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研究
湖北省各个城市的总体发展状况为“一城独大”的形势,但是随着襄阳、宜昌两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省级“副中心”城市的争夺变得异常激烈,“一主两副”的格局初现。
不过在近几年,省政府提出支持荆州市发展的“壮腰工程”,要把荆州打造为湖北“钢腰”,荆州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荆州是否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以荆州经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为依据,分析荆州的发展现状,为荆州的经济发展布局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标签:荆州;发展;三大产业;发展策略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04
1 荆州概述
荆州市农业发达,素来有“鱼米之乡”之称,因为它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
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下辖荆州、沙市两区,江陵、公安两县,松滋、石首、洪湖、监利(2014年县改市)四市。
2010年全市总人口664万,中心城区59平方公里,人口75万。
荆州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湖北中南部中心城市和国家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
2 荆州市的区位分析
荆州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形优势: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中心地带,地形平坦,河流多且均属于长江水系,水流量大;这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2)气候优势:荆州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发育。
(3)交通优势:荆州市位于长江中游经济带的枢纽,江汉平原中心。
从古至今,荆州一直是中国从东部进入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伴随着沪汉蓉高速铁路的贯通,再加上汉宜、汉光等高速公路,还有长江水道的航运能力,荆州的交通节点优势更加明显。
(4)港口优势: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港口城市,可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与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实现互通,港口优势明显。
荆州经济发展的区位劣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荆州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交通通达度低,导致人们出行不便,交通运输能力差,直接影响着荆州各行各业的发展。
(2)与湖北省经济中心武汉距离过远,荆州市处于湖北省乃至中部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区,不在武汉的一小时经济圈内,同时以武汉附近的城市如黄冈、孝感、仙桃、天门、潜江等给荆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抢走了很多发展机遇。
(3)远离湖北省行政中心武汉,导致区域行政壁垒的产生,很多经济优惠政策和机遇都给了武汉更近的城市而忽略了荆州,影响荆州经济发展。
3 荆州经济发展现状
(1)综合方面:2013年~2015年,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1334.93亿、1480.49亿元、159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9.8%、8.5%。
从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荆州经济近三年的平均发展速度高于8个百分点,比同期的全国和湖北的增速要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的三大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工业化程度稳步提升,二、三产业依旧是荆州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荆州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在稳步进行,2013年~2015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1355.60亿、1655亿元、1950.5亿元,分别增长30.0%、21.8%、18.1%,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绩。
可以说,荆州在省“壮腰工程”的影响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工业方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141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7家,有2家企业产值突破了100亿元,税收过千万的企业有112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产值分别达到1500亿元、490亿元和270亿元,11个产业纳入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产业集群。
(3)农业方面:粮食产量保持了12年的连续增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的称号。
设立以来累计投入达到62.4亿元的华中农高区,将建设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土地整改和农业开发累计投入51.3亿元,保证了粮食产量的连续增长。
(4)服务业方面:2012年,随着荆州火车站建成通车,新火车给荆州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万达广场、绿地之窗、世纪金源城等一批知名城市综合体进驻荆州,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条件。
九老仙都景区建成开放,纪南生态旅游区纳入省级战略,关公文化园即将开园。
荆州近5年的旅游总收入由52.3亿元增长到166亿元。
荆州新机场规划和选址工作正在进行,随着机场建设工作的进行,必将带动荆州经济的提速。
4 荆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荆州市经济在实施“壮腰工程”后取得巨大发展,但也要看到其发展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为以下几点:
(1)荆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所占比重大,“三农”问题特别突出。
荆州是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发展基础条件薄弱、部分地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十分突出。
(2)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荆州的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集聚度还不高,且高污染企业过多,高科技企业太少。
(3)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荆州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荆州市三次产业比重情况如下:2012年24.48∶43.69∶31.83,2013年23.90∶44.66∶31.44,2014年23.44∶44.55∶32.01(%),由数据可以看出荆州第一、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增长近乎停滞。
(4)环境污染严重,荆州经济依然以粗犷形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工业污染
严重,沙隆达等污染严重的企业离主城区太近,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5)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力度不够,城市主干道不够宽,旧城改造进程缓慢。
(6)南北向交通通达度低。
随着汉宜高铁的建成通车,荆州东西方向交通便利,但南北方向缺少铁路以及高速公路,阻碍经济发展。
5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本结论:壮腰三年,荆州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工作成绩显著,交通通达度提升。
但发展过程存在许多其他城市发展的通病。
现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5.1 明确产业定位,改善三次产业结构
(1)充分利用地处江汉平原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推进农业的发展。
根据荆州市三次产业实际情况,在中短期内,第一产业依然会在整个经济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中比例较大,因此必须努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农业体制改革,发展大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以江汉平原为依托,促进江汉平原水稻产业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保持荆州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优势;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补贴等惠民政策,节约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重视工业发展,筑牢工业基础。
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环境治理费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3)将第三产业放在战略性位置。
荆州城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更有闻名中外的荆州古城,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宣传,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投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外来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突出抓好楚王车马阵景区、荆州古城景区、纪南文化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创建和改造升级,打造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力争把荆州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城市。
荆州市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改善产业结构的长远目标是将目前的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进行战略转换,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转换过程,因此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思路。
5.2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1)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大城市。
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加强与附近的宜昌、荆门的经济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坚持以总体规划为龙头,注重向建设和管理两端发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2)选定城市用地,确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
综合安排工业区、生活区、政府区、大学城、科研单位等用地,改善城市相貌,消除低矮房,整治突击建房,防止用地分散。
(3)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完成城北快速路的规划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级“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荆州开发区”、“华中农高区”等金字招牌,加快招商引资工作。
(4)努力促进荆州新机场的建设,争取南北向铁路过境,完善荆州交通网络,同时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依托长江经济带重要港口的交通优势,增强进出口贸易,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改善交通系统,建设智慧荆州。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交通发展密切相关。
应增加公交数量,拓宽公交路线,做到服务市民、服务游客。
在城内新建公共自行车系统,使得游客和居民随时随地可以使用自行车。
总之,荆州经济发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工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楚文化、三国文化和荆州古城的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省壮腰工程的政策优势,合理规划,扬长避短,争取资金、信息、人才和区域合作,引入高科技产业,注重环境保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荆州市统计局统计资料[Z].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刘玉成.湖北长江经济带框架下荆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J].荆州智库,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