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通过对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关注他们当前的家庭教育及学习现状,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民工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规范对民工子女的招生,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同本地市民的子女教育同等对待。
在对这些孩子的因材施教中,我们教师树立起了一种全新的大教育观,为学校的优化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柳州市的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健康发展的状态。
在经济的带动下,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的涌入,因农村房租便宜,大量的民工租住在我校周边,学校就势必担负起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重任。
怎样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推动学校教育继续向前发展?2008年,我校成立了《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实践过程中,对在本校就读的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勿庸置疑,外来打工者总是会受到种种限制,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很难融入当地的教育、学习生活,我们成立本课题小组,是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重视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并尽一切可能做好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
本课题提出有以下历史背景:1.社会大背景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样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扬州大学社会学专家也认为,要注意“边缘人第二代”社会心理素质。
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他们就有可能滋生出多种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和恰当的矫正,就有可能外显为非正常的,甚至违法的社会行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走上犯罪,乃至反社会道路,其结果必然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
据悉,柳州市现有外来民工10万多人,政府十分关心外来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今年接收了一万多民工子女就学,同时出台了多项举措保证民工子女的就读,给他们以同等的“市民待遇”,使他们与城市儿童一起茁壮成长。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34.4%的外来打工者全家月收入不足800元,而每学期要为孩子花费400元以上的打工者占81.7%。
62.5%的外来民工子女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生活极其单调,只有13.5%有课外阅读的习惯;48%的孩子渴望能得到与当地孩子同等的待遇,他们在
学校里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类,这使他们缺乏自信;73%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地域差别与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使他们在学校里更多地选择沉默和独处,学校因此要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不断缩小民工子女与本地生的差距是当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2.学校现状反思
我校共有学生1042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350人左右,占全校总数的34%左右。
这些生源参差不齐,打架、乱拿乱翻同学书包及学习用品的现象经常发生;中途离校;(这些现象各段亦有)一年级新生上学、放学家长接送不定时等等。
另外表一显示,外地学生人数比例逐年攀升,这些给学校的管理,班级的学习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免令人担忧。
从学校的未来发展,学校的定位考虑,我们不得不考虑民工子女的招生问题,但既已来之,就要安之,已加入我们小学,就是我门家庭的一份子,我们一视同仁。
鉴于此,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学校成立课题组,对此进行调查。
二、调查与分析
在2008学年第一学期的一年级招生中,新生入学工作给学校带来了诸多麻烦,其中民工子女的招生就是首当其冲,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常规工作的开展。
我们的调查研究就从学校、家庭开始,再回转到民工子女的现状教育。
现将调查研究分析如下。
近几年,民工子女不断地涌入我校,可家长仍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依赖于教师、学校。
为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引起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对民工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各种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协调好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我们准备对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以本校300名学生及所在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家访等形式,对学生专项调查的要点有:(1)你爱你的父母吗?(2)你希望父母怎样教育你?对家长的专项调查的要点有:(1)你平时管孩子吗?怎样管?(2)你们是怎样起示范作用的?(3)当孩子做出成绩时,或做不正确的事情时,你们怎么做?(4)你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否重要?在仔细研读调查、家访和谈话记录的基础上,综合起来作个案分析,探求共性原因。
(一)家庭现状方面
学生家长中,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家庭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基础,据了解,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家长,其子女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也都是非常不错的。
认为家庭教育比较重要的家长占大多数(但这类家长说话模棱两可)他们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的品格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可看出,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的占一小部分,家长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学前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孩子上学前班开始,就进入学校,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种错误的想法及做法,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或造成严重的后果。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有些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泛泛而谈,过于简单,只会说“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而对老师嘛,说些“××老师你对孩子严点,越严越好”、“他不听,你就打他、揍他好啦,”——这些话没有错,但当孩子一旦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时,这些话的作用是不大的,或者说不起作用的。
更有甚者,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教育子女,如打、骂,不给饭吃或赶出家门。
从表三可看出,对孩子实施“打骂”式教育的占42.3%,大有人在。
据了解,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在学校里不是油滑成性,就是性格孤僻。
有的家长能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他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希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
有的家长提倡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但据他们自己说,有时家长自己做得就不够,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说服不了孩子。
另外,还有的家长干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
据了解,大都的说工作太忙,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有的干脆就不想管,认为有学校、有老师管,家长就不用管了。
3.小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没有一个
孩子喜欢父母打骂,有的孩子甚至当着父母的面说:“如果你们再打我,我就离家出走。
”可见,打骂这种教育方式是万万要不得的,还有的孩子希望能自我教育,要求家长给提出计划或指导性意见,让孩子自行处理一些事务,最后家长可检查验收。
不过有一点值得提出,民工子女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较强,这正应了一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民工子女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的情况比较普遍。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甚至是拔苗肋长、操之过急。
(3)家庭气氛及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4)家长主观上重视,心理明白;可客观上无暇顾及,一旦子女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出现“压服”,打骂的情况比较严重。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同步,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也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6)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够。
(二)学校学生方面
针对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结合学校学习现状,我们作出了一些必要措施。
从学校全局考虑,因民工子女的流动性及和当地学生经济生活上的差异性,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原计划中的某些教育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目前,当地村干部和当地学生家长意见很大,他们希望学校不要接受这些民工子女。
学区内学生家长认为,接纳太多的民工子女,其子女与外地良莠不齐的“外路人”一起就读,自以为势必造成影响,其中的择校转学就是此影响之一。
就目前状况来看,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当地学生的学习。
海门小学刚刚新建,教育资源有限,学校也确实没有能力解决越来越多的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再加上因这造成了许多当地学生的外流,学校处于两难境地。
对此,我们整理了一份报告——《政府应尽快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报送政府有关部门,为政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让政府、社会来关心。
关注关心在校的民工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重视
他们。
在柳州市教育局撒局长作了《关于如何缓解城区学校就学压力问题的思考》的发言,撒局长指出,面对不断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充分利用城区、城郊的原校舍,举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同时扩大城郊学校的办学规模,以缓解外来民工子女进城区学校就学的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区学校盲目向农村学校招生,遏制农村学生大批流向城区的趋向。
我们将积极探索以居住地为依据的就近划片招生新途径,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求抓紧、抓好。
这批外来务工人员,对我们柳州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我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我们公办学校,对外来民工子女入学要敞开接受。
同时,我们将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兴办民工子弟学校,接纳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学,解决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同时我们考虑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质量问题,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请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到我们公办学校挂职、学习、锻炼,也请公办学校的教师到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辅导等等,提高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水平。
三、问题对策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我们作了相应的对策,分学校对外来民工子女的招生及教育两方面来调整;并在家庭教育块提出了一些建议。
1.学校招生
在2008学年度民工子女的招生中,按就近入学原则,只要证件具备,符合条件,学校敞开接受。
但教育资源有限,学校也确实没有能力解决越来越多的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设立柳州民工子女学校,以接纳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学,解决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学习。
这些孩子虽然拥有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和越来越优惠的入学政策,但往往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
根据笔者的日常观察,在家庭教育方面,进城务工人员一般存在两个极端:过高的心理期待,使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过于简单。
农村务工人员进城,从事的往往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儿。
比如送牛奶、卖报、摆小摊、运送垃圾,或者是建筑工、疏通下水道的清洁工,等等。
他们虽然整天起早贪黑,但往往收入不高,甚至有时还会遭遇工资拖欠的风险。
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他们将家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
与城里人相比,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更迫切地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
当然,他们这种望子成龙心理也很正常,只是在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妥当,他们恨铁不成钢,平时的教育更多的是喋喋不休的唠叨,或简单粗暴的斥责打骂,很少与孩子沟通。
小王是三年级下学期转到我班的插班生,此前在老家的一所乡镇小学就读,成绩不错。
可是,随父母进城后,因为不太适应新环境,小王的成绩下滑严重。
每次考试后,他都会遭到家长的呵斥、打骂,以至于在一次期中考试后离家出走。
谋生的忙碌,使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无暇教育子女。
大多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往往时间长、强度大,没有节假日,以至于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而且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认为送孩子上学,家长只需给孩子交学费就行,其他事情都交给学校和老师。
就拿早餐来说吧。
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几乎没有在家吃过早餐。
因为每天一大早,父母就外出干活,孩子一般都是在路边小摊上随便吃点,有的则空着肚子上学。
放学后,他们或去逛街,或三五成群地去上网。
这些早出晚归的家长,由于平时很少与老师沟通,对孩子的情况并不了解。
于是,有的孩子就钻空子,以家里有事或生病为由,迟到、早退或者旷课。
班里有一位姓郭的学生,家长是跑货运的进城务工人员,整天奔波于全国各地。
孩子虽然在校表现尚可,但放学后喜欢呼朋唤友、聚众斗殴。
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老师去家访,找不到人;打电话,还是找不着人。
最终这孩子因参与群殴,触犯了法律。
作为老师,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是清楚的,但问题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就上述两种家教方式而言,父母望子成龙的希望越迫切,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最终可能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轻则使他们产生焦虑、紧张、烦恼和不安情绪,重则引发心理疾病,甚至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离家出走、轻生等意想不到的后果。
家长对孩子的疏于管理,又可能导致孩子失去理想和目标,表现出不求上进或精神空虚,这样的孩子极易误入歧途。
也就是说,这两种家教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成长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决定其能否成才的三个要件。
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
因此,作为家长,应克服家庭教育的强制性和随意性,既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应当切实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