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课后习题答案思考题解答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1)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四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参考答案: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
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
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2)资本的形成过程。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参考答案: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然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绪论 (4)1.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李成德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5)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6)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6)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6)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7)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7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8)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8)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8)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带目录-(2015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docx
马克思课后习题目录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五、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科学的实践观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a.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b.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有不同的类型:第一,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第二,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第三,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c.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主体和客体依靠中介系统相互作用。
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c.认识过程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a.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笔记和客户习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笔记和客户习题详解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1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的形成1.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①商品经济相关概念a.商品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b.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c.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d.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所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②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a.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③商品经济的形式a.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c.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①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②商品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②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③生产商品劳动的属性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①商品价值的构成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a.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b.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②商品价值的创造a.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2015最新版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2015版本《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单选)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除上述理论外,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也有较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诞生标志:1847年7月《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2、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取得了哪些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1.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1)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恩格斯的贡献《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不仅肩负起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任务,而且还承担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的工作,于1885年和1894年先后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由康德开始、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到费尔巴哈那里宣告终结。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同时也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客观实在性、人与自然统一的唯物主义观念,批判了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法建立在了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封建经济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规律,取得了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3)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现实的关于改造人类社会的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他们却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2015_课后习题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绪论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 5 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①世界观a.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
b.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②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a.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发展a.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了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b.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b.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和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b.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c.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②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③社会历史性a.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b.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主体a.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b.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c.实践主体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②实践客体a.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工人阶级的产物,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它是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是工人阶级为了解放自己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下面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述。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历史性,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
这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不断前进的。
这就是说,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是不平衡的,是不断前进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哲学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社会制度,它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理论还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
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绪 论【圣才出品】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③1871 年 3 月,巴黎公社成立后,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著写了《法兰西内战》,该书
与几年后他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一起,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④1876~1878 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
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b.除无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成为
③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 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 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 方法等。 (2)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 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
论指导。
③思想渊源
a.19 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
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b.19 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
⑤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写出
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进
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我们建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
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
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科学性来保证。
(2)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2.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答案:(1)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第一,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第二,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
3.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正确认识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预期目的。
如果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4.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答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
(1)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从而增加或减少市场的货币供给量。
(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提高最低准备金率会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降低最低准备金率则会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
(3)再贴现利率政策。
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向其再贴现的利率,可以相应地减少或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5.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答案:(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也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推荐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1到5章
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6.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7.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0.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1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1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3.“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14.“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A 3.A 4.C 5.B 6.C 7.A8.D. 9.A 10.A 11.C 12.A 13.D 14.A 15.C 二、多项选择题1.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ABCD 11.AB 12.BCD 13.ABCD 1 4.ABCD15.ABCD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6、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7、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①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②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唯物史观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③物质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划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a.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第一,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二,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2015年0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0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C.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反映论和先验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解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
与这一问题相联系,还有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物质性B.世界的统一性√C.世界的可知性D.世界的多样性解析:世界上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解析: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商品经济的定义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②商品的二因素
a.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它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c.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第二,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③劳动的二重性
a.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②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③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①价值形式的发展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②货币的产生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a.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另一极是货币。
c.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a.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b.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c.阻碍技术的进步。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①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②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