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中学语文组号,我说课的题目是《桥之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桥之美》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节选的课文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说明文,教学时要注意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准确周密的语言。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桥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出正反实例,挖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
文章的表达极富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出科学小品文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八年级听障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和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品析精彩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说明方法和顺序,运用多元智能进行语言干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感受语言美,体味意境美。
考虑到八年级听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我把“学习说明方法和顺序,品析精彩语言”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培养审美情趣”作为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我在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创造了视听结合的完美情境,在教学时采用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拓展延伸法进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清障、自主悟读、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为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一个理念,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一)激趣导入
开课之初,播放各种各样桥的图片,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图文并茂的导入从视觉和听觉上带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为学生感悟文本作好铺垫。
新课标指出要了解作品中涉及的重要作家的知识和文学常识,因此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作者著名画家吴冠中,了解他的生平和相关著作。
在检查生字词预习环节,我将课堂交给学生: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看谁能当小老师,由小老师带领同学扫清文字障碍,学习手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疑,思之始,学之端。
”出示导读目标后,由学生带着疑问通读全文,随后,要求学生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概括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浅显的语言训练。
(三)定向阅读,获取信息
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是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学时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从而得出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四)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以直观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并且引导学生用美学原则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重点学习一些经典的句子,要求学生品其情味,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另外鼓励学生自己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句,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进行说话练习。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五)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为此,我给出如下练习: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
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
2、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我设计如下板书:
桥之美
顺序:总——分——总
语言:描写说明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安排,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本篇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加以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