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人口的比重10.6%,相比近代时期增长1.5倍。
与此同时,城市数量与人口规模不断上升,城市发展十分迅速。
但在不同时期政策导向影响之下,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略显曲折:从1949年开始的迅速起步阶段,在1958年的“大跃进”活动的创伤之下,国家开始对工业项目做出调整,相关政策措施都逐步限制了人口迁入城市的现象,使中国进入反城镇化阶段。
1966年之后大批城市人才上山下乡,使大量人口使流入乡村,造成城镇人口的逆向流动。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促使我国城镇化工作逐步恢复发展,进入正轨。
根据一系列相关数据可以发现,随着促进城镇化方针政策的相继出台,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上升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在30年时间内净增长32.76%,并第一次超过50%的拐点,中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2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伴随的问题
通过对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正伴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与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发展走向。
2.1 伪城镇化
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进一步促使城市用地在空间上的无序蔓延扩张,摊饼式发展模式导致各类土地资源问题,使得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远远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导致“伪城镇化”的状态,形成分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图1)。
图1 中国城市化关系图
2.2 区域差异
我国人多地广,不同地区在地理、经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别,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
差异现象。
据全国统计数据计算,从城镇数量、城镇规模面积、城镇人口等方面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最高,西部地区城乡差异显著,城镇水平较低。
因此缩减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是发展城镇化的关键。
2.3 生态资源恶化,文化特色遗失
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过于重视工业产业的发展,粗放型发展致使城镇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在城镇土地、环境、生态等承载力严重透支的同时,城镇资源也竭尽枯竭。
此外,高速的城镇化建设也忽视了对于乡村文化与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所以总体来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城镇城乡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3 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转型思辨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许多问题都是忽略了以第一产业结构为主的乡村的相关发展。
针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现象与矛盾,国家一直不断调整相关决策思想,积极努力地引导城镇、城乡良好发展。
3.1 新型城镇化战略
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现状,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强调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在地里空间上的均衡分布。
新型城镇化是一条不破坏生态环境、农业环境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注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融合、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4年3月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通过与之配套的户籍改革等举措,希望继续放开“水闸”,将更多农村人口导入城市,促进城镇化率提高。
这种通过政府公共财政主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方式被认为是中国显著不同于西方既有城镇化路径的独特表征。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打破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总体进展情况良好,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政策在不断完善。
二是中小城市和城市群的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三是新型(下转200页)
浅析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转型
马志强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产业结构和资源不断向城市转移、不断流转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
本文通过回顾不同阶段政治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进一步梳理城镇化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主要矛盾问题,之后再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两个角度,对国家城镇化建设发展路径决策转变进行探析,最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路径转型[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8
[作者简介]马志强(1993—),男,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作共治,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而这一关键就需要县乡基层政府转变自身的职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主要职能以管制为特征,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要求政府不再控制社会,将“管制”特征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尽量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真正以农民的利益出发,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有效作用,打造阳光政府。
3.2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总是被人们狭隘地理解为乡镇信访,农村治安管理,调解人民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
这一认识表现处在传统农村管理中,基层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解决农村内部矛盾,但取得的效果一般,农村社会矛盾依然频发。
因此,在农村社会管理中,首先,应该先预防社会矛盾出现即建立预防机制,包括对村民的舆论引导,收集常住人口信息,建立矛盾排查制度,等等。
其次,以人民调解为主,以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为辅,完善这三项调解制度,合理衔接这三项调解制度;最后,建立农村社会矛盾应急处理机制,科学应对农村社会矛盾,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案,提高自身处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果断决策。
3.3 使农村公共服务均等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因此政府就要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农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务,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保障等制度。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提高农村农民待遇,通过城市带动农村,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社会存在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使农村公共服务均等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根据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切实保护农民的自身利益,打造阳光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 曲延春.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农村经
济,2014(08).
[2] 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J].华中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 李志强.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组织治理场域变迁的历
史路径——常态化演进的一般性分析[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7(01).
[4] 项继权,刘开创.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发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
[5] 周启恒.转型农村的社会保障改革路径[J].劳动保障世
界,2017(24).
[6] 魏后凯,刘同山.论中国农村全面转型——挑战及应对[J].政
治经济学评论,2017(05).
(上接174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四是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初见成效。
3.2 乡村振兴战略
在全球城镇化的时代,对城镇化影响的讨论研究不应局限于城镇本身,每一个空间、要素都直接或间接体现城镇化的影响,其他空间与地域也同样与城镇化密不可分。
乡村相对于城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九大会议,明确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从人民需求等方面标志着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需求转变。
基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与城镇化历程的转变,为进一步建设乡村发展,重塑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建设重新放置在主要发展目标上,表面上看,其主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但实际上又高于“三农”问题,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体系的现代化、城镇化等方面,归根结底,“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上的重要转折。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虽未提“新型城镇化战略”,但它的提出,仍是在新型城镇化战略道路的基础之上,总结其实施的成效与经验所提出的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新的发展决策。
当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继续推进,是由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客观差距决定的。
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撑。
十九大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要通过乡村城镇化的方式,促进城乡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提高城镇化优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城镇化,不仅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优化与转型,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新起点。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分析,中国城镇化曲线目前正处于30%-70%的阶段。
根据推算我国城镇化水平将于2020年达到60%,城镇总人口8.84亿。
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为应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转变与问题,从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基于更好地服务于人而提出的城镇发展重大决策。
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城镇化路径选择,对我国继续健康、稳步发展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城镇发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须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相关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坚持优化城镇化战略格局,坚持提高城镇化质量,更好发挥新常态下乡村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作用,在两种战略的协同补充作用下,把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向新的高度,使其朝着更健康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4.
[2] 陈艳涛.近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J].嘉应大学学报,2000(05).
[3] 陈锦华.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抉择[J].
宏观经济研究,2000(07).
[4] 王一鸣等.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
研究,2000(02).
[5] 段进军.关于我国小城镇发展形势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
究,2007(06).
[6] 简新华.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山东人民出版
社,2010(01).
[7] 黄璜.“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
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7(11).
[8] 蔡继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J].建筑时报,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