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广州市从2021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
高中生物
课程改革,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笔者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本文就谈谈这些困惑和思考,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

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新教材的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旧教材的编写体系比新教材好,执教起来比较顺畅,但也有不少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甚至无所适从。

以“细胞膜”的教学为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是:在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设置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简要介绍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功能,并设置了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和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则安排在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从笔者所获得的反馈意见来看,不少教师不满意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将本节内容与第4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即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合二为一。

教学顺序则普遍有4种情况: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3.“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按新教材的顺序讲述。

注:旧教材中的顺序为:“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主
要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从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不少教师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一
方面反映了不少教师仍受旧教材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了教师对旧教材的认同。

至于哪一种处理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下定论似乎还为时尚早。

笔者认为,与其说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教师本人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进行不同处
理的结果,不如说是由于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

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

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
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习,如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一共设置了
14个实验活动(见下表)。

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实验一览表
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
精神。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

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
情况。

(一)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例如,对实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由于鉴定DNA和RNA时需要用到甲
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而这两种试剂由于价格比较昂贵,市面上不容易买到,所以不
少学校索性取消了实验,条件差一些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

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
方式”实验,本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但每个小组至少需要5个锥形瓶,很多学校由于实
验器材匮乏,加上实验探究的时间过长(实验装置需培养8~10小时),学生几乎没有时
间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条件较好一点的学校,也多是采取指定某一小组进
行实验,然后汇报结果的方式,使原本应该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演变成个别学生
的探究,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教材一共安排了14个实验或探究活动,但不少教师反映,全部实验都开设的可能性
很小,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对实验活动有所取舍。

比如上述“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
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由于
不属于课程标准规定操作的实验而往往被省略不做,不少学校因为课时紧张、实验设备不
足或其他原因而导致部分必做的实验也无法开展,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来替代学生的探究,这实在是不得已的。

因此,哪些实验可以不做、哪些实验应该做但限于条件无法开展、哪
些实验必须开展、哪些实验不开展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成为制约教师对探究活动
进行取舍的主要因素。

(三)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但并不意味可以滥用探究性学习。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中
的生生、师生互动,动不动就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既不考虑问题的难易,也不
考虑探究的必要性,结果,学生跟着忙乎了半天,到最后连教师也不知道学生探究出了什
么,还美其名曰:“探究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探究活动似
乎成了公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好像没有探究活动就不能算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也成了公开课上探究活动的“三步曲”。

这种为了显
示探究而进行探究的教学活动,使得探究性学习逐渐流于形式。

探究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学生有疑问、有困惑,问题悬而未解或在认知上有冲突,确实
需要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来寻求解答,在这种前提下,探究才成为学生迫切渴望开展的一
项活动,也只有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而有效。

否则,探究活动会
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无谓的摆设和花架子,最终成为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

三、教学讲授上“度”的把握
新教材在一些相同内容的知识点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旧教材进行了较大幅度
的删改。

如有关细胞器的内容,在旧教材中比较详细地对每一种细胞器进行了介绍,而课
程标准的要求为“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相当于原教学大纲
中的“了解”水平,属于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新教材中只是提供各种细胞器的图片,
简要介绍其功能特点,寥寥数语,笔墨不多。

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地把内容“还原”
为旧教材中的讲述,甚至增加了大量额外知识,如中心体的结构特点、各种细胞器有无膜
的比较等,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被迫让位于教师的补充讲述,原本应该1个课时完成的
教学内容也被延长为2-3个课时,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教学课时上的紧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在“度”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受旧教材教学的影响,面对新教材时,观念上还未完全转变过来,对知识系统的要
求仍停留在过渡教材的层次上。

2.新教材中的叙述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而部分学生活动限于各种原因而无法
开展,因此为了避免在课堂上“没什么好讲”,不得不增加额外的内容“充实”自己的课
堂教学。

3.对
高考
命题的担忧。

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教材前,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调查和
论证,但高考命题者往往只有两三个月时间进行试题的命制,在这较短的时间内由于对课
程标准要求的理解不到位而使命题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学生高考失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是很多教师十分担忧的事。

在这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作用下,教师
对教学内容过分讲多、讲深、讲透的现象依然充斥着课程改革的课堂。

上述原因中,最后一点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编者、命题者以及一线的教师进行更多的对话,以达成一致的认识,使教师最终能“放下心”来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
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
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
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作为实验区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最后,笔者愿以课程标准组专家、人教版教材主编
朱正威老师的一句话与各位同行共勉:“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教师几多机遇、几多挑战。

机遇和挑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抓住它、平衡它,中学生物教学将会迎来新局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