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程军,杨锦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安徽蚌埠230030)
摘要:新文科建设对于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路径的选
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各高校应构建基于复合型新媒体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为此应既强调多种学科、多个专业、多种类型课程的交叉,也应注重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新媒体技术的渗透和实践项目的统合等手段对各类学科、专业和课程进行融合、贯通。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网络与新媒体;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
(2023)05-065-07收稿日期:2023-03-20
作者简介:程军(1975),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杨锦(1998),男,安徽亳州人,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20JDSZ3001);2022年度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卓越财经新闻人才培养创新计划”
(2022zybj005);2022年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社交媒体时代涉税舆情治理研究”(ACYC2022307)。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0年开办以来,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扩张与发展,目前在全国已拥有近
300个本科专业点,覆盖了包括综合类、师范类、新闻传媒类、理工类、艺术类、财经类、语言类等不同类型的高校。
[1]由于
“新媒体专业没能对应明确的社会职业”[2]
,缺乏明确的行业、职位指向,再加上不同类
型高校的专业建设在追求特色化、个性化过程中形成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使得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定位一直处于相对模糊和不确定状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高校五花八门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背后,却又都提出了要培养在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上能够覆盖全业态、全媒体的全能型、复合型新媒体人才这一共同目标。
这一共识在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培养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这一表述中得到了清晰体现。
新媒体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造就,“为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新媒
体专业必须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
”
[4]
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就成为培养、造就复合型新媒体人才及其全面全能、多元交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基石和支撑。
一、新文科建设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
的指导意义
2017年,
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了“新文科”教育理念,通过新技术与”老”文科相结合来对传统人文学科(如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进行学科重组,采用文理交叉的方式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教学和培养。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强调以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持续优化文科专业,提高文科的课程质量,创新文科的教育和人才培
养模式,以培养出适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
复合型文科人才。
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提出,对于处于艰难探索、寻求突围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正逢其时,具有全方位的指导意义。
具体体现在:第一,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根据《宣言》的精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既要从根本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又要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培养出能够满足当前媒体行业和社会各领域对各类新媒体人才的需求。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与重组,实现学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
它是新文科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路径,对于目前国内高校所有的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具有指导性意义,尤其对于在学科交叉广泛性和融合性更高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更为直接的效果。
第三,“跨界”协同的新文科育人机制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道路。
新文科建设强调要建设和完善跨专业、跨学校、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全链条、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这为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需的专业课程的联动教学(理论讲授、技术操作和实践教学三者联动),跨专业、跨院系的合作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系统、行政系统与教辅系统实现沟通对话,跨学校、跨地域联合培养,学界和业界合作(部校共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培养,国内与国外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指导。
由此可见,新文科建设对于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复合型新媒体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课程建设始终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无论何种教育、教学改革,说到底都必须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
因此,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及其实现要具体落实在课程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而每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又必须围绕人才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为中心来展开,也即,要做
到让学生的每一种知识和能力都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
具体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是要根据目前媒体行业和人才市场对应用型、复合型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其知识与能力结构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同时按照知识、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原则(不能过于机械地强调具体某一知识、能力与某一课程的完全对应)设计相对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具体课程的设计及有效组合来构建、培养新媒体人才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和全媒体的业务能力。
1.
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通识能力
通识能力是一种能够超越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行业的共通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知识和能力,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和人文知识素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三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意识、良好法律意识和道德操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和人文知识素养包括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则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等等。
对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他们通识能力的要求还需要在上述能力基础上做拓展。
随着新时代新闻传播的导向性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新媒体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媒体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传播技术和新闻业务门槛的降低,使人文社科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新媒体专业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中变得更为重要,这些新变化对新媒体人才的通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新媒体/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不仅在技术层面带来媒体技术的进步,在社会层面也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大众交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在观念层面还带来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要迅速融入和适应日益成熟的新媒体时代并能够长久立足于快速迭代的新媒体行业,就必须具备新媒体/互联网思维能力。
在新媒体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很多大学的新媒体专业往往把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思维作为首要目标,把它放在比新媒体技
术、技能训练更加重要的位置。
[5]
互联网/新媒体思维
本质上是指一种思维角度和方式,“是基于网络媒介
2023年10月第5期(总第56期)
技术重新审视整个媒介生态的思维方式”[6],与传统
媒介时代形成的单向、线性思维方式相对立。
尽管学界、业界对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观点各异,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大致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互联思维,把互联看作新媒体时代及未来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包括人与人互联、人与物互联、万物互联,由这一思维方式衍生出互动思维、互通思维、开放性思维、去中心化思维、网络化思维等更加具体的形式。
二是用户思维,以用户为导向而非以产品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和信息内容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公司的运营、营销的运作包括整个新媒体产业的发展都特别强调要建立牢固的用户思维,“用户本位”,即一切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流量思维、定制思维、大数据思维、体验思维等具体形式。
三是创新思维,这是一种勇于突破既有经验束缚,打破常规惯性思维,寻求不断创造、超越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同时互联网行业又是最鼓励创新、最需要创新、最利于创新的新兴领域。
正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赋能,大量传统产业才得以升级改造,从而催生出各种创新性的产业形态。
创新思维还具有很多相关的衍生思维形式,包括创意思维、迭代思维、跨界思维、融合思维、跳跃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
四是共享思维,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的一切知识、信息、数据、资产、设备、物资、经验等可以进行共同分享,它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理念。
与这一思维相关的衍生性思维方式包括开放思维、合作(协作)思维、参与思维、共赢思维、扁平化思维、平等思维,等等。
显然,上述的新媒体/互联网思维概念极具包容性、多义性,然而究其本质,则是与当下新媒体行业发展和新媒体工作岗位相契合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拥有这种思维能力,才能在媒介技术快速迭代、媒介行业日新月异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全媒体、全能型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和业务
能力
在专业设置里,网络与新媒体属于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
同时,目前国内已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也大多隶属于各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传媒)学
院。
这决定了这一专业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属性,也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应在新闻传播学学科框架之内进行。
在媒体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融合媒介业态快速发展的时代,顺应这一需要的全媒体、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颇受业界欢迎的热门人才类型,而复合型新媒体人才作为“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特殊类型,也需要注重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看,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主要包括熟悉、掌握包括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新媒体在内的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熟悉并掌握常规业务流程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这些按照传统的新闻传播业务或媒体分类的各个二级学科板块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对于复合型新媒体人才打牢业务基础、拓宽业务覆盖面及培养贯通各类媒体业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素养与能力
除了具备一般的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素养之外,新媒体人才还应具有知识、能力方面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必须注重新媒体专业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以凸显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目前业界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是多样化的,相应地,对于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人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有较大的差异。
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新媒体新闻传播人才,主要供职于各级、各类互联网新闻媒体平台,需要具备在新媒体/融合媒体的传播环境下进行新闻和信息内容生产、传播的能力和对媒体平台运营和维护能力;二是新媒体产品策划设计人才,主要供职于各类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开发、策划和设计部门,需要具备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用户调查、产品开发、创意策划、创新设计、外观美化等能力;三是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主要供职于各类新媒体企业和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管理部门,需要具备新媒体项目开发、管理以及新媒体平台的用户分析、内容生产、日常运营和维护等能力;四是新媒体舆情管理人才,主要供职于政府和企业的互联网舆情中心,需要具备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舆情监测、
分析、研判以及舆情危机应对、处理等能力;五是新媒体营销策划人才,主要供职于各类企业的(新媒体)营销部门或公关部门,需要具备利用新媒体技术
和手段进行数据分析、用户调查、活动策划、品牌推
广、整合营销和危机公关等能力。
显然,这几类新媒体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异十分明显,然而任何一类新媒体人才都需要在自己所属的专业方向和领域内练就过硬的专业能力,培养扎实的职业核心素养。
从短期来看,这是他们得以顺利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的看家本领,从长期来看,这更是他们未来职场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立身之本。
5.
新媒体技术能力
随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全面转型以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媒体行业和新闻业务的全面渗透,新媒体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下新媒体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和必备技能之一。
新媒体技术能力对于当下各领域的新闻传播人才都十分重要,然而对于新媒体人才而言则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专业技能得以顺利实现、发挥的前提,在整个新媒体人才的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性、根本性地位。
新媒体技术能力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迭代而不断扩展、更新。
在广泛的技术能力系列中,新媒体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与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细分领域相关的技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力求涉猎、掌握更多更新的新媒体技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
三、基于复合型新媒体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网
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上述新媒体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几个方面,按照知识、能力与相应课程的对接原则,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当包含相应的课程板块,力求让每一种知识和能力都能在课程上得到支撑和培养。
1.
通识类课程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通识类课程应当包括两类:一是针对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思政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课程、体育、写作等通识必修课程;二是由学生自选的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社会、文学、历史、美学、文化等学科的通识选修课程。
这两类课程在整体上继承、延续传统的文科通识教育,为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形成以专业方向为统领、以
新媒体传播为核心,串联多种人文社会学科的新型通识教育。
为此,需要在维持目前通识课程体系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在课程设置或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新的时代元素,以体现通识课程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新特点。
通过对课程内在关联性与整体性的优化组合,这些通识课程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融入新媒体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为培养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基础扎实、能力全面的复合型新媒体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程
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包括分类性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为分类依据)和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前者包括新闻学概论、编辑出版学导论、传播学原理、广播电视学概论、广告学原理、新媒体概论,后者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原理、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媒介素养、媒介融合等课程;二是新闻传播学基础业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媒体(网络)传播实务等课程。
显然,第一部分课程偏重理论,主要以知识获取、素养提升为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各类媒体传播的理论、知识、规范和业务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这些知识和业务进行融汇贯通,同时也为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做好充足的知识和理论的储备;第二部分课程偏重实践,主要以获取业务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获得新闻传播的基本业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为其后的新媒体专业业务课程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
在媒体融合日益加深的今天,复合型新媒体人才同时也就是跨媒体人才,这类人才所需的全媒体的业务能力、跨媒体的融合性思维以及“厚基础、宽口径”的素养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这些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获得的。
3.
新媒体技术课程
虽然国内院校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和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新媒体技术能力和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性,这也是学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业务课程的基础。
实际上,在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的公共通识课中就已经包含了一些基础技术类课程,这为新媒体专业学生专业技
术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除了计算机与信
息技术类的公共通识课之外,其他的常规新媒体技术类课程在所有院校的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
这些课程一般包括摄影与摄像、数字音频视频制作、非线性编辑、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数据挖掘与处理、数据与信息的可视化呈现、虚拟仿真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等。
当然,鉴于实验室硬件设施和技术类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很难要求所有院校把这些技术类课程都全部开齐,这就需要各个院校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尤其要保证一些最基础、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技术类课程的开设。
4.
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
由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类型和具体方向差异较大,因此专业核心课程要根据不同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进行差异化设置,各有侧重,彰显出不同的专业特色。
对于偏重新媒体新闻传播方向的,可以开设如网络传播学、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融合新闻、数据新闻、多媒体新闻制作、网络传播法规等课程;对于偏重新媒体产品策划与设计方向的,可以开设电脑网页设计、移动APP 设计、新媒体产品创意与策划、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对于偏重新媒体运营管理方向的,可以开设传媒经济学、新媒体活动策划与内容制作、新媒体运营与管理、新媒体用户分析、数据分析和应用等课程;对于偏重网络舆情管理方向的,可以开设舆论学原理、信息分析与预测、舆情调查与数据分析、网络舆情管理实务、公共关系等课程;对于偏重新媒体营销策划方向的,可以开设用户数据分析、电子商务、整合营销、网络广告等课程。
这些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偏重实践、实操类的新媒体业务课程,是新媒体技术与传统专业(如新闻学、传播学、产品设计、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等)的课程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课程。
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没有具体的课程与其直接对应。
实际上,新媒体人才的互联网/新媒体思维的培养并不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学习。
“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过程中也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贯穿新媒体思维的学习环境”[7]
,
因此,跨学科课程以及跨专业联合教学对学生知识面和学科视野的拓展、紧密对接新兴技术和媒体新
业态的技术课程和业务课程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塑造、模拟业界实战环境的专业实践课程和大学生竞赛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新媒体思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新媒体思维是学生在学习大量新媒体专业课程内容并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将学、思、用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经验、观念并使思维方式获得突破、升华的结果。
四、新文科视域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多学
科交叉融合的具体路径
当前国内高校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将多学科如新闻传播学、计算机技术、营销学、管理学、艺术学以及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简单叠加、拼凑,而没有做到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这只会造成学生的“食而不化”,无助于其实际能力的提升。
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既要做到课程与能力的呼应、对接,课程模块之间的协同配合,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共通的内容来实现课程间的串联、融合、协同,在教学中追求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的结合,技术训练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各学科知识在学生头脑里交叉、碰撞,从而提升其实际能力。
1.
课程思政对课程的全面融入
新文科《宣言》强调,“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价值引领事关出思想理论、树理想信念、涵人文精神、养家国情怀,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落实。
”[8]
通过课程思政全面融入新媒体专业的课
程教学,用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的塑造来指导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宏观层面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在微观层面为分门别类、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立足点。
例如,在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统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等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再如,在新媒体核心业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融入国情教育、人文情怀教育,一方面指导学生在业务实践中深入社会现实,了解国情,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技术与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为技术性较强的新媒体业务实践注入温度、提升高度,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