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考前复习题一
1、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B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突发事件应对法》
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A)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B)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4、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5、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
6、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7、(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9、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C)的罚款。

A.5万元
B.15万元
C.20万元
D.10万元
10、《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12、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B)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经济责任
13、国务院和(A)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14、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D)
A.警告
B.罚款
C.停止其业务活动
D.以上三项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15、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A)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16、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B)
A.应急准备阶段
B.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C.恢复重建工作结束
D.应急处置期间
17、国务院(B)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18、应急演练的基本任务是检验、评价和(A)应急能力。

A.保持
B.论证
C.协调
D.保护
19、(D)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

A.政府
B.专业指挥机构
C.专业救援队伍
D.基层
20、突发事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是:D
A.忧患意识
B.培训演练
C.自救互救技能
D.风险分析
21、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是:C
A.建立应急机制,做好预防工作
B.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
C.完善应急法制,做好预防工作
D.做好应急评估,做好预防工作
22、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B
A.公开透明的原则
B.上行下效原则
C.最小代价原则
D.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
23、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是:C
A.社会救助机制
B.社会保障机制
C.社会管理机制
D.社会安抚机制
24、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要坚持:C
A.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B.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C.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D.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25、处置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是:A
A.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
B.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
C.厂矿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群众
D.广大的城市平民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几章和几个条文(A)。

A.7章、70条
B.8章、70条
C.6章、60条
D.5章、60条
27、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的原则是(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29、国务院和(C)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30、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B)表示。

A.橙色
B.红色
C.黄色
D.蓝色
31、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
32、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D)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
33、(C)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
B.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
34、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可以将评估分为:B
A.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B.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C.事前、事中、事后评估
D.有权评估与无权评估
35、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D.解散
36、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A)”,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
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
D.直线通道
37、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D)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经济责任
D.刑事责任
3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A)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7月10日
C.2007年9月20日
D.2007年10月1日
39、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报警电话是(A)
A.110
B.119
C.112
D.120
40、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是(B)
A.110
B.120
C.112
D.114
41、“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B)
A.法规
B.法制
C.体系
D.法律
42、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B)、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D.普通预案
43、(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D.社会团体
44、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B)
A.红色
B.黄色
C.橙色
D.蓝色
45、(C)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国务院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企事业单位
46、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
A.不变
B.增加一倍
C.不享受
D.增加二倍
47、(C)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财政部门
48、(A)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上一级人民政府
D.社会团体
49、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C)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
50、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A)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考前复习题二
1、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可以起到维护(ABCD)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A.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B.国家安全
C.公共安全
D.环境安全
2、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ABCD)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3、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坚持(ABCD)
A.统一领导
B.分类管理
C.分级负责
D.属地管理
4、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对措施包括(ABCD)
A.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B.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C.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D.必要时越级上报
5、有关单位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ABCD)
A.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B.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C.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
D.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6、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BCD)
A.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B.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C.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D.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某公民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有权享有以下哪些权利(ABC)
A.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不变
B.可以获得政府的表彰
C.可以获得政府的奖励
D.可以对其他公民发布命令
8、根据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单位应当为单位内部的专业应急救援人员(ABC)
A.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B.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
C.配备必要的器材
D.解决子女就业和生活问题
9、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ABD),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A.及时
B.准确
C.客观
D.真实
10、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ABC)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A.统一
B.准确
C.及时
D.全面
11、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AD)或者制定。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确定的部门
12、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B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国务院
13、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CD)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危险人群
B.危险组织
C.危险区域
D.危险源
14、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ABC)
A.宣传动员
B.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
C.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D.开展国防动员
15、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AB)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A.国务院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6、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响应程序可分为(ABC)、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A.接警
B.响应级别确定
C.应急启动
D.信息收集
17、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CD)制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部门
18、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的是(ABCD)
A.银行挤兑
B.股市暴跌
C.金融机构倒闭
D.金融危机
19、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采取下列哪些应急措施(ABC)
A.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
B.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的当事人
C.加强对易受冲击的国家重要机关和部门的警卫
D.直接拘留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20、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ABC)通报。

A.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B.当地驻军
C.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
D.友好城市
1、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制定。

(×)
2、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
3、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可以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
4、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前提是: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

(√)
5、新闻媒体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宣传报道,费用由财政保障。

(×)
6、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
7、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
8、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
9、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
10、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
1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
12、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
13、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

(×)
14、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
15、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应急为主、应急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
16、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
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
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
19、保险丝熔断,应及时更换,但不能用铜、铁、铝丝代替。

(√)
20、国务院在秘书长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
2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
22、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
23、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但不能越级上报。

(×)
24、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防御设施。

(√)
25、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不消除事故隐患不生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考前复习题三
1、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A)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D.善后为主
2、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D.洪涝灾害
3、(A)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4、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C)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民政部门
5、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 C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紧急状态
D.公共卫生事件
6、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发生的常规性
B.发展的确定性
C.后果的可预见性
D.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7、自然灾害指: B
A.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
B.由于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公共突发事件
C.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
8、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爱你的严重程度
9、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自然灾害
B.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0、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最高级别是: A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1、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属于: A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12、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B
A.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B.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C.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D.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13、金融危机属于: D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涉外突发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14、《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所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状态是: D
A.已经造成
B.可能造成
C.不会造成
D.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15、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紧急状态和戒严
16、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洪灾
B.干旱
C.森林火灾
D.失火
17、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以人为本原则
B.社会动员原则
C.依法行政原则
D.预防为主原则
18、确保行政紧急权力正当行使的基本条件,防止行政紧急权力滥用的最好手段是: A
A.实行信息公开
B.贯彻责权一致原则
C.将政府强制最小化
D.采取分级负责制
19、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C
A.信息公开原则
B.社会动员原则
C.比例原则
D.预防与应急结合原则
20、为了使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B
A.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
B.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C.加强监控
D.加强应急培训
21、哪一过程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D
A.应急预案的制定
B.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C.应急知识宣传
D.城乡规划
22、《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采用调解处理的解决思路加以预防的突发事件是: D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过机关是: 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国务院
24、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 C
A.监测、检查、控制、及时整改
B.控制、消除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危险性
C.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
D.归类分析、登记,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25、指导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的基础是: A
A.风险评估
B.调查登记
C.检查监控
D.安全防范
26、对突发事件管理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是: C
A.风险评估
B.影响评估
C.管理评估
D.损失评估
27、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指: B
A.应急准备
B.应急预案
C.风险评估
D.应急处置
28、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急、森林(草原)火灾等应急预案的类型是: A
A.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
B.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
C.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
D.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
29、《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B
A.国务院
B.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
30、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公益宣传的是: D
A.电视
B.报纸
C.广播
D.新闻媒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考前复习题四
1、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BCD)等。

A.电视直播
B.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
C.组织报道
D.举行新闻发布会
2、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BD)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A强制
B保障
C管制
D控制
3、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维持现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CD)
A.强制执行
B.疏导交通
C.控制事态
D.维护社会秩序
4、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ABD)、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A.有饭吃
B.有水喝
C.有钱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