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诵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视频《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二、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展示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作家作品展示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课文内容展示《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①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②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③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
④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⑤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⑥师生共同解疑。
(词、句解疑)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朗读基调。
(学生朗读,师生评价)3.再次走进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 你认为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 写作练习:请学生根据《河中石兽》的寓意,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真与假的作文,要求字数在400字左右。
-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河中石兽》中的寓意,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作业反馈:
- 阅读理解:在批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时,注意检查学生对石兽沉入河中的原因、作者的寓意以及故事启示的理解是否准确。对于错误的理解,及时指出并给出正确的解释。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 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河中石兽》。本篇文章以石兽的传说为线索,引发读者对真理和表象的思考。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 实地考察:如果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内容逻Leabharlann 关系- 本文重点知识点:石兽的传说及其寓意。
- 本文重点词:石兽、传说、寓意。
- 本文重点句:石兽沉入河中,渔人求之,不得其故,以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板书设计:石兽的传说及其寓意
3. 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需要进行一些观察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并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安全地进行观察。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可以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一些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
-生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确保正确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自然界的石头或动物,并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的奥秘。
此外,课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解石兽的寓意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历,让他们谈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寓意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列举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石兽砥砺而行,似有若无”,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修辞的妙处。
2.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句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句式的理解是一大难点。如“石兽砥砺而行”,需要解释“砥砺”一词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句式。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石兽在课文中所象征的哲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巩固
练习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用一幅草图,把故事内容表现出来,
然后给大家讲解。
二次备课
作
业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课时计划
巩固练习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例如:透过现象看本质;生: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
二次备课
作
业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
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板
书设
计教学反思领导评课意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4 河中石兽纪昀【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2016)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它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2.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教学难点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字词基础和翻译常识,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翻译出课文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在理解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侵蚀过程、保护石兽的措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石兽受河水侵蚀的过程,观察其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相对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关于石兽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小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联系石兽与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生字词、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石兽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自然与历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河中石兽的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与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 河中石兽的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部分生僻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2. 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3.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河中石兽的了解。
(3)简介河中石兽的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僻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讲解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河中石兽的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种种遭遇,通过石兽的形象,反映了人的命运和生活的无常。
文章用词贴切,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困难。
但他们在分析文章深层含义、探讨人生哲理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词汇的掌握。
2.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准备详细的课文讲解,包括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解释。
2.讨论问题: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你们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被预测吗?”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解释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句式。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情感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的训练。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部编版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
24、《河中石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知识。
2、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语感能力。
3、学习、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汇知识、文言句式知识,能较准确的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老师的讲解等,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准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停顿。
2、学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教学难点:1、部分语句的停顿。
2、特殊的文言词汇知识的准确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一、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等文学常识。
2、自读课文,把握字音及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的口头翻译课文,做学习批注、勾画疑难。
(二)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大屏展示)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没啮(niè)齿溯(sù)流欤(yù)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2、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3、《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勇敢、智慧、团结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如“依稀”、“仿佛”、“无端”等,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3.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
4.讲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如石兽的象征意义、古代的信仰等,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河中石兽》中石兽与河流的关系象征着什么?”
1.教师以一则关于河流与石头的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
2.通过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与河流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河中石兽》的学习。
3.提问:“你们认为河流与石兽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c.拍摄一段关于石兽与河流主题的微电影,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作业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对基础作业,重点关注学生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b.对提高作业,着重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拓展能力。
c.对创新作业,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a.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结合图片、音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词语和句式。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块巨石在河水冲刷下逐渐变成一只石兽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可能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兽形成的过程;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石兽形成过程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石兽图片3.教学PPT4.学习任务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石兽的认识,从而引出课文《河中石兽》。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石兽形成的过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同步教案《24 河中石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同步教案《24 河中石兽》一. 教材分析《24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的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河中的一只石兽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了人们对待事物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跟从的问题,教育学生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盲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困难。
此外,学生可能对寓言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分析寓意方面可能还需要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石兽的寓意。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理解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石兽寓意的把握。
2.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对寓意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兽的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
3.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24 河中石兽》的课文文本。
2.参考资料:关于石兽寓意的相关资料。
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石兽寓意。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兽的寓意。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考。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石兽的寓意,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石兽寓意的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石兽寓意的重要性。
2020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24 河中石兽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相信学习之后,同学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 啮.沙(niè) 溯.流(sù) 欤.(yú)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_20200301336
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圮”“棹”“物理”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训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情境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朗读课文。
2.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多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学案设计新人教版20200605261
24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注解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正确判断文言虚词之、于、乃、以、耳等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
3.培养结合课下注解自主理解翻译文言短文的能力,并能领会文章写作用意。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考虑周全再处理事情的习惯。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河干.( ) 圮.( ) 募.( )棹.( ) 曳.( ) 铁钯.( )杮.( ) 湮.( ) 啮.( )坎穴.( ) 溯.( ) 臆.( )断欤.( )2.根据提示默写。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转转不已,。
(4)然则天下之事,,,?3.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笔记体小说。
4.翻译重点语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整体感知1.本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三、局部探究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四、推荐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短篇小说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ɡān pǐmùzhào yèpáfèi yān nièxuésùyìyù2.略3.纪昀《阅微草堂笔记》4.(1)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3)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沙(niè)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一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
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故事的道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
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原地水中和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明确: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明确: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明确: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
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明确: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示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
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寺僧水中不可得下游无迹讲学家地中失败老河兵上游成功实践经验1、三人行,必有我师。
21.1.51.5.202113:3413:34:24Jan-2113:34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〇二一年一月五日2021年1月5日星期二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341.5.202113:341.5.202113:3413:34:241.5.202113:341.5.202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5.20211.5.202113:3413:3413:34:2413:34:24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Tuesday, January 5, 2021January 21Tuesday, January 5, 20211/5/2021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时34分1时34分5-Jan-211.5.2021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21.1.521.1.521.1.5。
2021年1月5日星期二二〇二一年一月五日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3:3413:34:241.5.2021Tuesday, January 5, 2021 亲爱的读者: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1.1.51.5.202113:3413:34:24Jan-2113:34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〇二一年一月五日2021年1月5日星期二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341.5.202113:341.5.202113:3413:34:241.5.202113:341.5.202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5.20211.5.202113:3413:3413:34:2413:34:24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Tuesday, January 5, 2021January 21Tuesday, January 5, 20211/5/2021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时34分1时34分5-Jan-211.5.2021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21.1.521.1.521.1.5。
2021年1月5日星期二二〇二一年一月五日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3:3413:34:241.5.2021Tuesday, January 5, 2021 亲爱的读者: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