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温州市瓯海区娄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温州市瓯海区娄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
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
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
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
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
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
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
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
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
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
”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
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
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
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
伍原赶紧趴下。
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
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竞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
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
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
“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
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
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
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到,里而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
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
看来,是一个聋子。
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
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
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
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
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
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
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
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
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
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
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频。
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
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地打量着伍原。
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
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
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
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
B. “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C. 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D. 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3.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
甲骨文数量众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有4000多个;内容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现已有1000多个字头被成功识别。
但是,由于甲骨残断、拓片不清以及对字词理解的不同等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字词的考释在甲骨学界仍然存在分歧。
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
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
甲骨文中的某字相当于今天的某字,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未识字而言的。
目前已被学界所考释出的1000多个字头,均属此类。
如甲骨文中的“一”“二”几乎与今字毫无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月”“雨”等独体字,象形意味明显;又如“休”“伐”等合体字,古今文字结构始终未变。
对于熟谙金石学的学者来说,辩识出部分文字是比较容易的。
在未被考释出的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它们大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确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某字,长期以来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某一种观点可接受,这是对悬而未决之字的考释。
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个字,旧无确释,绝大多数学者照摹原形作缺释处理,仅少数学者释“屯”。
李学勤在《释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一文中释读作“禺(遇)”。
蒋玉斌在《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运用“对照法”,
经过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
蒋说已被学界普遍接受。
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释出相当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种考释,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已识字而言的。
如甲骨文中的“凡”是“盘”的象形初文,左右两个竖笔不对称,一个弯曲另一个不弯曲,且不等长。
“同”,像木桶形,是“简”“桶”等字的象形初文,左右两竖笔对称等长。
在敏锐观察到甲骨文中的“凡”“同”二字的细微差别后,王子杨在《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中指出,旧释“凡”之字绝大多数当改释为“同”。
四是甲骨文的用法考定。
不管是已识字还是未识字,均有其在甲骨文中的某些用法不明,需要深入考辨、考定,这是针对所有甲骨文而言的。
“未识字” 在今天看来其中不少可能是死文字,即这些字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使用过,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被淘汰,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正确的释文是通读甲骨文的关键,是利用甲骨文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
甲骨学者要继续坐稳“冷板凳”,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搜集材料方面带来的便利,综合运用“对照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等文字考释方法,发挥语法分析在疑难辞例疏通方面特有的优势,给目前运用传统手段研究陷于窘境的甲骨文字考释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摘编自齐航福《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的内容丰富且体系完备,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
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相当于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见,是甲骨文今字判定的重要工作。
C.甲骨文中的部分独体字象形特征明显,从这些字中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它们的构形意象。
D.甲骨文中的“未识字”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导致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释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释工作任重道远,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B.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 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的脉络清晰。
C.作者在论述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并多次引用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增强了说服力。
D.文末提出了“历史考证法”“对照法” 等研究的新思路,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态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还未被考释出,找到其对应的今字,是之后考释工作的重要内容。
B.虽然蒋玉斌的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并不意味这个字的今字确释工作可以到此结束。
C.学者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甲骨文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就必须先要得到甲骨文的准确释文。
D.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需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研究手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
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
结了果。
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
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
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
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
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蒙向。
“豆花,豆花。
”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嘛呢?”
“买菜啊。
”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
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姊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
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
”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
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
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
”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
”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得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
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边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
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菜,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
兰花约她喝老爸茶。
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
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
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
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
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
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
”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
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
”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
”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
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
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
“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
”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
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
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B. 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
C. 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
D. 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8. 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常着高檐帽,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或骑黄牛,持《汉书》朗诵,人皆目为狂。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编选自《元史•王冕传》)【注】蹊,践踏,踩踏。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B.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C.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D.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就,总是。
B.已而:不久。
C.执策:持鞭。
D.讪笑:讥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少时好学。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B.王冕知错就改。
傍晚回家,他虽然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但他承认牛踩踏田地的事实,父亲因此而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C.王冕心志坚定,意态坦然。
他在寺庙中读书,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他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D.王冕潇洒出尘,形貌奇特。
他经常带着高檐的帽子,披着绿色的蓑衣,穿着长齿的木屐,有时骑着黄牛,手里拿着《汉书》高声朗诵,看到的人都认为他发狂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都尉东归
岑参
白羽绿弓弦,年年只在边。
还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
逐虏西逾海,平胡北到天。
封侯应不远,燕颔①岂徒然。
【注】①燕颔:威武状。
14.诗歌前三联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边关生活的?
15.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皆饱学之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水声悦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以比兴手法引出主人公自从出嫁之后,多年劳苦的不幸遭遇。
(4)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在春风又到、明月朗照之时,却不忍回望旧日江山。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以踮起脚跟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来比喻借助学习提升自己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文段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任意找出两处问题。
当今社会,从小学到高中,择校热有增无减。
高考之后,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名校录取。
因为只有名校毕业,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
①不是只有名校毕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论语》选文中,最适合作高三毕业纪念册标题的一项是()
A. 德不孤,必有邻
B.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分析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战胜了恐惧。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
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从修辞来看,这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明天”一词在句子出现了两次,强调了伍原看到灯光后的激动与欣喜的心情。
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了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这种急促的语气,符合伍原此刻内心的心情。
如果把这一句换成“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就达不到以上的表达效果。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1)“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这里的写景在文章开头部分,后文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灰蒙蒙”的环境又烘托出伍原此时迷茫无助的心情。
(2)“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
”“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文章中间部分反复描写出现的一小点光,灯光象征着希望,烘托了伍原从迷茫到看见希望的心理变化。
(3)“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结尾处描写灯光不飘忽不移动,象征着伍原坚定的革命意志不会动摇;夜空斗转星移,象征着目前黑暗的社会定会发生改变,革命终会胜利,表达一种坚定的革命信念。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错,原文中“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可知,看出对“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有很大帮助,对于“思想”则不一定。
B项,“并取得一致意见”于文无据。
原文为“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D项,“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错,原文是说“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但“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并且在文章末段指出了认定的方法和途径。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于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