300 m以上。
区域范围北抵延安市富县、洛川,东临黄河沿岸,南至渭河,西界甘肃省。
行政区划辖宝鸡、咸阳、杨凌、西安、渭南、铜川及延安7地(市)的41个县(区)。
该区域地貌以北山为界,北山以北属陕北黄土高原地形,以中低山和黄土塬梁峁为主;北山以南属渭河断陷盆地,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台面,以冲积平原、黄土台塬、洪积平原和微地貌构造等为主,总体可划分为渭北黄土高原和渭北关中盆地。
1.2 气象水文地质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83 mm,年降水量在地域分布上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系统一、例证研究区选取范围在对渭北岩溶地下水的研究中,考虑到不同的地质背景,以嵯峨山以东的耀西拗陷为界,分为东、西部两个地区。
例证研究区西起耀西拗陷,东至黄河河谷,北讫铜川一合阳北侧,南至鲁桥一双泉断裂一线,呈NEE向条带状展布,总面积6000m2(图1-1)。
二、岩溶含水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一)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划分及概念模型平面图1、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划分依据的原员IJ及边界范围.边界是系统与环境在物质和能量上的交换界,边界除具形态特征外,还具有水力性质,它可以是零交换(隔水边界),可以是输入端(补给边界),也可以是输出端(排泄边界)。
系统的边界是划分结构范围的难点。
划分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当然要遵循具有独立补径排条件的原则,但地质构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确定地下水系统边界的位置和水理性质时,地质构造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南以口镇一鲁桥断裂、淡林洼地、施家断裂、龙阳断裂、双泉一临猗断裂一线为界,其南侧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在1 500-2000m不利于岩溶发育,阻挡了岩溶水向南侧的运移,属隔水一弱排泄边界;西部大致以口镇一爷台山、尊王山一线东南侧一线为界,位于耀县瑶曲的新耀2井(孔深2449.8 0m)和柳林耀参1井(孔深3 1 30m)揭示碳酸盐岩深埋于三叠、二叠及石碳系碎屑岩之下,埋藏深度分别达1 605m和1 1 04m,岩溶极不发育,岩溶水径流循环滞缓,近似隔水边界;北以萧家堡~杜康沟逆断裂、合阳一秦家河逆断裂一线为界,这些逆断裂带位置碳酸盐岩与石碳、二叠系碎屑岩对接,邻近岩层遭受了强烈挤压,阻碍了北侧碎屑岩水补给岩溶水,故认为北界是隔水边界;东以黄河为界,高程3 40~3 5 5m,是全区最低的排泄区,为排泄边界。
2、岩溶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平面图(图3.3)概念平面图主要反映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边界范围与边界性质,以及渗流场、水动力场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
(二)碳酸盐岩埋藏条件根据碳酸盐岩的顶面埋藏深度,可将渭北东部岩溶区划分为岩溶裸露区,浅埋区(<3 OOm)、深埋区(3 00-一1 000m)和超深埋区(>1 OOOm)四个不同的埋深区(见图3-6)。
裸露区碳酸盐岩顶面埋深小于几米,分布于区内嵯峨山、将军山、尧山等地和漆水河、白水河、洛河等部分河谷地段,面积约348.58km2。
浅埋区碳酸盐岩顶面埋深<3 OOm,主要分布于裸露区周边。
其中流曲一兴镇一保南洼地以北的山前地带碳酸盐岩之上直接为第四、第三系松散层,由于上覆松散层较薄,且透水性好,利于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岩溶地质作用较强。
该区喜山早期古岩溶形态发育,也可见喜山晚期与早期古岩溶迭加下的岩溶形态。
深埋区碳酸盐岩顶面埋深在3 OO一1 000m之间,围绕浅埋区周边分布,其中的流曲一兴镇一保南一永丰洼地及其以南的王寮一东阳二韦庄一带和韩城断裂与业善洼地间,碳酸盐岩之上为透水性较弱的第三纪粘土岩,碳酸盐岩与上覆盖层的水交替微弱,岩溶地质作用强度亦较弱。
区内喜山早期岩溶形态发育,也发育有后期岩溶作用与早期岩溶迭加的岩溶形态。
超深埋区碳酸盐岩顶面埋深>1 OOOm,主要分布于卤泊洼地和业善洼地及其以南地区、流曲一兴镇洼地的局部地段以及爷台山、武王山、云梦山及其以北地区。
由于碳酸.盐岩上覆松散盖层巨厚,其碳酸盐岩顶面高程已在一5 OOm以下,与上覆土层的水交替作用更弱,且主要以向上覆盖层越层排泄为主,岩溶地质作用强度极弱。
区内主要发育喜山早期古岩溶形态。
(三)岩溶类型依据水流对碳酸盐岩作用的性质以及地质构造在岩溶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区内岩溶大致可划分以下五种类型。
1、溶蚀类型:主要表现为水流在碳酸盐岩的表面或沿其垂直裂隙溶蚀形成的溶沟、溶槽、石牙、石柱、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等岩溶地貌。
该类型分布于碳酸盐岩裸露区,在埋藏型碳酸盐岩顶面也有揭露。
2、溶蚀一侵蚀类型:表现为碳酸盐岩在水流溶蚀一侵蚀作用下形成之岩溶地貌。
它一般沿河谷分布,岩溶形态具有不同高度层状分布的特点,反映了本区新构造运动间歇性上升的性质及上升幅度。
其主要形态有成层的溶洞和旱谷、干谷等。
3、溶蚀一构造类型:表现为水流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受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沿断裂或褶皱延伸方向岩溶发育。
该类型主要见于断裂破碎带及其近区,其岩溶形态有溶洞、溶隙等,见于埋藏区煤矿井下和覆盖区钻孔中。
4、层面接触类型:表现为流水沿纯碳酸盐与不纯碳酸盐岩或非碳酸盐岩接触面溶蚀形成的岩溶。
这类岩溶多以蜂窝状溶孔及小溶洞成层出现,常见于02f2与02f1、02fl与02m22、02m22与02m2'、02m2'与02m12、02m12与02ml'及02m12段内三灰夹两黄的接触面处。
(四)岩溶发育的时空演化1、区域岩溶发育期岩溶发育期是碳酸盐岩地区地壳发生区域性上升,在有利气候条件下长期遭受强烈岩溶作用的时期,它只是一个地区地质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短暂阶段。
纵观本区地质发展历史,岩溶发育期与地史上的沉积间断一剥蚀期一致。
本区自寒武一奥陶纪碳酸盐岩一泥岩组合沉积形成以来,碳酸盐岩曾经遭受过两次沉积间断一剥蚀期,即中奥陶世末至中石炭世末的加里东期和晚白垩世至第三纪至今的喜马拉雅期。
因此,本区岩溶发育期可划分为两期。
(1)加里东古岩溶期:自中奥陶世末至中石炭末本区在加里东运动II幕的影响下一直呈隆起状态,碳酸盐岩裸露地表,遭受外营力地质作用的强烈剥蚀一侵蚀长达1.4×1 08a,形成了一个准平原。
这一准平原分布于北山以北一澄城县城南一金水沟车杨河逆断裂之北,埋藏于石炭一二迭系含煤碎屑岩之下。
碳酸盐岩顶面下1 OOm深度内岩溶发育主要以垂直发育的溶隙、落水洞、漏斗和规模大小不一的溶洞为主,在铜川王石凹煤矿区和合阳安阳煤田区还发育有陷落柱等。
本期岩溶的最大特点是各类溶蚀形态皆为石炭系铝土质泥岩、石英砂岩,黄铁矿结核、褐铁矿结核等充填,溶洞内还充填有碳酸盐岩塌积物。
(2)喜马拉雅岩溶期:本岩溶期可分第三纪亚岩溶期和第四纪亚岩溶期两个亚期。
1)第三纪亚岩溶期:晚白垩世在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汾渭裂谷盆地开始下沉。
本区在裂谷盆地下陷影响下,区内断裂活动活跃,以压性及压扭性为主。
第三纪始新世起裂谷盆地已具雏形,并由南向北不断扩张,本区在气候温热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形成了一个南倾的中新世古剥夷面。
将军山、尧山上的层状溶洞就是该岩溶期岩溶形态之遗存。
将军山上溶洞中钟乳石、石花、石幔等化学堆积物发育,属渗流型溶洞,而耀县药王洞(7 1 om)和尧山顶(1 03 2m)溶洞口处常有石灰华堆积,是潜流型岩溶泉排泄之产物。
黄河与洛河谷地碳酸盐岩顶面上的钙质砾岩也是本期的产物,说明这时黄河、洛河已经形成。
本期岩溶的的最大特点是属溶蚀一构造类型。
3)第四纪亚岩溶期:第四纪时期,本区地壳运动以振荡性间歇上升为主,区内除北山一带外,碳酸盐岩大部覆盖于松散岩层之下,气候呈半湿润状,水文网定型,岩溶作用的强度较第三纪时期已大为减弱。
据野外调查、煤矿开采及勘探资料:本期岩溶在碳酸盐岩裸露区岩溶形态以石芽、溶隙、溶沟为主;在河谷中则以与各级阶地高程相当的层状溶洞为主;在黄、洛河谷地中有袁家坡,温汤及东王岩溶大泉等,其中温汤泉群在洛河河床与洛河三级阶地上有泉华堆积;在煤矿井下可见古岩溶与在本期岩溶迭加下产生的岩溶大厅,其中以白水官路井下岩溶大厅最大,在三个纵段中均见及,底部积水可行皮筏;在勘探孔中,.200m高程以下仍见有较大溶洞,洞内充填物以砂和泥质为主,裂隙中常充填红土,.700m仍见有小溶洞及溶隙。
本期地表浅部、溶洞以渗流型为主,洞内常见钟乳石等化学沉积景观,且目前还在生长发育中,如铜川黄堡赵家山溶洞和桃曲坡水库三级阶地漏水溶洞等。
(3)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空间控制作用区内近东西、北东及北西向断裂发育。
这些断裂对区内岩溶发育在空问上起着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断裂构造控制着碳酸盐岩的出露条件。
区内断裂在差异升降运动影响下,随着汾渭裂谷盆地的形成、演化和不断扩张,本区碳酸盐岩基底自北而南阶梯状陷落,自东而西差异断落升降,形成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
构造升降使北部碳酸盐岩断升成山,南部则致碳酸盐岩陷落伏于松散堆积层之下,一般地垒上碳酸盐岩埋深小,地堑则深,总的趋势则愈向南碳酸盐岩的埋深愈大,但在局部地段河谷地垒处碳酸盐岩仍有出露。
由于断裂的控制,区内自北而南碳酸盐岩的埋藏条件明显不同。
故岩溶的发育因环境差异明显,发育程度也不同。
2)断裂构造控制着岩溶的分布和发育程度。
野外调查资料表明:断裂破碎带及其附近,尤其是断裂交汇部位岩溶发育,远离断裂则发育差;野外调查的溶洞中与断裂构造有关的高达96%。
断裂对岩溶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断裂性质的差异上,一般地说张性正断裂较压性逆断裂岩溶发育。
如受盆倾峪正断裂和高阳一陈炉断裂的影响,铜川王石凹矿井下见较大溶洞十余个,最大者高达1 Om以上,小溶洞、溶隙、溶孔则不胜数。
再如白水白龙潭、郭家围正断裂及其附近岩溶都比较发育。
而逆断裂附近不但岩溶不发育,且还具明显的阻水作用,如袁家坡地垒中部一逆断裂,经长观和大型抽水试验证实,断裂两侧水位差达3-3.5m。
区内合阳东王、蒲城袁家坡、温汤复式地垒部位,断裂密度都较大且以近东向断裂为主,控制了本区三大泉群的出露条件。
如袁家坡地垒在3 km范围内就存在近东向断裂1 7条,将该地垒切割成"垒中有堑,堑中有垒"的断块构造,袁家坡泉群即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
.3)断裂构造控制了溶洞、溶隙的发育方向。
野外溶洞调查显示:溶洞与溶隙发育的主要方向与区域断裂及构造裂隙的方向大体一致。
由于断裂及构造裂隙的存在,致岩石破碎,利于地下水的运动和岩溶作用的发生,因此岩溶个体多沿这几个方向的断层、裂隙发育。
如白水矿井下的岩溶大厅及水潭,就是沿毛家河断裂的羽状支断裂发育所致。
汾渭裂谷北缘断裂深达地壳,断距愈千米,致断裂南侧巨厚的土状堆积物与北侧碳酸盐岩对接,成为一阻水一滞水屏障,形成了本区岩溶水系统为一阻水一滞水型储水构造。
(4)岩溶水赋存的介质特征岩溶水赋存的介质空间是由一系列成因各异、形态不同、大小不等的裂隙、溶隙、孔隙、孔洞构成的。
钻孔资料表明:从补给区_径流区一排泄区,溶隙、裂隙和孔洞是区内岩溶水赋存最普遍的介质空间,在较大的断裂带,岩溶水赋存的介质空间还有溶洞,它们勾通较好,形成了复杂的孔隙一裂隙系统。
(五)岩溶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区内岩溶含水岩组按岩性组合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可划分为:纯碳酸盐岩含水岩组(02 )、纯碳酸盐岩夹不纯碳酸盐岩含水岩组(02 )、不纯碳酸盐岩含水岩组(∈3一01)、不纯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含水岩组(02p)等四个含水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