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12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篇1
“教然后而知困。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习。
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与反思。
长期以来,要求教师掌握教学大纲,掌握更多的教材,所以教师研究教材多,研究教学方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少,所以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学方法少。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一般要经历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渴望,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成为初中数学的主人。
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具体的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
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培养差生的自信心,还要充分利用优秀生的教育资源,让好学生和差生结对,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差生的发展,构建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
同时也弥补了老师课后辅导时间的不足。
三、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一新生往往不适应课程的增加和课堂学习量的增加,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精力丧失,上课效率下降。
所以,在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开发思维,预测后面的步骤,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老师说的做比较。
特别是要抓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课后及时复习,不留疑问。
四、指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因为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规律,教师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在思维方法的指导上,学生要注意:多思考,勤思考,用听思考;深层思考,即追根溯源思考,善于大胆提问;好的思维,通过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测和归纳;
五、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但不是烂做搞题海战术,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篇2
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师生一段时间了,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记得我们小学毕业时,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后,才能进入中学。
而今天改变了很多,小学毕业不论成绩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由于起点不同,这给中学老师到来很大的问题。
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
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初中学生性格特点鲜明,说他们成熟,有些时候不成熟;说他们不成熟,有些时候成熟。
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思维能力高速发展,对待问题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想法又不一定成熟;原因是因为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要只注重于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是注重学生得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创造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通过自愿交流、主动合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迅速发展,经验得到积累。
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而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主人,是学生创新的终结者。
他们把学生当成学习机器,课堂上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让学生发言。
在练习和测试的时候,他们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完全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发展。
学生只是按照他们所学的模式,他们不想知道太多。
他们只要会做题,很少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更不用说灵活运用知识了。
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所以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形成一定的能力。
所以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爱因斯坦的话再次说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以真诚的态度做以解答,在质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知识的思想者、建设者和收割机。
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要明确数学的教学目的
数学对我国现代化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之中,将数学知识以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当面对基础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怎样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种一刀切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而教学中采取注入式教学和“题海”式战术,更是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实际的强迫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只有明确数学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只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主动探寻数学知识,最终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而是师生双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会将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基础、性格、表现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考虑,分成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来获取数学知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观念的升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更新中求发展,在更新中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数学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可以说是知识创新的先导。
探索有了创新,也就意味着知识有了创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呢?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创新。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探索和创新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由于探索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我在讲“等差数列之和”时,课始,我让学生随意说出连续几个数相加时,看老师能不能算出得数,并让两名同学拿出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正对。
当同学们又高兴又惊奇时,老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说:“想”。
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最佳情境。
老师紧接着问:“你们发现连加的几个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到都是相邻的。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篇3
这个学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级的数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一个月过去了,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前进,为了更好的做好以后的工作,现对以前的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不局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
2、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
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
3、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了过培训,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
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
2、好多课得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不能一一去准备。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
学校的各方面设施虽然很好,但自己不能充分利用。
4、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这在我们学校显得更为严重,外地打工子女较多)。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
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
三、几点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就不予肯定。
这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别人的观念是必要的,但家长可能不理解老师的做法。
有些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素质这么差,计算不如以前熟练了。
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的回应。
3.总之,中考数学复习阶段很重要,可以查漏补缺,使知识系统化、全面化。
虽然我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的紧迫性,但是离相对满意的数学课堂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发展和轻松面对中考做出更大的努力。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篇4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从本次期末考试成绩中发现了教学中的种种不足,为了能更好的做好以后的教学工作,我针对以往的教学工作做如下反思:
一、教学中从在的问题:
1、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示不够,教学中急忙将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是只草草的对例题进行讲解,只注重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没挖掘其内在规律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
造成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是简单机械的模仿,甚至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擅自增加条件使图形特殊化,或在条件未充足时盲目下结论。
例如:在解答问题时,学生常把普通三角看成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进行解答;在分式的化简过程中经常有人去分母。
2.在教学中,线性不等式组这部分的知识没有实践,学生解决大题、难题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这部分涉及的大题得分率低,影响了整个年级。
3、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没能让学生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创新。
而是老师过分的包办代替,老师讲的过多过细。
造成很多学生反映:上课老师讲的听着很明白,下课自己做题又不太会。
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差。
4、学生读题理解题义的'能力差,在期末考试的很多问题,如果老师把题意给学生分析了,那么学生会认为这道题很简单,但是轮到自己读,自己做时又不能理解乱做一通。
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教学中为了加快进度,经常不给学生充分的读和理解的时间,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
所以学生的读题能力差也是一项明显的缺陷。
二、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学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领会其实质,并贯彻于教学全过程,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其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辅读物都不能取代,教师要总体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每一节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微观上对每个定理,公式、法则,每道例、习题的编排意图,每个关键词的确切含义都要了如指掌,避免教学中的题海战术。
切实重视双基,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2.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常见题型的常用方法,以便学生日后举一反三。
3、重视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能力的培养,首先应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具体方法:注意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
维,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教学中重视审题与解题后的总结、反思。
对运算技能的要求要恰当,基本的解题思想方法关键在于灵活,善于分析,简缩思维,知识化归,方法迁移,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懂数学、会数学。
4、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理解题意,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主张,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争论,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获得知识。
5、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认真审题、规范解题的习惯。
这学期已经过完了,回顾自己的教学,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克服缺点,把工作做的更细些,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篇5
反思1
自己虽然教了十多年的数学,对教材、对每一道例题可谓了如指掌,但是每一届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学生面对的都是新例题、新教材。
并且他们的基础也参差不齐。
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结果弄的我措手不及。
例如本节课《梯形的性质》中,当让学生用推理方法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时,学生都把实践***作的方法写下来,并且把四边形的记法也写错了,全等符号也写错了。
可我只好纠正,再纠正,不能对出现的问题不管了,于是就小题大做,不知不觉二十分钟过去了。
只好再让另一位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板演,又有点不足之处,再纠正,又过去了十多分钟。
只好匆匆小结,不知不觉竟然就下课了。
本节教学任务好象只完成了一半,课前想要发挥的地方,也未充分展示竟然就下课了。
下课铃一响,我彻底失望了。
细细一想,学生不就是天上的风筝吗?可是线掌握在老
师手中,风筝飞的高矮由线来决定,我把线放的太长,结果最后收不回来了,导致课堂失控。
反思2
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引出梯形的'定义,并由学生介绍梯形的有关概念。
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时,通常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那么我们能否将梯形通过合理添加辅助线,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图形?(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并说明辅助线添加后将梯形转化为怎样的图形)进行几何题基本条件的变更,及一题的多种添加辅助线方法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同时也在告知学生:几何的学习是永无止尽的,希望同学们学习几何不要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道道题,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篇6
一、引进有效的教学方法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整个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以初中函数的教学为例,函数的相关概念在初中三年级已经引入。
一般来说,学生会根据课本上给出的函数方程进行简单的计算,老师只会教学生一些公式。
让学生盲目做数据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认识到函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不知道函数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对称轴和截距是什么。
因此,教师应该改进方法,进行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
而数形结合则是一种很好的、能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数形结合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函数题画出相应的函数图形,以便于学生能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数学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能快速理解那些抽象难懂的问题;当然,这也就能有效地为接下来的高中函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抽象知识变为
了具体的知识;综上所述,教师应在初中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改进、并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进行激励性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称赞,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的嘉奖是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就会将学习当做是一件幸福的事;这也就从侧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快乐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鼓励别人一句强于指责别人百句”,这是一句英国的谚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无时无刻不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谁都不希望自己总是被别人指责。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也应该多鼓励自己的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向教师提问,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畏惧而不敢提问的情况。
反之,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学生消极对抗教师,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远了;这样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初中数学的学习,也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三、寓教于乐的教学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相对应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劳逸结合,实现既在娱乐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娱乐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有趣快乐的事,并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例如,针对初中数学书中的几何问题,教师就可以举办一个叫做“辅助线”的游戏。
游戏的大致内容是,老师会把学生分组,给他们一个几何图形,让小组思考如何做一条辅助线,思考如果加了会对解决问
题有什么样的帮助,然后继续深入,讨论加了辅助线后会不会产生另一个新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先举手回答的方式。
如果你先回答,你会得到相应的分数。
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的一组将获得奖励。
这种游戏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加深对函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也是提高初中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四、总结
总体来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是学生逻辑思维开发的最初阶段,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基础。
所以,教师有必要加强初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以上笔者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做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够给今后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总结篇7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
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
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