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路线方针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方针:政治上:依法治国。
文化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科技上:科教兴国。
对台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鹿泉市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西部,呈月牙形环绕省会主城区,面积603平方公里,
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辖9镇3乡和2个省级开发区,208个行政村,38万人
口,发展定位是“省会西花园”。
近年来,鹿泉市围绕打造“休闲新区、经济强市、幸福
鹿泉”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08.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17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38元,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位居全省十强之列。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鹿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战国时称为石邑,隋朝改
为鹿泉县,唐朝改称获鹿县,以后又称镇宁州、西宁州,明清恢复获鹿县建制。
1994年5
月18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获鹿县,设立鹿泉市。
悠久的历史给鹿泉市留下了众多的名
胜古迹,境内自然、人文、历史景观达200多处。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距北京278公里,距天津330公里,距石家庄市火车站15公里,
距石家庄民航机场20公里。
有8个乡镇与石家庄直接接壤,7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和10
条国省干道穿境而过,境内共设有6个高速上下口,石家庄铁路货运编组站也位于我市,
全市与省会主城区对接的主干道达到了11条,公路密度位居全国前列,成为环渤海地区南
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现有耕地4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万亩,山场面积25万
亩,森林覆盖率为33.9%。
粮食、肉蛋奶、蔬菜种类齐全,是省会和京津地区的重要副食
品供应基地。
水资源丰富,共有13座水库,季节性河流8条,源泉渠、计三渠、引岗渠3
条大型灌渠横贯全市南北。
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石灰岩、大理石等十几种矿
藏,特别是石灰岩累计探明储量6.5亿吨。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抱犊寨、
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千年古刹龙泉寺、石家庄动物园、植物园等旅游景区,形成了长约
50华里的西山旅游景观带,年接待游客360万余人次。
产业体系特色鲜明。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休闲服务、轻工食品、新型建材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业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3所、54所,建设了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和省微电子通信基地,目前,基地内已经聚集了远东通信、博威、普兴电子等20家企业入驻,电子信息业正在成为鹿泉最具潜力、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
休闲服务业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不断加大休闲服务业项目建设力度,引进建设了投资300亿元的恒大金碧天下、投资101亿元的西部长青以及河北融投控股、物流大厦等一批总部项目,休闲服务业大发展态势正在形成。
轻工食品业相继引进建设了珠江啤酒、洛杉奇等71家食品加工企业,去年,成功促成了蒙牛与君乐宝强强联合,轻工食品业规模不断壮大。
新型建材业在全部关停取缔了境内所有水泥机立窑的基础上,保留鼎鑫和曲寨2家大型旋窑水泥企业,实现了由建材大市向建材强市的转变。
形成了“传统产业调优、新兴产业崛起”的良好格局,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增强。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一方面,全力推进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建设。
鹿泉经济开发区已经聚集了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中兴物流等一大批核心优势企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仓储物流为主的综合性开发区。
绿岛火炬开发区先后聘请德国罗兰·贝格公司编制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新加坡CPG公司编制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园区管理孵化中心、供热、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为项目落地搭建优质平台。
另一方面,加快制度机制建设。
制定了项目准入评价推进制度,从产业定位、节能减排、投资强度等方面严格把关,切实提高了引进项目的质量。
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每月集中调度一次”的制度,加快了建设进度。
统筹城乡步伐加快。
围绕发展都市农业、近郊农业,先后实施了灌溉区系配套节水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信息平台建设,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3万亩。
大力发展集生产、加工、流通及生态观光、体验采摘、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特别是全力扶持滹沱河都市农业、上寨休闲采摘等特色园区建设,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北方农产品等3个项目被列为石家庄市标志性项目,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
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按照“小村并大村、联村建社区”的思路,加快推进市域与省会、城镇与农村“双向统筹”,
全力推进新民居建设,目前57个省市级新民居示范村和7个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建设,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启动了全民健康促进工程,每两年为35岁以上城乡居民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体检率和建档率分别达到94%和96%。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9.1%。
启动了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率达到97.6%。
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优生优育优教“三优”服务工程,被评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协会工作“双国优”市,广大群众对鹿泉的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部关停了75座水泥机立窑、48家滑石粉,引进建设了4家污水处理厂。
去年,全市优良天数达到331天,大气和水环境持续优化。
成立了外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委员会,出台了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建立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政务服务中心,相关审批部门全部入驻,竭诚为广大企业、客商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时,深入开展了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的“效能革命”,全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吸引了更多优质生产要素聚集。
解决民生问题,发展节约型社会,为国家的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6、转变政府职能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8、理顺分配关系
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基本内容包括: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二五规划等重要内容,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的方针政策,公务员通过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指导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提高自己的领导素质和工作能力。
战略机遇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五党的先进性建设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七人才强国战略
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九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二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三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四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五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中
十六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1、什么是“三农”问题?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
2、“三农”问题的地位、作用、影响?(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实现十六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必须将“三农”问题
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三农”问题不仅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农业、农村的发展状况及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没有农村与农民的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3、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问题?
答: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好农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没有农业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
(也可回答上一题的答案)
4、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什么?
是农民增收困难。
5、农民增收困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必要性?)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6、怎样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注:2003年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闭幕。
会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四项要求: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四是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7、“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才能形成购买力,才能使潜在的、巨大的农村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为工业经济的升级发展创造持续的拉动力量,带动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使农民“走出去”,即走出第一产业进入第二、三产业,走出乡村进入城镇,走出农户经营进入大市场。
只有当大部分农民走出去,使农村绝对人口减少,人均可耕地大幅增加,农民才可能大幅增收。
8、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9、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是什么?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10、怎样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时,应向农村倾斜。
二是统筹人力资源开发。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是积极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寻求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权能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不变的基础
上,寻求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科教兴国战略在广大农村得到落实。
五是构建城乡一体的体制框架。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11、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12、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13新阶段农村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4、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
二是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全面正确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不能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化为压缩粮食种植面积。
四是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
五是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对“三农”问题的综合分析
1、经济学角度分析
(1)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农业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也关系到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我们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由我国国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面对入世的新形势,只有发展生态、绿色、安全农业,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价值。
(3)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为此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发展产业化经营;五靠发展乡镇企业。
(4)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
要根据新阶段的特点统筹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奔小康。
(5)从农业农村经济的成就和问题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
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比较脆弱,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村离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少,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因素;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的,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表现,是低消费水平的过剩,所以应对当前的“卖粮难”要有清醒认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须加强而不能有丝毫削弱。
(6)统筹规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因此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必须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7)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发展潜力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
(8)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产品适销对路,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优化区域结构,形成产业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9)推进农村费税改革。
农村费税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
税收是国家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费”是行
政性的,具有随意性。
费改税后,征收项目和数款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农村乱收费现象得以根治。
费税改革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规范了分配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农民利益,有利于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10)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农民长期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粮食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扩大内需方针就难以持久,经济发展出现的好形势就难以持久,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11)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
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市场转型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质量差,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率低。
(12)入世,对我国农民增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外国成本低且质量高的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形成严重威胁,并且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又往往遇到“绿色壁垒”的限制,这对我国农民增收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我国农民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收人。
(13)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搞好农业,增加农民收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①落实和完善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流通体制改革和费税改革),从而保护好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
④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
⑤发展产业化经营。
⑥健全市场体系。
⑦发展城镇化和乡镇企业,扩大农民就业领域,拓宽增收渠道。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新阶段农业特点的判断是从我国农业和整
个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做出的科学论断。
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据此制定的各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都是上述观点的体现。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才能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都体现了上述观点和要求。
(3)普遍联系的观点。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
粮食问题、科教兴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等,都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处理好次要矛盾。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又要统筹解决好扶贫开发、农村基层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上述观点的具体体现。
(5)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引起质变,而且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正体现了这一点。
(6)内外因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搞好农村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因势利导,当前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正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经营方式,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政府积极扶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体现了内外因的关系。
(7)一分为二观点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入世给农业带来一定挑战,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