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物理上学期10月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物理上学期10月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B. 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C. 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D. 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选项A错误;
B. 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选项B正确;
C. 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选项C正确;
D. 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选项D正确。
2.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A. 0.25m/s向右
B. 0.25m/s向左
C. 1m/s向右
D. 1m/s向左
【答案】B
【解析】
由图线可知0-3s内的位移为:,方向为正方向;3-8s内的位移为:
,方向为负方向;0-8s内的位移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负号表示方向是向左的。
故B正确,
A.C.D错误.
3. 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在对接前,“天宫一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50km,“神州八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43km。
它们的运行轨道均视为圆周,则
A. “天宫一号”比“神州八号”速度大
B. “天宫一号”比“神州八号”周期长
C. “天宫一号”比“神州八号”角速度大
D. “天宫一号”比“神州八号”加速度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A.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靠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
22
2
22
4
Mm v r
F G m m mr ma
r r T
π
ω
=====,根据这个等式得:线速度
GM
v
r
=
宫一号的轨道半径大于神舟八号的轨道半径,则天宫一号的线速度较小,A错误;
B.周期
3
2
r T
GM =
期更大,B 正确; C .角速度3GM
r
ω=
,天宫一号的轨道半径大于神舟八号的轨道半径,则天宫一号的角速度更小,C 错误; D .加速度2
GM
a r =
,天宫一号的轨道半径大于神舟八号的轨道半径,则天宫一号的加速度更小,D 错误。
【点睛】【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4. 从水平匀速飞行的直升机上向外自由释放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在物体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飞机上看,物体静止
B. 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后方
C. 从地面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
D. 从地面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C 【解析】
物体下落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速度与直升机的速度相同;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受到重力,做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正下方,且相对飞机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地面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
所以选择C 选项。
5.如图所示,质量为60 kg 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定滑轮装置将质量为m =40 kg 的重物送入井中.当重物以2 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落时,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绳子与定滑轮间的摩擦,则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 取10 m/s 2) ( )
A. 200 N
B. 920 N
C. 320 N
D. 280 N
【答案】D 【解析】
【详解】先研究重物,重物
加速度a =2m/s 2,受到重力与绳子的拉力。
则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有:m g-F =ma 解得:F =m (g -a )=40×(10-2)N=320N ;再研究人,受力分析:重力Mg 、绳子向上的拉力F 、地面的支持力N ,处于平衡状态。
则根据平衡条件有:M g=F +N ;解得:
N =M g-F =600N-320N=280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N ′=N =280N
故选D 。
6.如图,在倾角为α的固定光滑斜面上,有一用绳子拴着的长木板,木板上站着一只老鼠.已知木板的质量是老鼠质量的2倍.当绳子突然打开时,老鼠立即沿着板向上跑,以保持其相对斜面的位置不变.则此时木板沿斜面的加速度为( )
A. gsinα
B. s inα
C. 2gsinα
D. gsinα
【答案】A 【解析】
【详解】保持其相对斜面的位置不变,老鼠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mgsinα,沿斜面向上; 对木板沿斜面方向:F=2mgsinα+f,解得:a′=
=1.5gsinα,故选:A
7.如图所示,质量为1k g 的木块A 与质量为2k g 的木块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2N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用水平力F 作用于B ,则A 、B 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g =10m /s 2)
A. 12N F ≤
B. 10N F ≤
C. 9N F ≤
D. 6N F ≤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A 、B 间有最大静摩擦力(2N )时,对A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加速度为2 m/s 2,对AB 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0.23032F -⨯=⨯,F="12N," A 、B 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12N F ≤,A 正确,B.C.D 错误。
8.一宇航员在一星球上以速度v 0竖直上抛一物体,经t 秒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半径为R ,
则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 ) A. 0/v t R
B. 02/v R t
C. 0/v R t
D.
0/v R t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运动学公式得:g=2v 0/t ,
根据mg=2
v m R
,得第一宇宙速度为:v=02v R gR t =.故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点睛】由竖直上抛运动求得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根据第一宇宙速度的表达式可得正确答案。
9.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中间用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相连,在外力F 1、F 2作用下运动。
已知F 1>F 2,当运动达到稳定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A. 12
F F k - B. 1
22F F k - C. 1
2F F k + D. 1
22F F k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整体分析,求出整体的加速度,再隔离分析,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弹簧的弹力,从而通过胡克定律求出弹簧的伸长量。
【详解】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此时的加速度为12
2F F a m
-=,隔离A ,对A 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1-F =ma ,根据胡克定律得:F =kx ,解得弹簧的伸长量:12
2F F x k
+=,故
D 正确,ABC 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地受力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掌握整体法和
隔离法的运用。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10.如图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AB间长度为L,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其运行速度为v,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点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关于粮袋从A到B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
A. 粮袋到达B点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也可能相等或小
B. 粮袋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g(sin θ-μcos θ),若L足够大,则以后将一定以速度v 做匀速运动
C. 若μ≥tan θ,则粮袋从A到B一定是一直做加速运动
D. 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A到B一直做匀加速运动,且a>g sinθ
【答案】A
【解析】
【详解】A.粮袋在传送带上可能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到达B点时的速度小于等于v;可能先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匀速运动,到达B点时速度与v相同;也可能先做加速度较大的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加速度较小的匀加速运动,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于v,故A正确.
B.粮袋开始时受到沿斜面向下滑动摩擦力,大小为μmg cosθ,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加速度a=g(sinθ+μcosθ),若μ<tanθ,则重力的下滑分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故a的方向一直向下,粮袋从A到B一直是做加速运动,可能是一直以g(sinθ+μcosθ)的加速度匀加速,也可能先以g(sinθ+μcosθ)的加速度匀加速,后以g(sinθ-μcosθ)匀加速;故B错误.
C.若μ≥tanθ,粮袋从A到B可能是一直做加速运动,有可能在二者的速度相等后,粮袋
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上分析可知,粮袋从A到B不一定一直匀加速运动,故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不一定相同
C.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D. 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不变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由公式
∆
=
∆
v
a
t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不一定越大,还与时间有关,故A与
题意不符;
B.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故B与题意相符;
C.平抛运动只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为曲线,所以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故C与题意相符;
D.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在改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发生改变,故D与题意不符。
12.如图所示, a、b两个小球从不同高度同时沿相反方向水平抛出,其平抛运动轨迹的交点为P,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b两球同时落地
B. b球先落地
C. a、b两球在P点相遇
D. 无论两球初速度大小多大,两球总不能相遇
【答案】BD
【解析】
【详解】做平抛运动时,下落的时间取决于下落的高度,从图中可知a球下落的高度大于b
球,根据
2h
t
g
可得a球下落过程中的时间长,故b球先落地,A错误B正确;由于在P
点两球下落的高度不同,所以到达P点的时间不同,故不能在P点相遇,C错误D正确;13.如图所示,M、N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在恒力F作用下,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关于两物体受力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M一定受到4个力
B. 物体N可能受到4个力
C. 物体M与墙之间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
D. 物体M与N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答案】AD
【解析】
【详解】M、N两物体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合力向上,对MN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和F,墙对M没有弹力,否则合力不能向上,也就不可能有摩擦力;对N进行受力分析,得:N受到重力,M对N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合力不能向上,所以还受到M对N向上的静摩擦力,则N也给M一个沿斜面向下的静摩擦力,再对M进行受力分析,得:M受到重力、推力F、N对M的压力以及N给M沿斜面向下的静动摩擦力,一共4个力,故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14.如图所示,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小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速度
B.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C. 卫星在轨道1上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它在轨道3上的向心加速度
D.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小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
【答案】BD
【解析】
【详解】A.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卫星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速度大,故A错误;
BC.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2
GMm
ma
r
=
得
2
GM
a
r
=
所以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卫星在轨道1的半径小于轨道3的半径,所以卫星在轨道1上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3
上的向心加速度,故B正确,C错误;
D.从轨道1到轨道2,卫星在Q点是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要实现这个运动必须使卫星
所需向心力大于万有引力,所以应给卫星加速,增加所需的向心力。
所以在轨道2上Q点的
速度大于轨道1上Q点的速度,故D正确。
15.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放有截面为
1
4
圆周的柱状物体A,A与墙面之间放一光滑的圆柱形物体B,对A施加一水平向左的力F,整个装置保持静止.若将A的位置向左移动稍许,整个装置仍保持平衡,则( )
A. 水平外力F增大
B. 墙对B
的作用力减小C. 地面对A的支持力减小D. B对A的作用力减小【答案】
BD
【解析】
【分析】
先对B球受力分析,受到重力mg、A球对B球的支持力N′和墙壁对B球的支持力N,然后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得到A球左移后各个力的变化情况;最后再对整体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判断推力F和地面的支持力的变化情况。
【详解】对B球受力分析,受到重力mg、A球对B球的支持力N′和墙壁对B球的支持力N,如图所示:
当A球向左移动后,A球对B球的支持力N′的方向不断变化,根据平衡条件结合合成法可以知道A球对B球的支持力N′和墙壁对B球的支持力N都在不断减小,故B D正确;再对A和B整体受力分析,受到总重力G、地面支持力F N,推力F和墙壁的弹力N,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有F=N,F N=G,故地面的支持力不变,推力F随着壁对B球的支持力N的不断减小而不断减小,故A C错误。
所以BD正确,AC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是先对小球B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得到各个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对
A、B整体受力分析,再次根据平衡条件列式分析。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
16.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
(1)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且尽量减小误差,你认为下列说法或做法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
A.用测力计拉细绳套时,拉力应沿弹簧的轴线,且与水平木板平行
B.两细绳套必须等长
C.同一次实验两次拉细绳套须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
D.用测力计拉两个细线套时,两拉力夹角越大越好
(2)图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和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
(3)若保持结点O的位置及OB绳方向不变,而将OC顺时针缓慢转动一小角度,其他操作均正确,则_____________。
A.弹簧秤甲的示数不变 B.弹簧秤甲的示数一直减小
C.弹簧秤乙的示数可能增大 D.弹簧秤乙的示数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1). AC (2). F (3). BC
【解析】
【详解】(1)[1]A.为了减小实验中摩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故A正确;
B.为减小实验过程中的偶然误差,就要设法减小读数误差,两个分力的大小不一定要相等,绳子的长短对分力大小和方向亦无影响,故B错误;
C.在实验中必须确保橡皮筋拉到同一位置,即一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作用效果相同,故
C正确;
D、在实验中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适当,在作图时有利于减小误差即可,并非越大越好,故D错误。
(2)[2]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相同,测量出的合力。
故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由于误差的存在F和F′方向并不在重合;
(3)[3]对点O受力分析,受到两个弹簧的拉力和橡皮条的拉力,如图所示,其中橡皮条长度不变,其拉力大小不变,OB弹簧拉力方向不变,OC弹簧拉力方向和大小都改变,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看出甲的读数不断变小,当OB、OC的初始夹角大于90︒,则乙的读数先变小后变大,当OB、OC的初始夹角小于90︒,则乙的读数一直变大,故BC正确。
17.图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源,打点的时间间隔用Δt表示.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方法用来探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
(1) 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小吊盘中不放物块,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______的点.
②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
③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带有点迹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
m.
④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③.
⑤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每5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测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s1、s2、….求出与不同m相对应的加速度a.
⑥以砝码的质量m为横坐标,1
a
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出
1
a
-m关系图线.若加速度与小
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1
a
与m应成________关系(填“线性”或“非线性”).
(2) 完成下列填空:
(i)本实验中,为了保证在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ii) 图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从比较清晰的点迹起,在纸带上标出了连续的5个计数点A、B、C、D、E,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都有4个点迹没有标出,测出各计数点到A点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两端,则此次实验中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测量值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iii)图为所得实验图线的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若牛顿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
【答案】 (1). ①等间距 (2). ⑥线性 (3). 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填“远
小于小车的质量”同样给分) (4). 1.0 (5). 1
k
(6).
b
k
【解析】
【详解】(1)[1]平衡小车阻力后,小车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打出的点是等间距的;
[2]设小车质量为M,由于加速度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有
a=
k
m M
+
(k为常数),
变形得
1m M
a k k
=+
由于k 、M 不变,故
1
a
与m 为线性关; (2)[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小吊盘和盘中物块:
m 0g -F =m 0a
对小车:F =M ′a 所以
'0000
'
1'1M F m g m g
m M m M
=⋅=⋅++ 当m 0≪M ′时F ≈m 0g ,所以要保证小车和车中砝码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m 0要远小于小车和车中砝码的总质量M ′. [4]由Δx =aT 2和逐差法可知
2
4DE CD AB BC
x x x x a T
+--=
代入数据解得
21.0m/s a =
[5][6]设小车质量
M ,拉力为F ,则有
F =(M +m )a
得
11M m M m a F F F
+==+ 由题可知
k =
1
F ,b =M F
故
F =
1k ,M =bF =b k
. 四、计算题(4小题,共45分)
18.如图所示,水平台面AB 距地面的高度h =0.8m ,有一滑块从A 点开始以v 0=6m/s 的初速度在台面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滑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滑块运动到平台边缘的B 点后水平飞出。
已知AB =2.2m 。
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m/s 2。
求: (1)滑块从B 点飞出时的速度大小v ; (2)滑块落地点到平台的水平距离d 。
【答案】(1)5m/s (2)2m 【解析】
【详解】(1)从A 到B 由牛顿第二定律:
μmg =ma
由运动学公式:
22
02B v v ax -=
由上式代入解得:
2
025m/s B v v ax =+=
(2)从B 点飞出后物体做平抛运动,则:
20.4s h
t g
=
= 则滑块落地时水平方向产生的位移
50.4m 2m B x v t ==⨯=
19.一个物块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受到的水平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甲所示,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取g =10 m/s 2,求: (1)物块在前6 s 内的位移大小x ; (2)物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1)12m (2)0.4 【解析】
【详解】(1)在v t 图像中图线与t 轴围成面积表示位移,则由题图乙知物块在前6s 内的位移大小
x =
(24)4
2
+⨯m =12m (2)由题图乙知,在2~4s 内,物块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
∆=
∆v
a t
=m/s 2=2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2-F f2=ma
在4~6 s 内物块做匀速运动,有
F 2=F f2=μmg
解得
μ=0.4
20.如图所示,质量M =8 kg 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F =8 N 的水平拉力,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v 0=1.5 m/s 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 =2 kg 的小物块,小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取g =10 m/s 2。
求:
(1)放小物块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2)经多长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
(3)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 =1.5 s 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答案】(1)2m/s 2 0.5 m/s 2(2)1s (3)2.1m 。
【解析】
【详解】(1)对小车和物体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块的加速度:
a m =μg =2m/s 2
小车的加速度:
20.5?m /s M F mg
a M
μ-==
(2)由:
a m t =υ0+a M t
得:
t =1s
所以速度相同时用的时间为1s . (3)在开始1s 内小物块的位移:
211
12
m s a t m ==
最大速度:
υ=at =2m/s
在接下来的0.5s 物块与小车相对静止,一起做加速运动,加速度:
20.8m/s F
a M m
=
=+
这0.5s 内的位移:
''221
1.1m 2
s vt at =+=
所以通过的总位移
s =s 1+s 2=2.1m .
21.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 =1kg 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37︒固定斜面上(斜面足够长),对物体施加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时间t 1=1s 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 —t 图像如图乙所示,取g =10m/s 2。
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拉力F 的大小; (2)t =6s 时物体的速度; (3)物体返回出发点的速度大小。
【答案】(1)0.5,30N (2)6m/s 沿斜面向下 (3)203m/s 【解析】
【详解】(1)设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 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1sin cos F mg mg ma θμθ--=
撤去力后,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2sin cos mg mg ma θμθ+=
代入解得
30N 0.5 F μ==;
(2)3s 末物体速度减为零,之后物体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3sin37mg f ma ︒-=
解得
232m/s a =
由速度时间公式,得到再过3s ,有
36m/s v a t ==
沿斜面向下;
(3)速度时间图象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故:前3s 的位移为
1
320m 30m 2
x =⨯⨯=
下降过程,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有
2312
x a t =
得
t =
= 故返回出发点的速度为
332v a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