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业 生产 区域 水 资 源 农 业 承 载 力, 将此作为区域发
[ +] 展 潜力 的 一 项 衡 量 标 准; B825C85 等 从 供 水 的 角
度 对城 市水 资 源 承 载 力 进 行 了 研 究, 并将其纳入
[(] 城市 发展 规 划 当中 。 6=D=E45F2> # B 等 将 水 资 源 承 [ .]
基金项目: 九江学院校级课题 “城市水资源承 载力研究— — —以九江市为例” (%+ /0". ) 收稿日期: "%% & , !! , !$ 作者简介: 赵军凯 ( !-($ , ) , 男, 河南新郑人, 硕士生。
第,期
赵军凯 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 , !#] 的 最大 的社会 — — — 经济 规模 。 ”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 研 究现 状 与 展 望 赵军凯 ! , 赵秉栋"
(! # 九江学院 旅游学 院,江西 九江 $$"%%& ; " #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 ) 摘 要: 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某种环境状态下, 以可预见的技术、 经济、 社会发 展水平及 水 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以维 护生态 良性发 展为条 件, 在 水资源 合理利 用的前提 下, 可供水资源量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最大 支撑能 力。生态环 境用水 量的确 定是水资 源承载 力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应加强水土资源的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配置研究, 进一步增 强水资源 承载力研究成果的适应性。 关键词: 水资 源承载力;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 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趋势
生物 I_经 济资源承载力 1 r
社会资 源承载力 I
推动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的进一步发展。
1 水 资源 承 载 力 的 发展 承载 力 (a yn aai ) 为力 学 中 的 一 个 指 标 , 指 cr i cpct 原 r g y 是
中。其 中, 资源承载力就是承载力概念与理论在资源科学领 域 的具体 应用 。2 0世 纪 8 O年代 初 ,联 合 国教 科 文组 织 ( N S O) 出了“ U EC 提 资源承载力 ” r or a y gcpc y ( suc cr i aai ) e e rn t 的概念 , 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 以预见 即“ 到 的期间内 , 利用本地 能源及其 自然资源和智力 、 技术等条 件 ,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 该 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 的人 口数量。” 尽管资源系统包 括 自 然资源 、 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3个子系统 , 目前有关 资源 但 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自然资源领域 , 中又以土地资源 其 承载力的研究历史最长。从 2 O世纪 8 年代开始 , 0 许多学者
于低水 平的情况下 , 澳大利亚土地可以养活 2亿人。但是 若
让每个人都生活在 高于 目前 中等 以上水平 , 能供养的人 口将
不 超 过 120万 人 。 0
围绕着土地承载力 的各方面进行 了研究 , 中耕地 、 其 粮食 、 人
口承载力研究始终是主流。8 O年代后期 考虑 到土地承载力 研究 的局限性 和片面性 ,在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 , 开 始 了包 括 自然 资源、 能源 以及 智力 、 技术等在 内的资源承载 力的研究。图 1 给出了承载力概念不断发展 的过程 。 2 水资源承载 力研究成果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l 水资源承载力 的概念
水 资源 承载力定 义 的不 同反 映 了不 同学者对 水
资源承 载力 的不 同认 识 。承载力 概念 的演化与发 展 是对发 展 中出现 问题 的反应 与变 化结果 。在不 同的 发展 阶段 , 产生 了不 同 的承 载力 概 念 和相 应 的承 载 力理论 。图 1给 出 了承载 力 概 念 不断 发 展 的过程 。
的“ 瓶颈 ” 因素 。因此 , 究 水 资源 承载 力对 于 我 国 研 社 会经济 可持续 发展 , 态 环境 建 设 和 水资 源优 化 生
合理 配置等具 有 十 分重 要 的意 义 。近年 来 , 于水 关
资源承载力研 究 的论 文 已有 很 多 , 取 得 了一些 阶 并
段性研 究成果 。本 文拟对 近年来 有关水 资源 承载力 的主要 研究进 展进 行 分 析 和评 述 , 以期 有助 于推 动
力 。这些 定义 可 以认 为 是第 一类 , 它是 将 水资 源 承载力在 一定意 义 上等 同于 区域供 水 量 , 一种 传 是 统 水利 的观点 , 是传 统 水 资源 理 论研 究 的拓 展 。随 着 人类社 会 的进 步 和发 展 , 资源 与 环境 问题 日趋严 重, 水利 事业 已由传统 的防洪 、 电 、 发 灌溉 、 航运演 化 到 了 目前 以防 洪 、 溉 、 电 、 运 、 水 、 水 、 灌 发 航 供 排 养 殖、 水土保 持 和 生 态 建 设 、 境 美 化 等 为 主 要 任务 环 的 , 国民经济提供 水产 品 、 为 水能产 品 以及水 服务 的 工程 建设与 管理 等更广大 的范 围。 施雅 风 等认 为 , 资 源 承载 能力是 指 某一 地 区 水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doc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一、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特别注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对水资源安全及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和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弗罗达的基斯河流域的承载力水平。
在本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在不破坏人工资源和自然的前提下,区域可承载的最大开发能力。
否,采用了由社会经济、金融、基础设施、水和其他分析元素以及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该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塞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能力战略模型(ECCO模型)。
斯莱塞教授综合考虑了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的内在关系。
Gleick(1999)和其他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是由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土地荒漠化等。
格雷克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长期合理地分配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项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在水资源研究中重视农业,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riji Berman(3月,荷兰海牙XXXX)举办了“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和部长级会议”,并提出了21世纪人类水安全面临的7大挑战。
奥利瓦利斯(在XXXX,南非和津巴布韦的学者特·萨乌尼亚,阿·森扎涅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概括为:某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有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型等特点。
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既反映了水资源系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也与社会经济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深度有关。
它的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载驱动力大小等方面。
近年来,水资源的短缺越来越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面对这种情况,资源承载力概念的提出为资源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天新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承载力;内涵;特点;水资源当前水资源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和复杂性,其本质特征是人类经济行为超出了资源的某些自然极限,尽管资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子系统,但目前有关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其中又以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为热点。
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是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则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我国许多学者在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两个主要热点问题:其一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对象。
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
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水资源问题,其承载对象不同。
其二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形势。
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形势有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和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两类。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精]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水资源承载力是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 由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水资 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 应用,是承载力与水资源研究的自然结合,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 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 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划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目前,承载力的概念在人口、自然资源 管理及环境规划和管理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和研究。其中,特别是土地承载力在概 念、内涵、量化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概括而言,(自然资源或环境对人口的) 承载力是一个与资源禀赋、技术手段、社会 选择和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的、具有相对极 限内涵和伦理特征的概念,它本质上是不固 定的 、 非静 态 的和 非 单一 关 系的 (Single relationship)。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有时亦译 为Bearing Capacity)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 一个物理概念,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 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具有力的量纲。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事物认识 与研究的深入,承载力的概念被借用到其它 的研究领域,用以表达受体对载体的贡献能 力,于是产生了不同领域下的承载力概念, 同时承载力也由物理概念成为抽象概念。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1 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
资源在发展中的地位:
人类自然资源是支持地球上生命系统和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保障。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与发展,都 是来自自然资源的物质转换和供给,而自然 资源无论是再生的和非再生的都是有限的。 因此,走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的路子,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要求,保护 生态环境和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的承载力则是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地区或国家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水资源质量则体现了水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包括水质清洁程度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能力。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水资源的恢复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的补给速度和容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则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关系、水资源利用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过程。
首先,要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的利用量和供应量等指标。
其次,要考虑水资源质量,包括水质监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指标。
再次,要评估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包括水资源的补给速度和容量等指标。
最后,要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水资源产出的相关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同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以科学评估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水资源总量、质量、可再生能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农 业
系 统
科 学
与 综 合 研
究
Vo _ 6. No l2 .2 M a .,2 0 y 01
S Sr M CI Y E S ENC S AND COMP HE I T DI N E RE NS VE S U ES I AGRI UL U C T RE
R N S o —e F i g WA G K i E hud , U Qa , N a n
( ol ef W t osr ny&Ac ic r, o hat gi l rl n e i , ab 50 0 C ia C lg a r ne a c e o eC v r t t e N r esA r u ua i r t H ri 10 3 , h ) he u t c t U v sy n n
耕地还不到00 h .9 m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 的4 %;水土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 ,长江以南耕地只 占全国 0
的 3 % ,水 资源 总量 却 占全 国的 8 % ,而 占国土 面积 5 % 的北方 ,地 下水 只 占全 国的 3 % ,这 些水 土 资 6 l 0 1 源 问题 已严重 制 约 了我 国社会 经 济 的快 速 发展 。而水 土资 源 承载力 作 为我 国可持 续发 展 过程 中各种 自然 资 源承 载力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同时 是 水 土资 源 紧缺 地 区制 约社 会 经 济 发展 的 “ 颈 ” 因 素 。因 此 ,对 区域 瓶 水 土资源 承载 力 的研究 现状进 行 深入 的分析 ,并 在此 基础 上对 研究 前景 进行 展望 ,对 于我 国未 来社会 经 济 稳定 、健康 的发展具 有 积极 和重要 的现 实指 导意 义 。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关键因子与高效评价方法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关键因子与高效评价方法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3. 研究目的与内容 (4)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5)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内涵 (7)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8)3. 关键因子识别方法 (10)4. 高效评价方法选择 (11)三、水资源承载力关键因子识别 (1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3)2. 关键因子筛选与确定 (14)3. 关键因子解释与应用 (15)四、水资源承载力高效评价方法研究 (17)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8)2. 评价方法选择与比较 (20)3. 评价流程设计 (21)4. 评价实例分析 (22)五、结论与建议 (24)1. 研究成果总结 (25)2. 政策建议 (2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8)一、内容描述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已成为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子,并建立高效的评价方法体系。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识别出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自然、社会和经济因子。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资源量、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多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个具体可量化的二级指标。
在评价方法上,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水资源承载力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动态预测。
通过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对比验证,证明了新方法在精度和效率上的显著优势。
本研究还针对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建议,为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子,而且建立了高效的评价方法体系,对于推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难题。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d e n Il ,u t r a s m t drad gaottBsdo m a i r t le bth eWS os t ac nes ni u i a ns m r f e ag 8 e n y e iu t n b . e u
c p ct fw trr,  ̄ a a i 0 ae e o y 8
随着人 口增 长 和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 资 源 作 为一 水
种基础性的 自 然资源 已成为制约一个 国家或地区综合 发 展及 发展 规模 的瓶 颈 因素之 一 。 日益严 重 的水 问题 决 定 了水 资 源 承载力 研究 的现 实必 要性 和迫切性 。 自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 资源 承载力在我 国得 到了大 o O 水 量 的关 注和 研究 , 多学 者对水 资源 承载力 的概 念 、 众 内 涵、 研究 方法 、 计算 模 型等 各 个 方 面 进行 了细致 研 究 ,
p 惦p 瑚 o u y O e c nyI c p ct fw tr e e fs d l t a i t lh a a i 0 ae y
.
Ke ywo d : a rr su c  ̄ ar ig c p et  ̄ e s e f e u yme o r s w t e o re c r n a i p rp e v lt d e y a y i s h t d
A 苣 a I e咖 _ f a reol er gcpbi , r t u br feer e 唧 dn ,n 咄 fI xetw r s de o b畦 d: t r nh d o w t su eban aait ag a nm e I a hs y er  ̄ i ly e o s c w oe adn usepr ee t i if m 】 s u d tr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
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是规划经济发展规模与模 式, 实现经济 、 环境 、 生态 、 社会复合大系统持续协调
发展 的重 要依据 。 目前 , 国有 一半 以上城 市 的发展 我
样 , 于 生 态 学 中 的 “ 载 能 力 ”C r igCpct) 源 承 (ar n aai y y
一
词 ,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一部分。 是 水资源承载力不是简单 的水资源问题 , 而是其他
受水资源短缺制约 。 因此对这些政治 、 经济 、 社会发展 中心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 。 对于优化水资源 配置, 协调 区域生态建设、 民生活、 人 工农业发展与水 资源的关系 。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 现 实意义 。
表 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的纵 向发展阶段
Ta l L n i d n l e e o me tsa e i t r r s u c s c r y g c p c t be 1 o gt i a v l p n t g w丑 e e o r e a r i a a iy u d n n
从横 向上来看 , 基于研究者考虑承载力的角度不
同, 将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归纳为 2 见表 2。 类( )
表 2 水资源承载 力定义的横向发展阶段
Ta l Ho io tld v lp n tg trr su c sc r yn a a i be2 rz n a e eo me tsa ei wa e eo r e a r ig c p ct n y
第 2 总第 22 期 1 期
2 1 年 2月 0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分析
异 ,都强调 了 “ 水资源最大支撑能力”的含 义。 其核心问题是 :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和
生态 环境 保护 目标 下 ,一 个 流 域或 区域 的可 再 生
消费水平与结构 、区际交流和政策制度 。这些 因
素互相影响 ,存在复杂 的关 系,共 同对水 资源承 载力发生作用,且 随区域条件 的不同,这些 因素
英 国科学 家斯 莱 瑟 教授 提 出 的一种 承 载 力估 算 的 综合 资 源计量 技术 ,也 称 为 “ 高 承 载力 的策 略 提
模型 ” 。
王浩 ,秦大庸 (o4 2o )对 于水 资源承载力的
定义为在某一具体 的区域和发展阶段下 ,以可预 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为依据 ,以可持
【 摘 要 】 结区 水 源 栽 研究 和国 外 状 基础 定 水 源 能 的 念, 时 水资 承 力 在总 域 资 承 力 历史 内 现 的 上, 义 资 承栽 力 概 同 对 源 栽能 的
内涵与特性进行分析 。同时就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进行 深入 的总结与探讨 ,并讨论 了水资源承载 力研 究中存在 的 问题履其发展 趋势 o
续 发展为原 则 ,以维 护生态 环境 良性发 展为 前提 ,
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社会多 目 标评价一文 ,
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的条件下 ,区域社
会经济发展 的最大人 口容量。系统 的阐述 了对 于 西北干旱地 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整体框架 ,其 中把人 口 作为水资源承载能力 的客体 ,把多 目标 模型转换为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但 目标 ,考虑水 资 源、土地资源、产业 结构 的调整 、市场条件 的变 化等多因素条件。对于干旱地 区水资源承载力 的
力的量纲 。当人们研究区域系统时 ,借用这一概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体 系 结 构 特 征 与 功 能 不 发 生 变 化 的 前 提 下 ,流域 水
环 境 的 良性 发 展 。 因 此 ,对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进 行 研 究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 。
1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 概 念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是 承 载 力 概 念 及 理 论 在 水 资 源 领 域 的具 体 应 用 ,是 继 土 地 资 源 承 载 力 之 后 在 资 源 承 载 力 方 面研 究 最 多 的 内容 。但 是 , 目前 对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定 义 , 国 内外 还 没 有 一 个 统 一 的定 义 。 国 外 如 美 国 的 U S 司对 佛 罗 里 达 K y 流 域 的 承 载 力 R公 es 研 究 时 曾涉 及 到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定 义 一 在 不 对 自然 和 人 工 资 源 造 成 破 坏 的前 提 下 该 地 区 所 能 承 载 的 最 大 发 展 水 平 ,并 采 用 模 型方 法 对 该 流 域 的社 会 经 济 和 生 态 系 统 整 体 进 行 了模 拟 和 评 价 …。 国 自 2 我 0世 纪 8 年 代 末 以来 ,对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 研 究 较 多 , 0 众 多 学 者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提 出 了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 定 义 ,其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如 下 : 1 施 雅 风 等 (1 9 年 )从 “ 量 ” 的角 度 , ) 92 容 首 次 明 确 提 出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是 指 某 一 地 区 的水 资 源 ,在 一 定 社 会 历 史 和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阶段 ,在 不 破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水资源总 量不足,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 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春季,西 南五省市发生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再一次有力地 证明了这一点。研究预计Il{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 至16亿,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l,760m3,接近国际 上普遍认可的水资源紧张标准1,700m 3。届时我国 水资源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加强水资源承载
1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模型
随着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水资源 承载力评价积极吸纳了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 果,评价模型得到进一步完善,常见的评价模型有
以下几种:
5.1常规趋势法(Routine Trend)(41主要采用统 计分析的方法,选择单项或多项指标来反映区域水 资源承载力现状和闽值。该方法较多考虑的是单承 载因子的发展趋势,忽略了各承载因子之间的相互
4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 对较少,一般将其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以及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之中,并且偏重水资源管理 的经济手段与政策措施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水 资源问题进一步引起r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水 资源安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 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2
Comprehensive
题的解决带来崭新的机遇。例如,“3 S”技术的有机 结合,构成了整体上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 用的运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水资源问题提供了高效 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因此,适时引
入先进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水平,必将
是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次对水权、水市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
、S,c2。E2N c--E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
1.研究的角度不同。 2.两种观点对定义的不同理解,便产生不同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 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承载力阈值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人口数量,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水资源量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生态环境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且开发利用中不能超过这种极限,当达到水资 源承载能力时,意味着这一生态极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水资源承载力建立在水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上,应包括至少三个方面: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可更新水资源量 2) 水资源质量符合设定功能要求 3)满足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生物多样性需求及区域宏观生 态环境的用水需求
研究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的出现,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 危机”日前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怄的“瓶颈”,因而对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水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提上了研究的日程。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的主体--水资源系统
目前,没有统一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都是依 据评价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便于资料收集的 部分指标构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驱动力 (Driving force)
响应 (Responses)
压力 (Pressure)
影响 (Impact)
提高水资源承载潜力的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水资源涵养 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减少水污染 提高水环境容量与水的自净能力 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率 水质方面 水量方面 备注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开展水电站(群)的多目标优化调度
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第21卷第6期2005年11月水资源保护WATER RESOURCE S PROTEC TION Vol.21No.6Nov.2005作者简介:文琦(1979)),男,宁夏彭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E -mail:wenq98@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文 琦1,何彤慧2(1.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陕西咸阳 712000;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阐释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程。
对流域、地区和城市的研究,从局部领域到生态、经济系统,继而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系统。
总结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直观的常规趋势法,发展到目前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能对整个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多目标决策法。
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未来研究趋势,认为它将更多地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结合特殊区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向着广域和局部的两极化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流域;地区;城市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O 6933(2005)06O 0015O 04Review on the study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W EN Qi 1,HE Tong -hui 2(1.Department o 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 rban Sciences,Xianyang Normal Academy ,Xianyang 712000,China;2.School o 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China;3.School o 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research of wa 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iver basins,regions,and cities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local area to ec 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and finally to the complex 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economy and environment.Study methods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including the simple and visualized routine tendency method,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ult -i objective decision method,which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ety,economy,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systematically.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future would be studied using more modern techniques and methods,focusing on special re gions and combining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The study would be developed both locally and extensively.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valley;re gion;city 水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随着西部生态重建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水资源将成为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精.doc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X 姚治君1,王建华2,江东1,陈传友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44摘要: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定义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特性。
在分析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之后,研究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层次,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了较为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中图分类号:TV 2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791(200201-0111-05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范围内。
于是承载力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到有关方面,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也应运而生。
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11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Regional Water Carrying Capacity的理论研究,国际上单项研究的成果较少,大多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如Joardor 等(1998从供水的角度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1];Rijiberman 1J 等在研究城市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体系中将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量标准[2];Harris 着重研究了农业生产区域水资源农业承载力,将此作为区域发展潜力的一项衡量标准[3,4]。
在国内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施雅风明确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即便是关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国内外也没有统一的认识,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冯尚友,1999;崔凤军,1998;陈传友,1999;傅湘,2000[5,6]。
综合这些定义,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观点可以概括为:(1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一定意义上等同于区域供水量;(2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区域现状水资源负载状况;(3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可以用区域内所能供养人口的数量来刻划。
《2024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范文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篇一摘要水资源是地球生命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资源,而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篇论文针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展开深入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引言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在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水资源能够持续供给并支撑当地人口、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与调整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及评价方法,力求深入挖掘并客观分析某一典型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文选取的典型区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储备和复杂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该区域受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双重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
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遥感数据、水文地质资料、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
通过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模型构建根据区域特点及数据可获取性,构建了包括水资源量、水质状况、水生态状况、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社会经济适应性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水资源量和水质状况为基本指标,水生态状况反映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功能,水资源利用效率体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经济适应性则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五、评价结果与分析1. 水资源量与水质状况评价:该区域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部分地区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
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2. 水生态状况评价:水生态状况良好,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河流生态系统存在退化现象。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的承载力在不断减少。
为了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概述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主体区域和一定时间范围内,当一定数量的人口、经济发展和浪费率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影响到水资源时,水资源能承受的最大利用强度和负荷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以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数量、质量、时空属性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估和确定的过程。
评价结果能够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相关领域内的因素。
从水资源承载力的维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数量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数量、供需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2.质量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水质、水源保护、水环境保护能力等。
3.时空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承载力恢复周期等。
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根据评价目的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方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方法是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模型是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模型方法包括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
模型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进行验证,逐步完善。
五、案例分析以某水源保护区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
该水源保护区位于某省边陲地区,涵盖面积500平方公里,是本区域重要的水源地区,供应附近5万人的用水。
针对该水源保护区的评价,首先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有关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承载能力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一、水资源承载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水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将其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之中,并且偏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措施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水资源安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以及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了弗罗达Keys 流域的承载力水平,在此次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以不造成人工资源和自然的破坏为前提,该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发展能力。
不对采用了一个由社会经济、财政、基础设施、水等分析要素与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并用此模型对Keys 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的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类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ECCO 模型),斯莱瑟教授将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研究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Gleick(1999)等学者则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都是由于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例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或已经灭绝、土地沙漠化等。
Gleick 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长期、合理的配置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对水资源研究的侧重点放到了农业方面,将农业用水的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且该模式受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Rijiberman(2000)对城市水资源结构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估城市水资源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方法:生态、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摘要: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是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
它是步及社会、资源和环境系统的一个指标,用来反映水资源系统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是水资源研究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实践领域中则是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的基本依据。
因此,通过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系统时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认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更好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和总结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其量化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展望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趋势[1]。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内涵;量化方法;研究趋势1.综述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出现后,虽然已广泛应用,但迄今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确切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水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力合乎上述定义的内容,但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如水是地球上生命的来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水是生物物种和旅游等多种资源的载体,是土壤,森林和草原等多种资源的保证资源等,其承载能力也应由其特殊性。
水资源承载能力应包括以下几几个方面的内涵。
(1)承载的主体是水资源系统,承载的客体是范围较广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或更准确的说是某一具体状态下可养活的人口及其生活质量。
(2)认同可持续发展原则,认为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应协调发展。
任何基于对资源过度使用和对环境破坏所取得的瞬间承载量的提高,都将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承载力。
(3)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进行能够承载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分析。
(4)强调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承载能力。
即要对水资源在部门间的分配包括供水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从而确定水资源对人口及社会经济规模的最大支撑能力。
因为对于同一水资源系统,配置方式不同,其相应的对人口及社会经济规模的支撑能力不同。
某些配置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承载能力,而某些配置方式会导致不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发展水平为依据,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某地区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持该地区在保证一定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的人口数量。
应该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水资源和其他诸如矿藏、森林、土地等资源的共同支持[2]。
2.水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与计算确定一个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就要首先明确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指标。
随着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其度量指标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3]。
(1)水量指标。
以区域内可有效供给的水资源量来表示,计算相对比较简单,多见于早期的研究。
如许有鹏[4](1993年)对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的评价;肖满意[5](1998年)等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等。
(2)人口指标。
以一个地区水资源可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来表示。
如阮本清,沈晋[6](1998年)以人口指标对区域资源适度承载力计算模型的研究;王煜,刘昌明等[7](2002年)对水资源量可支撑的最大人口数进行了分析。
夏军[8](2002年)在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与计算时给出了水资源总量、生态需水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需求总量、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分量等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这些指标既体现了水量指标又体现了水量对人口、社会经济及环境方面的综合指标。
(3)社会综合类指标。
以一组能反映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标来度量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王先甲[9](2001年)提出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3类指标来描述,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体系;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中,构建了包括社会经济(GDP、农产品等)、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本身的最终以人口指标来反映的综合指标;薛小杰等[10](2004年)选取了GDP、人口、粮食产量及污染负荷量4个度量标,对西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承载力指标;徐良芳、孙德华[11](2005年)用区域最大可利用水资源支持下取得的综合效益最大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来度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并给出了数学模型表达式,参数中包含了人口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计算根据度量指标的不同,相应的计算方法也不同,一般有综合指数法,系统动力学法和多目标分析法。
综合指标法主要用于采用单项指标度量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计算,如可供水量,可承载的人口数量。
由于度量指标单一,相应的计算方法也比较简单。
如冯耀龙等[12](2003年)以“承载人口数”建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分析方法则主要用于能反映水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多指标度量时的承载力计算。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整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发展变化行为,关键是要建立能真实模拟其动态过程的方程。
高彦春、刘昌明[13](1996年)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汉中盆地平坝区水资源系统进行了仿真预测与优化,提取出水资源的最佳方案和配套政策;王建华等[14](1999年)和韩俊丽等[15](2005年)分别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干旱地区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模拟与预测。
但是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又很难用一些方程来有效地模拟,导致其可靠性有时不能保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多目标分析方法理论和技术已比较成熟,采用交互式决策支持技术可求得模型最优解,实现人为地对水资源合理配置进行控制,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得到广泛应用。
最早将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引入承载能力分析的是澳大利亚学者Millington(1973年)。
1997年,中国水科院将这一方法引入华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1999年),目标规划方法也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16]。
徐中民[17](1999年)将情境分析的方法引入到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分析研究中;姚治君等[18](2005年)选取了水资源利用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对北京市2005和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
另外,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用比具体研究区更大的一个或数个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19~21]的计算方法计算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
目前,神经网络[22]等方法也应用到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
3.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还是近10年来的事,各地区指标体系的选取也有所差异,研究工作有待深入。
目前,其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为2类:①从传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基础发展起来的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反映出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但又无法体现出各因素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②选择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其不足之处就是不能反映水资源系统的供需状况。
葛吉琦(1998年)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提出7项评价指标,包括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对需求量的潜在满足度、地下水利用度、循环用水比例、水资源水质达标率、区域供水量的替补率、社会发展和管理影响因子;惠泱河等(2001年)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因素的角度构建了社会经济承载能力、水环境容量、可供水量、需水量等4大层次、多个指标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陈洋波等(2004年)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模型(Drivingforces Pressure StateImpact Response,简称DPSIR模型),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评价指标数量以7~9个为宜,并提出了具体确定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的7个原则。
目前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判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综合指标法和投影寻踪法等,另外还有背景分析法、专家评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
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模糊综合评判法,它是用模糊数学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和现象做出一个总体评价方法。
该方法由许有鹏(1993年)首先应用于新疆和田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研究中;朱一中等(2003年)建立了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
郦建强等(2004年)建立了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评价模型;朱一中等(2004年)采用多目标情景分析方法和综合评判方法,对西北地区2010、2020年不同情景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分析和评价;袁晓宇(2004年)运用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法对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认为该方法模型简捷,操作方便,不需要过多的数学运算;马金珠等(2005年)利用多目标层次分析模型并采用水资源承载隶属度对民勤县未来20a内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评判;楼成君等(2005年)应用熵权多目标决策法,对义乌市水资源规划进行量化分析。
综合指标法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选择单项指标或多项指标来反映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和阀值,如可供水量、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地区人均占有水量等。
度量指标单一,不需要进行很复杂的数学运算,相应计算方法简单。
另外,还有背景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但由于自身它们存在的不足而应用较少。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新模型,如门宝辉等(2003年)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物元模型,得出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相同,但方法更为简便;贾惠艳等(2003年)提出水资源承载指数、压力指数和承压度用以描述水资源系统的承载状况;孙才志等(2004年)提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熵模型,将其应用到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结果的分辨率、灵敏度及评价的可靠性比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王顺久等(2004年)引入投影降维的思想,建立了关中平原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对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作出评价,还能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贡献率,进而分析影响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3]。
4.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上述分析可看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目前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还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缺乏具有信服力的理论基础。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内涵特点多为经验性描述,系统分析不足,没有将可以集蓄利用的雨水资源和土壤有效水资源纳入到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其外延模糊,同时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