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史学怪才何光岳
徐攀亚
何光岳的老家在湖南岳阳县。

10岁那年,新中国成立,他考取了县城的公费初中,但不久,由于家境贫困,只好辍学回家干农活。

每天清晨去放牛时,何光岳常常被乡村中学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吸引。

于是,他便手牵牛鼻绳站在教室窗外倾听。

有时他索性把牛关起来,在窗外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老师被他的求学精神感动了,破例让他进到教室里听课。

从此,他一边放牛,一边当起了乡村中学的“编外学生”。

年少的何光岳对盘古开天地、神农尝百草等民间故事以及各种历史史实尤为感兴趣。

爱好历史、地理的何光岳每到一地,除了推广农业技术,就四处搜罗散失在农村的各种线装书、古碑、古帖。

一天,他看见一位老农挑着两捆书往废品收购站走,就加快脚步追上老人。

他顺手从挑子上抓过一部线装书,打开一看,竟是钟嵘的《诗品》,他立刻爱不释手。

老人说这本书至少也要20元。

他一摸口袋空空如也,只好用身上仅有的4斤粮票换了那本书。

还有一次,他到长沙开会,在古旧书店发现了一本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卖12元钱。

由于当时带的钱不够,他竟把身上一件新棉袄当了,买下那本书。

上世纪60年代初,何光岳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买书上。

不久,“文革”爆发了,他被当成“四旧窝主”抓去批斗,节衣缩食收藏的5000多册书,被洗劫一空。

无奈之下,他背着一个黄挎包,带了一身换洗衣服和几本历史地理书,坐火车到了北京。

在那里,他白天游览名胜古迹,晚上读书写作。

十年浩劫,带给大多数人的是一场灾难,而何光岳却利用这10年时间搜罗书籍,拼命读书、思考。

10年后,他心里装着中国的历史和地理,也装着世界的历史和地理。

由于一心扑在做学问上,何光岳过了而立之年才结婚。

婚后,妻子生了两个女儿,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他仍然没有放弃买书的嗜好。

有一年腊月底,妻子把卖猪得来的80元钱交给他,让他去置办些年货,哪知他却挑了一担书回来,妻子被气哭了。

博览群书的何光岳可以随手绘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任何一个省的粗线条地图,并能说出中外地图上几乎所有城市、山川、河流的名称和位置。

1977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来岳阳考察洞庭湖的变迁。

何光岳依据大量的文献和亲自考察得来的第一手材料,流利地回答了该教授提出的200多个问题。

临别时,这位教授握住何光岳的双手说:“中国现在搞历史地理学的人凤毛麟角,你从一个农民自学到这样的水平,真难得!”
何光岳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自学成果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1978年7月,他被湖南省社科院录用为历史所的研究人员。

“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民,能搞出什么名堂?”有些人对他投来不信任的目光。

然而,短短一年,何光岳就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了《中国历代分合考》《中国姓史》《岳阳楼志》等学术著作,令人刮目相看。

1985年5月,何光岳获得全国自学成才奖。

3年后,他的一本25万字的学术专著《楚源流史》出版。

与此同时,他被升为副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并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由于长年超负荷地苦读苦写,1988年5月,何光岳病倒了。

大病初愈,他又开始如饥似渴地工作。

他相继撰写了《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炎黄源流史》等专著,从而形成了计15册、695万字的《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丛书。

由于在史学界的突出贡献,何光岳成为湖南社科界少有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他被提升为湖南省社科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

退休后,他又把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退休金用在搜集、购买家谱及写作上,已完成包括56个民族、16000姓的《中华姓氏源流史》系列专著。

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何光岳,有着一副“怪”脾气。

他性子直、爱较真儿,常常不留情面地指出他人,包括一些领导的错误,因此吃过不少亏,甚至还遭到过打击报复。

然而,本性难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何光岳不仅是史学大家,还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藏书大家,藏书早已达到8.7万余册。

如何把这么一笔巨大的财富完好无损地保存下去,多年来也成为他一桩心事。

幸运的是,不久前在湖南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一栋古香古色的4层藏书楼建成了。

何光岳说,自己的女儿、女婿都不搞历史地理研究,这些藏书将来全部捐献给国家。

(摘编自徐攀亚《楚辞研究名家:何光岳---史学怪才和藏书大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何光岳虽然由于家境贫困,辍学回家干农活,但听到乡村中学的读书声,还是忍不住在窗外倾听,表现了何光岳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

B.何光岳用身上仅有的粮票换书、把身上穿的新棉袄当了买书和用妻子给他置年货的钱买了一担书,这种对书过于痴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

C.何光岳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自学成果不但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被湖南省社科院录用为历史所的研究人员,而且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D.何光岳因为自己性子直、爱较真儿的“怪脾气”,得罪了不少名人,吃过不少亏,甚至还遭到过打击报复。

5.何光岳是一位史学怪才,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4分)
6.何光岳从农民成长为史学大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何光岳成功原因的理解。

(5
分)
参考答案:
4.A
5.(4分)①自学成才。

他对历史地理学十分熟悉,达到的水平令复旦大学的教授也惊讶。

②自学成果丰富,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多本学术著作。

(答出两点即可,每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根据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6.(5分)①失学不失志,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哪怕因为家境贫困无法上学,也一边放牛,一边学习。

②苦学苦写,笔耕不辍。

因超负荷的读写病倒,大病初愈后,仍撰写多本著作。

③对史学的研究孜孜不倦,退休后,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退休金用在搜集、购买家谱及写作。

(答出三点即可,每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根据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4.
试题分析:B项,“不理智的”不正确。

C项,“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不准确。

D项,“得罪了不少名人”不准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BC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5.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何光岳是一位史学怪才的体现,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自学成才和自学成果丰富的角度进行概括。

6.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

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

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

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

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

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

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

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

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

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

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

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

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

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

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

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

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

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

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

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

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

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

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

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

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9.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 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C. 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

D. 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0. 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1. 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

参考答案:
19. D
20. 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

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1. 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

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

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

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

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

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

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

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

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

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19. 试题分析:D项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文章插入内容的作用放到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该情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此题从内容上插入的是“传说”,二文章的前一部分写杜鹃鸟,那作用就是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

从结构上下面是有关的议论,此情节为议论做铺垫。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

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此题
要求“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可以“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中任选角度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4分)
害怕回乡
刘志坚
①回乡不是回家。

②回家是亲切的。

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③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目光迎候你:“哇,回家来看母亲了。


④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⑤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

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

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虾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⑥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

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⑦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

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目光也依旧真挚。

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⑧是的,回来看看。

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山前依旧青。

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⑨“到乡翻似烂柯人。

”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

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那一缕炊烟。

⑩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踟蹰复踟蹰。

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⑾故乡,是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⑿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

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

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

只是你对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⒀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⒁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

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江河里漫游了一圈。

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

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

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⒂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⒃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⒄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⒅所以,我害怕回乡。

16.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3分)
答:
17.作者在第六自然段写“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联系全文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回答(6分)
答:
18.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写道“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1)使用“匆匆”“扑”“卸”这些词有什么效果(3分)?
答:
(2)联系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参考答案:
16.因为先人已渺,旧居不存,不能算是回家,只能算是回乡。

(3分)
17.①没有先前回家的自然亲切之感。

②会引起黯淡的回忆往事。

③要思考可曾为故乡做过应有的付出。

④要思考人生路上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

(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8.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感到的安慰、轻松。

(3分)
⑵突出了回家的欣慰,对比写害怕回乡的心情。

(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养兰说
(明)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

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

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

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

予就问故,且告以闻。

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

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

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臭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

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

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

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

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

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

《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夫其脆弱骄蹇①,衒芳②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

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选自“北极星书库网”)
【注】①骄蹇:蹇,傲慢。

②衒芳:衒(xuàn),炫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溉之如法依据
B.予既归,不怿高兴
C.而不虞其易变也意料
D.色日萃青翠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对种兰受挫原因的反思的一组是(3分)
①喜燥而畏日②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③固而溺所闻
④不虞其易变⑤他花皆嗜秽而溉⑥密化而不可知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兰花甚为娇贵,其生长条件很苛严,“多态难奉”,所以在栽培时一定要顺其物性。

B.作者在种养兰花时,选择“茗汁”作为肥料来浇灌。

他认为“茗气”配“兰香”可谓“以类聚物”。

C.朋友谈话中提到昔人养龟之事,意在说明万物均应细心呵护,不可听其自然,弃之不理。

D.作者在反思养兰失败的经历时发现自己原来对兰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于是改变了浇灌方法,获得了成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

(3分)
译:
(2)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3分)
译: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报任安书》)(4分)
译:
参考答案:
5.D(萃:通“悴”,憔悴)
6.D(①是闽兰的物性;③是“客”的批评;⑤是他花的物性,且非本人反思。


7.C(“意在说明……”不对,朋友意在提醒作者不可“固而溺所闻”。


8.(1)(3分)因为(或凭借)甘甜而为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或凭借)芳香让人感到愉悦的,是百花。

(食人、悦人、句式各1分)
(2)(3分)大凡认为动物有不需进食的,与草木不爱腐秽的,都是没有根据的。

(谓、嗜、妄各1分)
(3)(4分)而世人又不把我和能够为坚持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是认为我智虑穷尽,罪大恶极,不能逃脱罪行,终于走上死路而已。

(死节、比、特、就各1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21分)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

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

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①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

”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世祖在潜邸②,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

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

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

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

明年,征云南。

每赞③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

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

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④,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

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

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

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