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合集下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人王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祝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王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

3.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欣赏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诗歌的背诵,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8. 板书设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人:王勃创作背景:友情、离别、祝福意境:壮志凌云、宽慰劝勉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提供其他古代送别诗的相关资料,如《登鹳雀楼》、《别董大》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不同诗人送别时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仿写一首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练习,注意情感的把握和朗读技巧,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2. 词语解释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友人的真挚情谊,珍惜友情。

(2)了解古代官场文化,认识古代官员的担当与责任。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官场文化的理解。

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景色。

4.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景色,体会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6.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文学素养。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10. 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勃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了解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2)学生圈点勾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跟读,模仿教师朗读。

(2)学生自主背诵,巩固记忆。

(3)学生默写诗歌,检查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抄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流畅性和背诵准确性,检查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勃的代表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和主题。

2.掌握该诗的诗歌形式、艺术特点,并能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意义。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和品味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王勃及其代表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和重要性。

2.利用图片或PPT展示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回顾唐代的社会背景,了解王勃和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王勃的代表作品?第二步:展示与分析(30分钟)1.教师逐句解读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2.分析该诗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点,如诗的体裁、音律、意境和写景手法等。

3.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如诗人对杜少府的送别之情以及对蜀州的美景的描绘等。

第三步:诗歌鉴赏(3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诗中描绘的蜀州之美,让学生发表个人感受与意见。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手段进行诗歌创作,如联想、模仿、续作等,来表达自己对于蜀州的美景的理解。

3.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分享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第四步:诗歌演讲(15分钟)1.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诗歌进行朗读或朗诵,展示给全班同学。

2.演讲结束后,其余学生可以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演讲同学不断提高。

3.让演讲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激发其他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推选几个优秀的演讲同学进行总结发言,总结诗歌的创作以及诗歌演讲这次课的收获和体会。

2.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3.结合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备下次教学的参考。

教学资源准备:1.图片或PPT展示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意义。

2.诗歌创作的素材,并准备一些诗歌模板供学生参考。

评估方式:1.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和互动讨论,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勃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能够了解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人物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唐代送别诗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

难点: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唐代社会风貌和人物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境和修辞手法。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的美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PPT和相关参考资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的意义和特点。

2. 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与欣赏(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美感。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5. 写作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唐代送别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理解与欣赏:评估学生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理解深度和对其艺术特色的欣赏水平。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短文,评估其表达能力和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

【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1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1. 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

《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

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

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

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3)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心他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解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鼓励。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3.2 朗读诗歌(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情感。

3.3 分析诗歌(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

3.4 讨论与创作(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

4.2 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关键词语的掌握情况。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和文学评论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参考。

5.3 教学工具准备白板、黑板和粉笔,以便于板书和解释。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1)引导学生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课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课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课稿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首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唐代的士人官场生涯,感受诗人的离情别绪,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分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的意境和深层文化内涵;•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组讨论和思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通过品读诗歌中的离情别绪,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解读诗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品读一首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提问学生:“你们对唐代的诗歌有什么了解?有没有读过唐诗?”鼓励学生进行回答和分享。

2.集体探讨(20分钟)•让学生先独立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然后召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对蜀川的思念之情。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诗中有哪些具体的景物形象?它们给你什么感触?”•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4.个人思考(15分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和写出自己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总结归纳(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结合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理解友谊的可贵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结构的分析和欣赏。

3. 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全文和相关注释。

3. 学生的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可以分组进行比赛。

3. 词语和句子解释:(1)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

(2)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和分享:(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分析和欣赏:(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讨论友谊的可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和经历。

7. 总结和作业:(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八:小学生中华文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案八:小学生中华文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本次要介绍的教学内容是小学生中华经典文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一篇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本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中使得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开拓他们的诗歌文化素养,让他们从中感知到文化的美,这样有帮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内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唐诗,从而获得良好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要会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篇唐代经典诗歌。

2、学生要在阅读的时候,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并掌握一些常识,能够对赋诗的文学风格有一定的理解。

3、学生能够从这首经典诗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从而感悟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扎实地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篇唐代经典诗歌,如何通过这首诗歌来引导学生认识丰富的中华文明。

2、教学难点:如何使得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词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素养。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表演、背诵、讲解、解析、情景再现等。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们能够全面地认知诗歌的内涵和外在美。

1.表演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一些艺术课表现突出的同学,去为班级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表演,通过他们的演出将这首经典诗歌的意境展现出来。

这样有助于学生们更加深入地领悟其文化内涵。

2.背诵法通过让学生进行手抄、口诵、朗读等方法进行背诵。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露出其文化修养,并且可以对唐诗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详尽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的背景、社会环境、诗歌文学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文化内涵。

这些讲解都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补充。

4.解析法在讲解中对每段诗句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进一步掌握文化常识,为学生的思维深入与创造提供充分的文化资料。

5.情景再现法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将唐朝的文化环境还原出来,甚至可以让学生穿上古代的服装,以及模拟唐朝的生活环境,这样可以更加让他们了解唐朝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的领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文化内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能够分析并欣赏王勃的诗歌风格。

(3)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珍贵,培养团结友爱的品质。

(2)理解杜少府面对离别时的情绪,学会珍惜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分析并欣赏王勃的诗歌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境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友情。

(2)简介诗人王勃及本诗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

(2)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友谊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默写诗歌。

(2)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内容,总结教学重点。

(2)强调友谊的珍贵,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2. 深入分析诗歌,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珍惜友谊。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诗歌背诵和心得体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教案(这是根据题目要求创作的文章,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区别,请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意图,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蕴。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教学PPT;3. 相关诗歌鉴赏的教学素材;4. 杜少府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杜少府的身份和历史背景。

2. 展示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分析诗歌主题和意蕴】1. 学生自主阅读整首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推测诗歌的写作目的。

2. 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和意蕴,并展示各自的理解。

3. 整理归纳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蕴。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1.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句读、平仄和韵脚。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解释其修辞效果。

【诗歌意象的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

2. 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和象征含义。

【文化背景的介绍】1. 提供杜少府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重要性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欣赏和评价】1. 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2. 分享各组的观点和感受,并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选取其他杜少府相关的诗歌,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和鉴赏。

2. 进一步学习和分析唐诗宋词等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鉴赏,同时提高了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评价;2. 针对杜少府的历史背景,补充了解杜少府的其他相关资料。

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

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

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之任蜀川》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表达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分享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来看看吧!1、学习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珍贵财富。

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简要介绍,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答复:)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抚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假设比邻”两句的体会。

(友情)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那么长,无话那么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配乐师范读。

2、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

四、本课总结: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3、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熟练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近体诗(四)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

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

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

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我们一首诗,附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分析?对于诗歌的分析欣赏,其实孟子很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种主要方法,同学们也经常用,只是不知道具体名称而已。

所谓的知人论世,是指要想理解某诗人的诗,就必须先要了解该诗人的性格、思想、身世、经历,同时还要了解该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其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意”去推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志”。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太过于笼统,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能没有具体而全面的资料或者诗句晦涩,我们不甚理解,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就教大家一种更具体更切合近体诗自身特点的方法“起承转合”法(近体诗定义弄清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作业设计方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作业设计方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和意境;2. 进修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1. 介绍王勃及其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境;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王勃及其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进修诗歌内容(15分钟)让学生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3. 分析诗歌结构(20分钟)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格律等方面。

4. 解读修辞手法(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应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诗歌赏析(20分钟)让学生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歌赏析。

6.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读后感或评论。

7.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发言等);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练习、诗歌赏析等);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1. 继续进修其他古代诗歌,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大心。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7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7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7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生自由发言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二、预习交流(一)课文朗读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②全班齐读(二)说说诗意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

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品诗悟情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

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接受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4、培养学生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了解送别诗的背景: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两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字数上?(是七言绝句)内容上?(都是送别诗)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依依惜别之情、很凄凉、忧伤)3、送别诗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PPT:宦游)4、什么是“宦游”呢?(出示PPT幻灯片1介绍)宦,做官入仕。

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宦游”现象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

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而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皇帝的贬谪,就要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别就会是很多年,能否再见都很难说。

5、因此“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古代送别诗文化,它们大都有着共同的情感特点,就是哀怨凄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诗人对朋友的送别之情以及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豁达的胸怀。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谈论自己对送别的感受。

然后提问:“在古代,诗人是如何表达送别的情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著名的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事迹,强调他在初唐文坛的重要地位。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何种情境下写下此诗。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诗歌讲解1、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诗歌,解释重点字词,如“城阙”“辅”“三秦”“五津”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明确诗歌是在写诗人送别友人去蜀川任职。

(五)情感分析1、提问:“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送别之情?”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可能会提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与友人同是为了仕途漂泊在外,此时分别,心中难免不舍。

2、重点赏析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提问:“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认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对友情的坚定信念。

(六)艺术特色1、讨论诗歌的对仗工整,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

2、分析诗歌意境开阔、情感真挚的特点。

(七)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诗歌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1一、导入新课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每有出行,动辄成年累月,相见时难别亦难。

因此,古人很看重离别,表达离情别意成为古代文人永恒的话题。

二、了解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

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原有集,已失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三、解题,回忆旧知之:去任:上任送:送别学生自说接触过的送别诗,齐读下列两首诗,说一说何处能体现作者的伤感?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四、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书后简评,明确作者感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语调不过于低沉,语速略缓读出情感听朗读——明确节奏——学生试读——个人展示五、赏析名句书后简评说本诗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成为千古名句,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理解: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道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

补充理解:知己是谁?作者王勃所有志同道合的人只要心中有朋友,老朋友好像就在身边;只要敞开心扉,新朋友则无处不在。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开阔!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张九龄六、分析诗歌作者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劝诫友人:朋友无处不在,体现了豁达的胸襟,你认为,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诗人的高远志趣和旷达胸怀,为什么?提示:扣住重点字词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案标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2.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肖像和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于杜甫和他的诗歌是否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主体:1. 导入诗歌背景:简要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背景,包括杜甫的身份、蜀川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等;2.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体裁、韵律和诗句的组织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框架;3. 解读诗歌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4. 分析诗歌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对时局的忧虑、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等;5. 探究诗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6.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总结: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理解和感悟;2.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杜甫的其他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教案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2.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评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杜甫的诗歌选集;2. 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案延伸:1. 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其他杜甫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探讨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变化;2. 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其他时代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和社会背景。

教案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和资源,确保教学顺利进行;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3.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及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学生:(照片)
老师: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没错,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即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学生整体感知环节,让学
生了解诗的体裁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
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2、老师对作者进行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

(王勃(650-675),
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和感受诗歌的韵味。

(1)老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4、朗读结束后,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补充”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解决以下问题:
(1)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3)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4)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一)先听录音的诗歌朗诵,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诗歌以回顾上一节课中所学的内容。

(二)创设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讲解分析诗歌。

1、结合五言律诗特点分析诗歌
(1)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

(2)字词学习: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

辅:护卫。

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

(3)分析诗句:
A.经过同学们的朗读和刚才老师的分析,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深?(学生回答。

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

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
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

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
C.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
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D.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

明确:长安、四川)
E.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

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
关心。

F.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
G.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
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H.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
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4、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


老师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5、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效果评价:
1、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2、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3、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
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如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自我评分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小组评分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老师评分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