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下册(三) Ⅰ 课文12 六国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典句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_六__国__灭__亡__,__并__不__是__因__为__兵__器__不__锋__利__,__仗__打__得__不__好__,__弊__病__在__于__贿__赂_ _秦__国__。__贿__赂__秦__国__亏__损__了__自__己__的__力__量___,__这__就__是__灭__亡__的__原__因__。__(_得__分__点__:__兵_ _不__利__、__战__不__善__、__弊__、__力__亏__,__句__意__通__顺__) __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想___一__想__他__们__的__祖__辈__父__辈__,__暴__露__在__霜__露__之__中__,___披__荆__斩__棘__,__才__有__了_ 很___少__的__一__点__土__地__。__(_得__分__点__:__思__、__厥__、__祖__父__、__暴__霜___露__、__尺__寸__之__地__,__句__意_ 通__顺__)__
五、高考中的课文 1.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 因此“_秦__之__所__大__欲___,_诸__侯__之__所__大__患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
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颜色词语的翻译。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范纯礼,
课文12 六国论
Ⅰ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
一、诵读全文,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并解释加颜色词语的意 思
(第1段)六国破灭,非兵①( 兵器 )不利,战不善,弊②( 弊病 )在赂 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③( 原因 )也。或④( 不定代词,有人 )曰: 六国互⑤( 相继 )丧,率⑥( 全都,一概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 ⑦(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 失 强 援 , 不 能 独 完 ⑧ ( 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③而秦兵又至矣
④草木皆兵
①此言得之
(2)得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意义或用法 名词,兵器 名词,战争、战事 名词,军队 名词,士兵 形容词,对、正确 动词,取得、得到 动词,能够
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副词,应该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得
动词,同“德”, 感恩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①暴霜露 ②暴秦之欲无厌
本字及意义 同“曝”,暴露 同“餍”,满足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思厥先祖父 泛指祖辈、父辈
父亲的父亲
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②可谓智力孤危 智慧和力量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
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③其实百倍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 它的实际数量
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 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 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 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 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 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 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 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 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 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pèi):大旗。③介马:披 甲的战马。
活用类型及释义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礼待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5.特殊句式 例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斯用兵之效也 ③破灭之道也 ④苟以天下之大 ⑤赵尝五战于秦 ⑥其势弱于秦 ⑦洎牧以谗诛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动词,实现
⑦洋洋自得
形容词,得意、满足
①犹抱薪救火
动词,如同、好像
(3)犹 ②良将犹在
副词,还、仍然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尚且
4.词类活用
例句 ①义不赂秦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不能独完 ⑤始速祸焉 ⑥李牧连却之
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D.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
3.《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 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奉__之__弥__繁__,_侵__之__愈__急___”。 4.《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 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 “_苟__以__天__下__之__大___,下__而__从__六__国__破__亡__之__故__事__,__是__又__在__六__国__下__矣___”。
四、名句默写 1.《六国论》中,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 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_非__兵__不__利__,_战__不__善__,__弊__在__赂__秦__。” 2.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 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 的句子是“__子__孙__视__之__不__甚__惜__,__举_以__予__人___,__如__弃__草__芥__”。
人名)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 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2018年全国卷Ⅲ第13题) 译文:_正__尽__力__去__除__先__前__的__苛___严__,__尚__且__担__心__做__得__不__够__,__哪__有__宽__松___成__为__祸_ _患__的__呢__。__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
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B.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
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C.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_国__君__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 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 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 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意为“_旧__事___”。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 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_齐__国__不__曾__贿__赂__秦__国__,__最__终__也__随__着__五__国__灭__亡__了__,__为__什__么__呢__?__是__因__为_ _它__亲__附__秦__国__而__不__帮__助__其__他__五__国__。___(得__分__点__:__未___尝__、__继__、__迁__灭__、__与__,__句__意_ _通__顺__) __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_赵__国__曾__经__与__秦__国__五__次__交__战__,__打__了__两__次__败__仗__、__三__次__胜__仗__。__后__来__秦__国_ _两__次__攻__打__赵__国__,__李__牧__接__连__打__退__秦__国__的__进__攻__(_或__:__李__牧__接__连__使__秦__国__败__退___)。_ _(得__分__点__:__两__处__状__语__后__置__,__再__、__连__、__却__,__句__意__通__顺__)___
含转折意)
④至于颠覆
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 以至,以至于
表示另提一事
⑤刺客不行
⑥下而从六国 破亡之故事
不去行刺
不可以,不被允许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旧事
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文 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斯用兵之效也 (1)兵
解析 方:正。务:致力,尽力。犹:尚且。患:祸患。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 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 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 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 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 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判断句 标志词:非 判断句 标志词: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被动句 诛:被诛杀 被动句 标志词:为……所
6.文化常识 (1)苏洵,字明允,号__老__泉___,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 _苏__辙___合称“_三__苏___”,有《嘉祐集》传世。 (2)思厥先祖父 先:对__去__世__的__尊__长__的敬称。
答案 断句略。
(第2段)秦以攻取①( 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②( 它的实际数量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③( 担心的事情 )固④( 本来 ) 不在战矣思厥⑤( 相当于“其”)先⑥( 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⑦( 泛指祖 辈、父辈 )暴霜露⑧( 暴露在霜露之中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 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⑨( 同“餍”,满足 )奉之弥⑩ ( 更加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⑪( 决定,确定 )矣至于⑫( 表示 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⑬( 侍奉 )秦犹⑭( 如同,好像 )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⑮( 得其理 )
(第3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①( 灭亡)何哉与②( 亲附、亲近)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③( 已经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④( 起初 )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⑤( 坚持正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⑥( 策略 )始速⑦( 招致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⑧( 使……退却 )之洎⑨( 及,等到 )牧以谗诛⑩( 被杀 )邯郸为 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⑪(智慧和力量)孤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⑫(以前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⑬( 不去行刺 )良将犹⑭( 还,仍然 )在则胜负之数⑮( 天数、命运 )存亡之 理⑯( 天数、命运 )当⑰( 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⑱( 轻易判断 )
(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①(礼待 )天 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②( 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③( 胁迫,挟持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④( 治理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①( 势力,力量 )弱于秦,而犹有可 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 态势 )。苟③( 如果 )以天下之大,下④( 降低身份 ) 而从⑤( 跟随 )六国破亡之故事⑥( 旧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