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3篇)
【第1篇】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所以我们经常走出学校去学习,学习课改先行者的经验,使得自己对新一轮初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作了几点探索与思考。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中,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
题?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不难得出: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

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

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打折销售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的几家超市去调查有关打折销售的问题。

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超市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打折销售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六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打折销售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球赛积分”、“电话的付费方式”、等问题,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

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立体图形”的教学,如果不利用多媒体把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很难用黑板.粉笔.描述立体图形。

但是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毕竟说到的不如看到的。

所以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记忆。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第2篇】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20xx年12月22--25日,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学数学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学习活动,来自不同县的骨干教师给我们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上了六节课。

这次的培训使我更加领悟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使我认识到了作为新教材的一名数学老师身上责任的重要性。

不仅使我对新课标下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主讲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充斥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
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通过参加这次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我对教材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变“双基”为“四基”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里的基本思想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

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

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

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

学生操作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

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二、改变教学目标
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把“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

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数学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

带着思考,带
着收获,并努力付诸于实践。

多关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多倾听、鼓励、宽容,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多重视自主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多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改变数学教学方法
1、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但不能替代学生探索、思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导作用。

2、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

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

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3、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

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4、合理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

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

5、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怎样能使学生动起来?(1)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动起来,导学案的利用。

(2)引导学生在导入新课阶段动起来。

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3)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在练习中我们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

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交流,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了解决的方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有对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日趋成熟。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实践中求发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映学生全面的学习状况,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学生数学思想思维过程的开发,让学生积极互动和思考,培养他们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养成勤于比较,独立思考,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这样就能得到《标准》所达到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取得更大的成绩,类比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说,几何和代数,高中的和初中的数学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平时教学中,要学会仔细观察,会感到受益匪浅,要真正领会其中奥妙,在平时要不断总结,不断领悟,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3篇】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

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下面就课改几年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

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现在很多学生都成了小老师了。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初中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初中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初一
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五六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

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已经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

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

比如说,我在讲分式方程时给出以列车提速为背景的问题,我们一起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我再给一个方程,让学生编出一个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应用题。

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归纳型思维。

通过观察,试验,探究。

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比如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就由很多问题得出许多分式的式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的。

(3)开放型思维。

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

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

前面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觉得现在数学越来越简单了。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

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另外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就讲了我国汉代的赵爽弦图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微,学生马上对此感到非常有兴趣。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我讲分式的性质就是由分数的性质得到的。

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如我在讲角边角公理时,开始就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把图画出来后,教师问:“若带①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②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③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

当然,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观念的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

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我们教师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上,教学中很自然地又走上了传统教育的老路,前怕狼后怕虎,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家长的观念“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我们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

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

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也影响了我们对新课改的实施。

二、课堂上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