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新课标 人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强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典范
教材在本章的章首语中,引用了物理教育家和科学史家霍尔顿的话:“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讲,力学都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力学之于物理学如同骨骼之于人体。”
力学是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典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 以数学为表述、推理和研究的工具。 用为数不多的概念、规律构建起整个学 科的理论体系。 力学研究中创立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泛,许多内容在整个高中阶段都不可能学习。编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广博、奇妙,以及它对科学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对课文中的内容,只宜作一般性的、粗浅的介绍,不要求学生对诸多具体问题深入理解和掌握。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可能事件
不可能事件
有人认为:一些学生很懒,他们不会思考,更谈不上探究。
只要人醒着,他一定就在思维着,思维就一定在生成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探究。只是平时的思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生成的结果没有固定下来。另外,在大多数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生成的结果只是个人知识,没有通过交流转化为社会知识。
二、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1、“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与原教材中“绪言”的比较
原教材中“绪言”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引言(几个实验)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
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
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怎样学好物理学
物理学的未来
“怎样学好物理”是原来各种版本教科书中的传统内容。主要内容有:要学好物理必须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重在理解”、“要学会运用知识”、“要做好练习”。
怎样学好物理是一个个人经验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对这几个教条式的、理论性的条目的学习,就提高了学习物理的能力,所以删去这个内容是合理的。
2、“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
物理学。从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方面说明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用8幅图片,说明了物理学是其它科学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用几幅图片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物理学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物理学的未来 威廉·汤姆孙的预言:“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后辈物理学家只需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20世纪物理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 →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 →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努力啊!”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阔,对各种东西都有所了解。如果教师采用按课文的体系依次讲解的方法教学,不管教师讲得是多么的有趣,都不会长时间地吸引学生。教师应该采用更为开放、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从中体会物理学的奇妙和重大作用。
几种可参考的教学设计
演示几个有趣、奇妙的物理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作概括性的讲解。 提供某一学生了解的,刚刚发生的科技事件的材料,让学生讨论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识,最后教师做概括性的讲解,课文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外自学。 放映教学参考书中的配套光盘,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
范围:人不但能探究与自身生存直接有关的事物,还能探究与自身生存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方法、手段:人不但能用自身的感官进行探究,同时能使用人类创造的独特工具和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结果积累:探究的结果能以知识的形式积累和传承。 反思:还对科学探究本身形成了日益深入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规范和范式等)。
3.各节教学建议
课文的叙述与原教材相比,更加详细,更加通熟易懂,篇幅增加很多,约是原来的2倍,并且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旁批的形式作了提醒、点拨,学生能通过自学搞懂课文内容。 结合学习内容,课文编写了“说一说”(4)、“做一做”(2)、“思考与讨论”(5)、“科学漫步”(3)、“STS”(1),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人类经过长期的积累、进化,自身的机体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探究功能的内部结构,这种内部结构通过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因此,对于任一个体,探究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并不是一种从无到有要去学习的事物 ——儿童天生是一个提问者、一个拆卸者、一个涂画者、一个探索者……
国外研究者做的一个实验
表明:婴儿在以前的探究中已形成了物体需要支撑才不掉下的认识;婴儿对新事物(原有认知结构解释不了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究倾向。
1、教学内容
(2)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加了“位移—时间图象”的内容。 理由:从难度上讲,学习位移—时间图象比学习速度—时间图象更直观;从方法价值上说,两者都是描述、研究物体运动的重要方法;再者,在学习机械振动时,肯定要学习振动图线,振动图线就是位移—时间图象。
调整后的内容体系(参考)
(3)加强了与生活、技术、社会和一般文化背景的联系
联系生活、技术实际。如阐述质点位置时,联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讲解位移、路程时,联系北京去重庆的交通路线;等等。 为体现物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还特别撰写了一篇STS的短文:速度与现代社会。
物理与一般文化背景的联系
在“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开头,指出诗人用“气势磅礴”描述大河中的水流,用“矫捷如燕”描述滑冰运动员轻盈的舞姿;画家可以用汽车后面的几根线条表示风,来描述车辆的飞驰,再提出科学应该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的问题。
赵凯华先生的虚构脱离了人的思维发展实际。老师对学生的发现这样评论:“同学们,你们干了伟大的事。虽然你们得到的结论早已写在物理教科书里,但你们干的,是三个半世纪前伟人们干的事。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多位大师参与了落体定律的创立。艺术巨匠列昂纳多·达·芬奇提出的落体定律就是红孩的1:2:3:4:5律,物理学的创立人之一的伽利略·伽利莱提出的落体定律就是1:3:5:7:9律,最后是伽利略自己用精巧的斜面验证了它,建立了不朽的落体定律,至今每个中学生都在学习它,你们还没学物理就自己找到了它,多么了不起!”
物理与一般文化背景的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练习中引入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4)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例 瞬时速度
原教材:直接指出“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现教材:学习平均速度之后,指出平均速度 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把△t取得小一些,运动快慢的变化也小一些。从这一事实出发推断出,如果△t非常小,描述的就是物体在t 时刻的运动快慢,叫做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 做到了可接受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既渗透了极限思想,又未要求学生准确地从极限的意义上去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2)强调可接受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作为全部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内容,应该注重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但是作为科学,又必须体现其理论性和严密性。教材的编写在考虑了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尽力体现了理论性和严密性。
例 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的概念
位置用坐标x来量度,位置的变化量△x是位移。 速度 ,是位置对时间的变化率,而不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 在大学物理中,用 表示位矢,速度 ,是位矢对时间的变化率。
这篇文章反映了科学探究的要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对科学探究的一些理解,值得教师体会。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一些科学方法:假设—验证方法;转化的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推理的方法;理想化方法等等
对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有关理解:①“对问题认识得越深刻,得到的规律就显得越简洁。” ——“1:4:9:16:25……是一种很优美的规律,而‘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则是一种更简洁的表达。” ②科学研究对于实验技术的依赖关系——闪光照片为顽童研究自由落体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 ③科学对于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虽然仅靠伽利略的落体定律还不能登月,但没有以伽利略落体定律为代表的科学基础,人类社会是不会有今天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高中物理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物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初步知道它的研究范围,知道它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知道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知道物理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知道物理学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2)教学方法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典范,这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力学的内容作为必修模块的主要原因。
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为此首先必须要能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且在力学中,力的概念是在研究物体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引入的,可见运动的描述处于更基础的地位。这是人教版的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内容编排方式,把“运动的描述”放在第一章的原因。
探究是人的天性, 是人的本质的特征之一 。
动物是具有保持自身的组织和功能的有机体,它如何能保持自身的组织和功能?靠的是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以探究为特征的。施以怎样的作用使环境朝着适于自身生存的方向改变,要从环境中获取怎样的物质为食物,体现了动物行为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人是高等动物,具有比一般动物范围更广的、更高级的、能动性更的探究本能。
三、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学内容 教材特点 教学建议
三、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编排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学时 2.时间和位移 2学时 3.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2学时 4.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2学时 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2学时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二、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三、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赵凯华先生描写了一群顽童(紫珠、黑柱、白胖、红孩、蓝仔和黄娃)在树下玩耍时,正好一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想到要探究苹果的运动规律,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物体自由下落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生不会思考,一定是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或者是教学没有激起学生的思维,或者教学内容太难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或者太简单不需要学生思考,或者与学生的兴趣不相符合,或者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等等。
总之,探究是人的天性。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教师从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知道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的本能,并以此指导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不必占用课时去专门学习。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时间和位移 3.位移—时间图象 4.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同时作出 纸带的位移—时间图象) 5.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6.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时作出 纸带的速度—时间图象) 7.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2.教材特点
力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规律的学科。人类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只有研究清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规律,才可能进一步研究更复杂的热运动、电运动等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规律。
教材在本章的章首语中,引用了物理教育家和科学史家霍尔顿的话:“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讲,力学都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力学之于物理学如同骨骼之于人体。”
力学是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典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 以数学为表述、推理和研究的工具。 用为数不多的概念、规律构建起整个学 科的理论体系。 力学研究中创立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泛,许多内容在整个高中阶段都不可能学习。编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广博、奇妙,以及它对科学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对课文中的内容,只宜作一般性的、粗浅的介绍,不要求学生对诸多具体问题深入理解和掌握。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可能事件
不可能事件
有人认为:一些学生很懒,他们不会思考,更谈不上探究。
只要人醒着,他一定就在思维着,思维就一定在生成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探究。只是平时的思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生成的结果没有固定下来。另外,在大多数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生成的结果只是个人知识,没有通过交流转化为社会知识。
二、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1、“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与原教材中“绪言”的比较
原教材中“绪言”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引言(几个实验)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
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
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怎样学好物理学
物理学的未来
“怎样学好物理”是原来各种版本教科书中的传统内容。主要内容有:要学好物理必须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重在理解”、“要学会运用知识”、“要做好练习”。
怎样学好物理是一个个人经验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对这几个教条式的、理论性的条目的学习,就提高了学习物理的能力,所以删去这个内容是合理的。
2、“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
物理学。从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方面说明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用8幅图片,说明了物理学是其它科学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用几幅图片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物理学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物理学的未来 威廉·汤姆孙的预言:“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后辈物理学家只需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20世纪物理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 →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 →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努力啊!”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阔,对各种东西都有所了解。如果教师采用按课文的体系依次讲解的方法教学,不管教师讲得是多么的有趣,都不会长时间地吸引学生。教师应该采用更为开放、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从中体会物理学的奇妙和重大作用。
几种可参考的教学设计
演示几个有趣、奇妙的物理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作概括性的讲解。 提供某一学生了解的,刚刚发生的科技事件的材料,让学生讨论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识,最后教师做概括性的讲解,课文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外自学。 放映教学参考书中的配套光盘,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
范围:人不但能探究与自身生存直接有关的事物,还能探究与自身生存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方法、手段:人不但能用自身的感官进行探究,同时能使用人类创造的独特工具和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结果积累:探究的结果能以知识的形式积累和传承。 反思:还对科学探究本身形成了日益深入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规范和范式等)。
3.各节教学建议
课文的叙述与原教材相比,更加详细,更加通熟易懂,篇幅增加很多,约是原来的2倍,并且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旁批的形式作了提醒、点拨,学生能通过自学搞懂课文内容。 结合学习内容,课文编写了“说一说”(4)、“做一做”(2)、“思考与讨论”(5)、“科学漫步”(3)、“STS”(1),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人类经过长期的积累、进化,自身的机体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探究功能的内部结构,这种内部结构通过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因此,对于任一个体,探究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并不是一种从无到有要去学习的事物 ——儿童天生是一个提问者、一个拆卸者、一个涂画者、一个探索者……
国外研究者做的一个实验
表明:婴儿在以前的探究中已形成了物体需要支撑才不掉下的认识;婴儿对新事物(原有认知结构解释不了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究倾向。
1、教学内容
(2)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加了“位移—时间图象”的内容。 理由:从难度上讲,学习位移—时间图象比学习速度—时间图象更直观;从方法价值上说,两者都是描述、研究物体运动的重要方法;再者,在学习机械振动时,肯定要学习振动图线,振动图线就是位移—时间图象。
调整后的内容体系(参考)
(3)加强了与生活、技术、社会和一般文化背景的联系
联系生活、技术实际。如阐述质点位置时,联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讲解位移、路程时,联系北京去重庆的交通路线;等等。 为体现物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还特别撰写了一篇STS的短文:速度与现代社会。
物理与一般文化背景的联系
在“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开头,指出诗人用“气势磅礴”描述大河中的水流,用“矫捷如燕”描述滑冰运动员轻盈的舞姿;画家可以用汽车后面的几根线条表示风,来描述车辆的飞驰,再提出科学应该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的问题。
赵凯华先生的虚构脱离了人的思维发展实际。老师对学生的发现这样评论:“同学们,你们干了伟大的事。虽然你们得到的结论早已写在物理教科书里,但你们干的,是三个半世纪前伟人们干的事。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多位大师参与了落体定律的创立。艺术巨匠列昂纳多·达·芬奇提出的落体定律就是红孩的1:2:3:4:5律,物理学的创立人之一的伽利略·伽利莱提出的落体定律就是1:3:5:7:9律,最后是伽利略自己用精巧的斜面验证了它,建立了不朽的落体定律,至今每个中学生都在学习它,你们还没学物理就自己找到了它,多么了不起!”
物理与一般文化背景的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练习中引入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4)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例 瞬时速度
原教材:直接指出“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现教材:学习平均速度之后,指出平均速度 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把△t取得小一些,运动快慢的变化也小一些。从这一事实出发推断出,如果△t非常小,描述的就是物体在t 时刻的运动快慢,叫做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 做到了可接受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既渗透了极限思想,又未要求学生准确地从极限的意义上去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2)强调可接受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作为全部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内容,应该注重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但是作为科学,又必须体现其理论性和严密性。教材的编写在考虑了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尽力体现了理论性和严密性。
例 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的概念
位置用坐标x来量度,位置的变化量△x是位移。 速度 ,是位置对时间的变化率,而不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 在大学物理中,用 表示位矢,速度 ,是位矢对时间的变化率。
这篇文章反映了科学探究的要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对科学探究的一些理解,值得教师体会。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一些科学方法:假设—验证方法;转化的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推理的方法;理想化方法等等
对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有关理解:①“对问题认识得越深刻,得到的规律就显得越简洁。” ——“1:4:9:16:25……是一种很优美的规律,而‘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则是一种更简洁的表达。” ②科学研究对于实验技术的依赖关系——闪光照片为顽童研究自由落体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 ③科学对于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虽然仅靠伽利略的落体定律还不能登月,但没有以伽利略落体定律为代表的科学基础,人类社会是不会有今天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高中物理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物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初步知道它的研究范围,知道它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知道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知道物理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知道物理学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2)教学方法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典范,这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力学的内容作为必修模块的主要原因。
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为此首先必须要能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且在力学中,力的概念是在研究物体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引入的,可见运动的描述处于更基础的地位。这是人教版的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内容编排方式,把“运动的描述”放在第一章的原因。
探究是人的天性, 是人的本质的特征之一 。
动物是具有保持自身的组织和功能的有机体,它如何能保持自身的组织和功能?靠的是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以探究为特征的。施以怎样的作用使环境朝着适于自身生存的方向改变,要从环境中获取怎样的物质为食物,体现了动物行为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人是高等动物,具有比一般动物范围更广的、更高级的、能动性更的探究本能。
三、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学内容 教材特点 教学建议
三、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编排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学时 2.时间和位移 2学时 3.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2学时 4.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2学时 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2学时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二、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三、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赵凯华先生描写了一群顽童(紫珠、黑柱、白胖、红孩、蓝仔和黄娃)在树下玩耍时,正好一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想到要探究苹果的运动规律,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物体自由下落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生不会思考,一定是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或者是教学没有激起学生的思维,或者教学内容太难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或者太简单不需要学生思考,或者与学生的兴趣不相符合,或者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等等。
总之,探究是人的天性。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教师从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知道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的本能,并以此指导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不必占用课时去专门学习。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时间和位移 3.位移—时间图象 4.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同时作出 纸带的位移—时间图象) 5.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6.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时作出 纸带的速度—时间图象) 7.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2.教材特点
力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规律的学科。人类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只有研究清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规律,才可能进一步研究更复杂的热运动、电运动等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