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周琴娟
溧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溧阳 21330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门诊治疗的慢性病患者14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7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生活质量、主观幸福度、治疗依从性、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36.35±8.45)分、SDS 评分(34.54±6.03)分、生活质量评分(32.18±3.78)分、主观幸福度评分(38.49±4.79)分、治疗依从性评分(15.48±3.02)分、治疗有效率(93.15%)和护理满意度(95.89%),均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相关数据(45.27±8.64)分、(42.17±6.08)分、(26.48±3.02)分、(30.95±4.12)分、(10.12±3.11)分、(79.45%)和(75.34%),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干预,极大程度增强了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让患者的情绪状况、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度,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善,令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较好改善。
【关键词】叙事医学;心理护理;叙事护理;慢性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5-0151-04
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但具有长期积累产生疾病形态的病症总称。对于慢性病而言,需长期地接受系统性治疗,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检测,同时还需做好饮食、运动等控制工作,以此才能保持病情的稳定性,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若预防与治疗不及时,会造成病情状况的进一步加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有文献报道,老年人是慢性病的多发群体[1]。就老年人而言,其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功能逐渐衰退,抵抗力较弱,成为慢性病的主要高发人群,受生理状态和疾病的影响,老年患者的情绪会发生较大变化,这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中护患共处的难度。叙事护理是一种后现代心理疗法, 可以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预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与患者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2]。本次实验探讨了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此为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研究对象的开始时间为2019年6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6月,选取我院门诊治疗的慢性病患者146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7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3例,女性患者人数为30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为(67.3±1.7)岁。高血压患者人数为15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胃炎、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数均为10例,脑梗死患者人数为8例。在观察组7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4例,女性患者人数为29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61岁,平均年龄为(68.1±1.2)岁。高血压患者人数为16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胃炎患者人数均为10例,骨质疏松患者人数为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数均为9例,脑梗死患者人数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症情况等方面,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纳入指标:(1)患者自愿入组并签署同意书。(2)患者均符合各病种诊断标准,并且制定相应治疗措施。(3)患者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排除指标:(1)冠心病急性期、精神病、感染性疾病患者。(2)排除有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首先将慢性病的病症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制订成册,发放到每个慢性病患者的手中,从而达到提升患者认知程度的良好效果。并通过定期开展讲座的方式,集中探讨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的问题疑惑,给出科学合理的解答,令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3]。然后采用沟通交流的方式,对慢性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针对性地科学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患者病症情况的
作者简介:周琴娟(1970.11—),女,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与健康管理。
稳定控制。医护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特点,为其制定相应的锻炼方案。通过适当的日常运动,不仅能够加快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速度,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还可以对患者病症的康复治疗,发挥出良好的帮助作用,令整体治疗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最后根据患者的情绪状况,遵循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护理原则,通过暗示疗法、音乐疗法和讲解案例等方式,对慢性病患者开展适当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得到缓解,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大大提升,保障康复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4]。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建立关系,问题外化,外化出患者心理问题是关键。首先是进入患者的故事,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搜集患者叙事资料,了解每位患者故事的背后,并记录慢性病患者内心感受,以及患者对治疗工作的疑问和顾虑。然后整理叙事资料,将记录的所有信息予以汇总,深入分析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源,研究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最后是问题外化,根据前期叙事资料的整理,分析每位个体,这里要引导患者尽情的诉说,并通过不同问题让患者转变角色,目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将人与问题分开,修正这些问题对生活的影响。患者是患者,问题是问题,让患者同问题分开,通过沟通让患者认为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这些“问题”不属于他们,找回患者内心的力量。紧接着根据研究内容制作相应的视频、文章和图片来记录患者的心理历程,治疗文件可以多样化,比如:多媒体、微信QQ记录, 或者是一些奖状证书等。引起患者对康复治疗工作的重视,提升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依从性与信任度,令患者的情绪状况也变得更加平和稳定。最后通过各种检测评估工作,帮助慢性病患者树立良好正确的认知观念,让患者更加客观地看待治疗工作。同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其按照医护人员的各项指导,完成日常治疗工作[5]。
1.3 观察指标
门诊治疗6个月后统计两组效果,主要以SAS评分、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主观幸福度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七种指标进行评价。(1)采用焦虑自量表和抑郁自量表,可以分别统计患者干预前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数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成反比,评分越低护理干预措施越好。(2)利用SF-36生活质量评估表,从物质生活、社会能力、心理状态和躯体功能四方面评估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以百分制进行统计与
分析,分数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3)利用我医院自行设计疗依从性调查表和幸福度量表,对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治疗依从性和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估,分值越高依从性及幸福度越好。(4)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百分制,患者评分≥80分为非常满意,评分>60分且<80分为满意,评分>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满意率与一般率。通过公式:(显效+有效)÷例数×100%=治疗有效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护理满意度,可以分别计算出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 22.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n(%)]和(x±s)标识效果,经χ2和t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情绪状况评分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情绪状况可以发现,两组患者经过6个月的治疗及护理情绪评分均有一定改善,但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评分对比(x±s,分)组别n
SAS评分SDS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观察组7352.62±8.1336.35±8.4550.14±6.4534.54±6.03对照组7352.75±8.0245.27±8.6450.22±6.6442.17±6.08 t0.9529.1570.8128.105
P0.6150.0040.7210.00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无任何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分)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
观察组7318.05±3.4532.18±3.78
对照组7318.08±3.4926.48±3.02 t0.7518.154
P 1.0000.011
2.3 两组患者主观幸福度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主观幸福度可得,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主观幸福度评分,与对照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