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穴位图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穴位图解
穴位:百会
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
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推坎宫穴又叫分头阴阳。
眉心至两眉稍成一横线为坎宫穴。
推法为用两拇指面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向推动30~50次。
此种手法可疏风解表,止头痛,醒脑明目。
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哭闹不安,惊风,屈光不正。
山根穴位于印堂穴下,从侧面看,是鼻子起始的位置,如果把面部看成是地面,
山根穴那鼻子便是山脉升起之地,所以称之为山根。
财运的基本就从山根而起,山根挺拔,通常是纳财之基础,也就是鼻梁要隆起,而不要塌陷。
有必要提一下,隆起是平衡的升起,而并非露骨。
按摩此穴3—5次,掐山根穴有开关窍、醒目定神的作用。
取穴方法
位于两眼内毗连线中点与印堂之间的斜坡上。
有明目、安神之作用。
主治疾病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
也可作诊察穴使用,若见青筋基邢,则是惊风或内伤的表现。
穴位: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
约掐3~5次。
主治:昏厥,惊风,抽搐。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体穴位 > 小儿推拿
穴位:迎香
位置:鼻翼外侧,旁开5分。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
约15~30次。
主治:鼻塞流涕,口眼歪斜。
穴位:牙关(颊车)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1寸,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高点处。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
约15~30次。
主治:牙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等。
穴位:印堂(眉心)
位置:两眉之间连线中点。
操作:用拇指甲作掐法或用指端作揉法。
掐5次,按揉50次左右。
主治:昏厥,抽搐,感冒,头痛。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穴位: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肩背痛。
线状穴。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次数:推 100~500次。
主治: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作用同推天柱。
1、攒竹(天门)
【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
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治感冒头痛。
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
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数】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
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囟门(信风,囟会)
【位置】前发际正中点直上2寸。
1.推法:两拇指自前发际中点向该穴轮换推(囟门未闭合时,仅推至边缘,或沿囟门两边缘推),称推囟门。
2.揉法: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轻揉(未闭合者,不宜用该法),称
揉囟门。
3.摩法:以全手掌轻摩,称摩囟门。
【次数】50~1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惊风,烦躁,神昏,失眠,头痛,久泻,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推及揉法多用于治疗神志方面病;摩法多治疗久泻,脱肛,遗尿等虚证。
穴位:地仓
位置:直对瞳孔,横平口角处。
主治:面瘫,流涎,齿痛颊肿。
穴位: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外侧0.5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迎风流泪等。
穴位:四白
位置:承泣直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主治:目赤痛痒,流泪,口眼歪斜等
穴位:阳白
位置:眉毛中点上1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夜盲等。
穴位:睛明
位置:眼内毗旁0.1寸。
主治:近视,视力减退,目赤肿痛等。
穴位:天鼎
位置:胸锁乳突肌中点后缘处取穴。
主治:咽痛,失音,瘰疬等。
穴位:翳风
位置: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取穴。
操作:
主治:耳呜,耳聋,口眼歪斜,颊肿等。
穴位:廉泉
位置:在喉结上方,当舌骨的下缘凹陷处取穴。
操作:
主治:舌下肿痛,舌强,中风失语,口干舌燥,喉炎,聋哑,消渴等。
穴位:风府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颈部疾病。
穴位:下关
位置:下颌小头前方,颧弓后下缘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牙痛,耳呜,耳聋,面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