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窦娥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里的重要篇章,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走近作家关汉卿,知晓其人其事其创作风格;了解了元代封建官吏昏庸腐败,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

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重点)
2理解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动天地之间的矛盾(难点)
3鉴赏剧作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重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交流法。

四、学法指导:通过诵读,讨论,体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窦娥冤》又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世界悲剧,千古绝唱。

王国维曾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二)剧本赏析
1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分析窦娥身上哪些有价值的地方(善良孝顺勤劳反抗)
2朗读“端正好”“滚绣球”两则曲子,体会窦娥的悲情和他的反抗精神。

3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是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化身,何况窦娥冤是昏官所致,窦娥却指天斥地,为什么?
明确:1)、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

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2)、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的社会现实使她觉醒,认识到所谓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

3)、“相信——怀疑——否定”的精神历程使窦娥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最高秩序的象征——天地,人物的精神又进一步上升到“反抗”这是一声呐喊,喊的肆无忌惮!字字血泪,句句檄文!通过自身的遭遇,她看清了这个世界。

这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既是窦娥呼天抢地的血泪控诉,又是关汉卿对宇宙人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问题经过一番痛苦探索之后用极度悲愤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它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思,引发人从窦娥的悲剧想到彼时彼地一套固有的所谓善恶、贫富、清浊等世俗观念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何等程度!
4指生读并做评点
(三)合作探究
1窦娥的冤情得到洗刷,为什么还依然认为它是悲剧?(生讨论,师点拨)
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正义的、合理的或使人同情的一方,在和非正义的、不合理的或使人厌恶的另一方产生的冲突中,由于多种原因,如对方的强大、自身的错误、性格的弱点等,最终导致了无可避免的挫折、失败、痛苦和毁灭。

(1)社会的悲剧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管理者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纵容了他们,他们互相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在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是悲剧的时代产生的时代的悲剧
(2)生命的悲剧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社会,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可以说,窦娥的悲剧更多地是一个生命的悲剧一个无辜的生命被戕害,一个美好的形象被毁灭,我们在感叹她的冤屈的同时,也给予了她同情的眼泪,感到真善美被毁灭时的悲愤和心灵的震撼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窦娥对于天地鬼神的态度是由相信到怀疑,一直到指斥天地,可最后的三桩誓愿又表现出她对天地的信赖,该怎么理解?(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
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
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
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
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3、三愿在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
法?(生讨论,师点拨)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
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
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
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
三桩誓愿的艺术手法: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
运用典故比较映衬,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却
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
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
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
刻。

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
力量。

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4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
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
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

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

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

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

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讨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没有读懂原剧作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愿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四)结束语
读《窦娥冤》,我们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

虽然说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可每个时代,仍然都会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

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五)作业
《窦娥冤》传唱至今,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请同学们课下排演,把窦娥搬上我们班级的舞台!
学情分析
基础薄弱的农村高中,高一学生对戏曲的了解还不够深透,往往只满足于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并不专注于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戏曲知识,分析矛盾冲突,进而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使学生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和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

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本节课紧紧围绕冤字展开,既紧扣了剧本中心,又引起学生对本剧矛盾冲突的思考,使他们顺利地把冤和悲结合起来,深刻
的理解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二通过对“《窦娥冤》为什么被定义为悲剧文学”和“骂天与靠天矛盾”的探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了更深处,在审美情趣
及价值上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

三通过对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的探讨,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了对古典戏曲文学的探
究热情。

如果我在课堂上,课堂语言再生动一些,调动学生的时候再放开一些,完全相信学生,课堂效果会更好。

《窦娥冤》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元杂剧,它也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里重要的篇章。

面对新课改新高考,我有意识地把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应对新形势新变化。

《窦娥冤》写的是青年妇女窦娥的冤案,课本节选的部分是全剧中最精彩的一折,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没押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画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测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

”(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2.下列关于元代杂剧的术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外”,角色名,“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净”,角色名,俗称“花脸”;“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卜儿”,角色名,扮演老妇人。

B.“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快活三”“耍孩儿”
“二煞”等都是曲牌名。

C.“科”,戏剧里称角色的动作为科,又称为“介”;“云、道白”,旧戏曲中指用口语而不是用唱的方式表达内容的用语。

D.“折”,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相当于多幕剧的“幕”;
“楔子”,放在开头相当于“序幕”,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
于“过场”。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今存14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1956年,作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B、《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
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C、“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D、《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亢
旱三年”四个典故分别涉及的人物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

汉朝的孝妇。

4. 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典诗歌一样,往往借典故表达思想感情,鉴
赏戏曲剧本,就必须注意分析其中的典故。

对《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
一桩誓愿而用。

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
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
一个后来应验。

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

同时紧紧扣住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5. 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写呢?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黑
暗现实的愿望。

B、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惩治邪恶,保护
善良的心理需求。

C、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来解决他们认为无法
解决的矛盾。

D、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只能从
内凡世界去寻求出路。

6.对[端正好]一曲内容,分析不当的是()
A、诉说无端受罪,蒙冤含屈。

B、对命运不公天地不公发出呐喊
C、表达内心极端愤怒
D、不能怨王法,只能怨天地。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7.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8拓展探究
《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种有一个希望的浪漫幻想尾巴的例子有很多,它几乎成了我国传统悲剧的普遍现象。

于是,有人以西方悲剧结局的模式透视,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

你认为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悲剧呢?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抓住农村高中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了对古典戏曲文学的探究热情。

3、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

4、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更加坚定自信心,并且结合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引申到课下继续研讨,调动了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深刻的
体会窦娥的冤情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
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
里明白但无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中,对背景的把握是比较全面的,这就为下面理解剧情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本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及明代作家的改编提高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了对古典戏曲文学的探究热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到学习氛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