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心理学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受传者心理选择的时代背景 当今,我国国力逐渐强大,社会、经济、 文化、政治等方面获得长足的进展。然而, 国内外依然矛盾重重,人们迫切寻找解决问 题的正面信息。 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不 稳定因素急剧上升,人们内心不安定因素增 加。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 重中之重。《小康》杂志调查显示,2011 年 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中,食品安全 位列第三,仅次于房价、物价问题[1]。“苏丹 红”、“地沟油”、“毒奶粉”事件层出不穷, 使 人 们 对 食 物 充 满 警 惕 与 不 信 任 感 。《 舌 尖》在此背景下适时推出,从地头到灶间到 餐桌,从获取原料的天然质朴到烹饪方式的 原汁原味,摄入口中的安全健康,给我们展 示出一条完整放心的食物加工链。遵循受众 心理规律,自然引来收视狂潮,引发强烈关 注。 国外,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世界民族 之林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我们 的宣传工作尚未切实到位,不足以让外国人 士对我国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存在些许偏见 和误会。《舌尖》总编导陈晓卿说过“我们 的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能让观众 了解中国,特别是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 国,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 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 会变迁。这也是《舌尖》追求的目标[2]。” 片中通过介绍汉族传统节日和一些少数民 族节日来展示饮食背后的中国文化价值:阖 家团圆的和谐文化、尊老敬老的美德文化以 及祭神敬祖的祭祀文化,还有“猎杀不绝” 的查干湖老把头传递的感恩自然的深厚哲 理,“辛苦劳作才有钱”的陕西老黄传达的 勤劳致富的质朴价值观…这无一不激发国 人身为炎黄子孙的自尊、自豪,更为树立我 国良好形象,外国人士深入了解我国文化, 消除各种偏见奠定坚实基础。 《舌尖》拥有众多受众,缘由一目了然。 二、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 感情是心灵的窗户,要想打开心窗,提 高传播效果,传播者首先得以情动人。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的艾伦• 桑菲和他的同事用大 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消极的情感状态会压 倒逻辑思考,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感情选择
居于支配地位[3]。《舌尖》抓住此点,在其 传播内容中增添打动人心的感情材料,为受 众呈现“心灵美食”。
(一)信仰 《我们的田野》中,藏族农民庆祝丰收 的望果节日第一天,沐浴阳光,手持麦穗围 着田头转圈游行,在祭台上印满青稞手印, 这一仪式世代相传,不可或缺,“人们相信, 他们的祈祷可以直达天宇”。简单朴素的仪 式,虔诚充满笑意的脸庞,无一不彰显他们 敬畏和感恩自然的强大信仰。纵使生活条件 艰苦,农作物稀缺又如何?他们依然感激自 然,感谢上苍。 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似乎都缺失了信 仰,没有敬畏的对象和价值标准。一个人的 精神信仰极其重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只 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一个国 家的衰落却是从精神信仰开始的。因此,信 仰缺失必须重视。 (二)青春 “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 历者,却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上海知青 经历那个特殊的年代,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 奉献给国家和第二故乡—新疆。时间飞逝, 人是物非,只有食物承载了青春的记忆和美 好的年华。不管回忆好与不好,也只有食物 见证了它们的存在,打上了烙印。 一种食物勾起了深埋心底的味觉记忆, 架起过去与现实的桥梁。推拉摇移的拍摄方 式,加上同期画外音的完美配合,令观众思 绪飞扬,过去与现实在眼前交替翻飞,不禁 回想起自己酸甜苦辣的青春。拥有一批固定 的受众群自是不言而喻。 三、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心 理标准 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主要通过大众传 播获取外界资源。受传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 信息中进行选择,这就取决于心理系统选择 信息的标准—信息源的可靠性。美国传播学 家罗杰斯曾说过:“高可信度的信源在传播 行为之后会立刻导致较多的态度变化。[4]” 可见,高可信度信息源对传播效果极其重 要。 (一)慕名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每天被层 出不穷的海量信息包围,个人的知识尤其是 涉及到专业知识都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 不可能对每个信息做出正确、及时地判断, 那就需要参考专业人士意见。传播者的名望 越高,传播的信息越能令人信服,在传播中 吸引的受传者就越多,其传播的影响面也得 以扩展。 《舌尖》收视率高升得益于它的传播平 台—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央级媒体,中央电 视台在权威性、影响力、覆盖面上拥有其他 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2012 年,央视推出经 过长期准备的专门播放纪录片的《魅力记
首播当天,总导演陈晓卿通过其微博宣 传此片,他的粉丝数量庞大,其中不乏意见 领袖。正是由于这条微博,勾起大家的好奇 心,进而观看了当晚的节目,之后,好评如 潮,一夜爆红,《舌尖》上榜新浪微博话题 榜。
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拥有央视强大的 资源平台,结合新兴媒体的力量,是提高《舌 尖》收视率的黄金组合。
[1]苏枫,《2011 最受关注 10 大焦点民生问题
房价、物价、食品安全最受关注,社会道德风气首
进 前 七 》, 中 国 小 康 网 , http://xkzz.chinaxiaokang.
com/xkzz3/
newsview.asp?id=5750
[2] 陈 新 鸥 ,《 <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 的 传 播 学 解
录》栏目,把更多精品纪录片推向观众。“开 播一个月来,整体收视率稳步上升,收视份 额 比 原 来 22:30 时 段 播 出 的 电 视 剧 高 出 30%。[5]”《舌尖》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 即以平均收视率 0.481 独占鳌头,大大超过 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这一傲人成绩大 部分应归功于得天独厚的央视平台。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沈晨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魅力中国 Charming China 2014(2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mlzg201421245.aspx
(二)自己人心理 “每一个人舌尖上都有一个中国,每个 人舌尖上都有一个家。”的确,看着制作最 原始的山东煎饼时,你会想起奶奶的柴火 灶;看着苗族母亲为女儿制作青椒鱼酱,他 会想到妈妈的味道;看着老家水磨年糕的镜 头,我们会回忆儿时的欢乐……简单又熟悉 的画面,勾起不少观众的食欲的同时,也触 及他们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亦从制作者身 上寻找共同点或相似点,就容易形成认同 感,把传播者当做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 就认定不会欺骗自己,传播的信息是可靠 的,因而是可以选择、接纳的。 四、结语 作为小众纪录片来说,《舌尖》的成功 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但不可否认,了解受传者心理,引发其兴趣, 获得认同,进而成为忠实观众是传播者提高 传播效果,达到传播目的的最直接、最有效 的途径。《舌尖》的成功,使纪录片迈进了 新时代,为以后纪录片的拍摄提供较好的模 式。然而,成功不可复制,纪录片的探索之 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传播心理学;受传者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食材、 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 个子主题,讲述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介 绍全国各地的美食,来展现我国地大物博、 物产丰饶,通过描述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劳 作,蕴含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承。该片自开 播之日起,即引发收视狂潮。原因何在?本 文试以传播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受传者心 理选择的时代背景、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 途径、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标 准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读》,今传媒,2012 年
[3]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2 年
[4](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
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
[5]丰瑞,《从“媒体、频道、节目”三个层面
谈央视<魅力记录>开播的启示》,中国广播电视学
刊,2012 年
264
《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心理学探析
传媒研究 2014 年 7 月(下)
《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心理学探析
沈晨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创作起步的小众传播媒介—纪录片,于 2012 年走向高潮,归功于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其一夜爆红的背后, 与受传者心理选择的时代背景、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心理标准有关。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一一对应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