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上学期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应用

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应用

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化学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成就和兴趣的影响。

一、个体差异的认知和应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会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差异等。

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偏好,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化学知识。

二、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学生的情绪。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三、激励和奖励机制的设计激励和奖励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小组竞赛、学习目标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资源的优化和个性化教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资源,并实施个性化教学。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评价和反馈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评价和反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并及时给予学生明确而具体的反馈。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评《化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评《化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评《化学教育心理学》化学学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因此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在学习化学的认知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过程的理解和解释。

其次,在学习化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教育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学生情感、动机和态度的理解和干预。

心理学理论中的情感态度理论、动机理论等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机。

此外,学习化学还涉及到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学习策略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选择和应用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设计适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吴鑫德主编的《化学教育心理学》一书浓缩了化学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展现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智慧,体现了中学化学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了化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操作,通过实际案例,全面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其中,作者深入阐释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思维过程、情感态度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应用等内容。

该书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介绍了心理学理论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指导。

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认知特点、情感态度的形成、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教学干预方法和措施。

该书的目标读者为化学教育领域的教师、研究者以及对化学教育心理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员和学生。

它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为教育者提供系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和教育质量。

该书认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是重要的关键因素。

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问题解决能力、记忆和思考方式等都与认知心理学相关。

浅议教育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教育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响, 思想动态 , 知识层次 以至个人 性格 、 特长、 交往、 爱好等等 , 做到 对学 生 的思想 、 学 习心 中有数 , 才能有 效地实施 教育教学 。 3 . 教学过程 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 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 的有 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 有效的 心理沟通 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 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想什么 , 与此 同时, 教师还要让 学生知道 自己在想什么 , 这样更 有利于和 学生增进 了解 、 互相沟通, 这是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的关键 。 在教学过程 中, 经常告诉学生 自己下一步 的安排和 自己的想法, 同时, 有针对性地 了解学 生对 自己教学安排 的看法和意见 , 及时和他们保 持交流 , 交换意见 。这样 做可 以调动学生对课程 的学 习兴趣 , 也使教师的教学计划 能够顺利完成 , 达到预期的教学 目的。 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 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 ,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分析 , 任 何一个远 离父 母、 家庭, 来校 读书的学生 , 他们无论在生 活上 、 学习上 、 精 神上都特别渴望得 到关怀与爱护 , 尤其是当他们 碰到困难和挫折 的时候 , 这种要求和渴望 就更加强烈 。所 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 的 『 青 感投 资” , 用爱心去温暖学生, 感化学生。 心理学家认为 , 培养 、 激发学 生的学习 动机 , 了解 、 关心 学生 的健康成 长 , 耐 心倾 听学生 的诉说都 有利 于激发 学 生的学 习热 情和兴 趣。
理环 境。我所指 的课堂心 理环境是指 在课堂 教学中影 响学生认知 效率 的师 生心 理互 动环境 , 它 是 由学生学 的心理 环境 , 教 师教 的心 理环 境 构成 的。课堂 心理环境融 洽还是冷漠 , 活跃还 是沉闷 , 将对 整个课堂 教 学过程 产生积极 或者消 极影响 。 1 . 化学课 堂心 理环境应 如何 更好 的营造与 引导呢 ? 教师 的人 格 是创 设 良好 课堂 心理环 境的前 提 。教师 在教 学中 , 其 人格和 威信是 一 种 巨大 的潜 在精 神力量 , 具有很 强的说 服、 教育 能力 , 是影 响学生情 感 体验 , 制约课堂 心理气氛 的重要 因素。正如乌 申斯基说 的: 只有个性 才 能作 用于个 性 的形成和 发展 。因而 在教 学过程 中 , 教师 优 良的个性 品 质, 有利 于营 造和谐 、 愉 快 的课 堂气 氛 , 能充 分调 动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激发 学生强 烈的求知欲 , 发 挥学生 的学习潜 能。 教师 的情 感是维持 良 好课 堂心理环境 的条件 。赞可夫 的心 理实验表 明 , 教师 的 良好情绪 , 会 使 学生精 神振奋 ; 教师 的不 良情 绪会抑 制学 生的智力 活动 。教书育 人 是 一项触及 灵魂 的工程 ,知识 的琼浆只 有通过 教法和 情感等 载体 , 才 能输 入学 生的心 田。教师 走进课 堂稳健 的步履 , 微笑 的表情有 助于 创 造一个 安静和谐 的学 习气 氛 。 我认 为教师必须 首先得“ 愉快” , 一个“ 愉 快教 师 ” 的感 染力能营造 积极活泼 的课堂学 习环境 。 课堂 的趣味是 调 节课 堂心理环 境的 内在 动力 。中学 生意志力 较差 , 情绪 不稳定 , 注 意力 易分 散 , 教 师要针对 学生 的心理特 点 , 有 的放矢 唤起 学生 的学习兴趣 , 授 课时要 严 谨而不 严肃 , 风趣 而不 低俗 , 幽默 而不 滑 稽 , 寓教 于乐 , 营 造 浓厚 的学 习气 氛 。比如化学 实验 : 蔗 糖作“ 黑面包 ” 、 “ 魔棒 ” 点灯 等 , 都可 用来激发 学生 的求 知欲望 。 2 . 化学课堂情 感实践 。根据 学生生理 、 心 理和认识特 征 , 遵循优 良 情 感 发展 的一 般 规律 , 从 化 学 学科特 点 出发 , 做 到 以境 育情 、 以知 育 情、 以理 育情 、 以情育情 、 以需育 情 。比如 , 在讲 述 晶体 的知 识时 , 我 把 自然界 中各种璀 琛夺 目的晶体 照片展示 给学 生,伴 随着优美 的乐 曲, 学 生震撼于 大 自然 的美 , 激发起探 索 自然 界奥秘 的强 烈兴趣 。 再如 , 在 做 银 镜反 应 时 , 学生 看 到洁 净 的试 管上 被慢 慢“ 镀” 上 一层 光 亮 的银 镜, 都非 常惊 奇 , 甚至跃 跃欲试 想探个 究竟 。到一个 新 的班 级授课 , 我 都 会有 意识地 在课 前通 过各种 方 式来 迅速 缩短 我和 学生 之 间 的心 理 距离 。一 般在课 前我会 先走进 教室 和学生们 聊聊 , 让学生 们在积 极 的

化学教学中的化学教育心理学

化学教学中的化学教育心理学

化学教学中的化学教育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育心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特点,还能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的认知发展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通常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他们开始能够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需要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如果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但如果借助模型、图片或者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子的构成,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

而在高中阶段,学生逐渐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假设验证。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化学教育心理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化学本身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压力,如考试成绩、升学压力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热爱化学,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化学实验、化学史故事或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化学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演示一个“魔棒点灯”的实验,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就被点燃了。

这样神奇的实验现象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探究其中的原理。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观察、思维、想象、实践的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与意志力,加强对课堂的管理,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交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化学;高中不少学生常感到化学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科本身的内容、研究方法等学科特点的原因,也有教材内容安排和教师教学上的原因。

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化学学习效果不佳。

通过观看华中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网络视频,结合自己翻阅的一些相关书籍,我清楚认识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

首先,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

教师应该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时就着手培养。

接着,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

笔者这里主要介绍第二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均有出试卷的机会,试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之一,但是成绩却是一部分学生兴趣的杀手,所以在试卷选题上要注意,让尽量多的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成绩。

如果整体上都没考好,那就要进行鼓动学生的学习,对于个别成绩较差或是退步的学生,应该帮忙学生一起找原因,争取下次能考好。

成绩的优良直接关系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最后,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其实就是说学生喜不喜欢这个老师。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包括老师的外表形象和上第一节课的内容。

心理学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心理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相当广泛,不同的学科其影响的机理有所不同,对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程而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运用情感教育的手段,科学系统地教会其基本结构和原理,这样对化学的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是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教育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

教育者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年轻的学生,处于发展中的学生不仅有自己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且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教育者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包括他所提出的要求、讲述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他就有可能被学生所接受并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否则会事倍功半。

因而在化学教育的工作中,如果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学生的实际,去制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案,预见后果,总结经验教训,剖析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和心理原因,采取对策,这样就会把化学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和有效。

那么,在化学的教学中有哪些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加以运用呢?一、运用联想的教学手段,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再想起其他的经验的过程。

一种经验的发生必然伴随着其他经验的出现,这种伴随经验或与原经验接近或相似或相反。

例如,由氧化反应联想到还原反应,由烷的裂解联想到烯的聚合,等等。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联想是记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过程,在化学学习中,进行多角度的由此及彼的思考,能调节学习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知识。

通常化学基本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而对于枯燥的化学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联想来强化记忆和理解。

二、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教学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用爱去滋润,用真诚去开启,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的积极因素。

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化学教学比成我们的身体,那情感教育就是塑造里面的灵魂,没有强壮的身体是可怜的,但缺乏健康的灵魂是可悲的。

化学(心得)之浅谈心理学方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化学(心得)之浅谈心理学方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化学论文之浅谈心理学方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复习的目的:一方面是对中学化学学科系统的总结,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做好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对教学进行调控,调整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差异,完成中学阶段化学教学任务。

在现行的教学中,能否强化记忆,防止遗忘也是不可忽视的心理教学环节。

尤其在化学的复习中,更应该注重心理学方法的应用。

一、遗忘与遗忘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使我们过去生活实践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大脑里留下印迹的过程。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经过一段时间后不能回忆或回忆有错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作了系统研究,经过大量实验得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先快后慢。

二、强化记忆,防止遗忘人的一切学习都包含记忆,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主要机能之一。

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神经中枢某种印迹的建立和巩固。

为使这种印迹牢固而深刻,以防印迹消失而遗忘,采用如下的方法:(一)及时复习是记忆基础化为加深最初印迹的建立,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加深感性认识,在重点内容用彩色粉笔强调和精讲多练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并将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三及时”,建立正确记忆的模型,使记忆基础化。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按照遗忘曲线的规律,我们对复习时间的分配采取了由多及少,而复习的间隔时间由少及多的原则:即开始复习的时间稍长些,如10分钟、5分钟,以后复习的时间则少些,如2分钟、1分钟等。

积极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 海 探 察 . 掌 宾 践 教
积 极 理 学在 化 学教 学 中的 应 用
河 北 秦 皇 岛 市 卢 龙 县 大 李 佃 子 中 学 柯 宝 纪
【 摘
要 】如 何让积极 心理 学更好地走进 化 学课 堂是每 个化 学教 师都在 考虑 的 问题 ,通过 近几 年的教 学 实践 ,笔 者
适 时 的鼓励 能很 好 地增 强 自信 。 自信 又 能充 分调 动
上 常 常精 神不 集 中 ,情绪 低 落 ,作业 也 不按 时 完 成 。发 现 苗 头后 ,笔 者 多次 找他 谈心 ,并利 用课 余 时 间 帮助 他
解 决 学 习 上 的 困 难 ,通 过 不 断 地 说 服 、 鼓 励 、 帮 助 ,他 最 终 明 确 了 学 习 目的 ,上 课 时 认 真 听 讲 ,作 业 也 按 时 完 成 了 。 第 一 学 期 的 期 中 考 试 ,他 的 化 学 竟 然 考 了 7 0分 !
条件 下 的人们 知道 如何 求得 生存 和 发展 ,更 要 帮助 那 些
处 于 正 常 境 况 下 的人 们 学 会 怎 样 建 立 起 高 质 量 的 个 人 生 活 与 社 会 生 活 .进 而 使 每 个 人 都 到 达 自 己 的 幸 福 彼 岸 。
积 极 心理 学是 当代 社会 发 展 的一 种 必然 要求 ,我 国

种 积 极 的 心 态 去 对 待 学 生 ,去 解 读 学 生 .就 会 发 现 每
个 学 生 都 很 可 爱 。每 个 人 都 有 很 大 的 进 步 空 间 。 同 时 , 还 能 真 正 激 发 他 们 自身 所 固 有 的 积 极 品 质 和 积 极 力 量 。 例 如 ,上 次 期 中 考 试 , 在 笔 者 的 不 断 鼓 励 、 同 学 们 的 不 懈 努 力 下 ,两 个 班 级 的成 绩 都 相 当 可 观 。 回顾 过 去 , 有 一 名 学 生在 刚 升 人 九年 级 时 ,因 各科 成 绩 都 比较 差 。 心 理 压 力 非 常 大 ,并 一 度 产 生 了 厌 学 的 情 绪 ,在 化 学 课

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许玲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8期[内容提要] 利用心理学的特点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由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定位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式,也无法胜任培养创造人才的任务。

教师在教育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教师的工作需要教师的聪明才智,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乃至体制都难以适应这一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创造思维方法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摆在教育的首位。

教学质理如何,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

这里,我想谈谈怎样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化学教学工作。

一、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挖掘自己的潜能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心理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

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

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有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征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利用课外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来源于知识本身,也来源于教师自身。

④增强教师教学艺术性,同样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doc

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doc

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心理健康化学教学渗透教学摘要:心理健康是一个终身相随的人生课题。

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认识过程表现得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

本文立足高一化学教学,从满足学生求知、成功和交往等需要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使学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茁壮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中生面临的两大重要考试——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这既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检测,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充分发挥人体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在重大考试中表现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不因为心理因素在高中学习中留下遗憾,我们要重视和加强高中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化学课堂心理健康现况由于初中升至高中后,有的学生没有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其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失当,造成师生沟通方面的隔阂和障碍,再次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果断性不稳、坚韧性不够等。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学生在心理上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

因此,笔者认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十分必要。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进取心是指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

具有进取心的学生,都有好胜心,希望自己学业出色,反之,没有进取心,学生就会不进则退,成绩滑坡甚至厌学。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优化学习内容的组织和课堂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地匹配,从教学内容上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产生快乐的情绪,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2.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引言:中学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

心理学的引入为中学化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效果和学科兴趣。

一、激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与其自我效能感和目标设定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心理学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1.1 建立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2 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心理学中的“目标设定理论”认为,适当设定具体、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机和投入程度。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并通过定期反馈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努力实现目标。

二、提高教育效果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帮助中学化学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以下是几种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2.1 应用认知心理学原理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和思维过程。

教师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和“概念映射”等原理,将抽象的化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像和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2.2 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心理学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为中学化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和化学模拟实验等教育技术手段,提供更多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兴趣和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三、培养学科兴趣心理学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中学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

3.1 创设启发式学习环境心理学中的“启发式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让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导言中学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环节,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为中学化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应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包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力、发展学习策略以及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

一、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而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示范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

其次,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表等,来呈现抽象的化学概念,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和神奇之处。

二、促进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心理学在提高学习动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奖励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奖励和表扬,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进行个体化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三、培养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能力之一,而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如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思考等,以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如归纳总结、概括归纳、图像思维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效果是中学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心理学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个案辅导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效在应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例析

心理效在应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例析

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现代科学的基础。

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论述了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把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增强学习效果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通过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推理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一次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最后,教师还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推理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结论: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心理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中学化学实验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导致学生对实验内容缺乏兴趣和动力。

因此,结合心理学理论及方法,探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思维、知觉、记忆、学习等认知过程的学科,其应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思维过程和知觉特点,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教学策略。

1.知觉过程的应用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设置醒目的实验装置、使用鲜艳的颜色和图像等辅助材料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到化学反应与实验结果,提高学习效果。

2.记忆过程的应用化学实验的内容往往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记忆技巧,如叙事法、联想法和图像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实验内容。

此外,通过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助于强化记忆。

3.思维过程的应用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存在差异,他们较为注重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发展心理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1.个体发展特点的应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比如,针对初中生更注重感性经验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较高的实验,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积极心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积极心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积极心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积极心理学指出,教育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缺陷、解决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特征,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拓展和培养。

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贯彻到初中化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乐观进取的心态,增强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以及长期学习的动力。

一、积极心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概述(一)化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有着“本体论”和“工具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本体论”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工具论”的价值则在于它所包含的知识可以改变大自然,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在化学课堂中,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推导出有效结论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化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应用积极心理学符合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中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宗旨,能够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心态中培养学科素养与化学信息素养。

因此,化学课堂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激发其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力和学习动力,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帮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并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创建一个有利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包容、友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采取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目标。

2.知识技能重难点突破方法。

在化学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改变,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和“分化点”等方法,主动探究和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发挥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意识。

心里学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心里学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心里学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心理学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化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它需要理解复杂的概念、记忆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和掌握实验技巧。

然而,常常有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近年来,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改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式和策略。

一、认知学派对化学学习的影响认知学派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类的思维、记忆和学习过程,它强调个体在知觉、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主动作用。

在化学学习中,认知学派的理论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1. 持久记忆的建立根据认知学派的理论,持久记忆的建立需要通过反复强化和加工来实现。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技巧来帮助加强记忆效果,例如使用化学模型、制作记忆卡片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2. 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认知学派的研究强调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常常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教授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例如分解问题、归纳法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化学学习中的挑战。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认知学派的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个体产生新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并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自由思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动机和情绪对化学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动机和情绪状态对于学习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学习中,当学生缺乏兴趣或感到压力时,他们往往难以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因此,了解并应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绪。

1. 兴趣的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和投入程度。

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潘小秋(成都市体育运动学校 四川成都 610066)[摘 要]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素质教育,能帮助不同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一个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发展。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以及对该学科的热爱,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化学;心理学;个性;情绪;情感[中图分类号] G 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09)09-0114-02 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这是一种人类的特殊活动,活动的双方都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

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有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一切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

一、在化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素质教育虽然讲了许多年,但由于高考的存在,教学都围绕升学率、班级排名转,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

这种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忽视对人的个性的培养,教师教、学生学,传统的“满堂灌”、“死记硬背”完全忽视和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差异。

人是有社会性的,而社会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因此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个学习个体存在差异性,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帮助不同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一个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发展。

体育中专里的学生不再有高考这个压力,教学中可以大胆地尝试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

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受用一辈子。

”[1](P 216)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优良的个性品质,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

2015~2016上学期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2016上学期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题: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学规律重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遗忘规律、认知负荷理论、样例效应、注意分散效应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笔者在近年的实际教学中,运用一些心理学规律,抓好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具体来说,我主要是应用了认知负荷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记忆、遗忘的一些规律,。

认知负荷理论是指针对某一特定认知任务,工作记忆系统对其加工和保持信息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总量。

其影响因素为: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

认知负荷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当确保在教学时学生的工作记忆负担不能超载。

具体来说,要做到用样例效应设计练习。

在处理复杂认知任务时,呈现出有详细解答步骤的样例,或者说是典型范例,让学生通过样例学习,归纳出隐含抽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减轻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负荷。

比如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给出样例,归纳出解题的步骤为“设、方、关、比、算、答”,一步一步解答下来,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再比如,关于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某反应的催化剂问题,很多学生对这类题感觉无从下手。

其实分析一道题就可以知道,判断是否为催化剂要根据催化剂的概念中三个关键词:是否改变化学反应速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设计实验也好,补充实验也好,都是要说明这三个关键词。

学生掌握一个样例后,举一反三,扩展样例的范围,十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还要注意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

注意有分散效应,即对多种离散信息源进行心理整合要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散会干扰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时候,剔除掉装饰性的插图、声音等无关材料,避免学生阅读不必要的页面信息,还要将一道题或同一材料尽量完整地在一个页面中出现,尤其是图表和涉及图表的文字要尽可能整合在一个页面,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多个回忆的界面,避免了注意分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主题: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学规律
重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遗忘规律、认知负荷理论、样例效应、注意分散效应
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笔者在近年的实际教学中,运用一些心理学规律,抓好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具体来说,我主要是应用了认知负荷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记忆、遗忘的一些规律,。

认知负荷理论是指针对某一特定认知任务,工作记忆系统对其加工和保持信息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总量。

其影响因素为: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

认知负荷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当确保在教学时学生的工作记忆负担不能超载。

具体来说,要做到用样例效应设计练习。

在处理复杂认知任务时,呈现出有详细解答步骤的样例,或者说是典型范例,让学生通过样例学习,归纳出隐含抽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减轻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负荷。

比如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给出样例,归纳出解题的步骤为“设、方、关、比、算、答”,一步一步解答下来,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再比如,关于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某反应的催化剂问题,很多学生对这类题感觉无从下手。

其实分析一道题就可以知道,判断是否为催化剂要根据催化剂的概念中三个关键词:是否改变化学反应速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设计实验也好,补充实验也好,都是要说明这三个关键词。

学生掌握一个样例后,举一反三,扩展样例的范围,十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还要注意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

注意有分散效应,即对多种离散信息源进行心理整合要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散会干扰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时候,剔除掉装饰性的插图、声音等无关材料,避免学生阅读不必要的页面信息,还要将一道题或同一材料尽量完整地在一个页面中出现,尤其是图表和涉及图表的文字要尽可能整合在一个页面,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多个回忆的界面,避免了注意分散。

心理学中,首因效应就是指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就是指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B.B.Murdock)在实验中证明,人最容易记忆住的是最先学习的部分和最后学习的部分,而一个学习单元中,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最差。

如:英文26个字母,让我们说出Y前面第一个字母,B 后面第一个字母,非常容易;让我们说出I和V后面的字母,我们有可能会从某一个字母开始,一直数到该字母为止。

通过乘法口诀做练习题,例如
5×1=5,5×5=25,学生能很快就做出来,而遇到5×3=(),5×4=( ),很多初学学生会从“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背起……”这些现象表明,人们在回忆系统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对于教学来说: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
首因效应。

这一系列效应已经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记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精心设计好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使之成为虎头豹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入新课。

比如,序言课上,我玩了几个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白酒变红酒、魔棒点灯、喷液显字(神奇的化学)。

在学生议论纷纷兴趣浓厚之后,我说了两句话:想知道魔术里的奥妙吗,让我们在今后一年里好好学习化学,你不但知道奥妙,还会自己玩魔术呢。

在1~3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浓,学习积极性也高。

再比如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我多采用谜语引入新课:如:似蜡非蜡有白黄,不声不响水中藏,有朝一日出水面,化作迷烟白茫茫;好碱不是碱,是盐不称盐,面包与饮料,离我转不圆;组成半圆圈,杀人血不见,追捕无踪影,点火冒蓝焰……有时,我则用小表演引入新课,如学习“水的净化”时,我请几位同学卖各种水(自来水、矿泉水、污水等);有时,我用小故事引入新课,如用“杀人湖”的故事引入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

一节课结束之前,我会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这时候条理清晰的板书尤为重要。

学生对照板书可以重温学到的知识,教师则可以用彩色粉笔标注重点和难点,并反复强调。

有时,一个单元结束后,我会让学生以相声表演的形式来总结知识。

如,氧气趣谈,漫谈金属的脾气等。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斗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

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这句话生动的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在复习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具体可以用21天记忆法进行。

即记忆材料后第二天、第4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第二十一天都要复习,短暂记忆才可以变为长久记忆。

我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就是,上课前准备好文具课本,先看化学笔记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针对化学用语这个大多数学生的难题,我采用“分散记忆,反复记忆”这一策略来解决。

开学时,我把初中阶段要掌握的化学元素符号编成了“元素符号歌”:C碳H氢O氧,万物生长少不行。

Ba、Ca和Na,钡、钙和钠要分明。

Mg、Ag镁和银,Hg是汞叫水银。

Al是铝、Fe铁,W钨丝放光明。

P b是铅要认清,Cu、Au铜和金。

卤素氟氯溴和碘,F、Cl、Br、I记心间。

S是硫、Si硅,Mn是锰造合金。

Sn、Zn莫混淆,防锈材料锡和锌。

以后,每节课抽查听写其中的元素符号。

到正式学习元素符号时,绝大部分学生可以熟记了。

对于化学方程式,从氧气开始,先记忆化学反应表达式,每节课前报听写,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来书写。

提供的信息可以是化学反应的现象,可以是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可以是体现物质的什么性质,还可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如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我是这样提供信息的:一种银白色的金属投入到一种蓝色溶液中,反应后,金属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湿法炼铜的原理;解释铁桶为何不能盛放波尔多液。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

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

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19世纪中叶,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通过观察得出:在一个无序的、随机的材料中(如随机的数字、字母),一般人看后最多能回忆出9个,最少能回忆出5个。

这就是7±2法则。

要突破这个法则,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把材料分组和块,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如在复习化学方程式时,我们可以将化学方程式进行分类:和燃烧有关的;实验室气体制备的;体现酸的性质的;体现碱的性质的;体现盐的性质的;体现金属的性质的;体现物质还原性的;体现碳的性质的……
事实证明,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课堂教学,教学成果会非常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