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二 经济史模块A卷(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检测卷二经济史模块
A卷基础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载,环钱(方孔网钱)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渗入刀布钱区。
战国后期,除楚国外,其余诸国大都铸行环钱。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商业货币的属性发生了变化B.环钱最能迎合商业发展需要
C.环钱利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D.货币出现了统一的发展趋向
2.宋代民事立法较之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内容广泛,条文细密,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等十几个方面。
宋代民事立法发展表明
A.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法制化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经济活动控制加强D.私有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
3.《大明律》载:“凡将马、牛铁器、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这反映出明朝
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注重维护公正贸易环境
C.长途贩运贸易受到限制D.重视用法治来管理民众
4.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
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
”同时,他又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
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A.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促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
D.促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5.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
同文馆肄业生、副教习贵荣曾记述:“同人潘(翻)译西书十余年来,如《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始知邦国往来之道,战和交涉之例,以及世代盛衰之由。
上下四千年之久,东西七万里之遇,犹全豹之见一斑也”。
这从侧
面反映出
A.清朝士人的守旧与愚昧无知B.新式教育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C.洋务派引入了西方政治体制D.晚清外交活动遍及世界各国
6.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0年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从中可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B.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
C.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
D.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7.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
这一指示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8.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规定:凡是属于企业自销的工业生产资料和完成计划数之后的“超产部分”(所谓“计划外”),一般在不高于或低于国家定价20%的范围内可以由企业自行定价,或者由供需双方在规定的幅度内协议定价。
这反映了
A.经济体倒改革正式启动
B.企业自主权得到了扩大
C.市场经济模式开始确立
D.市场价格体系日益完善
9.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
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厦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实施863计划
10.下表信息反映出()
A.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已领先世界
B.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牵引力
C.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发展
D.习近平通过互联网提升中国国力
11.1898年,广州的官员们举办了一场交际舞会,中国官员按照西方礼仪带来了女眷,有的女眷用西语“与西人侃侃而谈”,还请来外国乐队伴奏。
对此,有报纸解释说:西人“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
这说明
A.男女平等观念普遍深入人心
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开明人士已能认同西方社交方式
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12.创刊于1884年上海的《点石斋画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时事画报,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各种社会实况。
在《乾纲不振》这幅画中生动描述了“女佣离夫案”,画面上作者借洋人之手替常遭欺辱的晚清女性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这反映出
A.婚姻自由已成社会主流B.男女平等思想得到普及
C.西学东渐冲击传统教化D.女性清醒认识自身权益
13.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
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欧洲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14.1850年,英国便停止建造以帆为动力的军舰,蒸汽动力开始发展起来。
十年后,以蒸汽为辅助动力的民用帆船开始露面,接着又为以风帆为辅助动力的汽船所取代。
上述材料说明
A.水上交通面临新的转折
B.英国成为海上霸王
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完成
D.汽船开始航行于海上
15.“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关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
……全城景况凄惨万分。
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
”(《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材料描述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B.早期三大工人运动带来的
C.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
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条件
16.18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批评: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则赞扬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有“科学真理成分”二人对重商主义态度不同的原因是
A.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B.经济危机破坏作用增强
C.科学理性精神传播
D.资本主义政府职能扩展
17.“技术统治”是指在一种政治制度中,决定性的影响属于行政部门和经济部门中的技术人员、科学家或相关领域内的技术从业者,政治最终从属于技术。
“二战”后,西方政府的“技术统治”现象越来越普遍。
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它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B.它造就了一系列国家福利出现
C.它适应了国家经济调控的需要
D.它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的出现
18.下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并配有标题“美国人领取救济——在‘世界最高生活水准’的广告牌下,美国人民排着长队领取救济。
”该照片最早出自1937年2月美国《生活》杂志的新闻报道,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胡佛应对危机的效果十分有限
B.美国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巨大冲击
D.教材对该材料的处理存在不妥
19.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区域分工,经济模式单一
C.高度集权,侵犯人权
D.片面强调国家利益
20.斯大林说:“五年计划的任务就是要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从而能够彻底打退一切外来的军事干涉的企图,彻底打退所有一切外来的武装侵犯的企图。
”这表明
A.工业化建设确保了苏联的国家安全
B.国际环境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利于应对外部威胁
D.苏联主要依靠发展军事工业来积累资本
21.赫鲁晓夫在生前曾经多次说过:“我死后人们会把我干的事情放在天平上称,一头是好事,一头是坏事,但愿好事比坏事重些。
”以赫鲁晓夫改革为例,“好事”是指
A.打开苏联改革的闸门B.实行政治民主化和公开化
C.全面提高了粮食产量D.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
22.20世纪70年代欧洲流行一幅漫画:某乞丐向一妇女行乞,口里喊着“不要美元”,这表明:
A.连乞丐都不要美元,表明美元不再是世界货币
B.受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元大幅贬值,退出欧洲市场
C.美元的中心地位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当时西欧的乞丐有强烈的爱国心
23.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
”该观点
A.表明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
B.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
C.认为经济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D.强调经济全球化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强大
24.世界各国大多数经济专家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过去国家间的经济谈判涉及一些国家行为,而今涉及国家内部制度。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
B.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
C.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
D.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25.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
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
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
……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
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
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四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
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 摘编自新华网等(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初,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因而,中央政府接替
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
伊利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
法律要做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简要回答是,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
……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
——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一一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府经济政策指导思想的不同。
材料二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
——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
……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
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3)材料三中的“关税大战”是由哪一重大事件所引起的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
际社会在二战后初期开展“协调与合作”的主要表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向发展
横向发展
----据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注:“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进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一部整体的世界历史。
)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模块检测卷二经济史模块
A卷基础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载,环钱(方孔网钱)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渗入刀布钱区。
战国后期,除楚国外,其余诸国大都铸行环钱。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商业货币的属性发生了变化B.环钱最能迎合商业发展需要
C.环钱利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D.货币出现了统一的发展趋向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渗入刀布钱区”“其余诸国大都铸行环钱”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环钱的广泛流通,有取代其他货币的发展趋向,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货币的属性仍是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并未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其他货币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具有可比性,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环钱与各地经济联系之间相关联的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
2.宋代民事立法较之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内容广泛,条文细密,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等十几个方面。
宋代民事立法发展表明
A.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法制化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经济活动控制加强D.私有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
【答案】B
【解析】
宋代民事立法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这说明宋代的私有权观念比唐代有所加强,即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故B正确;此时的社会治理体系远未实现法制化,故A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故C错误;古代社会不是法治社会,故D 说法错误。
3.《大明律》载:“凡将马、牛铁器、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这反映出明朝
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注重维护公正贸易环境
C.长途贩运贸易受到限制D.重视用法治来管理民众
【答案】A
【解析】
通过“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可以看出,《大明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反映了明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故A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维护公正贸易内容,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禁绝海外贸易,而不是限制长途贸易,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
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
”同时,他又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
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A.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促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
D.促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傅兰雅所述的现象符合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而洋务派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答案为C。
其他三项均与洋务运动不符。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的作用
【名师点睛】洋务运动的作用: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②其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性质:是封建性改革,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
同文馆肄业生、副教习贵荣曾记述:“同人潘(翻)译西书十余年来,如《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始知邦国往来之道,战和交涉之例,以及世代盛衰之由。
上下四千年之久,东西七万里之遇,犹全豹之见一斑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
A.清朝士人的守旧与愚昧无知B.新式教育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C.洋务派引入了西方政治体制D.晚清外交活动遍及世界各国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同文馆的教育和译书活动对中国人了解近代国际社会外交制度、礼仪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对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B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和学习,A项与题意相反,A排除;洋务派作为封建地主阶级,不主张学习西方制度,C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翻译西书才了解到的世界状况,而不是晚清真正的外交活动,D排除。
故选B。
6.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0年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从中可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B.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
C.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
D.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可见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
工业和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所以ACD是对的。
材料并没有反映官僚资本。
故B项错误。
根据题意,故B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
这一指示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指示认为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并不排斥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中技术上某些好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不是倒向这边就一定倒向那边的问题。
这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此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未调整,我国在国际斗争中,仍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这一目标针对的是“技术一边倒”的口号,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规定:凡是属于企业自销的工业生产资料和完成计划数之后的“超产部分”(所谓“计划外”),一般在不高于或低于国家定价20%的范围内可以由企业自行定价,或者由供需双方在规定的幅度内协议定价。
这反映了
A.经济体倒改革正式启动
B.企业自主权得到了扩大
C.市场经济模式开始确立
D.市场价格体系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企业的自销产品的权力扩大,因而体现企业自主权的扩大,B项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A项错误;市场经济模式开始确立于1992 年,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市场价格体系,D项错误。
9.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
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厦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实施863计划
【答案】A
【解析】题目的表述就是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和作用。
故选A项。
B是经济体制改革;C 是民族区域自治;D是教育和科技计划。
10.下表信息反映出()
A.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已领先世界
B.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牵引力
C.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发展
D.习近平通过互联网提升中国国力
【答案】C
【解析】
习近平在互联网大会上的致词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是积极的,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好坏,排除A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重大成果,但是互联网在这一阶段不能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牵引力,故B项错误;中国国力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表述过于片面。
综上所述本题选C。
11.1898年,广州的官员们举办了一场交际舞会,中国官员按照西方礼仪带来了女眷,有的女眷用西语“与西人侃侃而谈”,还请来外国乐队伴奏。
对此,有报纸解释说:西人“虽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